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紫堇属藏药的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堇属植物在藏药中具有较悠久的历史,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藏医所使用的该属药用植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本文采用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的文献研究法,对文献中有关藏医用该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藏医对该属植物的命名具有一定的规律,但目前还没有人对此进行系统研究;不同地区的藏医在使用该属药用植物资源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该属的种类分布不同有关;该属藏药植物中藏医主要用于治疗止血、肝胆疾病和流感等疾病.与丰富的该属植物种类相比,并结合藏医的利用情况,从该属植物中寻找新的药用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京族药用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钦  韦文猛  米东清 《广西植物》2016,36(4):405-412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在长期与红树林为伴的生存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红树林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然而,这些知识至今仍不为外界所知。为掌握京族药用红树林民族植物学知识和现状,该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调查京族药用红树林知识中的红树林植物种类,记录其具体药用用途,并分析其生存现状及其中包含的可持续利用红树林植物资源经验。结果表明:共记录到京族药用红树林植物15种隶属于10科,具体药用用途共49种。其中,20种已有报道,29种未见报道;通过京族对红树林药用知识认知程度和依赖程度的调查还表明,京族历史上依赖本民族草医的情形已经基本消失,对红树林医药的依赖性和需求性也在消失。最后,剖析了京族在药用红树林植物选择与采集中的可持续利用经验。该研究结果不仅补充和拓宽了红树林民间药物的利用知识,而且为红树植物资源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自2013年开始对阳春开展了全面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面了解阳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对阳春重阳传统药市进行全面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阳春重阳传统药市出售的药物种类丰富,共收集鉴定得出134种药用植物,隶属于60科117属,并对收集到的药用植物进行编目,包括俗名、学名、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等。从药用植物的科、属分布上来看,其中种类较多的科有大戟科(11种)、蝶形花科(10种)、菊科(10种)、茜草科(9种)、马鞭草科(6种)、姜科(5种)、防己科(5种)。药用植物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科和属中,而非集中于少数科、属内。此外,还对阳春重阳传统药市所形成的文化基础、植物应用特色和药材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在药市中调查到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滋补养生类的药材,得出阳春当地具有将药用植物融入日常饮食的习惯。药市中售卖的药材功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联系,其中尤以治疗与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和瘴疠虫蛇等特点所引起的常见疾病为主。同时,对阳春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淮虎银  裴盛基 《植物学报》2002,19(2):129-136
药用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传统医药或民间医药中植物药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门由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随着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认识的不断加深,药用民族植物学已经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传统医药的概念、引起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产生兴趣的原因、民族传统药物的特点、药用民族植物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状况等方面对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药用民族植物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药用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传统医药或民间医药中植物药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门由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随着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认识的不断加深 ,药用民族植物学已经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传统医药的概念、引起科学界对传统医药知识产生兴趣的原因、民族传统药物的特点、药用民族植物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状况等方面对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和民族药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新疆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和蕴藏量,以及维、哈民族药的简要情况,还对新疆的药用植物和民族药开发利用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宗宗 《广西植物》2019,39(9):1143-1146
该文描述了发现自中国新疆天山北部的毛茛科乌头属一新种,即乌鲁木齐乌头(Aconitm urumqiense),此新种与新疆乌头(A. sinchiangense)近缘。两者的区别在于此新种(乌鲁木齐乌头)的茎无毛,不存在基生叶,总状花序轴和花梗被黄色腺毛,萼片背面疏被柔毛、边缘被缘毛,上萼片较宽,花瓣唇在顶端啮蚀状,子房幼时疏被柔毛。  相似文献   

8.
中国乌头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毛莨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作为有毒植物及药用植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属全世界约有300余种,其中超过半数分布在中国。本文在总结乌头属二萜生物碱的化学分类及其分布、特征性二萜生物碱及其分类价值以及二萜生物碱的生源关系及其分类学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毒性和疗效讨论了国产乌头属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及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亦即药用亲缘学的初步研究。发现牛扁亚属subgen.Lycoctonum是以牛扁碱和C18-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由于其毒性中等,因而是寻找镇痛、抗炎等新药的一个对象。从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来看,露蕊乌头亚属subgen.Gymnaconitum并不显得最为进化,对其分类位置尚难作出最后的结论。乌头亚属subgen.Aconitum亚属下系之间的化学分类表现出如下特征:(1)唐古特乌头系ser.Tangutica和圆叶乌头系set.Rotundifolia是以内酯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类群,毒性较小,是新药寻找的重点研究类群。保山乌头系ser.Bullatifolia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以及C19-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滇乌碱和尼奥灵等为主。短柄乌头系see Brachypoda显示以3-乙酰乌头碱、乌头碱、伏乌碱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胺醇类如尼奥灵次之,有时共存其他纳哌啉型C20-二萜生物碱的特征。准噶尔乌头系ser.Grandituberosa的化学特征是以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如乌头碱等和比较原始的胺醇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以及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均有较大毒性。褐紫乌头系ser.Brunnea则以C20-二萜生物碱如光翠雀碱和宋果灵为主,杂有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等成分。化学分类上不支持其独立成为一个分支。以上各系组成乌头亚属的原始和中间过渡类群。其中唐古特乌头系和圆叶乌头系最为相近,褐紫乌头系可能是连接保山乌头系和短柄乌头系的“桥梁”,而准噶尔乌头系更靠近保山乌头系。(2)显柱乌头系set.Stylos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以及塔拉萨敏和查斯曼宁胺醇类为主的类群,是块根较大的“大乌头”的主要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兴安乌头系ser.Ambigua以含大茴香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原始胺醇类如塔拉萨敏、尼奥灵等二萜生物碱为主。蔓乌头系ser.Volubilia是以含大茴香酸酯基/苯甲酸酯基的乌头碱型和塔拉萨敏胺醇类以及高度进化的乌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的中间过渡类群。乌头系ser.Inflata以含15-羟基的单酯、双酯或多酯以及胺醇类鸟头碱型二萜生物碱为主,且酯基中无大茴香酸酯基,此系是草乌的主要植物来源,具有很大的毒性,应十分慎用。这些系可能代表乌头亚属进化的类群。其中显柱乌头系与兴安乌头系可能较近缘。蔓乌头系可能是连接显柱乌头系/兴安乌头系与乌头系的中间类群。另外,保山乌头系、短柄乌头系和准噶尔乌头系可能是直接向显柱乌头系、蔓乌头系和乌头系过渡的较为原始的类群。(3)岩乌头系set.Racemulosa从化学分类角度来看是一个特殊的类群,支持其独立成一个分支。其化学特征以牛扁碱型和乌头碱型的胺醇二萜生物碱如牛扁碱、异塔拉萨亭定和C20-二萜生物碱为主。如果单纯从化学成分来看,它与牛扁亚属植物似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会泽乌头 新种 图1 Aconitum huizenense T.L.Ming,sp.nov. Affine A.pseudohuiliensi Chang ex W.T.Wang,sed caule superne 3-ramoso ut ramis flore singulate terminato,bracteis bracteolisque foliaceis,cal-caribus petalorum praesentibus,staminibus glabris differt. Tubera subteretia,circ.5cm longa,5mm crassa.Caulis circ.74cm al-tus gracilis,parce adpresse puberulus,aequaliter 17-foliatus,superne 3-ramo-sus 5.8—11cm longus.Folia caulina inferiora sub anthesi emarcida;lamina  相似文献   

10.
11.
为研究多根乌头(AconitumkarakolicumRapaics)中二萜生物碱成分,本研究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和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方法,从中分离得到15个二萜生物碱;通过多种波谱手段以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aconitine(1),3-deoxyaconitine(2),16-epipyroaconine(3),neoline(4),indaconitine(5),14-benzoyl-8-O-methylaconitine(6),spicatineA(7),15-α-hydroxyneoline(8),taurenine(9),14-benzoylaconine(10),14-benzoylaconine-8-oleate(11),lappaconitine(12),beiwudine(13),13-hydroxyfranchetine(14)和8-O-linoleoyl-14-benzoylaconine(15),化合物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和叶碟法分别考察了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和拒食活性,化合物14-benzoylaconine-8-oleate(1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肺癌H460细胞、肝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1.9、27.6和31.8μM。乌头碱型的二萜生物碱aconitine(1)、3-deoxyaconitine(2)、indaconitine(5)和beiwudine(13)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的活性(EC50<2mg/cm^2)。  相似文献   

12.
从东川乌头 (AconitumgeniculatumFletcheretLauener)块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3个去甲二萜生物碱 ,经 1D、 2D -NMR技术鉴定 ,分别为 2 0 -乙基 - 8-乙酰氧基 - 14- (对 -羟基苯甲酰氧基 ) - 1α ,6α ,16 β ,18-四甲氧基乌头烷 - 3α ,13β二醇 (1)、 2 0 -乙基 - 8-乙酰氧基 - 14-苯酯基乌头烷 - 3α ,13β二醇 (2 )和 2 0 -乙基 - 8-乙酰氧基 - 14- (对 -甲氧基苯酯基 )乌头烷 - 3α ,13β二醇 (3) ,其中 1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滇羟碱 (geniculine)。  相似文献   

13.
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川乌头种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探讨了川乌头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诱导建立无菌繁殖系;外植体生长分化和增殖培养基的筛选:生根及驯化移栽等关键技术环节,从而使川乌头通过组培快繁实现大规模育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藏药臭蚤草的活性成分,从其总碱中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鉴定了8个生物碱,包括6个二萜类生物碱13-O-acetylhetisine(1)、2-acetyl-13-dehydro-11-epihetisine(2)、2-acetyl-13-dehydro-11-hetisine(3)、hetisinone(4)、尼奥林(5)和foresticine(6),以及异喹啉(7)和dianthrmide(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王文采 《植物研究》2013,33(6):641-643
描述了自河北省发现的毛茛科乌头属一新种,迁西乌头。此新种在叶和花的形状方面与乌头像似,但其块根二叉状分枝,茎低矮,之字形弯曲,无毛,叶较小,无毛,花单朵顶生,花梗、萼片外面和心片均无毛,而与乌头相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并优化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中有效成分高乌甲素及冉乌头碱的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高乌甲素及冉乌头碱含量,以二者综合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选工艺为药材粉末加10倍量的80%甲醇及2%药材量的浓盐酸,在75°C下回流提取6小时。经验证,优选所得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高乌头活性成分提取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7.
Norditerpene and diterpene alkaloids from Aconitum variegatu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íaz JG  Ruiza JG  Herz W 《Phytochemistry》2005,66(7):837-846
Aerial parts of Aconitum variegatum L. from the Pyrenees furnished four norditerpene alkaloids, 16 beta-hydroxycardiopetaline, 8-ethoxysachaconitine, 14-acetylgenicunine B, N-deethyl-N-19-didehydrosachaconitine, five diterpene alkaloids 15-veratroyldictizine, 15-veratroyl-17-acetyldictizine, 15-veratroyl-17-acetyl-19-oxodictizine, N-ethyl-1 alpha-hydroxy-17-veratroyldictizine, variegatine and the known alkaloids sachaconitine, 14-O-acetylsachaconitine, karakoline, talatizamine, 10-hydroxytalatizamine, 14-acetyltalatizamine, 14-acetyl-10-hydroxytalatizamine, N-methylarmepavine, pengshenin B, delsoline, dihydrodelsoline, delcosine and genicunin B. Structures of the alkaloids were established by MS, 1D- and 2D-NMR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以毛茛科乌头属铁棒锤 (Aconitum pendulum N. Busch)2个品系‘蓝花铁棒锤’(‘WSYB1’)和‘黄花铁棒锤’(‘WSYY1’)为材料, 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其中可能存在的花柱S基因(self-incompatibility gene)和花粉S基因, 并...  相似文献   

19.
雷颖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4,(11):1727-1732
以野生松潘乌头块根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培养。由于松潘乌头离体培养时,组织褐变严重,因此在愈伤组织诱导前须进行除褐培养,培养基以MS+6-BA 1.0 mg·L^-1+VC 300 mg·L^-1+PVP 200 mg·L^-1效果较好,连续转移3次后褐变率显著降低到10%。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 3.0 mg·L-1+6-BA 2.0 mg·L^-1+LH 500 mg·L^-1,诱导率100%;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ZT 1.0 mg·L^-1+6-BA 2.0 mg·L^-1+NAA 0.5 mg·L^-1,分化率93%;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3 mg·L^-1,平均增殖倍数为6.0左右;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 0.3 mg·L^-1+VC 100 mg·L^-1(或PVP 300 mg·L^-1),平均生根数10条左右,生根率为96%以上。将瓶苗移栽于森林土和蛭石以1:1(V/V)混合的基质中,生长良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