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乌统昱 《古生物学报》1991,30(5):630-642
本文对陕西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对比。本组合特征是:(1)二马营组底部叶肢介化石群是以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两属为主要代表,并含有稀少的、但又十分重要的Xiangxiella分子和许多Palaeolimnadia,Diaplexa分子,(2)与和尚沟组叶肢介化石群关系比较密切,而与铜川组叶肢介化石群差别甚大。在华北地区,该叶肢介化石群所在层位比较稳定。本文认为Protomonocarina-Euestheria时代为中三叠世早期,相当我国南方Xiangxiella叶肢介群。文内还对许多新种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2.
<正> 肯氏兽类在我国产出相当丰富,过去曾发现于山西二马营组的上部和新疆小泉沟群的下部,化石计有两属六种,时代均为中三迭世。近年,地质科学院程政武在陕西府谷县二马营组底部发现一十分完整的肯氏兽头骨,另立一新属,命名为戏楼沟陕北肯氏兽Shanbeikannemeyeria xilougouensis(尚未发表)。内蒙地区过去从一些破碎的牙齿及骨片上也确定过存在肯氏兽类。我所二、三迭纪组一九七六年野外工作期间在内蒙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布尔洞公社采到一具不完整的肯氏兽骨架(包括头骨),现报道如下。依据化石的  相似文献   

3.
在陕甘宁盆地东北缘二马营组发现的两种假鳄类,经鉴定均属Euparkeridae。其中之一与Euparkeria较相近;根据肩胛骨、肱骨和骨质背板等的显著不同,定名为侨家梁哈拉寨鳄(Halazhaisuchus qiaoensis),新属、新种。依据骨髂形态,另一标本归入世鲁番鳄属(Turfanosuchus),取名沙圪堵吐鲁番鳄(Turfanosuchus shageduensis)、新种。  相似文献   

4.
癌基因研究新发现与进展(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采集了山西省二马营组和铜川组共4个层位的火山凝灰岩,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仪上以铀-铅法测定其中锆石的年龄。二马营组上部的样品测年结果为245.9 Ma±3.2 Ma, 铜川组一段样品测年结果为243.1 Ma±3.9 Ma, 二段上部两个样品年龄为238.6 Ma±2.6 Ma和234.6 Ma±6.5 Ma。结果表明出产陕北肯氏兽动物群的二马营组下部极有可能属于下三叠统,而铜川组时代可能从安尼期晚期到拉丁期。  相似文献   

6.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7.
Gazella羚羊是"三趾马动物群"中常见成员,在晚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演化速率相对较快,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及生态指示意义,但在我国尚未有保德期之前的化石报道。本文研究的化石发现于陕西蓝田灞河组中部,磁性地层学资料显示其年代为晚中新世灞河期。化石标本包括了5个近乎完整的头骨、下颌以及颅后骨骼。根据发现的标本装架起第一个完整的Gazella羚羊骨架。形态对比与测量数据表明,蓝田标本与巴基斯坦西瓦里克发现的Gazella lydekkeri非常相近,而不同于欧洲晚中新世常见的Gazella各种以及我国发现的种类。从肢骨的形态分析与测量比例数据来看,Gazella cf.G.lydekkeri适合快速奔跑运动,可能生活在相对开阔的环境中,与灞河期动物群的生态类型以及与灞河组沉积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所指示的相对干旱、半干旱的开阔草原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锅底坑组是重要的二叠—三叠系过渡序列,本组在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出露广泛,产出吉木萨尔兽以及水龙兽两类二齿兽类。本文报道了在大龙口剖面首次发现的兽头类和迟滞鳄类,这也是此二类群在锅底坑组的首次报道。新发现的兽头类被命名为付氏大龙口兽(Dalongkoua fuae)。其鉴定特征包括上颌骨犬后齿齿槽外边缘向背向凹入;切齿有圆形和匙形;切齿和犬齿有微弱的锯齿;齿骨冠状突有显著的收肌窝;反折翼近三角形,有两个平滑的凹陷。锅底坑组目前有3~4属二齿兽类、1属兽头类和1属迟滞鳄类,这一发现增加了其多样性。这些类群都在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直到中晚三叠世才消失。  相似文献   

9.
穴虻科(Vermilionidae)的潜穴虻属 (Vermiophis Yang)自1979年以陕北的甘泉潜穴虻(V.ganquanensis Yang)为模式种建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与重视,一些同志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刘思孔、北京农业大学的李法圣、山东农业大学的墨铁路、甘肃文县农校的刘松林等,协助采集或寄送标本,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作者深表谢意。美国伊利诺伊州自然历史调查所的分类学家D.W.Webb,南非纳塔尔省博物馆长B.R.Stuckenberg博士等均要求借用或交换作者的模式标本,因为这是我国特有的一属穴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采自河南郸城井下的二马营组介形类化石,计2属7种,其中3新种,2未定种,这个化石组合属种单调,其中以Darwinula为主,Darwinuloides只有1未定种。根据化石组合特征与国内外对比,将这一化石组合的时代定为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11.
12.
报道了中国秋海棠属等翅组一新种,即赤车叶秋海棠(Begonia pellionioides Y.M.ShuiW.H.Chen)。此新种特产于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山生境,与海南秋海棠(Begonia hainanensis ChunF.Chun)相似,但不同在于其叶片较长,叶基楔形,叶尖渐尖至尾尖,花被片背面具刺毛,蒴果具上边缘平截的三角形翅。此外,补充描述了秋海棠属等翅组拟长柄秋海棠(Begonia sublongipes Y.M.Shui)的花部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重新研究了济源四足动物群的材料,表明其以锯齿龙类的复齿河南龙为主体,还包括至少三种迟滞鳄类和一种犬齿兽,可能还有一种凶脸兽。根据甲片特征推测,迟滞鳄类至少包括中国毕氏螈Bystrowiana sinica,扁平济源盖螈(新属新种)Jiyuanitectum fl atum gen.et sp.nov.以及大型脊廊盖螈(新种)Dromotectum largum sp.nov.。根据四足动物组合,济源动物群大致可以与俄罗斯Sokolki组合带的Ilinskoe亚带以及南非的小头兽组合带对比。  相似文献   

14.
<正>~~  相似文献   

15.
正Half a century ago,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Paleocene vertebrates at Dinghuawu,Xiaoshi,Huaining County opened a door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leocene vertebrate fauna in the Qianshan Basin,Anhui Province,China.Since 1970,colleagues from the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IVPP),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ve carried out a long term and continuous investigations to the Qianshan Paleocene,with  相似文献   

16.
17.
18.
《动物学报》2002,48(5)
  相似文献   

19.
20.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5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2)第4和第3层面中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龙尾峁张北足迹(新遗迹种)Changpeipus longweimaoensis inchnosp.nov.;3)第2层面小型三趾或四趾型足迹,虚骨龙类小理河陕西足迹(新遗迹种)Shensipus xiaoliheensis inchnosp.nov.;4)第1层面小型三趾型足迹,虚骨龙类的铜川陕西足迹Shensipus tungchuan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