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橘小实蝇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地理评估和管理标准、传人的可能性、传播途径、定殖、定殖后扩散的可能性及橘小实蝇危害性评估等方面对橘小实蝇传人中国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筛选了橘小实蝇传人中国的风险因子。根据我国各气候大区的30a(1961—1990)的平均气温、月最高平均气温、月最低平均气温及年降雨量等气候因子和橘小实蝇的发生规律,将我国地域划分为适生区、次适生区、非适生区,明确了南亚热带湿润大区、边缘热带湿润大区、边缘热带亚湿润大区为橘小实蝇的适生区;暖温带湿润大区、北亚热带湿润大区、南亚热带亚湿润大区、高原亚温带湿润大区为橘小实蝇的次适生区。提出了降低橘小实蝇风险的管理措施,为制定检疫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橘小实蝇复合体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鹏  叶辉 《昆虫知识》2007,44(1):41-47
橘小实蝇复合体Bactroceradorsaliscomplex是以橘小实蝇命名的实蝇类群,已知75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澳洲及环太平洋周边地区。文章概述基于形态学和遗传学特征基础上的橘小实蝇复合体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进展,介绍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橘小实蝇复合体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展望系统发育和行为学研究是橘小实蝇复合体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3.
【背景】橘小实蝇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发生危害严重。有关低温对橘小实蝇成虫羽化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方法】通过设置不同温度(8、4、0和-4℃)及处理时间(12、18和24 h),研究了橘小实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的变化。【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橘小实蝇羽化率和羽化时间显著降低和延长。羽化率可从正常温度(28℃)下的100.0%降低至6.7%(0℃);羽化时间可从正常温度(28℃)下的9.0 d延长至12.5 d(0℃)。当温度为-4℃时,橘小实蝇不能正常羽化。【结论与意义】橘小实蝇的耐寒性较差。本研究可为该虫适生区划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橘小实蝇快速检疫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俊霞  徐瑛  闻伟刚  陈先锋  张同心 《昆虫知识》2006,43(5):731-733,F0004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台湾水果中截获的可疑橘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幼虫和蛹进行快速鉴定。采用异硫氰酸胍方法快速提取昆虫基因组DNA,并根据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从截获的可疑橘小实蝇幼虫和蛹样本中均扩增得到224 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较发现,扩增产物序列与橘小实蝇目的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由此证明可疑样本为橘小实蝇的幼虫和蛹。该方法解决了橘小实蝇幼虫和蛹等未成熟虫态的快速检疫难题,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值得口岸检验检疫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橘小实蝇是水果国际贸易中被关注的有害生物。枇杷为福建名优水果,同时福建为橘小实蝇疫区,枇杷橘小实蝇的检疫处理技术是保证枇杷出口的关键环节。【方法】对人工接入枇杷果实中的橘小实蝇卵和幼虫的低温感受性、小规模处理和大规模处理及低温对枇杷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橘小实蝇2—3龄幼虫混合虫态最耐受低温;1.5℃下处理12d,可完全杀死枇杷果实中的橘小实蝇,并且低温处理对枇杷果实无损伤。【结论与意义】低温可用于枇杷内橘小实蝇的检疫处理。  相似文献   

6.
【背景】实蝇的竞争可能发生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但未见卵和蛹的种间竞争的相关报道。【方法】将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及蛹按照相应的比例或龄期分别进行混合培养,分析2种实蝇的卵或蛹混合后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是否受到彼此影响。【结果】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的卵同龄等量混合,对彼此卵的历期和孵化率无影响。当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的蛹为新鲜蛹时,分别与比它们蛹龄大1 d的对方蛹混合,蛹的羽化率分别为(87.67±3.61)%和(84.33±2.56)%,显著小于对照,说明在此混合蛹处理中,后化蛹者的发育可能受到先化蛹者的抑制。【结论与意义】总体上,在卵和蛹期,橘小实蝇与番石榴实蝇未产生竞争作用;但不排除蛹期竞争的可能性,这种竞争可能存在于特定的蛹期。  相似文献   

7.
气候因子对橘小实蝇生长发育及地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生活史、地理分布和生态要求的基础上,分析温度、湿度、降雨以及气候因子与橘小实蝇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对橘小实蝇地理分布的影响。综述结果表明:喜湿热,厌干冷是橘小实蝇主要的生态学特征,低温与干旱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温度是橘小实蝇纬度分布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冬季低温是中高纬度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温是低纬度地区的限制因素之一,降雨影响橘小实蝇在经度上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8.
橘小实蝇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福建省寄主范围很广,并严重为害寄主。它的主要为害期是每年的4-11月。生产实践中采用综合治理与农业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9.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及夏威夷群岛等地的入侵有害生物,对我国的水果和蔬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橘小实蝇的防治大多使用化学杀虫剂,然而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橘小实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同时也会杀伤其天敌,防治变得越来越困难;相较于化学防治,在不同地区筛选有效的天敌对橘小实蝇进行生物防治是有效控制的绿色防控措施,契合我国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工作重点.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橘小实蝇寄生性天敌有70余种;捕食性天敌主要为蚂蚁、蠼螋、隐翅虫、螨、蜘蛛、步行虫等;寄生性微生物主要为真菌、细菌、病原线虫、共生菌等;食虫动物主要为鸡、鸟等.橘小实蝇生物防治中,多天敌资源的联合利用可有效增强防治效果.因此,本文系统全面地整理了国内外可查的橘小实蝇天敌种类,以及部分优势单种或多种组合的控害潜能,以期为橘小实蝇天敌种类的筛选和高效的生物防治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中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密度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思宁 《生态学报》2013,33(24):7699-7706
为揭示不同生境条件对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密度的影响,通过设置橘小实蝇诱捕器,对2008-2009年福州地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各寄主的转色成熟期是该果园橘小实蝇发生的高峰期。(2)在瓜果的成熟期,果园内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要高于果园周边丛林的种群数量;成熟期过后,果园内部的种群数量小于果园周边丛林。(3)山谷生境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山脊生境,沿河生境则要明显高于非沿河生境。(4)城区的橘小实蝇的发生期早于乡村,且发生量要大于乡村。  相似文献   

11.
12.
桔小实蝇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柏华  张润杰 《昆虫学报》2007,50(6):638-643
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虫期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虫期的过冷却点差异显著,其中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2.2℃~-15.0℃)。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为-8.1℃。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值为7日龄雄虫(-10.5℃)和雌虫(-10.1℃),最高值为60日龄雄虫(-5.9℃)和雌虫(-6.4℃),但同一发育时期的雌、雄成虫之间的过冷却点没有差异。测定结果提示蛹期最有可能是该虫在温带地区越冬的虫态。  相似文献   

13.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alis (Hendel)是华南地区水果蔬菜上重要害虫,近年来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用化学杀虫剂是防治该虫的重要方法。在长期、频繁接触杀虫剂条件下该虫的抗药性产生、发展规律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采用LC50、LC80-90两种剂量汰选成虫、幼虫,研究了桔小实蝇对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3种药剂的抗性增长规律。通过不接触药剂继代饲养获得了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品系,建立了毒力回归方程,明确了毒力敏感基线LC50分别为1.6024 mg/L,3.0964 mg/L和0.6074 mg/L。不同药剂种类、不同汰选方式时桔小实蝇的抗药性发展速度是不同的。以成虫死亡率50%左右作为选择压力,桔小实蝇对敌百虫的抗性发展最快,汰选至14代抗性增长至84.6倍;其次是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增长至27.1倍;而对阿维菌素的抗性仅上升至7.7倍 。在成虫和幼虫80%~90%死亡率左右的选择压力下,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最快,汰选14代后抗性增长至125.4倍; 其次是敌百虫,抗性增大至49.9倍;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长相对较缓慢,11代后为17.9倍。在成虫80%~90%死亡率左右的选择压力下,汰选14代、14代、11代后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阿维菌素分别增大至58.7倍、37.6倍、11.9倍。对成虫、幼虫均进行汰选桔小实蝇抗药性发展更快。建立了不同汰选方式时桔小实蝇实验种群汰选代数与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处理符合韦布尔曲线模型,阿维菌素处理符合幂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14.
云南桔小实蝇五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施伟  叶辉 《昆虫学报》2004,47(3):384-388
对云南省瑞丽、景洪、化念、元江、河口的桔小实蝇5个地理种群共27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 基因进行了部分序列测定。序列的碱基变化中转换明显多于颠换、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5个地理种群中共有27个多态位点和23种单倍型,其中2种为共享单倍型。桔小实蝇5个地理种群的Fst值在0.0364~0.1364之间(P>0.05), Nm值在3.88~13.25之间。对其所有单倍型聚类分析发现,单倍型在系统树中的分布散乱、混杂,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地理分布族群。分析认为5个地理种群间已存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的程度还比较低。造成5个种群这种遗传分化的因素主要与地理隔离有关,而种群间低程度的遗传 分化估计与桔小实蝇在云南的发展历史及生态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害虫,严重为害多种经济果蔬。本文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延迟交配对橘小实蝇交配率、产卵量、孵化率和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配率随雌虫交配日龄的延迟先增后减,雌、雄成虫均为35日龄处理组中的交配率最高,为81.00%±2.00%;而雄虫交配日龄的延迟则对其卵孵化率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在56日龄雄虫与35日龄雌虫处理组中,其卵孵化率最低,仅为27.56%±4.55%。雌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受到雌、雄虫双方交配日龄的的影响,产卵量(y)与雄虫日龄(x1)和雌虫日龄(x2)的回归方程为y=514.36+3.08x1-11.05x2,雌成虫寿命(y)与雄虫日龄(x1)和雌虫日龄(x2)的回归方程为y=35.85+0.23x1+0.40x2。研究结果为田间使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橘小实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桔小实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研究实蝇分子系统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DNA测序和克隆技术,对桔小实蝇mtDNA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915 bp(GenBank序列号: DQ845759)。基因组碱基组成为39.3%A,16.2%C,10.2%G,34.3%T,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以及一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域(A+T-rich区)组成。7个蛋白编码基因和13个tRNA基因从J链编码,其余6个蛋白编码基因和9个tRNA基因从N链编码。位于J链上的蛋白编码基因具有近似的A、T含量,而位于N链上的蛋白编码基因的A的含量明显高于T的含量。以mtDNA COⅠ基因为例,比较了桔小实蝇与其他14种实蝇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其与同亚属(果实蝇亚属Bactrocera)内的其他近缘种相互间的同源性很高。  相似文献   

17.
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的控制作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线虫的4个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与A24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N品系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品系),以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侵染力最强,其3天的LD50和LD95分别为35.0和257.1条/cm2土壤。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当代桔小实蝇的控制效果为86.3%。用以虫期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田间桔小实蝇下代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线虫,对照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为105.9,而处理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下降为15.5;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干扰控制指数为0.146,即线虫处理果园的下代种群密度仅为对照果园的14.6%。  相似文献   

18.
高品质的矿物油乳剂可用于有机食品生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矿物油是包含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其组成成分和比例决定其理化性质并关系到其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已有研究报道表明,矿物油乳剂对许多害虫有拒避作用,但其机理及相关性组成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本实验测定了4种矿物油乳剂即SK绿颖农用喷洒油、加德士-路易夏用油、安波尔喷洒油、法夏乐石蜡油(分别简称为SK,Caltex,Ampol和Citrole油)和Caltex油<120℃,>120℃,<105℃,105~120℃及SK油<110℃、>110℃等6种分子蒸馏组分的正构烷烃碳数当量nCy值、碳数分布值及其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产卵拒避效果。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橘小实蝇在SK,Caltex,Ampol和Citrole油0.5%水乳液及清水浸蘸处理后的香蕉上平均产卵孔数分别为17.850±1.282,3.400±0.630,15.850±1.439,20.650±1.212和19.050±1.155,在同样方法处理的阳桃上平均产卵孔数分别为15.500±3.969,3.000±0.707,13.750±4.131,17.250±4.385和62.000±4.708。橘小实蝇在6种分子蒸馏组分0.5%水乳液处理后的香蕉上的平均产卵孔数分别为4.400±1.166,8.200±0.583,5.400±1.720,2.400±1.077,4.800±1.594和12.200±2.63,显示不同矿物油的拒避效果差异显著(P<0.05),拒避效果最好的矿物油的正构烷烃碳数当量nCy值在nC23左右.矿物油对橘小实蝇的产卵拒避效果与其相应的碳数分布值的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其拒避效果与矿物油中的C23组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这可为进一步分析矿物油乳剂拒避害虫的作用成分和探索其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桔小实蝇对敌百虫抗性稳定性及再增长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玉苹  曾玲  陆永跃  梁广文 《昆虫学报》2008,51(10):1044-1049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用LC50及LC90两种浓度敌百虫汰选14代建立的不同程度高抗性水平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抗性品系TrR50和TrR90在停止使用药剂后的抗性衰退规律,以及抗性衰退到原有水平的1/3时再用药汰选的抗性再增长规律。结果表明:两抗性品系对敌百虫抗性均不稳定,但抗性衰退速率不同,TrR90完全隔离药剂4代后,抗性已衰退至原有水平的1/3,而TrR50完全隔离药剂7代后,抗性才衰退至原有水平的1/3,但随后两品系抗性衰退均减缓,到19代后抗性均还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无法衰退至敏感水平。通过对其抗性衰退趋势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两品系抗性衰退均符合S型曲线模型。抗性再增长试验结果表明:桔小实蝇两抗性品系对敌百虫抗性再增长趋势不同,TrR50继续使用药剂汰选,经过6代选育,抗性迅速上升,接近原有的抗性水平,随后保持平稳增长; 而TrR90继续使用药剂汰选,经过9代选育,抗性才迅速上升,经过12代选育,抗性才接近原有的抗性水平。通过对两品系抗性再增长趋势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两品系抗性再增长趋势不同,TrR50品系抗性再增长趋势符合逻辑斯蒂模型,而TrR90品系则符合二次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20.
Population dynamics of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Diptera: Tephritidae) were studied through pheromone trapping over 4 years (1997, 1999, 2000, 2003) in the Kunming region, a high plateau area in southwestern China. B. dorsalis immigrates from southern Yunnan to Kunming each year, and occurs during early May through November. Annual trap captures recorded an increase in the B. dorsalis populations from May to July, when they peaked in abundance, and a decline until November. No flies were detected from November to April. The fruit flies had two generations. There was considerable overlapping due to the continuous arrival of immigrating flies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Annual capture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numbers of flies caught in July when peak captures were recorded; whereas the peak captures, in turn, positively depended on numbers of flies recorded in May, the first month of fly appearance in the current year. It suggested that the annual population abundance wa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size of the initial emigrating population. A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of 18℃ was probably 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required for the flies to undertake long-range dispersal, which partially explained the start of the fly in May each year on this high plateau.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fruit flies can withstand 13℃ as a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No flies were recorded in any of the study years at a daily temperature colder than 1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