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过敏性哮喘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β、IL-6、IL-10、IL-12、IL-23和IFN-γ的影响。方法从15例过敏性哮喘儿童和15例非哮喘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未成熟DC,加入双歧杆菌后继续培养DC2d,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β、IL-6、IL-10、IL-12、IL-23和IFN-γ的水平。结果双歧杆菌能明显刺激哮喘儿童DC分泌IL-12、IFN-γ,IL-1β及IL-6和非哮喘儿童DC分泌IL-12、IL-10、IL-1β及IL-23水平增高。结论双歧杆菌能够刺激过敏性哮喘儿童DC分泌IL-12和IFN-γ,可能改变Th2优势分化,纠正Th1/Th2失衡。同时双歧杆菌还能刺激哮喘儿童DC分泌IL-1p及IL-6增高,达到促进,Th17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PG)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形态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了解双歧杆菌WPG对DC分化、成熟及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并为益生菌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离正常孕妇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实验组在培养的第7天分别加入两歧双歧杆菌WPG(5μg/ml)、两歧双歧杆菌全菌(100μg/ml),阳性对照组加入脂多糖(LPS),阴性对照组仅加入培养基。倒置显微镜在培养各期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物CD83及CD1a的表达,NLR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能力,ELISA法测定DCs培养上清中IL-12p70、IL-10的分泌。结果脐血单核细胞在双歧杆菌WPG与GM-CSF、IL-4协同诱导作用下,能成为形态上具有典型树突状突起的DCs;诱导后的CB-MD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分泌IL-12:p70、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细胞表面标志物CD83及CD1a的表达增加。结论(1)双歧杆菌WPG能影响CB-MDDCs的成熟状态。(2)双歧杆菌WPG对CB-MDDCs成熟程度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强于双歧杆菌全菌,说明WPG是双歧杆菌主要免疫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病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变化。方法:以1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选择16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儿为研究对象,分离PBMC并经rhGM-CSF诱生成熟DC。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和CD83的表达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IL-12的变化。结果:①哮喘组DC表面CD86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2.27,P<0.05),CD80、CD83的表达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17,1.34;P>0.05)。②哮喘组DC分泌IL-10、IL-12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31,3.39;P<0.01)。③哮喘组DC分泌IL-10与IL-12成正相关(r=0.740,P<0.01),而健康对照组IL-10与IL-12无相关性(r=0.232,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病儿DC存在功能缺陷,主要表现在CD86表达升高、IL-10、IL-12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MCF-7乳腺癌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功能及其分化的影响,针对VEGF基因设计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采用脂质体转染法以100 nmol/L最佳转染浓度导入MCF-7乳腺癌细胞(siRNA组),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TM转染MCF-7 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培养正常DC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经siRNA 干扰VEGF基因后的MCF-7 乳腺癌细胞分泌的VEGF因子含量, Western 印迹检测VEGF蛋白表达,以探讨siRNA的基因沉默效果;以siRNA组和对照组培养上清分别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诱导DC表型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用MTT法检测转染前后两组DC 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MCF-7 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能明显抑制正常DC分化成熟及抗原递呈能力,干扰VEGF基因后MCF-7 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对DC的影响明显降低,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CD1a表达下降(P<0.01).转染前后DC 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有明显差异(P<0.01).由此可见,siRNA可靶向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VEGF的表达,下调VEGF后的MCF-7 细胞上清对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从而推测VE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抑制方面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比例,探讨其对DC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检测CHB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及DC表面因子CD80和HLA-DR的表达;在DC培养不同时间内加入不同比例CHB Treg细胞,观察D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细胞因子IL-10及TGF-β的表达变化。结果:CHB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DC细胞表面分子CD80和HLA-D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reg细胞处理后,DC细胞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随Treg细胞增加,IL-10及TGF-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增加可能通过诱导IL-10和TGF-β的表达来抑制DC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培养小鼠髓系DC2.4细胞,加入LPS(阳性对照组)或甘草甜素,用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MHCII、CD86及CD40的表达、4-氨基安替比林(4-AAP)比色检测DC内酸性磷酸酶活性、ELISA方法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的浓度,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甜素刺激后,DC表面树突状突起增多,表面分子MHCⅡ、CD86及CD40表达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培养上清中IL-12浓度升高,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明显增强。结果表明,甘草甜素能够促进小鼠髓系DC2.4表型及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最佳体外诱导培养小鼠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方法。方法分离、纯化6周龄C57BL/6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20ng/ml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10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7d,然后将细胞分成对照未刺激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组和TNF-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组。继续培养48h后,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检测IL-12、IL-6浓度及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和MHC II。结果培养9d后,两刺激组培养的细胞经相差显微镜观察有DC生长。TNF—α刺激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TNF—α+LPS刺激组(P〈0.05)。3组均高表达CD11c,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而CD80、CD86和MHC II表达阳性率TNF-α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NF-α+LPS刺激组显著高于单纯TNF—α刺激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TNF-α与LPS刺激可使DC成熟度提高,分泌IL-6、IL-12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哮喘小鼠与正常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负荷Der p2抗原后表达表面分子(CD11c、CD86)和细胞因子(IL-10、IL-12p70)的差异及其对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过敏性哮喘发生中DC的可能作用。方法:分别从哮喘组和对照组提取骨髓培养DC,第五天负荷Der p2,24小时后吹打收集细胞,观察DC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孵育后细胞表面CD11c、CD86表达。并留取负荷Der f2前后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IL-10及IL-12p70含量。同时以DC:反应细胞比例为1:10混合培养,72 h后ELISA法检测混合培养上清中IL-4、IL-5、IFN-γ的水平。结果:1负荷Der p2后,哮喘组CD86、CD11c表达比对照组高,分别为(t=11,P0.05)(t=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细胞因子分泌方面,Der p2负荷前,两组DC均能分泌IL-10与IL-12p70,IL-10水平哮喘组高(t=9.5,P0.05),而IL-12p70水平对照组高(P0.05);负荷Der p2后,对照组IL-10、IL-12p7分泌量比负荷前明显增加(P0.05),哮喘组无明显差异(P0.05);3在DC刺激同种T细胞因子分泌方面,负荷Der p2后哮喘组DC刺激T细胞分泌IL-4、IL-5分泌能力明显增强(P0.05),而刺激INF-γ能力降低(P0.05)。结论:DC在过敏性哮喘中起着重要作用,异常DC通过增加CD86、CD11c的表达和减少IL-10及IL-12的合成,致使T细胞向Th2细胞优势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婴儿型双歧杆菌对花生过敏小鼠肠道Th2型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应用花生蛋白诱导肠道的Th2型反应,建立食物过敏小鼠模型。过敏小鼠灌胃给予婴儿型双歧杆菌(ATCC菌或CGMCC0313-2)或不做处理。然后分离小鼠小肠黏膜CD4+T细胞或DC,另取肠黏膜组织进行石蜡包埋甲苯胺蓝染色肥大细胞计数,HE染色进行嗜酸细胞和单个核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检测CD4+T中Th2(CD4+IL4+T)细胞和Treg(CD4+CD25+Foxp3+T)比例,另取CD4+T进行CFSE标记,与DC共培养4d后流式细胞检测CD4+T增殖反应,收集细胞培养液ELISA检测IL-4、IL-5和IL—13分泌水平。结果过敏组小鼠Th2型细胞数,CD4+T细胞增殖反应,IL4、IL-5和IL-13水平,肠黏膜中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reg数目低于对照组(P〈0.01),婴儿双歧杆菌干预后,婴儿双歧杆菌组Th2型细胞数,IL4、IL-5和IL-13水平,肠黏膜中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数均明显低于过敏组(P〈0.01),而Treg数目高于过敏组(P〈0.01)。结论口服婴儿型双歧杆菌可以抑制花生过敏导致的肠道Th2型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PG)对正常和哮喘模型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WPG在防治过敏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正常及哮喘模型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生成未成熟DC,在培养的第7天将细胞分为WPG组、阳性组,其中WPG组每毫升培养液中加入双歧杆菌WPG 5μg,阳性组每毫升培养液中加入脂多糖(LPS)1μg,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及IL-10的水平。结果正常小鼠WPG组DC分泌的IL-12、IL-10的量低于阳性组,哮喘小鼠WPG组DC分泌IL-12、IL-10的量高于阳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小鼠WPG组、阳性组DC分泌IL-12、IL-10的量分别低于正常小鼠WPG组、阳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WPG对具有功能缺陷的哮喘小鼠DC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其调节作用有一定限度,不能使细胞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及B7-H1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逃逸的的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txg抗病毒治疗52周,分别于0、12、26、52周检测肝功能、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C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la、B7一H1水平。根据患者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应答组(A组)、非应答组(B组),10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la的表达均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后应答组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la的表达高于非应答组65.3±6.2%VS44.2±5.5%,67.2±7.4%VS37.3±7.2%,68.4±3.6%VS42.5±7.3%,65.6±6.8%VS43.2±3.9%,49.4±9.5%VS37.5±7.9%,(P〈0.05)。应答组B7-H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非应答组B7-H1水平无明显变化12.73±3.8%VS25.24±2.92%,(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可以提高树突状细胞功能,降低B7-H1表达,促进HBV-DNA的清除。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及B7-H1高表达是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以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比例的变化,探讨其在哮喘的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8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组(54例)和缓解期组(26例),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CD4+IFN-γ+Th1和CD4+IL-4+Th2细胞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组CD4+CD25+Foxp3+Treg水平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发作期组Treg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哮喘组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哮喘急性发作组中Th1/Th2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Treg和Th在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云  李红霞  冯涛  王媛媛  白璐  宋波  梅夏齐 《生物磁学》2014,(6):1029-1032,106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H1 的表达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 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高ALT 组(A 组)、高病毒载量低ALT 组(B 组)、低病毒载量组(C 组)及正常对照组(D 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 培养上清液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 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A、B、C组与D组比较分别为42.3± 4.9 %、46.7± 7.0%、52.5± 6.3 %vs 94.5± 3.5 %;34.5± 5.3 %、39.9± 6.4 %、45.6± 5.2 %vs 90.6± 6.5 %;38.2± 8.6 %、36.1± 5.4 %、42.5± 6.8 % vs87.7± 5.1 %;28.3± 6.5 %、25.6± 3.4 %、33.5± 4.3% vs 82.6± 4.8 %;32.3± 5.8 %、29.3± 5.3 %、48.3± 4.9 % vs 68.2± 5.2 % P〈0.05),B7-H1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7.48± 21.4 %、21.83± 20.2 %、15.43± 10.32 %vs 4.23± 2.2%P〈0.05)。B7-H1 表达水平与ALT呈正相关,与IL-12 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其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高表达B7-H1 有关。B7-H1 高表达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2的影响。方法以双歧杆菌全菌(量)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WPG(1-8μg/ml)与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用ELISA的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12的量。结果双歧杆菌和其WPG(1-6μg/ml)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WPG量为1-5μg/ml时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呈剂量依赖性,其中WPG量为5μg/ml时作用最为显著,WPG量为6μg/ml时分泌IL-12量减少,WPG量为8μg/ml时,分泌的IL-12量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歧双歧杆菌及其WPG能够刺激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IL-12分泌;双歧杆菌WPG的免疫刺激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腹泻患者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保肝利尿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3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sIgA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sIg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CD8+水平较前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比值无明显改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χ2=6.48,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肝硬化腹泻具有较好疗效,能提高肠道sIgA水平和纠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从而增强肠道局部黏膜防御力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