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浙江中奥陶世头足类新材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的材料分别产自浙江江山碓边砚瓦山组及安徽含山清溪宝塔组,计有5属、9种,其中包括2新属、5新种及新亚种。浙江江山碓边砚瓦山组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绿色夹有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厚约60米左右。头足类化石主要富集于该组下部及上部的下  相似文献   

2.
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自建立以来都被归入瀚江期,并与宝塔组对比。本文根据当前的发现并结合以前报道的砚瓦山组牙形刺化石,认为砚瓦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Pygodus anserinus,Baltoniodus alobatus和Hamarodus brevirameus(=Hamarodus europaeus)等带,其时代应归为桑比早期至凯迪早期,并可与华南扬子区的庙坡组大部(或大田坝组)至宝塔组对比。其中,Pygodus anserinu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见于浙江常山、江山地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则见于江西武宁。在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砚瓦山组底部为Pygodus anserinus带;在常山205国道剖面则见Baltoniodus alobatus带;但在江西武宁地区,砚瓦山组从底部起,几乎全都归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因而,砚瓦山组在江西武宁与浙江常山等地之底界并不一致,有明显的穿时现象。本文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还表明,晚奥陶世古滕贝格的δ13 C的正偏移事件(GICE)在常山地区的起始时间不会早于B.alobatus带。  相似文献   

3.
江苏宁镇山脉的早奥陶世腕足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宁镇山脉的下古生界,有一套巨厚的石灰岩组,李希霍芬最初名为仑山灰岩,并谓其时代属于晚奥陶世。其后,李捷等及俞建章又根据Vaginoceras 及Hopeioceras(=Cameroceras)等头足类的发现,进一步把这个石灰岩组分为中奥陶世的汤山灰岩与早奥陶世的(?)山灰岩。但由于化石稀少,组合简单,多年以来,所谓“(?)山灰岩”,究竟与西南各省的奥陶系如何对比,以及上下界限如何划分等问题,都尚未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4.
1956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某野外队在库鲁克塔格山地的硫磺山(东经88°30′,北纬42°30′)的奥陶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形体细小,非常值得令人注意的珊瑚化石。这些化石标本均保存在紫红色的泥质石灰岩中,与其共生的,尚有许多头足类化石,其中经穆恩之、梁希洛先生鉴定的,计有Michelinoceras(Orthoceras),Discoceras,Troedssoneeras,Gobyoceras 等属,于是此紫红色含化石地层之時代,应属中奥陶纪无疑。该区下古生代地层的层序,根据野外队的划分,自上而下,大致可归纳如次:上覆地层:中生代——侏罗纪地层  相似文献   

5.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Ⅰ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Ⅰ、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相似文献   

6.
依据宏观生长形态和成因环境,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凝块石灰岩可划分为三种型式。小柱状凝块石灰岩以发育分散小柱状凝块为主,形成于潮下带上部中—高能交替的沉积环境;块状凝块石灰岩以不规则块状凝块为特征,形成于潮下带下部低能环境,并受动荡水流影响;树枝状凝块石灰岩以发散的树枝状凝块为特征,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之下的深水低能环境。凝块石灰岩发育以风暴成因的竹叶状砾屑灰岩开始,以持续高能环境中发育的厚层鲕粒灰岩的出现为结束。凝块石灰岩形成的水深和水动力条件、依附基底特征和陆源泥质供给等影响凝块石灰岩内部结构和宏观形态,控制着凝块石灰岩的特征发育和整体演化。  相似文献   

7.
一、江西玉山晚奥陶世Favistina的发现江西玉山至浙江江山一带的上奥陶统为一套介壳相地层,富含珊瑚、腕足类、三叶虫、头足类和腹足类等化石。该地上奥陶统分为下部黄泥岗组和上部三巨山组。珊瑚化石在上、下两组均有产出,但是以上部的三巨山组更为丰富。由于化石保存较好,形态各异,属种也多,所以成为研究我国东南晚奥陶世珊瑚的一个有利地  相似文献   

8.
新疆乌恰县西部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含Zdimir腕足动物群的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一直被视为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托格买提组的含义应该是分布在托格买提东一带及阿赖山东部以片岩、千枚岩、石英砂岩或以厚层灰岩为主、含腕足动物Stringocephalus,Bornhardtina和珊瑚Temnophyllum,Neospongophyllum等化石群的地层,主体时代为Givetian期。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与托格买提组的岩性差异较大,应另建新组名。对Zdimir动物群详细研究后证实,这套地层的时代大致为早泥盆世晚期(Emsian期)。  相似文献   

9.
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的(竹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山东淄博一带太原组的含(竹蜓)石灰岩出露较好。潭锡畴(1922)在淄川、博山地层柱状图中,将含(竹蜓)石灰岩作为博山组(Poshan Formation)的下部,相当于山西的太原组,并将这一层石灰岩命名为“长身贝石灰岩”。李四光(1927)认为至少应有2层石灰岩,但未详细叙述。刘国昌等(1951)指出,鲁中地区的太原组有4层石灰岩,其中3层石灰岩产(竹蜓)化石。胡希廉(1954)认为山东太原组的石灰岩在淄博一带有6—7层,丁培榛等(1961)认为淄博一带的太原组有4层很稳定的石灰岩,钻孔中有时见到5层石灰岩。 1984年3月,笔者在山东省地质局综合研  相似文献   

10.
张研 《古生物学报》1983,(5):587-592
秦岭地区的泥盆系颇发育,化石丰富。1964年在东秦岭旬阳龙家河,发现腕足类的Parakarpinskia新属,后来在1978年于西秦岭下吾那东沟再次发现,两个化石点相距有500余公里(插图1)。两处的泥盆系岩性和生物群特征基本相似,都是滨海一浅海相沉积。新属产于西秦岭迭部下吾那东沟剖面(插图2)的11层,为中泥盆统鲁热组(D(1/2)l)的最底部,岩性是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黑色页片状粉砂岩或砂质页岩,底部为一层厚1.2米紫红色含铁钙质砂岩,厚10米,含腕足类Parakarpi-  相似文献   

11.
福建禾口盆地早白垩世禾口组的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禾口盆地位于新华夏构造系第二隆起带的西南段,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中段。其四周多被断层所隔,成一狭长的断陷盆地,长近40km、宽约10km。福建省区测队、石油队等先后在盆地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目前对禾口盆地陆相地层的划分及与邻区的对比问题,意见尚不统一。在盆地的宁化溪背、石南坑、楮树塘、凤山、下捣村一带,剖面出露较完整。禾口组厚度近4000m,上下接触关系明显。赤石组为紫灰、紫红色厚层砾岩,夹含砾石英粗粒砂岩,整合覆盖于禾口组之上;禾口组以紫红色钙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中、下部偶  相似文献   

12.
当前所描述的标本,Nankinolithus wanyuanensis Cheng et Jian (新种),系西北大学地质系1958年在大巴山中段——四川万源县的中巴乡发现的。标本产于厚约1米的黄绿色页岩中。其下为具有干裂纹的紫红色石灰岩,根据岩性及所含化石,似应相当于长江中游及陕西汉中一带的宝塔石灰岩。其上为厚约20米的黑色页岩、矽质页岩及紫红色页岩。页岩中含有笔石 Glyptograptus sp.,Monograptus sp.及 Rastrites sp.等下志留统常见的化石。  相似文献   

13.
韩立刚 《人类学学报》2006,25(2):172-172
2004年,在配合宣城至杭州铁路复线工程文物调查时,在宣城市东南14km的孙埠镇洋山发现一处面积约100km^2的旧石器遗址。经试掘,发现了172件石制品。石制品主要埋藏在水阳江支流第2级阶地的网纹红土中,由于窑厂取土而使遗址遭到一定的破坏。遗址剖面地层由上向下可划分成4层:1)红色亚黏土,厚1.10m;2)红色亚黏土,含铁锰结核小球,厚0.60m;3)砾石层,含红色亚黏土,砾石磨园度较好,厚1.10m;4)网纹红色亚黏土,局部夹有砾石透镜体,厚9.60m;各层均含石制品,下与侏罗纪紫红色粉砂岩不整合。  相似文献   

14.
子实体单生,鲜时坚韧的胶质,不透光,耳状,1-2×2.5-3.5cm,厚2-3.1mm,基部发达,呈黄褐色,不孕面有短柔毛和许多短的裂缝,栗褐色,干时棕黑色;子实层有粗条状隆起密集的结节,紫红色,干后紫黑色。柔毛层:毛长30-80(-100)μm,粗4-5.5μm,无色到褐黄色,不成簇,具狭窄的腔,顶园,易截断,基部明显膨大或再突然收缩成细而长的根状;致密层:20-50μm  相似文献   

15.
1975年仲夏,中南矿冶学院普查专业师生在新化县锡矿山进行生产教学实习,于锡矿山北矿陶塘镇西部一带下石炭统孟公坳组刘家塘段的泥灰岩中,获得一批保存完美的腕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组石燕族标本,性质较为特殊,经笔者研究认为代表一个新属,定名为鳍石燕(新属)Finospirifer gen. nov.。锡矿山地区的刘家塘段按岩性可分上、中、下三部份。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灰岩、泥灰岩夹页岩和粉砂岩,局部夹燧石条带,含珊瑚等化石,厚约96米;中部为灰黑色中厚层至厚层隐晶质灰岩夹中厚层泥灰岩、薄层钙质页岩和砂岩,  相似文献   

16.
安徽石台下、中奥陶统紫台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中奥陶统紫台组以紫红色泥质灰岩、瘤状泥质灰岩为特征,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沿扬子台地东南缘呈条带状分布,与扬子台地上发育的湄潭组、大湾组等大致同期。作者研究了安徽石台栗阳柳树亭剖面紫台组的牙形刺,共描述19属23种,识别出四个牙形刺带,从下至上分别是Oepikodus evae带、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Baltoniodus navis带和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并可与同期笔石带对比。除扬子区外,紫台组还可与欧洲、阿根廷前科迪勒拉等地区的同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7.
位于贵阳北东向的乌当处于黔中古陆南缘,是黔北沉积区和黔南沉积区的交汇区.该区奥陶系湄潭组下段(O1m1)发育,主要由灰绿、紫红色泥页岩及浅灰、浅红色中厚层粉砂岩组成.大洼、小谷农两条湄潭组下段剖面均富含笔石、腕足类、三叶虫、棘皮动物及软体动物等多门类化石.其中笔石动物8属31种,包括3个相似种和5个未定种.总体分异度不...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陕西陇县李家坡晚奥陶世背锅山组生物礁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礁,包括层孔虫礁、珊瑚礁、钙藻礁等几种类型,主要为层孔虫礁。经过系统古生物学研究,鉴定出层孔虫有5个属,分别为Ecclimadictyon(蜂巢层孔虫)、Clathrodictyon(网格层孔虫)、Tuvaechis(图瓦层孔虫)、Rosenella(罗森层孔虫)、Labechiella(小拉贝希层孔虫)等;珊瑚有6个属,分别为Tetradium(四分珊瑚),Hemiagetolitella(拟半阿盖特珊瑚),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Eofletcheria(始弗莱契珊瑚),Catenipora(镣珊瑚),Reuschia(劳氏珊瑚);钙藻以Vermiporella(蠕孔藻)和Solenopora(管孔藻)为主。礁发育早期以层状层孔虫包卷砂屑、单体珊瑚、管状海绵、块状钙藻等形态为主要特征,礁发育中后期以块状和球状的层孔虫以及大型的床板珊瑚形成格架为主要特征。礁体发育过程中居礁生物都很丰富,有三叶虫、腕足类、介形类、大棘皮类和丛状的蓝细菌等。通过与塔中台地以及扬子台地的晚奥陶世台缘礁对比,发现造礁生物的属种和礁岩类型均有相似之处,说明中国晚奥陶世生物礁的分布具有等时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3个种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圆叶乌桕在石灰岩地区生长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叶下表皮细胞小且呈无规则型,细胞排列紧密;气孔集中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相对最小;气孔类型是无规则型,无副卫细胞;圆叶乌桕上下叶表皮有厚角质层和蜡质层,蜡被呈片状和网状。圆叶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反映了它对石灰岩生境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