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生命世界》2006,(6):60-69
川金丝猴有一张淡蓝色的脸,全身体毛为金黄色,背部的毛可长达40厘米,披散下来,犹如一件漂亮的“披风”,显得威风而潇洒。它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奇特的“朝天鼻”,两只鼻孔仰天朝上,这在所有猴类中是独有的。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均有川金丝猴分布,它们栖息于海拔1500~3500米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以树叶、花朵、果实、昆虫和鸟蛋为食。除了川金丝猴,我国还有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当然,其中最美丽的还是川金丝猴。  相似文献   

2.
金丝猴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均产于我国四川和甘肃交界的岷山地区及四川和贵州交界的山区,数量不多,分布狹窄,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疣猴科它的特点是毛色华丽,小猴全身黄色,背部为金黄带棕色,大公猴背部和头顶部毛呈棕红色,腹部金黄色,面部裸露,呈青蓝色,鼻梁凹下,鼻孔上仰,吻短嘴圆,嘴唇厚,没有一般猴子所具有的颊囊,尾长,一般都超于躯干。性情温柔,聪明活泼,行动敏捷,母猴对子特别爱护,逃跑时携带仔猴,当猎人在  相似文献   

3.
滇金丝猴——世界珍稀灵长类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三种金丝猴之一。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及西藏东部。栖息于海拔3200—42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暗高山针叶林带,过群居游走觅食的生活方式。数量稀少,也是很少为人所知的珍稀濒危物种。 经近几年的野外考察,已初步掌握了滇金丝猴的数量分布、种群结构、日活动及迁移习性、野生食性、生殖季节及栖息环境等。现已转入驯养繁殖及有关起源、分类进化地位、行为学,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其对不同生境食物供应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川金丝猴猴群食谱的长期记录,并汇集了国内对四川-甘肃和湖北的川金丝猴食性研究结果,集成了这三个地理种群川金丝猴各自的地域性食谱,共计有136 种植物(隶属35 科)被该物种作为采食对象。对来自这三个不同区域(陕西、四川-甘肃、湖北)的川金丝猴食谱组成的比较,发现有近半数的植物是三个地理种群共同的采食对象,但其食谱组成差异明显。这可能源于各地植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及不同地理种群对各种食物采食偏好的不同所致。对其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和湖北的猴群在食谱组成上相近,但四川-甘肃的猴群与前两个地区猴群的食谱组成差异极大。然而湖北和四川-甘肃种群在食物的选择上采用了近乎相同的偏好倾向,而陕西的猴群与它们明显不同。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造成食谱组成和采食偏好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种群活动地海拔带重叠度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它们在不同林型中活动的时间分配不一。很明显,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川金丝猴食谱组成来看,该物种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个叶食性灵长类动物,而应该是一个泛化采食者。  相似文献   

5.
金丝猴又名金线猴,是产在四川西部地区拔海三千多米高山上的一种珍贵动物,它的分布比四川产的另一种珍贵动物——熊猫还要狭窄得多,捕捉、饲养也较小熊猫困难一些。成都百花潭动物园虽然离产地较近,但儿年以来也只收集到过少数几次:第一次是在1955年6月,理县农民捕到了两只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类分析法鉴定川金丝猴头骨产地及其地理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根据14个定量性征指标的数据,应用5种系统聚类方法,对采自四川境内的若干金丝猴头骨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了基本一致的分类结论,根据这个分类结果,确定了三例产地不详的金丝猴头骨的原产地,并探讨了川金丝猴的地理演化.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金丝猴的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仅产于我国,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自然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1983年以来,笔者对神农架金丝猴生存环境生态习性等作了长期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基础。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栖息于温带森林的、中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位于岷山山系的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的重要分布地之一,但涉及该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境信息却较缺乏。运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四个季节的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超过0.8,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较好。结果显示:(1)影响不同季节川金丝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海拔、河流和道路。(2)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面积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春季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为233.9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48%;夏季的次之,为192.75 km2,占48.19%;秋冬季的适宜生境面积相对较低,分别为145.54 km2(占36.39%)和142.63 km2(占35.66%)。(3)川金丝猴的适宜生境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变化。研究揭示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植被带对川金丝猴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要重视对人为干扰较强的低海拔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利用红外相机收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行为、动作模式及活动环境等特征的视频数据,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行为的生态功能为依据,完成川金丝猴行为谱的建立,并对其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经视频数据辨识分析,共统计到野生川金丝猴的17种姿势、84种动作和116种行为。将这些行为与滇金丝猴R.bieti、黔金丝猴R.brelichi进行对比,发现3种金丝猴的大部分行为具有一致性;但栖息环境的差异、长时间的地理隔离以及后天的学习使得这些行为又表现出了差异性:一是行为的差异性,不同物种具有各自特殊的行为,如川金丝猴特有的跳跃采食行为和雌性匍匐邀配行为;二是行为效应的差异性,如快理等动作在不同物种中表达了不同的行为效应。完善和建立川金丝猴的行为谱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其行为生态学基本特征,同时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金丝猴解剖 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的肤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两种金丝猴肤纹的研究。观察的标本有6例:四川金丝猴3例,云南金丝猴也3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金丝猴掌面和跖面上的花纹与叶猴的相似,绝大多数为箕形纹,但与猕猴和长臂猿相比较,差别明显,指(趾)端的花纹为一般猴科所特有的原始窦状花纹,掌面都有三角1、2、5、8,而跖面都有3、9、12、13和16。然而,这两种金丝猴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观察的标本数量有限,尚不能完全代表该两种金丝猴种群所固有的肤纹特征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金丝猴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属于灵长目,猴超科,疣猴科,仰鼻猴属(或称金丝猴属),除越南金丝猴外,其余三种金丝猴,即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我国。在产于我国的三种金丝猴中,由于滇金丝猴生活在滇西北和西藏芒康县一带海拔3200—4200米的人烟稀少的高寒峡谷山区,因此过去对它的了解甚少。 滇金丝猴初由法国人Soulie于1871年在云南发现并将皮张与骨骼标本送藏于巴黎博物馆,但到1879年才由Milne-Edwards正式报道。此后将近一百年动物学界不知其是否仍有存在,因也有人认为可能已经绝灭。1962年,中国科  相似文献   

12.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由于分布范围小,种群数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神农架保护区的金丝猴属川金丝猴,它披着一身金色艳丽的长毛,长着一对蓝宝石般的眼睛,机敏灵活,十分招人喜爱。它们象大山的精灵,常年生活在海拔1800-2700米左右的林莽之中,游人一般很少能见到它们的踪影。保护区的朋友告诉我,拍摄金丝猴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灵长类动物体内寄生线虫感染情况严重。我国特有珍稀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肠道也受到寄生线虫感染,其健康极受影响。滇金丝猴数量稀少,极需保护。捕食线虫真菌是线虫的天敌,具较高的生防动物寄生线虫的潜力。为提供应用捕食线虫真菌生防滇金丝猴肠道寄生线虫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从滇金丝猴粪便分离捕食线虫真菌,量化测定及比较不同捕食器官类型和来自不同生境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率,从中筛选有较高捕食率的菌株。结果显示,从滇金丝猴粪便及其他不同生境共筛选到3株捕食率较高的捕食线虫真菌菌株:Dactylellina gephyropaga(331-1),Dac.drechsleri(84-1),Drechslerella dactyloides(342-2),其捕食率分别为:81.10%,76.17%,81.33%,其中331-1分离自滇金丝猴粪便,该菌株具有高效生防滇金丝猴肠道寄生线虫的潜力;来自不同生境或同一生境同种不同株的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率差异较大;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其捕食率普遍低于产收缩环、黏性分枝和黏性球的捕食线虫真菌;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率与捕食器官生成速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趣闻     
《化石》1987,(1)
金丝猴名字的来历金丝猴属名为Rhinopithecus(即鼻猴),种名 rexellane 意为朝天。如果按意译出,应称为朝天鼻猴或仰鼻猴。金丝猴的这一特征完全不同于猴科中的其他猴类。这个有趣的名字并非贬意。据说十六世纪土耳其国王的宠妻苏雷曼鼻子就是朝天长的。汉语称金丝猴是因它的背毛远端呈金黄色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先前的研究表明川金丝猴的食物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别是在秋季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然而,在2001年秋季,我们发现秦岭玉皇庙西梁群的金丝猴主要取食树衣类植物(Lichens)。依据焦点动物取样法,我们在1997年和2001年秋季分别获得769次和828次取食记录,结果表明,1997年秋季的食物组成中38%为果实和种子,占主要成分,其次是树衣占21%;而2001年秋季主要取食树衣占41%,果实和种子仅占3%。造成这个物种食物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在春季末期,一场大雪严重地摧毁了植物的花,导致秋季果实非常稀少,以致于猴子不得不转向取食植物的其它部位,这证明了气候变化能引起这个物种取食行为的改变。在通常的食物类型缺乏时,金丝猴不是通过转变其家域而是利用取食行为变化来满足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16.
湖北郧西蓝田金丝猴新材料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悦容 《人类学学报》2001,20(2):93-101,T001
本文记述一具较完整的蓝田金丝猴(Rhinopigthecus lantianensis)颌骨,产自湖北省陨西县,层位属汉水流域Ⅳ级附地,与蓝田公王岭和郧县人类化石地点的时代相当,早更新世。下颌体和下颊齿明显地高和大于中更新世的丁氏川金丝猴(Rhnopithecus roxellanae tingianus),形态上也显示出早期金丝猴的特色,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与蓝田金丝猴共生的动物群体性质为南、北种类混合的动物群,不同于与丁氏川金丝猴共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它的发现扩大了蓝田金丝猴的地理分布,表明秦岭一带是研究金丝猴起源与进化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在金丝猴的形态学研究方面,就目前所知,除肌学(Palterson,1942)、头骨和骨骼(王庭正,1981;罗时有等,1983)和染色体(陈宜峰等,1981)的记述外,其余研究均是在灵长类比较形态学研究中提到,如对灵长头骨和牙齿(Hoojer,1952;Schultz,1955,1963;Swindler,1976)、对脊柱和胸廓(Hofer,1961)、对大脑外部形态(Falk,1978)等等研究。因此,金丝猴的更全面而系统的形态学研究记述似乎还没有。 对于金丝猴属和我国三种群的分类地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见解在国内外均是不一致的。有把它认为是独立的属和我国有一个种或三个种者(Elliot,1913;Hill,1936;Allen,1938;Simpson,1945;Ellerman等,1951;Buetter-Janusch,1963;Napier等,1967;四川资源动物编委会,1981年;全国强等,1983;李致祥等,1983),有把金  相似文献   

18.
金丝猴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金丝猴的99项形态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黔金丝猴应为三个独立的种;根据我国的地质变迁推测,川、滇金丝猴间分离最早,其次是川、黔金丝猴,最后是滇、黔金丝猴;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滇金丝猴是属中进化较完善者,而黔金丝猴是最原始者;至于分布在阿萨姆和上缅甸的金丝猴,如果存在,很可能是一个新种或属于滇金丝猴的一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19.
金丝猴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其分布仅限于岷山山系(四川的南坪、青川、平武、北川,甘南的武都、汶县、康县);邛崃山脉的汶川、宝兴、天全;秦岭南坡的佛坪、宁陕、周至、太白、洋县及武当山脉的房县和林区县。它的生态,曾有零星报导(郑永烈,1959、赵肯堂,1959、宋志明、罗志腾,1959、郑荣樑、冯永秀,1960)。 本文材料主要是我们1978、1979年在四川白河保护区收集的,有关陕西秦岭地区的资料,是1974年野外调查所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金丝猴的三个种群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与其他灵长类以及金丝猴的三个种群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金丝猴与其他灵长类进行比较的44个项目中,金丝猴特有者9项;与叶猴相同而与其他灵长类不同者4项;与疣猴类的共同特征9项;与叶猴、类人猿和人相似而为其他猴类所不具备的特征有5项;与类人猿和人相似而为叶猴和其他猴类所不具备的特征有17项。因此,我们认为金丝猴的地位在叶猴之上,是猴超科(Cercopithecoidea) 中最进化的一个属,在灵长类系统发育中处于猴类与猿类之间的中间地位。在金丝猴三个种群之间互异比较中,相互不同的特征均超过60%,似乎完全有理由把它分立为三个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