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及存在形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测定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及其存在形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8种芫菁和作为对照的黑翅红蝉体内总斑蝥素和游离斑蝥素的含量,总斑蝥素含量是通过酸水解法测得的,游离斑蝥素含量是通过直接浸提法测得的,以总斑蝥素与游离斑蝥素含量之差作为结合斑蝥素含量; 并比较了结合斑蝥素与钙、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芫菁体内总斑蝥素的含量为游离斑蝥素含量的1~9倍,总斑蝥素的含量一般多于虫体干重的2.0%,而游离斑蝥素的含量均低于虫体干重的1.7%。黑翅红蝉体内不含任何形式的斑蝥素。斑芫菁属和豆芫菁属昆虫中的结合斑蝥素含量与钙元素呈正相关,斑芫菁属中结合斑蝥素含量与镁元素呈正相关,而豆芫菁属中结合斑蝥素含量与镁元素呈负相关。斑芫菁属昆虫体内钙元素的摩尔量要低于结合斑蝥素的摩尔量。【结论】芫菁体内总斑蝥素含量远高于游离斑蝥素的含量;结合斑蝥素可能是以斑蝥素酸钙和斑蝥素酸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不同浓度的桦木酸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桦木酸设4个不同浓度(0、10、20、30 μg/ml),并采用常规化疗药物5-Fu处理作为阳性对照,以探究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吉姆萨染色法分别检测桦木酸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克隆形成率;EdU法检测SGC-7901的细胞增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B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桦木酸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48 h后,其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克隆形成率和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人胃癌SGC-7901细胞被阻滞在G1/G0期,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B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也随桦木酸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0.01)。且与5-Fu对照组相比,桦木酸浓度为20 μg/ml和30 μg/ml时,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周期被抑制,细胞周期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桦木酸通过下调cyclin B1和cyclin D1基因表达,将人胃癌SGC-7901细胞阻滞在G1/G0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芫菁寄生菌降解斑蝥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2种芫菁的寄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曲霉Aspergillus sp.,进行斑蝥素的抑菌试验和对斑蝥素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斑蝥素对这2种真菌没有抑制作用,球孢白僵菌可以有效地降解斑蝥素,降解率为90.45%,而曲霉不能降解斑蝥素。  相似文献   

4.
5.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别采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处理不同种芫菁样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虫体部位,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斑蝥素含量。结果表明:用酸水解法处理后的芫菁体内斑蝥素含量较之用直接浸提法处理后有显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间,其中以豆芫菁属Epicauta昆虫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属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斑蝥素主要富集于大斑芫菁的腹部。  相似文献   

6.
7.
芫菁科不同种类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芫菁体内含有斑蝥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近年来我国对斑蝥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对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为了摸清我国芫菁科昆虫的自然资源和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作者调查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芫菁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并利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了不同性别以及交尾高峰前后的芫菁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发现雄性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均高于雌性成虫。交配高峰后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高于交配高峰前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  相似文献   

8.
将采自野外的同一批细纹豆芫菁成虫用半人工饲料饲养,取刚结束交配(A组)、交配结束后单养4天(B组)和未交配(C组)的两性成虫的血淋巴和各器官,分别测其斑蝥素含量。结果显示,斑蝥素含量在两性个体内和配偶间的器官间呈规律性地起伏。探讨了规律发生的过程和起因。  相似文献   

9.
芫菁斑蝥素对喉癌细胞和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提取自眼斑芫菁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体内的斑蝥素对人喉癌HEP-2细胞和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抑制、以及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斑蝥素作用于经体外培养的人喉癌HEP-2细胞和人胃癌BGC-823细胞, 采用MTT法进行体外细胞抑制实验, 测定斑蝥素对这2种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与剂量效应;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斑蝥素处理的人喉癌HEP-2细胞的细胞周期;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斑蝥素浓度为1.28 μmol/L时, 对HEP-2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 且随药物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 呈剂量效应关系, 抑制中浓度为2.88 μmol/L;斑蝥素浓度为20.4 μmol/L时, 对BGC-823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 且随药物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增强, 呈剂量效应关系, 抑制中浓度为54.85 μmol/L。用浓度1.44和2.88 μmol/L的斑蝥素处理HEP-2细胞24 h后, G2-M期分布从8.21%增加到22.29%, S期细胞分布从14.33%增加到21.61%, 且随药物浓度升高其阻滞作用增加, 呈剂量效应关系。G0-G1期细胞分布都有所降低, 从77.45%降低到56.10%, G0-G1期峰前无显著的亚二倍体峰出现, 说明斑蝥素未能够诱导HEP-2细胞发生凋亡。光镜检查显示:HEP-2细胞可出现细胞收缩、胞膜突出、核碎裂等现象。【结论】 斑蝥素对治疗喉癌的效果可能较为理想, 而对胃癌的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斑蝥素大量合成期的芫菁体内可溶性蛋白,有助于阐明斑蝥素合成相关酶蛋白的种类和合成机理.本研究采用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在斑蝥素合成前期、大量合成早期和末期的蛋白质组成的变化.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芫菁从羽化1 h到25 d过程中分子量约为80 kDa,45 kDa,30 kDa的蛋白组分存在着显著地表达差异.进而通过双向电泳分析,发现合成前期蛋白质与其它时期有明显差异:蛋白质大多分布在Pl值4~7,分子量20~80 kDa的区域,其中20~45 kDa蛋白质差异明显.芫菁羽化后1h、2d、4d的蛋白质点数目分别为471个、569个、645个;大量合成早期和合成末期为827个和999个,增长2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3个时期蛋白质组成的变化趋势恰好与芫菁合成斑蝥素含量显著峰值变化相吻合,表明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合成是多种蛋白参与的复杂过程,这些蛋白分子量范围在20~45 kD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人胃癌SGC-7901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桦木酸对其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人胃癌SGC-7901细胞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复孔,对照组未加入桦木酸,而三组实验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0 mg/L、20 mg/L及30 mg/L的桦木酸,将各组细胞放入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GC-790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终浓度为10 mg/L、20 mg/L、30 mg/L的桦木酸处理组,细胞发生皱缩、细胞核裂解并出现凋亡小体;细胞早期凋亡与晚期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 or P<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 or P<0.0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而Bcl-2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桦木酸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的表达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金雀异黄素合成品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合成品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5mg·L~(-1)、5.0mg·L~(-1)、10.0mg·L~(-1)和20.0mg·L~(-1)的金雀异黄素处理人胃癌细胞SGC-7901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结果:10.0mg·L~(-1),20.0mg·L~(-1)金雀异黄素能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凋亡率与剂量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30),10.0mg·L~(-1)金雀异黄素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发生凋亡的形态学改变,2.5mg·L~(-1)、5.0mg·L~(-1)、10.0mg·L~(-1)和20.0mg·L~(-1)金雀异黄素使Bcl-2mRNA表达下调,Fas mRNA表达上调。结论:金雀异黄素能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降低Bcl-2 mRNA表达,增加Fas mRNA表达为其诱发SGC-7901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邹菁  张丽英 《蛇志》2002,14(1):17-19
目的 观察蛇毒复合酶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瘤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体外试验、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观察人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以及细胞周期和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蛇毒复合酶对人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抑瘤作用。24h抑瘤率达67.5%,接近5-Fu阳性对照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细胞镜检及涂片染色发现癌细胞胞膜破裂、胞质外溢、细胞坏死。流式细胞术检测蛇毒复合酶对S期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同时阻滞G0/G1期细胞进入S期。结论 蛇毒复合酶对人胃癌细胞具有一定体外抑瘤作用,其作用机理与直接破坏细胞胞膜和干扰细胞增殖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4.
Scinderin是一种依赖Ca2+的肌动蛋白丝(F-actin)切割蛋白,在细胞分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scinderin在人类疾病尤其是肿瘤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报道的并不多。该实验通过构建scinderin—shRNA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于荧光显微镜下观测感染效率,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scinderin的沉默效果。运用实时细胞分析4K(RTCA)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显示,将构建好的病毒载体成功转入了胃癌细胞SGC-7901。感染scinderin—shRNA病毒载体后,scinderi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P〈0.0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该研究表明,胃癌细胞SGC-7901中scinderin低表达能有效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这也为scinderin在胃癌演化过程中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扁豆多糖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胃癌细胞HGC-27和SGC-7901经终浓度为16、8、4、2、1和0 μg/ml的白扁豆多糖作用24、48和72h,各设3个复孔。MTS法检测其增殖活性;分别取经4、0 μg/ml白扁豆多糖作用24h的HGC-27和SGC-7901细胞(各3个复孔),JC-1染色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QPCR法探讨Bcl-2、caspase-3和Bax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白扁豆多糖作用后,HGC-27和SGC-790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制(P<0.01),且效果与药物作用浓度和时间有关;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3.15%和38.77%,均较PBS处理组(8.07%和6.03%)明显增加(P<0.01),而细胞周期无显著变化;同时,细胞内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受抑制,Bax和caspase-3基因的转录明显上调(P<0.01)。结论:白扁豆多糖可通过调节Bax-Bcl-2-caspase3通路,诱导胃癌细胞HGC-27和SGC-7901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白藜芦醇是否可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迁移及其信号通路。方法: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SGC-7901细胞,再用LY-294002和IGF-1分别用来抑制和激活Pi3K/AKT通路。MTT法测细胞增殖,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MMP-2、MMP-9)、细胞迁移相关蛋白(P21、P27)、以及AKT、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减弱(P=0.001),p-AKT表达减少(P0.001);LY-294002可以抑制p-AKT的表达(P=0.004),和白藜芦醇一样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IGF-1可以显著增加p-AKT的表达(P0.001),可以逆转白藜芦醇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白藜芦醇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选胃癌细胞株中的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并初步研究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选择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以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染色,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选出SP细胞和nonSP细胞。CCK-8法观察两组细胞体外增殖活性;体外耐药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对化疗药物5-FU的耐药存活率;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观察肿瘤球形成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Musashi-1和CD44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观察两组细胞体内成瘤能力。 结果: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SP细胞的比例为2.8%,与nonSP细胞相比,SP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活性(P<0.05),对5-FU的耐药存活率明显高于nonSP细胞(P<0.05),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形成明显的肿瘤球,SP细胞中Musashi-1和CD44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nonSP细胞(P<0.05),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表明,皮下注射2×103 个SP细胞就能形成肿瘤,而2×104 个nonSP细胞也不能形成肿瘤。 结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存在数量极少的SP细胞,SP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突破衍射极限,具有纳米量级的空间分辨率,量子点(QD s)标记有荧光强度高且抗光漂白能力强等优点。结合上述两种技术,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膜表面特异性结合的叶酸受体(FR)进行成像探测,获得了叶酸受体在SGC-7901细胞膜表面上的分布,以及细胞内化外源性叶酸过程中叶酸受体在细胞膜表面的分布变化,成像的光学分辨率达到120 nm。实验结果表明:特异性结合的叶酸受体在SGC-7901细胞膜表面的分布,绝大部分是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随着SGC-7901细胞内化叶酸量的增加,叶酸受体在细胞膜表面的分布密度逐渐降低,并在经过120 m in左右趋于稳定。上述方法和手段为实现单细胞水平上靶点分布和变化的长期监测,肿瘤细胞内化受体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