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献溥  郭柯  覃海宁 《植物研究》2005,25(1):115-128
以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在广西广泛分布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700 m以下红、黄壤丘陵山地,而且是这个区域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性群落类型;在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山地也有小片分布。描述了广西常见的13个群丛,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和种类组成。所有这些材料可作为其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在广西广泛分布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700 m以下红、黄壤丘陵山地,而且是这个区域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性群落类型;在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山地也有小片分布。本文描述了广西常见的13个群丛,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和种类组成。所有这些材料可作为其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献溥  郭柯  覃海宁 《植物研究》2005,25(3):376-384
以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在广西广泛分布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700 m以下红、黄壤丘陵山地,而且是这个区域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性群落类型;在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山地也有小片分布。本文描述了广西常见的13个群丛,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和种类组成。所有这些材料可作为其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广西青钩栲林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献溥  蒋高明 《广西植物》2002,22(2):97-104
青钩栲林是广西南亚热带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分布比较普遍 ,但因遭受破坏严重 ,大多只在局部地区零星小片地残存 ,保存大多不够完整。从所划分的五个群丛中可以看出它们恢复和发展的趋势 ,为其科学的管理提供基本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广西常绿栎林的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常绿栎林属于常绿阔叶林的一个群系组,在广西有平脉栎(Quercus kerrii Craib)林、绒毛栎(Q.gomeziana A Camus)林、蝶斗栎(Q.disformis Chun et Tsiang)林和华南栎(Q.edithae Skan)林4个群系。前两者见于桂西北干旱区域,后两者分布在桂东湿润地区。这些地区常绿栎林群落划分、种类组成和动态变化的阐明,可为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常绿阔叶林是东亚湿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作者研究制定了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系统,包括13个群系组、52个群系,列举有代表性的103个群丛。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为其保护和科学的管理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广西杉木林的分类、分布和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K.]在广西各个自然区域都有广泛的栽培,本文利用群落分类的方法将广西的杉木林划分出3个群丛纲,2个群丛组,30个群丛.通过对这些群丛的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变化的研究,分析和确定其所处的演替阶段和演替趋向,为其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西木荷林的分类和演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林是原来的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以后,在保护较好的情况下,从演替系列群落顺向演替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早期类型。本文对广西木荷林进行分类,划分和论述7个群丛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演替方向,可供进一步研究和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西石栎林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栎林属于常绿阔叶林的一个群系组,在广西见有粤桂石栎林、华南石栎林、烟斗石栎林和长果石栎林4个群系。前者主要见于中亚热带地区山地,后三者分布在南亚热带范围的山地。文中主要论述其群落分类、种类组成和动态变化,为其科学管理提供基本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拟赤杨林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类型 ,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一个演替阶段 ,主要见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 1 30 0m以下的红壤和黄壤山地山坡中下部环境比较湿润的地方 ,本文研究划分出 3个群丛纲和 1 3个群丛。它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演替趋向 ,从 1 3个群丛之间的群落外貌 ,结构和种类组成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群落22个样地的调查,以群落样地中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为指标,采用纸条排队法、群落相似系数分类法、最近邻体法和组平均法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4种分类结果基本相似,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样地可分为格氏栲群系、米槠群系、甜槠群系、刨花楠群系、沉水樟群系、观光木群系和闽楠群系等7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群落学特征,各群系基本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因组DNA富集法FIASCO对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建群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进行了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从栲树基因组中分离和筛选了15个微卫星位点,并对江西九连山栲树自然分布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栲树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每个位点在28株栲树个体上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6.7(4~8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90(0.250~1.000),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698(0.293~0.867)。每个位点的第一排除概率值Pr(Ex1)为0.043~0.527,位点综合值为0.9972。单个位点的第二排除概率Pr(EX2)为0.159~0.694,位点综合值为0.9999。这些微卫星标记可为研究栲树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遗传结构提供有效的遗传工具。  相似文献   

13.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宋育红  张新文  周斌 《生态科学》2005,24(3):228-232
在11000m2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乔木种群的重要值、群落外貌、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计有维管植物223种,隶属于80个科159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80.5%,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种数的85.2%。重要值高的乔木种群是格氏栲、木荷、米槠、马尾松、刮槠和山黄皮。主要乔木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样方,在全面调查湖北省内各栲类林的基础上,对湖北省栲类林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结构及类型,以及影响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所调查的湖北省栲类林中共记录维管植物88科210属376种,其中乔木层中常绿树种有73种、落叶树种有48种,构成了以常绿树种为主的典型常绿阔叶林;(2)从科的区系组成来看,热带成分多于温带成分;从属的区系组成来看,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大体相当;(3)湖北栲类林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的经度和海拔格局,但受纬度影响不大。土壤因子中仅氮含量对物种多样性格局影响显著;(4)湖北省栲类林可分为5个群系,即: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林、钩栲(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林、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林、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Tutch.)林和罗浮栲(Castanopsis faberi Hance)林。在各环境因子中,海拔、经度、坡度和土壤磷含量对群落组成的影响最大,地理因子和土壤因子对栲类林群落组成影响的总解释率为68.94%;(5)在5个群系中大部分乔木及栲属植物的径级分布呈单峰形,种-多度分布表现为典型的具有少数常见种、多个偶见种的倒“J”形曲线。研究表明湖北省栲类林物种多样性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明显,主要包含5个群系,地理因子和土壤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群落物种组成变异。该研究可为湖北省常绿阔叶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乔木层次优势种、灌木层优势种和草本层优势种将分布在广西的黧蒴锥(Castanopsis.fissa Rehd.et Wils.]林分为5个群丛,且各群丛的优势种均为黧蒴锥。对5个群丛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也进行了分析。这5个群丛分别为:黧蒴锥-鼠刺-杜茎山-狗脊+金狗群丛(C.fissa-ltea chinensis—Maesa japonica—Woodwardia japonica+Cibotium barometz Assoc.)、黧蒴锥-鸭脚木-罗伞树+东方乌毛蕨群丛(C.fissa—Schefflera octophylla—Ardisia quinquegona+Blechnum orientale Assoc.)、黧蒴锥-鸭脚木-九节木+东方乌毛蕨群丛(C.fissa—Schefflera octophylla—Psychotria rubra+Blechnum orientale Assoc.)、黧蒴锥-基脉润楠-野锦香-金狗+东方乌毛蕨群丛(C.fissa—Machilus decursinervis—Blastus cochinchinens-Cibotium barometz+Blechnum orientale Assoc.)和黧蒴锥-茶杆竹+淡竹叶群丛(C.fissa-Pseudosasa amabilis+Lophatherum gracile Assoc.)。  相似文献   

16.
栲树种群生态位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及重叠、Feinsing等生态位宽度和Petraitis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处理缙云山森林群落演替系列取样,分析栲树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动态.结果表明,栲树种群为缙云山森林群落演替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群,其生态位宽度随群落演替过程基本呈增长趋势,而资源利用程度却呈“∧”形;对于栲树种群和缙云山森林群落其它14个优势种群间在所有5类群落中的生态位重叠,仅栲树种群与典型针阔混交林中的小叶栲、光叶灰木、川灰木、薯豆、白毛新木姜子、广东山胡椒、大头茶、虎皮楠、杉木、马尾松种群上和针叶林中小叶栲、光叶灰木、杉木种群上,表现出显著完全特定重叠.  相似文献   

17.
栲树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冠层在能量传输、光合有效辐射和微气象等方面的差异可导致冠层光合生产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对精确估算森林冠层的初级生产力十分重要.本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为对象,研究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在冠层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冠层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和CO2羧化效率(CCE)均表现为上部>中部>底部,且依次平均降低19.4%、18.1%和37.1%;光补偿点(LCP)、光下暗呼吸(Rd)以及冠层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CO2羧化效率均表现为上部>底部>中部,上部比中部和底部高出12.3%~71.4%;表观量子效率(AQY)表现为底部>上部>中部,底部分别是顶部和中部叶的1.2和1.3倍;2)在水平方向上,冠层上部和底部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CO2羧化效率比北向叶高0.9%~31.5%;冠层中部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等6个参数比南向叶高9.6%~63.2%.因此,在冠层水平上模拟和估算植物生产力时,必须考虑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