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雷 《人类学学报》2019,38(3):398-406
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和虚拟图像处理技术的灵长类牙齿测量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分离三维虚拟模型的齿冠和齿根,再进行后续测量工作,如计算机辅助的生物力学分析、釉质厚度测量等。而分离齿冠和齿根这一步骤,目前有多种方法,如,1)根据齿颈线切分齿冠,或2)人工建立基底平面切分齿冠。为了评估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后续的牙齿测量学上的影响,本文使用三维方法测量了82例化石和现代人类下颌后部牙齿的釉质厚度,包括南方古猿、早期人属、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使用配对t检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釉质厚度数值上没有显著差别,但随后进行的种间比较发现,使用基底平面切分齿冠的方法比较费时,更依赖于测量者的人工操作,并且可能弱化了物种间前臼齿绝对釉质厚度的差异,造成系统误差。其原因是对于前臼齿和前部牙齿等齿颈线形状不规则的标本,基底平面难以建立或误差较大。在未来对釉质厚度的种间差异的研究中,特别对齿颈线形状不规则的标本(如人类前部牙齿及猩猩、黑猩猩的牙齿等),本文推荐使用齿颈线分离齿冠和齿根,测量和计算齿颈线之上的釉质厚度。釉质厚度有一定的分类学、功能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意义。本文积累了一批可供未来对比研究的原始数据,并且发现尼安德特人前臼齿的相对釉质厚度显著小于现代人,这与前人利用臼齿、犬齿所做的对比研究结果相同,支持了尼安德特人拥有较薄的相对釉质厚度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1976年7月前,湖北省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附近群众在洞口拾得大量化石。经鉴定,其中有两颗猿人牙齿化石:一颗是右上第二前臼齿,一颗是左下第一前臼齿,保存十分完整,可能属于同一个中年猿人的。白龙洞由石炭纪泥灰岩溶蚀而成,洞底高出当地河水面40米。洞中发现的动物化石,有的和  相似文献   

3.
消息和动态     
《人类学学报》1983,2(4):399-400
1976年(或1977年)笔者之一牛树森在县外贸部门准备上交到洛阳地区医药收购站的龙骨堆中挑选出两枚人类牙齿化石和四块人类头骨碎片化石,产地可能是县城以南营子公社刘家岭一带。 两枚牙齿是左上第一前臼齿和右上第一(或第二)臼齿。牙齿呈白色,接近牙冠基部微带黄色,已石化,齿根均不完全。经初步观察,在任何牙上均无齿带,牙冠基部周围不隆凸,牙齿较小不粗壮,冠面沟纹比较简单,这样一些进步的特征都是智人化石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齿冠长度或宽度单一性状很难区分巨猿第一臼齿与第二臼齿。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的齿冠长度、齿冠宽度和原尖长指数(新定义)等三个性状,显示存在有两个类型。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分别代表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上臼齿。下臼齿的分辨基于齿冠长度和齿冠宽度两个性状。在此二性状构成的坐标系中,第一与第二下臼齿各自的一系列椭圆代表一定比例的样本分布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得到区分此两种牙齿的判别直线。  相似文献   

5.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相似文献   

6.
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蓝田公王岭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材料,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右侧颞骨的大部分,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以及右上第二、三臼齿和左上第二臼齿。2.头盖骨的骨缝已经愈合,上第二臼齿的磨耗已达二度,估计蓝田猿人的年龄大约是三十多岁。3.由牙齿、上颌骨、颞骨锥体和颅中窝等较为细小来判断,蓝田猿人可能是女性。4.额骨前部的眶上圆枕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形成一直条横行的骨嵴。圆枕的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圆枕之后明显缩窄。眼眶约呈方形,眶顶很平,没有眶上孔和泪腺窝。额骨的鳞部明显后斜,颞线隆起成为明显的骨嵴。眶上圆枕与额鳞之间没有明显的宽沟相隔。没有额窦。额骨内面的正中有宽阔而较高的额嵴。测量数值表明眉间部粗壮,额骨脑部的弧度极小,额骨极为宽阔。5.顶骨约成长方形,在正中矢状面上,顶骨短于额骨。6.颞骨锥体长轴的方向大约介于现代猿与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相似。锥体较为细致,其形状和大小与现代人的女性较为接近。锥体的前后面倾斜度较大,上绿较锐,与现代人相近。7.蓝田猿人头骨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其骨壁极厚,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头骨相当部分厚度的上限。8.两鼻骨在根部相交约成130°角。鼻额缝与额上颌缝互相连续,约在水平位。鼻骨宽度远大于现代人,鼻骨长度明显比现代人为短。9.上颌骨及其附连的臼齿较为细致。上颌骨呈明显的齿槽凸颌。上颌骨前面与鼻腔底约成直角,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有小而明显的鼻前棘。右上颌骨外侧面的内侧缘有相当明显隆起的犬齿齿槽轭,在该轭与上颌骨颧突之间有从上向下延伸的沟状低凹。上第二臼齿齿冠呈长方形,前尖较为向前外方突出,有较明显的近侧颊角。上第三臼齿的形态大体与第二臼齿相似,但其齿冠长度较小,其相对宽度更大,齿冠咬合面近乎三角形。10.参考北京猿人和爪哇粗健猿人的复原头骨,进行了蓝田猿人头骨的复原。11.根据复原头骨颅内的长、宽和高计算了蓝田猿人的脑量。又根据复原的顶骨,依照比例,计算了脑量。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极为接近,估计其脑量大约为780c.c.。12.从眶上圆枕的形态和圆枕后的明显缩窄,额鳞的非常低平,头骨壁极厚,头骨高度很小,脑量很小等一系列特征,明显表示蓝田猿人的形态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原始,而大致与最早的爪哇粗健猿人相近,两者的地层层位也大致相当。13.为了符合人类学上的新的分类系统,建议蓝田猿人的学名为 Homo[Sinanthropus]erectus lantianensis,即把蓝田猿人和所有其他的猿人都归入直立人种;又为了便于与过去的文献资料相对照,建议把原先的属名放在新的属名之后的方括弧内,在过一定时期之后,再取消方括弧内的旧属名。  相似文献   

7.
鄂西“南方古猿”和印尼早更新世若干人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鄂西发现的四枚臼齿化石曾被认为是南方古猿的。鄂西臼齿,从其齿冠尺寸和形状等来看,与非洲的有关材料对比,更接近人属成员的;与印尼早更新世有关的化石对比,与魁人等的很相似。直立人牙齿的演化趋势和变异性表明:鄂西臼齿以及印尼早更新世人类下颌骨化石更大的可能是代表一类时代较早的直立人。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产卵的单孔目动物仅见于澳大利亚大陆,它们从白垩纪早期一直生存到现在。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合作,在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古新世早期沉积内发现了一种鸭嘴兽牙齿。这是澳大利亚大陆以外第一次发现单孔目动物。此发现支持以下假设,即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的生物史与该大陆其余部分不同。这次发现的化石是右上第二臼齿,齿冠形态为单孔目样,与鸭嘴兽属 Obdurodn 第二上臼齿相似,釉  相似文献   

9.
宁夏同心发现的一颗上猿牙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相当于通古尔早期)地层中一颗上猿的左下第二臼齿。它的齿冠形态和Hurzeler(1954)以Goriach地点为基础所总结出的上猿下臼齿的“模式”形态基本一致,而和其它几个在形态上比较接近的属,如湖猿、树猿、宽齿猿和池猿等有较明显的区别。这是我国第一颗比较可靠的上猿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10.
1969年9月13日,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三吉岭地区,当地的一位居民在一条小河边的断崖基部发现了一个爪哇直立人(以前叫做爪哇直立猿人)的头骨。这个头骨几乎完全被坚硬的沙岩包裹着,经初步修理,已可看出还残留着一个犬齿,一个前臼齿和两个臼齿,这些牙齿都比已知的爪哇直立人类型的牙齿要小。根据这个头骨的基本特征,例如低的头盖,厚的骨壁,凸出的枕骨隆起,臼齿和前臼齿的形状与大小,特别是头骨的轮廓,是属于爪哇直立人类型的。  相似文献   

11.
金牛山人化石牙齿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00,19(3):216-225
金牛山古智人化石有近完整之上颌牙列。对这些牙齿观察测量比较表明,金牛山人上中间齿显著增大,上第三臼齿退化缩小,其余牙齿大小在我国早期智人和直立人分布范围之下限,He面形态简单,齿带较弱。金牛山人前牙磨耗重于后芽,表现与“前牙人具机能假说”大致相符,而从生理角度讲,前牙排列位置及倾斜角度与此也可能有一定关系。金牛山人上中门齿及第二前臼齿可能患有轻度的番质发育不全症。  相似文献   

12.
2007-2008年, 广西崇左智人洞发现了3件智人化石标本, 智人Ⅱ号为下颌右侧第3臼齿伴有部分下颌骨, 智人Ⅱ号为游离的下颌右侧第2或第3臼齿, 智人Ⅲ号为人类下颌骨中间部分残段。釉系测年结果显示其为距今10万年左右, 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古老的早期现代人。这3件化石标本显示出一系列的病理及异常现象:智人Ⅱ号牙齿齿根大部分暴露, 牙槽骨萎缩, 个体生前患有严重的牙周炎; 智人Ⅱ号牙齿龋病严重伴随齿根部大区域突起的白色钙化状的牙骨质增生, 个体生前可能患有严重的牙周组织炎症; 智人Ⅲ号下颌骨牙列拥挤, 双侧中门齿扭转, 双侧前臼齿对称性出现根尖周炎症状, 最大可能个体生前双侧前臼齿具有畸形中央尖, 突出的牙尖折断后牙髓感染导致根尖部牙槽腔扩大。更新世古人类出现龋病的情况非常罕见, 智人洞发现的人类龋齿是目前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报道的最早的龋病病例。智人Ⅲ号下颌显示的牙列拥挤与牙齿扭转对于探讨人类咀嚼器官的退行性演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胡荣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2015,34(3):404-416
华南和东南亚发现大量更新世的猩猩牙齿化石。本研究应用CT扫描三维重建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广西更新世化石猩猩牙齿釉质厚度,并与现生类人猿、现代人、化石类人猿以及早期人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猩猩同类牙齿的釉质厚度与牙齿大小相关性很小;臼齿和前臼齿釉质厚度在上下颌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猩猩化石牙釉质厚度无显著差异。与早期人科成员相比,广西猩猩的牙釉质相对较薄,平均与相对釉质厚度值都明显小于南方古猿、傍人。与早期人属相比,小于直立人、尼人以及非洲和欧洲的早期人属化石。与现代人和现生灵长类相比,广西化石猩猩釉质厚度明显大于大部分猴类和非洲大猿;平均釉质厚度稍大于现生猩猩,而与现代人更为接近;相对釉质厚度小于现代人,而与现生猩猩差异不大,都属于偏厚型釉质。本文讨论了釉质厚度与系统分类演化、食性适应的相关问题,作者推测釉质厚度可能是物种的特征属性,与牙齿功能适应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4.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6,25(2):87-101
本文应用牙齿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出自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进行牙齿形态观察,应用“平均差异度”(MMD)距离公式计算出姜家梁组与其他各对比组的MMD距离系数以估计群体间的相似程度,并根据MMD矩阵对18组人群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梁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属于中国型牙(Sinodonty),但自身又具有某些独特的特征,如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和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等特征的出现率很高。综合来看,姜家梁组在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双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转向皱纹这4项性状上具有很高的出现率;上颌第一臼齿釉质延伸、上颌第三臼齿退化、三根下颌第一臼齿和下颌第二臼齿四尖这四项性状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与同时代的下王岗组和庙子沟组比较而言,姜家梁组与庙子沟组的关系更为密切,有研究表明姜家梁组居民与庙子沟组居民具有较为相近的头骨形态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为接近的牙齿形态特征,这说明在体质特征上相近的人群在头骨形态特征和牙齿形态特征方面的表现可能较为一致,但只通过这两个对比组的比较结果而下此结论还为时过早,尚有待于积累更多的同类型族群的相关牙齿人类学资料验证之。  相似文献   

15.
体重270余公斤,身高2.74米,人类的直系祖先,——一些人曾对巨猿作过这样的描述。巨猿,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一种灵长类,人们知道它的存在只不过近四十年来的事。除了有一处发现地点在国外以外,绝大多数材料都是在我国发现的。它果真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吗? 药铺巨牙四十年前,一位荷兰古生物工作者在香港中药铺里捡出三枚奇怪的牙齿。这是一些臼齿,看起来很像人的,但比人的臼齿大好几倍。他认为这种牙齿化石可能代表一种古代体型巨大的猿类,起名为巨猿。 1945年,另一位美国的“权威”详细研究了这三枚巨猿臼齿后,认为巨猿并不是猿而是人,应改名为“巨人”,它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的直系祖先,现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云南下禄丰组的早侏罗世中国尖齿兽的新材料显示出从前未曾认识到的早期哺乳动物牙齿特征.中国尖齿兽的门齿和犬齿,像非哺乳类犬齿兽一样,是多次替换的。新的中国尖齿兽幼体标本保存有前臼齿,前臼齿替换一次之后,在较大(更老)的标本上就永久消失。犬后齿分化为前臼齿与臼齿,以及前臼齿仅替换一次是现代哺乳动物的衍生特征。中国尖齿兽前边的臼齿可能无后继齿替换而消失;后边的臼齿替换一次.中国尖齿鲁当其成体的牙齿还在经受替换期间,头骨仍在继续生长。中国尖齿首是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的姊妹类群。中国尖齿兽的牙齿替换方式可解释为从爬行类原始多出齿系向哺乳动物进步的二出齿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由中国尖齿兽的多出齿系和其头骨无期限式生长推知,该类动物尚不具备现代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有期限生长方式和哺乳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一颗新发现的安徽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的尺寸、形态特征、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进行了观测, 并与世界范围内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P3齿冠尺寸较大, 同一地点还发现了另外一颗尺寸较大的P3, 两颗牙齿基本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标本中齿冠尺寸最大的, 显示其较为原始的一面。在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上,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表现出与世界各地其他直立人的一致性, 但齿冠颊侧面显著发育的近中纵向沟将这颗牙齿归入到了亚洲直立人的变异范围内, 与非洲和Dmanisi直立人区别。中国直立人P3在齿冠尺寸、横脊发育与否、颊侧面近远中纵向沟发育程度、齿根数目、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这些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演化变化趋势的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变异, 和县这颗牙齿处于中国直立人总体变异范围内较原始的一侧。与周口店直立人相比,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和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颗P3部分形态特征较原始, 这与和县人头骨形态特征相对周口店直立人进步的趋势相反。新发现的这颗牙齿及其他和县直立人化石对探讨东亚地区直立人的起源和地区性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在贵州毕节团结乡首次发现麻窝口洞化石点,经2009年、2012年和2013年3次发掘,在麻窝口洞上部砂质黏土地层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3年7月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人类牙齿尺寸偏小,臼齿咬合面沟纹简单,没有复杂的咬合面皱纹和附尖齿带结构,牙根短而不显粗壮,上述特点有别于我国已经发现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与人类相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动物群组合反映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根据动物群的时代特点,地貌地层及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指示毕节麻窝口洞古人类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者晚更新世早期,毕节古人类牙齿的发现为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及演化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猿人洞穴的堆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的回顾中国猿人化石产地,是1921年首先被周口店烧石灰的工人发现的。由于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son)在这里获得了两个象人的牙齿,因而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极大注意。系统的发掘工作从1927年起,由地质学家李捷和步林(B.Bolin)担任,又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下臼齿。这个下臼齿经加拿大的解剖学家步达生(D.Black)研究结果,命名为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二连浩特呼尔井组的大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记述了近年来采自二连浩特附近呼尔井组中的大哺乳动物化石:Hyaenodon sp.,Metatitan sp.,Aprotodon lanzhouensis,Symphysorrhachis?sp.,Cadurcodon houldjinensis sp.nov.和Entelodon gobiensis。新种Cadurcodon houldjinensis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齿冠高,上前臼齿外壁无明显的肋;上臼齿前附尖和前尖肋窄而紧靠;下臼齿外中沟弱;内齿带高,封闭内谷;具外齿带;m1下三角座稍短于下跟座Matthew和Granger(1923)所记述之Cadurcotherium sp.和Cadurcotherium?sp.标本被分别归入Cadurcodon houldjinensis和C.ardynensis。对呼尔井组迄今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分析表明,该组的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