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诺氏古象、纳玛古象和德永氏象的化石在我国分布较广,对第四纪地层有相当重要意义。1972年12月在安徽省怀远县茨淮新河治淮工程中,由涡阳县民工发掘出两具比较完整的象类化石,此外还有杨氏水牛和一些鹿角化石。化石均在含结核的砂层中,初步分析岩相是一南东-北西向的古河床,化石被钙质结核包裹,形成较良好的保存条件。砂层上、下沉积粒度均变小(见图2,据谢万明同志材料),自上而下分层为:  相似文献   

2.
蔡凌凯 《化石》2011,(3):7-8
2010年9月1日中午12时左右,在蒙城县立仓镇张长营村韩楼庄北的一个干枯的水塘里,村民马玉龙用挖掘机取土时,在距地表约3.5米的地方发现有乳白色的柱状东西,经过仔细清理发现是一根细长的有些像骨头又有些像石头的物体。下午5时许,他们觉得事情重大,向县文物局进行了报告。文物局接到报告后,一行四人立即赶到现场,初步认定是象...  相似文献   

3.
邱少贝 《化石》2019,(1):46-48
<正>2017年6月底,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葛林村村民吴传报在葛林村南约550米处发现有乳白色的柱状东西,纹理明显,没有石头的硬度,但比骨头的质量要重,是不是古代化石呢?于是向市文物局进行了报告。7月1日,市文物局联同博物馆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进行察看,根据暴露出的情况及以往的经验,初步判断为象牙化石。化石处于宿州市水利局兴修水利过程中开挖的排水沟底部,呈东西向,暴露部分约0.3米,因工程施工,将其破坏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議期間,我所收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俞良鎧同志带来一箱标本,内中除了爬行动物化石外,还有魚类化石。一部分魚类化石是一些破碎的硬鳞片和鰭条等,不能詳細鑑定,但有两枚角齿魚属(Ceratodus)的齿板,保存尚完整,可以进行种的鑑定。依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同志的意見,产魚化石的层位可与瓦窑堡煤系地层对比,作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在天津蓟县杨津庄镇小陈庄砖厂内挖土时,发现了一个古象的残破头骨,带有左右第二上门齿和左右M3;同时发掘出的还有完整的带左右m3的下颌骨和一块股骨。化石保存在距地面下约12m处的黄色细砂层底部。细砂层之上有大约8m厚的黑色粘土层。此外,还在蓟县礼明庄乡发现一块古象的肱骨。经鉴定上述化石均属于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真象亚科Elephantinae Gill,1857古菱齿象属Palaeoloxodon Matsumoto,1924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Makiyama,1924(图1、2)材料较完整的下颌骨带左右m3,冠状突与髁突残破。残…  相似文献   

6.
邢台地区发现的披毛犀-古菱齿象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春,邢台地区广大群众在开发水利资源时,于邢台市东南的百泉泉区发现了许多哺乳动物化石及磨制石器。工地指挥部(由邢台地委和军分区共同组成),获悉此情况极其重视,一面保护现场,一面上报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随后,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派人陪同指挥部工作人员前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所经研究后,立即派人赶赴工地。在指挥部的领导和地区文化局的支持下,观察了地层,采集了化石。从现有的化石种类看,对于确定地层的时代很有意义,尤其是对进一步了解华北平原晚更新世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软骨鱼纲缓齿目鱼化石在我国发现的材料比较少。1950年,原重庆大学地质系李兴国同志在四川巴县山洞凉风垭五台山晚二迭世乐平统上部灰岩中,发现过一个瓣齿鱼牙齿,经杨鍾健教授研究,订名为兴国瓣齿鱼(Petalodus shingkuoi Young,1950),它代表缓齿鱼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和研究。本文记述的标本是1954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师生  相似文献   

8.
1986年7月,北京市第五制药厂在双桥一号机井里打捞出一件古菱齿象下颌骨。承蒙该制药厂污水处理总队负责人杨宝贵、赵宗治两同志将采集的化石标本给我们研究,谨此致谢。回到室内后,在修理过程中,在距右侧颏孔14.2毫米处呈现出一条痕迹,经观察、对比,确认其痕迹系人工所致。但由于其他工作未能将观察结果及时报道,一直拖到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0年时,曾由湖北五峰县征集到一枚古乳齿象类牙齿的化石。据当时的记录,它出产的确切地点虽不详,但发现于五峰县境内出产“龙骨”化石的山洞中,是没有疑问的。因当时著者正在研究柳城巨猿洞及广西其他山洞的长鼻类化石,其中包括有由柳城巨猿洞和封门山洞发现的古乳齿象类化石,故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讬著者代为鉴订并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医院李助华同志,出于对古生物科学的重视,在当地收存了一枚乳齿象的残臼齿,于1972年夏特地寄来我所鉴定。化石虽来自广西,但并非广西所产。经韩德芬、许春华二同志出差广西期间在现场查对,与这枚牙齿在一起的化石,大都为单个牙齿,它们都属于华北典型的三趾马动物群,其中以三趾马(Hipparion)材料最多。经手这批材料的同志并具体说明,这些化石产自山西,或有可能来自甘肃。因此,本文描述的这件乳齿象化石,应属同一时代,即上新世初期——“蓬蒂纪”。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西北大学地貭系先后接到一些地方文教局及地貭局野外队送交鑑定的标本,这些材料发現于陝西省山阳、凤县、洋县、城固、咸阳等地。各产地的化石数量和种类虽然都不够多,但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在这些地方的发現还是首次,作者愿作簡单的报导,大胆的推測,提出几个問題,供今后进一步工作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古杯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寒武世古杯化石过去研究甚少,先后由丁道衡、计荣森、王钰等进行过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那时认为古杯仅有一个层位。1965年在四川城口地区进行早古生代地层研究时,发现该区有三个古杯组合的层位。七十年代初开始对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系统研究以来,古杯动物群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对古杯动物群的序列、分布及其特征的认识都有了新的进展。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古杯共有四个层位,最古老的属于筇竹寺阶,为筇竹寺古杯组合,属种数量少,分布不广,个体小,构造简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剑齿象属 Stegodon 起源于脊棱齿象属 Stegolophodon,两者都是亚洲大陆晚新生代的特有动物,本文讨论两属中一些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问题,并记述了药铺脊棱齿象 Stegolophodon officinalis 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正> 197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博物馆组成的野外队,在南江县境内进行侏罗系脊椎动物化石野外调查时,于南江县城郊的崔家沟,发现了两个十分完整的三列齿兽头骨和部份骨骼,化石产自上沙溪庙组下部的地层中。在我国关于三列齿兽科的早期记录,主要来自云南禄丰盆地的下禄丰组。1965年,在万县地  相似文献   

15.
这篇短文里記述的三稜齿象化石:Gomphotherium changzhiensis sp. nov.,只有半个上第三臼齿,系王择义先生在山西长治收集到的。和这种象化石一起,王先生还收集到一个印度熊(Indarctos)的右下頜标本,不久作者将在另一篇文章內予以报道。周明鎮先生指导本文写作。王哲夫先生代为摄制图版的照片。对周、王二位先生,以  相似文献   

16.
胡平 《化石》2006,(2):16-17
去年9月13日下午大同市物局接到大同县体局报告,在该县施:工的河北省路桥建筑公司在沙场挖沙过程中发现化石一件。随即大同博物馆接到通知,当日下午五点赶赴大同县了解情况,并对化石做了初步观察鉴定。21日我们对化石出土地点地层、地貌进行厂考古调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的三列齿类化石是该类动物在我国西北地区之首次出现,与四川自贡所产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的自贡似卞氏兽(Bienotheroides zigongensis)归同属同种,故认为五彩湾组可与下沙溪庙组相对比。新标本的发现在若干形态特征上补充了以往记述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甘南地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半深海–深海相地层中赋存丰富的遗迹化石,出现了居住迹、觅食迹、停歇迹和牧食迹4大类,14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Dictyodora、Diplichnites、Diplopodichnus、Helminthopsis、Laevicyclus、Lockeia、Nere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lanolites、Protovirgularia、Scolicia。二叠纪乐平统毛毛隆组主要包括Protovirgularia组合、 Dictyodora–Helminthopsis组合和Diplichnites–Palaeophycus组合,上述3个遗迹化石组合主要由牧食迹和觅食迹组成,结合沉积相标志,指示了斜坡相沉积环境。早三叠世山尕岭群识出现了Diplopodichnus–Planolites组合,结合相应岩性及沉积相标志,反映了斜坡–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三叠世古浪堤组出现了Laevicyclus组合和丰富多样的沉积构造,指示了浊积扇的内扇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是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中国新记录种。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以增加对其行为习性的认识。【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结合录像的方法,记录香樟齿喙象成虫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香樟齿喙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大致分为交配前、交配、交配后3个阶段,表现为相遇抱对、插入授精和配后保护等行为特点。香樟齿喙象的完整交配过程需要672.67±156.53 min,其中抱对持续时间103.94±20.61 min,插入授精持续时间333.83±94.15 min,配后保护持续时间234.9±41.79 min。产卵过程可以划分为咬食产卵孔、产卵、填埋3个阶段,其中钻蛀产卵孔持续时间52.43±4.93 min,产卵持续时间2.47±0.14 min,填埋持续时间29.09±6.74 min。雌雄成虫均有多次交配习性,全天均可发生交配行为,交配高峰发生在12:00-14:00,在6:00-8:00有一个次高峰。香樟齿喙象的卵为单产,雌虫产卵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产卵高峰在18:00-20:00,次高峰出现于8:00-10:00。【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香樟齿喙象的繁殖过程,为系统研究其行为学及发展基于行为调控的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记甘肃东乡汪集的板齿犀和三趾马化石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汪集的板齿犀化石和周明镇1958年所定的“Sinotherium”simplum,在大小、齿冠高度和构造上都很接近,应归为同种。它们和Sinotherium的属型种,S.lagrelii,有明显的差别,而和Killgus于1923年所定的Parelasmotheriumschansiense更为接近。笔者认为Parelasmotherium属应予恢复。“Sinotherium”simplum应该改称为Parelasmotheriumsimplum。汪集新发现的Hippariondongxiangense是我国已知三趾马中牙齿尺寸最小的。汪集含上述化石的地点的地质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的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