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婴幼儿肺炎的病毒病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976年冬—1978年春对北京地区临床诊断疑似病毒性肺炎22l例患儿的咽拭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合胞病毒29株,阳性率占13.1%。腺病毒42株,阳性率占19%。单纯癌疹病毒8株,阳性率占3,6%。血球吸附病毒2株,阳性率占0.9%。 2.对155例同上患儿的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表明,其恢复期对合胞病毒Lon株≥4倍中和抗体升高的有68例,阳性率占43.9%。首次证明了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和合胞病毒的病原关系。从155例同上患儿的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证明,恢复期对腺病毒≥4倍血凝抑制抗体升高的有20例,阳性率占12.9%。145例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患儿的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表明,恢复期对流感病毒4倍血凝抑制抗体升高的阳性率占16.5%。恢复期血清对副流感病毒4倍血凝抑舒抗体升高的阳性率占13.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混悬液雾化吸入对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高剂量组(44例)、低剂量(40例)和对照组(36例)三组。对照组进行综合治疗,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BUD混悬液1 mg/次与0.5 mg/次治疗。观察三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他们的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剂量组的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出现3例鹅口疮(6.82%),低剂量组出现2例(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4,P=0.725),且经对症处理后很快治愈,三组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高剂量BUD混悬液雾化吸入佐治患儿毛细支气管炎具有疗效好,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的特点,但临床应注意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硫酸特布他林、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2例)与对照组(70例)。对照组进行抗病毒吸氧、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雾化吸入硫酸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雾化液,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能较快地改善呼吸功能,有效改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症状,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5.
婴幼儿中毒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8—1959年冬、春长春市婴幼儿中毒型肺炎流行与1959—1960年冬、春类倒的散发例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认为7型与3型腺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原体。 本文从患儿咽拭和肺组织的病毒分离与鉴定,长春、北京、沈阳三地所分离的病毒型刖的一致性,患儿血清的补体结合与中和试验,从婴幼儿其他疾病或其他类型肺炎中病毒分离基本阴性的结果,并从排除其他病原体等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并对7型与3型腺病毒引起中毒型肺炎流行的可能因素,加以讨论。后配:本文完成砌稿时,国内对婴幼儿腺病毒肺炎的病原学研究工作尚元系统报导。于修稿期间,见到任贵方等在中华医学杂志发麦的报告(任贵方等:中华医学杂志,48(2):71—76,1962:戴瑩等:中华医学杂志,4B(2):77—82,1962),其结论与我们所报告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发生医院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24例,检验并分析其病原体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24例患儿中,病毒感染260例,占80.25%,共检出病毒272株,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构成比最高,占47.43%,其他依次是柯萨奇病毒(CBV)占9.93%、鼻病毒(RV)占4.04%、腺病毒(ADV)占3.68%及冠状病毒(COV)占3.31%,其他病毒占31.62%;细菌感染64例,占19.75%,共检出细菌7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构成比最高,占41.10%,其他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51%、肺炎克雷伯菌占17.81%、阴沟肠杆菌占6.85%及不动杆菌属占2.7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个月、早产儿、父母患有呼吸道疾病及家庭经济状况差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复杂,临床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是否早产儿、父母是否患有呼吸道疾病及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患儿进行差别治疗。  相似文献   

7.
沈阳地区婴幼儿RSV感染的病原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明冬春季沈阳地区婴幼儿RSV感染流行情况.采用APAAP法和IFA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了检查.在RSV感染的高发季节由RSV引起婴幼儿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阳性率为44.60%(29/65),0~6个月婴幼儿感染率最高,为74.07%(20/27),并有明显的喘息倾向.以上结果表明RSV仍是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原体,沈阳地区仍有流行.为防止和控制RSV的流行及为RSV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德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疗效。方法: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运德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40例,用病毒唑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结果:治疗组肺部□音吸收天数为5.15±1.32d,对照组为7.12±1.22d。治疗组患儿肺部□音吸收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践,运德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腹泻病原学及其快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标本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病原学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1)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2)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6个月-2岁患儿占881例(69.91%)。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3)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6占明显优势,前者pH与后三者pH统计学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已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肖静 《蛇志》2009,21(4):279-28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3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进行综合性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病程持续时间、麟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等多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韦家美 《蛇志》2012,24(3):268-269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以利于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7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婴儿,临床以喘憋为主要症状,以及发热、咳嗽等表现。70例患儿经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平均住院时间(7±1.5)天。结论毛细支气管炎可根据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症处理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广州地区小儿病毒性肺炎275例中经病毒分离和/或血清学检查证实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82例,阳性率为29.8%。首次在广州地区证实了RSV与小儿肺炎的病原关系。 RSV是本地区一岁以内婴儿最重要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流行高峰为夏秋季,但病例终年不断,与我国北方流行情况正好相反,具有亚热带地区的流行特点。本文并对实验室诊断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及非甲非乙型。弄清各型肝炎所占的比重及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对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东北地区部队急性病毒性肝炎血清学分型的资料,虽有些报道,但分析的对象仅包括军人,家属小孩及地方患者,难以反映部队的各型肝炎实际情况。我们于1984年10月至1985年9月收集了130例现役军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监测遵义地区3岁以下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细菌病原学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本地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 对313例PICU病房重症肺炎婴幼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负压吸取下呼吸道痰液,将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 155例(49.52%)痰培养阳性,检出细菌197株(62.93%);其中革兰阴性菌128株(64.97%),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阳性检出率为35.93%;革兰阴性菌(ESBLs阳性)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65株(32.99%),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利福平耐药率低.真菌4例.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比较,微循环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5%VS5.17%,P<0.05).结论 遵义地区婴幼儿重症肺炎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主要病原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阳性率高,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普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降低感染和细菌耐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1973一1975年连续三个冬、春我们在北京地区对85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的婴幼儿病例进行了病原学研究。从59例的咽拭子分离出腺病毒,主要是7型,其次是3型。还从合并有胸膜炎的14例中10例的胸腔积液分离出型别相同的腺病毒。同型腺病毒也从5例死亡病儿的肺组织分离出来。从l例的咽拭子分离出I型副流感病毒。从60例得到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了血清学诊断。在测定中和抗体的47例,7型或3型腺病毒中和抗体都显著升高。在测定补体结合抗体的60例中,40例的补体结合抗体也有明显的增长。从咽拭子、胸腔积液和肺组织分离出来的腺病毒代表株与同型腺病毒原型株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比较表明,其形态一致。  相似文献   

16.
陶倩  曹飞  彭珂楠  朱玲  徐志文 《病毒学报》2022,38(2):505-512
2014年以来,巴西、美国、中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相继暴发了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疫情,且流行范围呈扩大趋势,SVA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从SVA病毒蛋白结构功能、入侵机制、适应性免疫反应及免疫逃逸等方面对SVA相关病原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猪SVA的致病机制研究以及疫苗研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被认为是引起下次流感大流行可能性最大的动物流感病毒之一。1979年,第一次在猪群中分离到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该病毒随后在欧洲流行。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从2005年起在我国猪群中广泛存在,偶尔可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在江苏、河北和湖南等地区已出现人感染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由此对公共卫生和生猪养殖业均有一定的威胁和影响。本文综述了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病原学特征及其相关致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旨在为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73例毛细支气管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丹参组,均用常规方法治疗,但后者加用复方丹参静脉滴注。在治疗前、后用全自动散射比浊法测定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IgE、IgG、IgA、补体C3和C4水平。结果:丹参组和常规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4.44%和7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丹参组患者血清IgE、C3和C4水平下降,IgG、IgA水平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一定程度差异(P<0.01-0.05)。治疗后,常规组患者仅IgE水平下降(P<0.01),但其余指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佐治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较好,且可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48例病原学检测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原。我们用ELISA试剂盒对54例大便常规检查无WBC或偶见的疑似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进行了轮状病毒病原学检测,从中检出轮状病毒阳性患儿48例,被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结果显示粪便中轮状病毒滴度越高,其临床症状也相应越重。此48例患儿均采用病毒唑、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补液纠正脱水等综合治疗,其中30例辅以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治疗,治疗组显效率为60%,而对照组为11.1%,经t检验两组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思密达用于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RNA干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短的双链RNA(siRNA)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增殖的干扰作用,利用软件设计siRNA 1280个,75%位于Pol基因内.通过同源比较和保守性分析,筛选到针对Pol、M、N基因的12个siRNA(每个基因3~4个)作为后选目的片段,分别在Vero细胞、9日龄SPF鸡胚上进行基因干扰试验.结果,来自Pol、N靶序列的2个siRNA在Vero细胞上及鸡胚上均对IBV增殖产生明显的干扰作用,并与siRNA剂量有一定相关性,依赖于与mRNA互补的负链siRNA存在.本研究首次证实IBV增殖过程中存在siRNA干扰现象,为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控制IBV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