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东南澳岛中华楠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澳岛中华楠次生林样地的调查,从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楠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型",幼苗和小树阶段个体数量多,中树和大树阶段个体数量少,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幼苗阶段死亡率高,大树阶段死亡率较低,且相对稳定。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出现2个高峰,最高峰出现在幼苗的第Ⅰ龄级,第2个高峰出现在中树的第Ⅴ龄级。中树第Ⅵ龄级死亡率最低,生命期望值最高。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单调上升,种群从第Ⅷ龄级开始逐渐进入生理衰退期。种群的死亡密度和危险率曲线变化趋势与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基本一致,前期和中期震荡,后期趋于稳定。对种群未来2、5和8年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中华楠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做出相应的预测,以深入了解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1)在3种生境中龙棕种群均处于衰退状态,对外界干扰较为灵敏,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Ⅲ型,龙棕个体在幼苗阶段出现大量死亡。(2)3种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都分布不均,呈聚集分布,说明龙棕种子传播以母株为中心扩散。【结论】从种群密度大小上来看,阔叶林中的龙棕种群密度最大,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小的是灌丛。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水分条件较好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龙棕种群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澜沧黄杉(Pseudotsuga forrestiiCraib)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研究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可以量化种群未来发展趋势,并为科学合理保护该物种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不同群落类型下澜沧黄杉种群的调查及数据收集,编制澜沧黄杉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不同群落环境下澜沧黄杉的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德钦县澜沧黄杉种群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3300m的区域,栖息地群落类型为澜沧黄杉林、冷杉林与云南松林,三种群落澜沧黄杉种群均属增长型,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Vpi''都大于0,但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表明种群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接近。不同群落类型下种群大小依次为澜沧黄杉林 > 冷杉林 > 云南松林,结合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澜沧黄杉林更适宜种群的生存;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幼龄个体的缺乏、死亡率高,是导致种群野外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野外调查发现澜沧黄杉天然种群受到人类砍伐、放牧、开荒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种群的生存,因此未来在加大科学研究力度进一步探究该物种濒危影响因素的同时,还要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并扩大建立保护区以实现对该物种的多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峨眉山桫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以高度级(H)代替年龄级,通过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描绘其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并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其种群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峨眉山桫椤种群结构呈现不规则金字塔形,桫椤种群内中龄级(0.6mH≤2.1m)的数量占样本总量的58.5%,幼龄级(H≤0.6m)与老龄级(H4.8m)分别占比12.7%和1%,幼龄个体匮乏,种群结构的维持与发展主要依靠中龄和成龄级(2.1mH≤4.8m)个体。(2)考虑未来外部干扰下的总体数量动态指数V′_(pi)=3.0270,种群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渐降低。(3)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前期死亡率较为平稳,但后期死亡率有较大幅度上升,表明峨眉山桫椤种群具有前期减少,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4)时间序列预测显示,桫椤种群在短暂增长过后,若不加以保护会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濒危。研究表明,峨眉山桫椤种群濒危的主要因素是幼树个体损失无法补充种群更新,建议在峨眉山设立局部自然保护区,并对幼苗进行抚育,加强对高效育种技术的研究,促进峨眉山桫椤种群的复壮与更新。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林典型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科屹  张会儒  张博  何友均 《生态学报》2021,41(13):5142-5152
分析长白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的建群种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揭示关键种群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区的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基于24块1 hm2的固定样地数据,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并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种群数量化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定量研究2种典型天然次生林4个建群种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存活曲线总体均趋于Deevey-Ⅱ型,但所属亚型有所区别。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种群死亡率波动较大,在不同龄级出现了多次死亡高峰;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群死亡率随龄级增大逐步递增;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群在各龄级上的死亡率均较高。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4个种群均属于增长型,增长潜力为红松 > 臭冷杉 > 鱼鳞云杉 > 蒙古栎;4个种群受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均较高,其中红松种群受干扰的概率最大。时间序列预测表明,臭冷杉和红松种群个体数量在未来2、4、6、8个龄级后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加趋势,增长势态稳定。鱼鳞云杉和蒙古栎种群在幼、中龄级表现出衰退迹象。结论表明,臭冷杉和红松种群的自然更新较好,增长潜力较大,但同时受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也较高。鱼鳞云杉和蒙古栎种群的自然更新不足,增长潜力小,群落存在偏离稳定状态的风险。建议严格保护臭冷杉和红松种群的生境,适度开展疏伐抚育;改善鱼鳞云杉和蒙古栎种群空间格局,及时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促进群落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苞山茶(Camelliagranthamiana)的野外种群结构,揭示大苞山茶种群的更新过程及发展趋势,可为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广东省紫金县内的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绘制存活曲线和种群生存力函数曲线,并采用种群数量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对大苞山茶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均为幼龄个体占比高的金字塔型结构,鹿子嶂种群和杨梅坝种群的幼龄个体(Ⅰ、Ⅱ龄级)分别占总数的71.48%、64.32%,但幼苗死亡率高;2)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Ⅱ型,说明大苞山茶各龄级死亡率基本相同;3)两个种群在忽略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和考虑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均大于0,而V′pi趋近于0,属于不稳定的增长型种群,其中,杨梅坝种群的稳定性相对较好;4)生存函数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在Ⅰ、Ⅱ龄级达到了平衡, Ⅴ龄级后生存曲线变化幅度变小,有限的个体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 5)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为:在经历未来2、4、6、8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  相似文献   

7.
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作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种,它对于维护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沙拐枣种群的径级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以揭示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拐枣种群属于增长型,Vpi'=0.0233,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但沙拐枣种群Ⅰ、Ⅱ龄级个体数目少于Ⅲ龄级的个体数目;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各龄级种群有相近的死亡率;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沙拐枣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龄株数则有所降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因此,适当的人工辅助恢复和现有植株及生境的保护是保持沙拐枣种群自然更新和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卫波宁  常子惠  张永娟  王素娟  德吉 《生态学报》2022,42(24):10241-10252
小花水柏枝(Myricaria wardii)为西藏特有物种,是重要的藏药资源,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三大支流河谷流域。为探索小花水柏枝种群结构及分布特征,在雅江三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和尼洋河流域设定15个样点,每个样点5个样方,测量小花水柏枝的基径大小,用径级大小划分年龄结构,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来描述种群结构,并使用种群动态量化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小花水柏枝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雅江三大支流小花水柏枝种群径级结构均为底部狭窄中部膨大的非典型金字塔结构。动态指数显示三大支流小花水柏枝种群均为增长型但增长趋势不明显,并且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抗干扰能力较差。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显示三大支流小花水柏枝种群存活数量和生命期望随着径级增大逐渐下降,三大流域小花水柏枝种群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整体呈现不稳定的状态。生存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表明缺乏幼苗是导致未来小花水柏枝衰退的主要原因,且预测年楚河和拉萨河小花水柏枝种群将更快进入衰退期,尼洋河流域小花水柏枝种群衰退期较晚。同时,幼苗所占比例与居群所在地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因此高降水量的尼洋河流域更适合小花水柏枝的生存。然而此环境的小花水柏枝种群数量对干扰较敏感,建议在雅江三大支流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小花水柏枝种群幼苗保护,保护和改善小花水柏枝种群生境,以维持其种群的天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分布于湖南桑植和石门、湖北五峰和秭归4个现存区域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长果安息香(Changiostyrax dolichocarpa C. J. Qi)群落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种群结构图,建立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利用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桑植、石门和五峰种群均属增长型,秭归种群属衰退型,这4个区域长果安息香种群对外界干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存活曲线都趋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在前期相对稳定,但后期逐渐上升;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桑植和秭归种群较早进入衰退期,主要受环境压力的影响,石门和五峰种群进入衰退期相对较晚,主要受生理衰退的影响;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在未来2~8个龄级时间内,桑植、石门和五峰种群的幼龄个体数量会减少,中老龄个体数量会增加,秭归种群幼龄和中龄个体逐渐减少,老龄个体先增加后逐渐减少,须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以避免种群衰退。针对长果安息香的生存现状,建议加强对原生境的保护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以促进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海南吊罗山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以当地山铜材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将种群集中分布区域设为典型样地并开展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构建种群年龄结构,采用动态量化分析、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等方法分析现有种群结构特点和动态特征,并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吊罗山山铜材种群年龄结构接近不规则金字塔型,动态量化分析显示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第Ⅰ~Ⅲ龄级间存在衰退现象,种群增长性弱,稳定性差,受外界干扰敏感度高,有向稳定型种群转变的趋势。(2)随龄级增加,山铜材标准化存活个体数量减少,生命期望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3)生存分析显示吊罗山山铜材种群具有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4)经过未来2、4、6龄级时间后,Ⅰ~Ⅲ龄级个体数量将逐渐减少,Ⅳ~Ⅶ龄级个体数量少量增加,幼龄苗木自我更新能力不足,种群存在规模收缩和衰退的风险。研究表明,生境碎片化、分布范围小、植株结实量少和幼龄个体不足是导致吊罗山山铜材濒危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小区、辅助种子入...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水曲柳种群动态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长白山水曲柳种群的调查,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以及种群时间动态预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白山水曲柳种群幼龄个体偏少,中老龄个体较多。其中阔叶红松林中水曲柳种群主要依靠中老龄植株维持,幼龄个体缺乏;白桦次生林中水曲柳植株龄级较阔叶红松林幼龄,但仍然存在幼树缺乏现象。长白山水曲柳种群的存活曲线基本属于偏正态DeeveyⅢ型,总体呈现衰退趋势。种群时间动态预测显示,随着水曲柳老龄个体短暂增多后的逐渐减少,水曲柳种群逐渐衰退。因此建议在立足现有种群的维持保护上,研究水曲柳濒危机制,采取适当人工抚育措施,保证种群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五莲杨(Populus wulianensis)为山东特有种,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以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五莲杨种群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建立静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来描述其种群的结构特征,使用4个生存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运用数量动态指数定量描述种群的数量动态特征,并采用谱分析方法揭示种群年龄结构更替过程的周期性和结构的波动性。结果表明:(1)五莲杨种群龄级结构呈基部极宽顶部狭窄的金字塔形,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Ⅲ型,幼龄个体数量丰富但存活率极低,种群增长性低;(2)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呈现"降低-增长-降低-增长"的复杂动态变化,种群在Ⅰ龄级死亡率最高;(3)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生存力低,具有前期锐减,中期和后期衰退的特点,呈现衰退特征;(4)种群数量动态指数显示种群呈增长趋势,但种群稳定性差且抗干扰能力弱;(5)谱分析表明该种群除受到基波影响外还受到个别小周期波动的显著影响。繁殖策略、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是限制五莲杨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建议对五莲杨种群进行原地保护的同时,通过输入实生苗防止种群在多个世代后因无性繁殖而导致抗性和遗传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为种源的3种不同林带(落叶松林带、针叶混交林带和阔叶混交林带)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为对象,运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 表明:3种不同林带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年龄结构呈"(n)"型左偏态分布,前期幼苗数量较多且死亡率较高,后期不断减少,属于衰退型种群...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万宁市野生荔枝资源种群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荔枝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进行品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该研究通过对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用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野生荔枝种群在保护区内、外的分布规律及其种群动态趋势,为野生荔枝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且非自然保护区聚集程度比自然保护区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2)径级结构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荔枝种群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生命期望值整体上基本随径级增加呈递减趋势,存活曲线呈近直线型,说明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荔枝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然保护区外的野生荔枝种群为衰退型。(3)群动态预测结果也显示,自然保护区内外的野生荔枝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Vpi′)以及随机干扰风险极大值均趋于零,但自然保护区外的值均大于区内,说明保护区外受到的敏感性比自然保护区内更强,即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威胁。研究认为,在自然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幼树的严重缺失不仅与野生荔枝种群自身的更新机制有关,更重要的是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砍伐导致野生荔枝种群结构发生变化,野生荔枝林面积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群落乔木层组成以及优势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函数和时间序列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乔木层有9个种群,其中,五角枫、蒙古栎、糠椴和白桦种群为群落的优势种群;五角枫和糠椴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蒙古栎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白桦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随着径级的增加,各优势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五角枫、蒙古栎、糠椴种群的消失率和死亡率分别在Ⅳ、Ⅰ和Ⅰ径级下出现最大值,而白桦种群在各径级呈现稳定的变化趋势;4种生存函数曲线分析表明,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的特点;白桦种群数量波动不明显,具有较稳定的特点.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白桦种群小径级(Ⅰ~Ⅱ级)个体数量逐渐减少,种群未来有趋于衰退的趋势,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种群趋于相对稳定.推测该次生林将逐步演替为以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分析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动态指数等参数,结合时间序列模型,研究了人工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旨在预测人工梭梭种群演替趋势,为退化人工梭梭种群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种群的年龄结构近似于“金字塔”型,幼龄林个体占总物种数的90.1%;(2)人工梭梭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为稳定型种群。不同区域人工梭梭种群的第Ⅰ、Ⅱ、Ⅲ龄级个体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3)动态量化结果显示人工梭梭种群总体均表现为增长型,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强;(4)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个龄级时间后,种群Ⅱ、Ⅳ龄级个体数量大幅度增加,人工梭梭种群发展趋势较好。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针对该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较高的问题,未来建议加强对第Ⅰ、Ⅱ、Ⅲ龄级幼株的精准抚育管理,通过人为辅助措施提高幼苗的保存率,促进人工梭梭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娟  邹琳  吕亚媚  肖明昆  杜凡 《广西植物》2019,39(9):1271-1280
元江素馨(Jasminum yuanjiangense)为云南省元江河谷狭限分布的特有植物,该研究采用典型选样法在元江素馨较为集中分布地布置4个样方,包含干热灌丛、稀树灌木草丛2个植被类型,调查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及存活曲线,量化种群结构类型,比较各局域元江素馨种群的差异性,并运用时间序列预测种群数量动态,以揭示元江素馨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元江素馨种群属于增长型,Vpi'=0.004 1,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种群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种群生长前期个体数多于生长后期;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和Deevey-Ⅰ型;幼苗充足,死亡率高,幼龄阶段到中龄阶段个体生长发育受阻。(2)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元江素馨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能力,未来2、4个龄级时间后种群个体数均呈现小幅度的增加趋势。(3)各局域元江素馨种群结构存在差异,但依据其年龄结构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即样地1、样地2和样地4种群为增长型,存活曲线表现出Deevey-Ⅲ型;样地3的种群为稳定型,存活曲线呈现出Deevey-Ⅰ型,稳定型种群生境较增长型种群生境更适宜于元江素馨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