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青蒿素又获好评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梅希尼克博士及其同事,最近在用中药青蒿素丸剂治疗638例越南的疟疾病人之后,盛赞青蒿素的疗效,宣称它不仅可杀死疟原虫,无不良副作用,而且其复发率为10—20%,低于其他抗疟药,与四环素合并给药时,复发率甚至低达9.5%。梅希尼克博士还指出,即使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了抗药性,其疗效仍可至少保持5—10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2009,(10):I0001-I0001
造成最致命类型的疟疾的疟原虫正在首次表现出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种药物被誉为根除疟疾的最大希望。关于耐药性的报告——其中一份报告最近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证实了一种担忧,即提取自一种中药植物中的药物青蒿素正在去其效力。  相似文献   

3.
<正>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子标记青蒿素提取自传统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用于治疗疟疾。为监测具有青蒿素抗性的疟原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识别出"镰刀形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的一个主要决定因子。该寄生虫的PF3D7_1343700kelch propeller domain(K-13propeller)中发生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增加与最近的抗药性传播有关。该发现除提出一个有用的分子标记外,还有助于加深对抗药性形成的认识,并为在新型抗疟疾药物减少抗药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通过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的介绍,综述了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青蒿素在露水草毛状根中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露水草毛状根培养系中加入青蒿素培养8d后,青蒿素转化去氧青蒿素。根据光谱数据,对去氧青蒿素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通过水草毛状根能将青蒿素进行选择性还原为去氧青蒿素。  相似文献   

6.
探讨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ART-PS)在体外溶出实验中,相比于青蒿素原药的溶出效果以及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分布规律。在体外溶出实验中,分别在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三种溶出介质中,与青蒿素原药的溶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在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中,通过对18只大鼠分别灌胃青蒿素原药与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后,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考察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差异。在组织分布规律的研究中,对98只大鼠分别灌胃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和青蒿素原药,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心、肝、脾、肺、肾、脑,共6个组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的体外溶出率在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分别是青蒿素原药的4.04、3.59和3.82倍。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青蒿素原药,生物利用度提高为青蒿素原药的2.90倍。在组织分布的结果中,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和青蒿素原药都主要分布在心脏和肝脏中,其中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在不同时间各个组织中的相应含量都比原药高。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相比于青蒿素原药,在体外的溶出效果更好,在体内的吸收释放效果更佳,在各组织器官中的药物含量明显高于原药,为解决青蒿素因难溶于水而在实际应用中受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是迄今为止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主要从青蒿(黄花蒿)中提取获得。然而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难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本文归纳并总结了近年来用于提高青蒿素产量的生物技术方法,包括提高野生青蒿中青蒿素产量、使用转基因手段提高青蒿素产量以及青蒿素在其他生物中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青蒿素合成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开拓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青蒿素生物合成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兵  王玉春  欧阳藩   《广西植物》1999,19(2):154-158
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青蒿素生物合成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青蒿素生物合成中生理因子的影响,青蒿素生物合成中间体及前体,青蒿素生物合成细胞定位等。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参考"523"任务和青蒿素的科学史资料,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另一方面根据部分早期的相关青蒿素研究文献资料,侧重介绍青蒿与黄蒿的选择、青蒿素的热稳定性与提取、青蒿素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与疟疾控制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增进对青蒿素作用机制的了解,探讨参与调节线粒体体积的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在青蒿素抗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青蒿素能否直接作用于离体线粒体导致线粒体体积变化;利用等效应图分析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抑制剂是否拮抗青蒿素的抗疟作用.结果:青蒿素可以直接导致离体疟原虫线粒体肿胀,而不会影响鼠肝线粒体体积;两种不同的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抑制剂均可拮抗青蒿素的抑疟效果.结论:青蒿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离体疟原虫线粒体导致线粒体肿胀,且青蒿素导致线粒体肿胀的物种选择性与细胞毒性的物种选择性一致.此外,利用抑制剂阻断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的开放可以拮抗青蒿素的抗疟效果,证明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在青蒿素抗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蒿素生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青蒿素是我国利用传统中医自主开发的抗疟特效药.对青蒿人工栽培、离体培养生产青蒿素、青蒿素生物合成与调控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认为青蒿规模化种植是满足青蒿素现实需求的主要途径,同时应努力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启另一条高质高产的青蒿素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一个长久未决的基础研究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抗疟良药,高效、低毒,许多基于青蒿素研发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疟效果,近年来已成为抗疟的一线药物,受到世界医疗卫生界的充分肯定.虽然青蒿素结构奇特,抑疟效果显著,但40年来其生物作用机制之谜一直未被彻底破解.针对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如血红素参与青蒿素的激活并被烷基化从而起到抑疟作用,线粒体参与青蒿素的激活和作用过程,某些特定的蛋白是青蒿素作用靶点等.除抑疟外,青蒿素类药物在杀灭其他种类寄生虫、抑制某些癌症细胞以及抗病毒、治疗类风湿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本文将对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及展望,包括抗疟疾过程中的药物激活、作用靶点以及简要的青蒿素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黄花蒿培养细胞中青蒿素合成代谢的体外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花蒿培养细胞通过两步培养积累青蒿素.第1步在含有0.2~0.4mg/L6-苄基氨基嘌呤(6-BA)和3~4mg/L吲哚乙酸(IAA)的N6培养基中进行细胞的增殖培养,第2步将培养好的细胞转入含0.2~0.4mg/L6-BA和0.2~0.4mg/LIAA的改良N6培养基中进行青蒿素的合成.青蒿素的合成量为190μg/g干细胞左右.当在第2步培养中加入青蒿素合成前体青蒿酸,青蒿素合成量比仅靠激素诱导提高了3倍多.青蒿素的合成途径是植物固醇合成途径的分支途径,当在青蒿素合成过程即第2步培养中加入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双氯苯咪唑和氯化氯胆碱处理,可使代谢向合成青蒿素的方向移动,青蒿素合成量明显提高.经200mg/L氯化氯胆碱处理2d,黄花蒿细胞合成青蒿素量为372μg/g干细胞;经20mg/L双氯苯咪唑处理4d,黄花蒿细胞合成青蒿素量为1540μg/g干细胞,比靠激素诱导提高了8倍多,与诱导脱分化细胞的黄花蒿叶中所含的青蒿素(3000μg/g干细胞)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以上结果表明:在通过植物激素调节可以合成青蒿素的黄花蒿培养细胞中,缺乏青蒿素合成前体是青蒿素合成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青蒿素合成的过程中通过体外调节,  相似文献   

14.
广西地形对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广西青蒿种植中适生地选择的迫切要求,在对广西31个样地155株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蒿素含量地理变异,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蒿素含量变异,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不同区域内青蒿素含量变异分析,并应用GIS技术开展了基于地形因子的青蒿种植区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和结论:①各样地间的青蒿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②海拔高度和坡度是影响青蒿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地形因子,生长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丘陵、山地区域内的青蒿,青蒿素含量高于生长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区域内的(P=0.000<0.05);③桂西南地区内的青蒿素含量最高,桂东南平原区域内的青蒿素含量最低,二者与其他区域的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P=0.000<0.05);④青蒿素含量在(0.76%~0.93%)的为最适宜区,主要包括桂东北和西南地区的阳朔、都安、大化、苹果、马山、武鸣、隆安、南宁和崇左等县市.青蒿素含量在(0.61%~0.76%)的为较适宜区域.青蒿素含量在(0.47%~0.61%)的为适宜区.青蒿素含量在(0 32%~0.47%)的为不适宜区,主要包括北海市、钦州市、贵港市、贺州市、梧州市和岑溪市的部分地区.⑤桂北地区地形复杂"小地形"、"小气候"特征明显,从小尺度范围内研究青蒿的生态适宜性,更能得到较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光照、温度和培养方式对青蒿芽生长和青蒿素合成的影响。适宜芽生长和青蒿素积累的光照强度约为3 000 lx,照光时间为20 h/d ;芽生长和青蒿素积累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通过先25 ℃(25 d)后30 ℃(5 d) 的温度转变二步培养法可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青蒿芽生长和青蒿素积累的最佳培养方式为非浸没低转速摇瓶培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采收后的黄花蒿植株进行适当的处理及干燥温度和贮藏时间对比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探讨提高青蒿素含量的加工新方法。结果表明:整株立式阴晾一定时间后晒干的处理随着阴晾时间的增加青蒿素含量呈抛物线状变化,4~5d最高,达显著水平,之后逐渐下降;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青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40℃时叶片青蒿素含量较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青蒿素含量逐渐下降,贮藏100 d后下降明显。采收后整株立式阴晾4~5 d后再晒干方法能提高黄花蒿叶片的青蒿素含量。40℃的干燥温度能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损耗较少。黄花蒿叶片的保质贮藏时间约90 d。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原子水平上揭示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的结构与抗疟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对青蒿素及其类似物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从分子的平衡构型、Wiberg键级、溶剂化能、偶极矩和静电势等方面分析了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的抗疟构效关系。结果表明,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结构中七元环上的过氧桥键、醚氧键以及六元环上的内酯结构是其抗疟作用的关键活性位,过氧桥键处负的静电势越多,青蒿素与血红素的相互作用越强,分子的抗疟活性越强。理论预测四个药物分子的抗疟活性顺序为:青蒿素<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与实验活性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其衍生物有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二氢青蒿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逆转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具有放射增敏效应.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安全低毒,有望成为新型的广泛、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19.
探讨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ART-PS)与青蒿素原药(ART)在不同浓度下的抗肿瘤活性,以及分别联合全铁转铁蛋白后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不同浓度(0、50、100、150、200μmol·L-1)给药处理24h后,用MTT法分别检测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与青蒿素原药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MTT结果显示,同等处理浓度下,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对肿瘤细胞Hep G2和SMMC-7721的抑制效果都高于青蒿素原药,但与盐酸阿霉素相比,都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对正常细胞HL7702的毒副作用非常低,结果与分别联合全铁转铁蛋白后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一致。多孔淀粉负载青蒿素微球对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效果优于青蒿素原药,并对正常肝细胞的毒副作用非常低,为青蒿素在治疗癌症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适于青蒿芽生长和青蒿素积累的光,温和培养方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了光照,温度和培养方式对青蒿芽生长和青蒿素合成的影响。适宜芽生长和青蒿素积累的光照强度约为3000lx,照光时间为20h/d,芽生长和青蒿素积累的最适温度为25℃和30℃,通过先25℃(25d)后30℃(5d)的温度转变二步培养法可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青蒿芽生长和青蒿素积累的最佳培养方式为非浸没代转速摇瓶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