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工作采用放射火箭电泳自显术和免疫酶标记定位技术,对大鼠3'-MeDAB诱癌过程血清和肝组织甲胎蛋白(AFP)的动态变化和定位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1)肝硬化假小叶内的少数肝细胞、嗜碱性间变再生结节细胞、少数“幸存肝细胞”及少数“过渡性细胞”,具有合成AFP的能力。未见肝内其他类型细胞合成AFP。合成AFP的细胞大多具有胞浆嗜碱性、生长活跃和形态上去分化的特点。(2)未见胆管癌细胞合成AFP。肝细胞癌分化好的癌细胞绝大多数也未见合成AFP,分化差的癌细胞合成AFP的能力,基本上与其生长活跃程度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而与癌细胞是否处于核分裂阶段关系不大。(3)肝癌组织AFP酶标的强度和范围与血清AFP水平之间基本上有平行关系。此外,本文还就什么细胞合成AFP、血清AFP“马鞍型”变化的成因及病理组织学基础等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大鼠3'-MeDAB肝癌的组织发生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大鼠肝癌及癌前期肝内TP的底物诱导和激素诱导作了比较研究。在3′-MeDAB诱发的肝癌中,TP活性很低,且不因注射色氨酸或氢可地松而升高,而癌周组织则仍保留对底物和激素诱导的能力。喂3′-MeDAB 13天、28天、90天大鼠肝内TP的底物诱导效应都较对照组为低。急性注射3′-MeDAB25小时,以100毫克/100克体重的L-色氨酸进行诱导,TP的诱导效应亦较对照组为低。氢可地松诱导的结果与底物诱导的相似,无论在喂或急性注射3′-MeDAB的情况下,TP的诱导效应都受到抑制。但在相同条件下,非致癌物,2-MeDAB,对TP的底物诱导和激素诱导(慢性的或急性的实验)也有相似的作用。诱导后肝癌组织或喂偶氮染料的肝组织中都未发现有TP的抑制物或狗尿酸酶的激活物。微粒体及正铁血红素与上清液的加合实验表明:(1)肝癌微粒体几乎完全不具有激活TP的活力;癌前期(3′-MeDAB组)肝微粒体已部分失去此种生化功能,但2-MeDAB组微粒体则否。3′-MeDAB对肝微粒体中辅助因子(正铁血红素)的结构并无破坏,而可能使辅助因子的含量减少。(2)微粒体对激活上清液TP的效果较自由的正铁血红素差,即使加入过量微粒体亦不能使TP活性增高到加入正铁血红素的水平;微粒体对3′-MeDAB组上清液的激活不如对2-MeDAB组及对照组上清液(底物或激素诱导)的激活显著,而正铁血红素对三组上清液都有显著激活。(3)肝癌细胞上清液只合有极少量的TP蛋白,且不因注射色氨酸或氢可地松而增加;癌前期肝细胞上清液的TP蛋白因底物或激素诱导而增加的量都较对照粗低。2-MeDAB组也有相似现象。以上结果表明,肝癌及癌前期肝内TP诱导的受损,主要是由于诱导后TP蛋白的缺少,而不是由于辅助因子(如正铁血红素)的不足,或非酶蛋白的增多。  相似文献   

3.
用SDS-PAGE、SDS-G-PAGE、Western等方法研究了大鼠肝从胚胎到成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水解酶和ADAMs变化。结果表明:30和32kD酸性蛋白水解酶在开始吃奶和出生后第五周各出现一个活性高峰;75/80kD酸性蛋白水解酶仅在出生后第三周有活性,71和75kD的中性蛋白酶在出生后第三周活性最强:15kD碱性蛋白水解酶在开始吃奶时有活性,75kD的ADAMs在出生前至出生后第20天和出生后第四周到成体的含量呈两次正态分布;40kD的ADAM主要在胚胎肝和吃奶时检测到,但30kDADAMs主要出现在吃饲料以后各个时期,50/47、73和140kDMDC15变化和75kD的ADAM相似,30kD的MDC15仅出现在出生后15-35天的肝脏内,58kD的MDC15主要在出生后7-45天之间,实验表明,营养来源和方式能有效影响肝脏的生理生化过程,揭示营养,肝功能,生长发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稻胚凝集素(RGL)存在胚中,胚乳中没有测得凝集素活性。水稻开花后7~21天胚中RGL括性与含量迅速增加、积累,基本达到成熟胚的最高水平。在开花后7与13天胚中除了有RGL存在外还发现有与RGL免疫学性质无关的凝集素存在。在萌发早期RGL活性与含量迅速下降,在浸种萌发后1~4天之间则又保持相对恒定。水稻胚胎发育与萌发过程中没有观察到与RGL免疫学性质相关但分子性质不同的凝集素存在。RGL是稻胚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专一蛋白质,它的表达与积累有严格的时空专一性,它的活性与含量变化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胚胎发育过程是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3′,5′-环化腺苷酸(以下简写为cAMP)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物质,国内已有不少介绍。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表明,cAMP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激素传导物的含意,而具有相当广泛的生理作用。 cAMP的生理作用,大多是通过对酶的影响实现的。而cAMP对酶的影响,又有两个不同途径。其一表现为对酶活性的影响,例如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L-酪氨酸对离体培养大鼠黄体细胞3β-HSD活性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不同剂量L-酪氨酸对大鼠黄体细胞3β-HSD活性的影响和L-酪氨酸及其类似物酪氨酰肼在拮抗hCG诱导孕酮生成作用中,3β-HSD活性的变化.结果:①0.2 mmol-1和2.0 mmol-1的L-酪氨酸明显抑制3β-HSD的活性,相同浓度的L-苯丙氨酸及L-多巴胺对此酶活性无影响;②在底物浓度较低时,L-酪氨酸可显著增强3β-HSD活性,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L-酪氨酸的作用逐渐减弱并转为抑制作用.③L-酪氨酸及酪氨酰肼对hCG诱导的3β-HSD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L-酪氨酸可明显影响大鼠黄体细胞3β-HSD活性,其作用性质与底物浓度密切相关.L-酪氨酸及酪氨酰肼抑制hCG诱导的3β-HSD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L-酪氨酸对离体培养大鼠黄体细胞3β-HSD活性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不同剂量L-酪氨酸对大鼠黄体细胞3β-HSD活性的影响和L-酪氨酸及其类似物酪氨酰肼在拮抗hCG诱导孕酮生成作用中,3β-HSD活性的变化。结果:①0.2mmol^-1和2.0mmol^-1的L酪氨酸明显抑制3β-HSD的活性,相同浓度的L-苯丙氨酸及L-广多巴胺对此酶活性无影响;②在底物浓度较低时,L-酪氨酸可显著增强3β-HSD活性,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L-酪氨酸的作用逐渐减弱并转为抑制作用。③L-酪氨酸及酪氨酰胼对hCG诱导的3β-HSD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L-酪氨酸可明显影响大鼠黄体细胞3β-HSD活性,其作用性质与底物浓度密切相关。L-酪氨酸及酪氯酰肼抑制hCG诱导的3β-HSD活性。  相似文献   

8.
用SDS-PAGE、SDS-G-PAGE、Western等方法研究了大鼠肝从胚胎到成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水解酶和ADAMs变化。结果表明:30和32kD酸性蛋白水解酶在开始吃奶和出生后第五周各出现一个活性高峰;75/80kD酸性蛋白水解酶仅在出生后第三周有活性。71和75kD的中性蛋白酶在出生后第三周活性最强;15kD碱性蛋白水解酶在开始吃奶时有活性。75kD的ADAMs在出生前至出生后第20天和出生后第四周到成体的含量呈两次正态分布;40kD的ADAM主要在胚胎肝和吃奶时检测到,但30kD ADAMs主要出现在吃饲料以后各个时期;50/47、73和140kD MDC15变化和75kD的ADAM相似,30kD的MDC15仅出现在出生后15~35天的肝脏内,58kD的MDC15主要在出生后7~45天之间。实验表明,营养来源和方式能有效影响肝脏的生理生化过程,揭示营养、肝功能、生长发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对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膜的糖蛋白(含有糖基Gal--β(1,3)-GalNAC)进行了标记,旨在认识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膜糖复合物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探讨其所具有的功能。结果表明,在中华蚱蜢的精子发生中,精母细胞能够自身合成PNA受体;精子细胞到成熟精子时期生精细胞质膜糖复合物发生了明显的修饰变化,这些变化与精子获得及卵子进行识别、粘附、结合等受精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3′-碘甲基头孢噻肟是我国临床医学中合成硫酸头孢喹肟的重要中间体,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3′-碘甲基头孢噻肟的生成,是以头孢喹肟基础原料的基础上于三甲基碘硅烷进行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若能够选用无水二氯甲烷为主要溶剂,便能够收到最佳状态的产物效果。本文就3′-碘甲基头孢噻肟的合成进行简要分析,以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仅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电泳分离技术对266份不同孕期的正常孕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血清蛋白电泳图谱进行了分析。在266份图谱中发现41个染色深度有变化的组分,代表血清蛋白含量的变化。在正常中期妊娠电泳图谱中少数呈1个或2个“V”形异常成分位于P区或O段、M段,其意义尚难肯定。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例中没有发现特异性异常蛋白,但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减少与T-77组分增多和同期正常孕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动情周期中大鼠输卵管上皮凝集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鼠动情周期包括动情前期(PE)、动情期(E)、动脉后期(ME)和动情间期(DE)。采用生物素标记的5种凝集素(ConA、PNA、RCA、UEA-I以及WGA)对大鼠动情周期中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凝集素受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大鼠动情周期中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凝集素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ConA的阳性反应以PE组最强,DE组最弱(P<0.01);PNA的阳性反应以E组最强,DE组为阴性;RCA的阳性反应强度以PE和E组最强,DE组最弱(P<0.01);UEA-Ⅰ的阳性反应颗粒可见于动情周期各期,但以PE组为强(P<0.01),其它各期间的反应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WGA的阳性反应以DE组最强,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它各组之间阳性反应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输卵管上皮细胞的糖组分在动情周期中发生了某些变化。推测这些变化有利于输卵管功能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水稻叶片中存在着氨肽酶,其最适反应pH和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8.2℃和40℃,酶促反应的产物量在最初30min内与时间呈直线相关。 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下降,而氨肽酶比活上升;用植物激素延缓或促进叶片衰老蛋白质降解的同时也抑制或促进了氨肽酶比活的上升,说明氨肽酶在水稻叶片衰老蛋白质降解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根据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大分子化合物和叶片外部形态的变化,可将叶片衰老过程划分为缓衰期、急衰期和竭衰期。  相似文献   

14.
昆虫变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完全变态的昆虫从幼虫转变为成虫。由于幼虫和成虫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在变态时发生了幼虫组织的退化和破坏以及成虫组织的新生和分化。这也就是一般所谓组织分解(Histolysis)和组织发生(Histogenesis)两个现象。关于变态的生物学和生理学,人们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知  相似文献   

15.
郁金香衰老过程中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两个郁金香品种在开花后随着可溶性蛋白含下降,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3种保护酶活性也随之下降,同时发生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迅速累积;  相似文献   

16.
17.
人肌肌酸激酶在SDS溶液中失活与构象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紫外差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CD先谱等监测手段,研究了SDS溶液滴定人肌肌酸激酶时的构象与活力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酶的活力丧失先于以紫外差吸收先谱、荧先发射谱和巯基暴露数目所监测到的构象变化。SDS滴定时引起的酶的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在低滴定度阶段随着SDS滴定量的增加,荧光强度下降,发射峰位红移,当SDS浓度达到2.1mmol/L时,荧光强度增大,继续增加SDS滴定量,荧光强度又降低,发射峰位红移直至终态。紫外差吸收光谱随着SDS溶液的加入,281nm.287nm和292nm的负差吸收峰增大。CD光谱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所用的SDS浓度范围内,SDS对人肌肌酸激酶的二级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上述结果支持了酶的活性部位构象柔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以紫外差光谱、荧光光谱为监测手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类似物(SNase R)在胍溶液中构象与活力变化进行了比较.SNase R在Llmol L0.8mol L和0.5mol L胍溶液变性时变性过程均为两个一级反应,但是酶在上述胍浓度下失活的速度远快于构象变化的速度:酶在同一胍浓度下活力丧失的程度也远快于构象变化的程度.上述结果表明:SNase R的活性部位可能位于柔性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人肝纤维化中肌纤维母细胞的组织原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作为肌纤维母细胞(MFb)的标志,对73例人肝组织作免疫组化研究,观察α-SMA阳性细胞与Ⅰ、Ⅲ型胶原以及炎症细胞的关系。发现在各种慢性肝病的肝组织中α-SMA、Ⅰ、Ⅲ型胶原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在慢性活动性病变时,α-SMA阳性细胞数与Ⅲ型胶原量均多,而在慢性非活动性病例中Ⅰ型胶原量较多;且各组显示α-SMA阳性细胞量的曲线与Ⅲ型胶原基本一致。α-SMA阳性细胞的增生及分布与炎症细胞的浸润也密切相关。因此,可籍MFb(α-SMA阳性)的定位检测来判断人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Estimates have been made of the absolute numbers of hepatogenic erythropoietic cells from 12.5 days post fertilization onwards in the mouse. All stages of maturation up to reticulocytes are present in the earliest samples but the least mature cells (proerythroblasts and basophilic erythroblasts) predominate; more mature cells (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s, reticulocytes and erythrocytes) predominate later in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hepatogenic haemoglobinized cells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a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of about 8 hr until about 15.5 days post fertilization. There is then a sharp transition and the doubling time lengthens to about 2 days. The immature cells formed during the rapid phase of increase are poorly haemoglobinized; hence the increase in haemoglobin lags behind that of cells. Calculations of the rates of formation of hepatogenic haemoglobinized cells and haemoglobin per standard number of liver cells show maxima between 15 and 16 days; these findings are in accord with direct observations of rates of haemoglobin synthesis in cultured mouse foetal livers made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