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栽培稻离体胚(幼胚、萌动胚)以野生稻总DNA浸泡或滴加处理后,经组织培养长成的完整植株进行盆栽的结果显示,当代与后代植株中大多数无变异,仅1株产生芒,2株抗稻瘟病,有芒种子再次种植于人工气候室内,其D1、D2和D3代种子仍有芒;抗稻瘟病植株的种子收获后再次播种,后代仍有抗稻瘟病特性。  相似文献   

2.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线粒体DNA的RFPL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7个探针、17种内切酶探针组合对118份普通野生稻和76份亚洲栽培稻的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线粒体基因组分的主流,76个栽培稻中,36个品种mtDNA为籼型,40个品种mtDNA为粳型。普通野生稻mtDNA以籼型为主(86份),粳型较少(7份),1份类型难以确定,还有24份没有籼粳分化。  相似文献   

3.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随机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 RAPD方法对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粳稻和籼稻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1 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 1 3 2条 RAPD带 ,片段大小在 3 0 0~ 3 5 0 0 bp之间 ,其中有 1 0 6条表现出多态性 ,占总扩增片段的86.4%。根据遗传距离分析 ,用 UPGMA法构建了聚类树状图 ,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的遗传特性比药用野生稻更接近于栽培稻。  相似文献   

4.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7个探针、17种内切酶探针组合对118份普通野生稻和76份亚洲栽培稻的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线粒体基因组分化的主流,76个栽培稻中,36个品种mtDNA为籼型,40个品种mtDNA为粳型。普通野生稻mtDNA以籼型为主(86份),粳型较少(7份),1份类型难以确定,还有24份没有籼粳分化。  相似文献   

5.
2,4-D浓度的高低同时影响野生稻未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其内在质量。2-8mg/L2,4-D适于稻种中未成熟胚H型与K型愈伤组织的形成,并能最大程度地减少S型愈伤组织的发生。H型愈伤组织再生个体的性状变异较K型的大,且与种子植株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2,4-D浓度的高低同时影响野生稻未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其内在质量。2~8mg/L2.4-D适于稻种中未成熟胚H型与K型愈伤组织的形成,并能最大程度地减少S型愈伤组织的发生。H型愈伤组织再生个体的性状变异较K型的大,且与种子植株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油菜改良品质育种中,利用单个花粉胚状体筛选低或无芥酸株系,需要了解花粉胚状体在发育过程中芥酸含量的变化及与其他脂肪酸变化的关系。Gurr(1972),Dasgupta等(1973)和黄尚琼(1980)研究了不同种、不同品种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但均未曾对离体花粉胚状体和离体种胚进行研究。本文在于探索离  相似文献   

8.
以椰子成熟胚为外植体,在Y3 6-BA 0.5mg/L(单位下同) NAA 0.5 蔗糖60.0g/L液体培养基上诱导萌发;最佳生根培养基为Y3 6-BA 1.0 NAA 2.0 IBA 2.0 蔗糖45.0g/L 琼脂7.0g/L,生根率可达100%;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人口增加、人口扩散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是野生稻面积缩小、分布北界南移而栽培稻面积扩大、分布区向北、向东扩张的根本动力。由于野生稻与栽培稻在历史上处于同一生态位,发展栽培稻使野生稻生境破坏。提出生态位恒定假说并解释了野生稻与栽培稻分布区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蝎尾蕉成熟和未成熟种子,在MS+6-BA 2.0mg/L+NAA 0.2mg/L培养基上可出芽;在MS+6-BA 8.0mg/L+NAA 1.0mg/L培养基上可长出丛芽;在1/2MS+IBA 0.5mg/L培养基上可生根,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1.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一品红离体培养诱导体细胞胚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品红的嫩茎离体培养在附加不同浓度的2,4-D和6-BA的MS培养基上,2.4D浓度为1.0~2.0 mg· L~(-1)的愈伤组织生长量最大。这些愈伤组织转移到MS+6-BA1.0 mg·L~(-1)+NAA0.1 mg·L~(-1)的分化培养基上后,产生了胚性愈伤组织,观察到大量不同时期体细胞胚。带有体细胞胚的愈伤组织进一步转移到无激素 MS培养基上,便发育成小植株。  相似文献   

13.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宁粳16号和宁粳23号中,获得外源DNA导入系(以D表示),选择的导入系经4次连续自交获得D4代材料.选择其中36个株系在北京种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变异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导入系分别在株型、生育期、分蘖力、株高、每穗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等性状上发生变异;一些导入系的每穗实粒数、每穗粒重、穗长、千粒重和分蘖数等明显高于受体,表现出高产潜力.本文着重阐述导入系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分蘖数等与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4.
普通野生稻( Oryzarufipogon Griff.)的基因资源对水稻的育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从其硅胶干燥的小量叶片中制备DNA的方法。用此方法制备的DNA分子量大(40~45 kb) ,产率也较高(50 ~200 μg/g) ,且成功地进行了RAPD扩增。用制备的44 个居群,1168 个个体的总DNA 建立了中国普通野生稻的总DNA 库作长期冷冻保存,可用于基于PCR 的DNA水平上的各种目的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从在室温下贮存1 周、3 个月、6 个月、1 年的硅胶干燥的叶片中提取的DNA 用于RAPD扩增所得的扩增产物没有差异;模板DNA浓度在3 .1 ~50 ng 的范围内均得到很好的RAPD扩增结果。这说明了从硅胶干燥的叶片中提取的普通野生稻的DNA 用于RAPD扩增的产物很稳定,将其用于群体遗传分析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讨论了模板DNA的纯度和浓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花烛苞片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烛苞片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改良Nitsch BA 1.0mg/L 2,4-D 0.4mg/L 蔗糖20g/L 椰汁15%(V/V)为适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改良Nitsch BA 0.25mg/L KT0.1mg/L 蔗糖20g/L 椰汁15%(V/V)为适宜不定芽分化培养基;适宜生根壮苗培养基:改良Nitsch BA 0.25mg/L IBA0.2mg/L 蔗糖30g/L 活性炭2g/L。愈伤组织诱导培养2个月后转入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2个月后不定芽陆续发出。  相似文献   

16.
红龙利离体培养的植株再生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LANTREGENERATIONFROMINFITROCULTUREOFPHLLODENDRONERUBESCENSZhangPeng;HuangXiangli;XuXinlan;LingDinghou(SouthChinaInstituteofBotany.AcademiaSinica,Guangzhou510650)(SortthChinaBotanicalGarden,AcademiaSinica.Guangzhou510520)红龙利是华南地区新引进的名贵热带观叶植物,属天南星科,喜林芋属。其株体茎攀援,茎叶呈紫红色,叶片正面具光泽,为适于室内栽培的优良观叶花卉。红龙利采用常规分株繁殖,因此存在繁殖速度慢、系数低等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促进园艺植物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引…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种胚离体培养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 2 p(p+1)半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水稻种胚离体培养的遗传表现。水稻种胚离体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主要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不仅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也表现非等位基因的互作效应,其遗传模型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率与绿苗再生率的遗传表现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表现为部分显性。同时,还对如何减轻水稻种胚离体培养研究中基因型的依赖性和提高绿苗再生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鸡冠花的离体开花(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鸡冠花顶芽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试管鸡冠花芽及花进行诱导。结果表明:MS+6-BA 0.6 mg/L+NAA 0.1 mg/L为最佳的芽诱导培养基;改良MS+6-BA 0.2 mg/L+NAA 0.01mg/L+PP333 0.5 mg/L为诱导试管苗开花的最佳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多效唑(PP333)有利于开花。  相似文献   

19.
栽培稻—紧穗野生稻双二倍体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杂种F1的花培再生植株H1中,筛选到E13和E24两个抗褐飞虱的双二倍体,并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杂种F1相比,双二倍体表现为植株变矮,每穗颖花数减少,穗长与花药长增加,颖花变大,并具有较低的自交育性,H1代的结实率分别为2.72%和3.55%,H2代分别为4.29%和4.72%。进一步对E13和E24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两者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69I+23.54Ⅱ+0.06Ⅳ和0.59Ⅰ+23.36Ⅱ+0.14Ⅳ。本研究还发现,两个材料的H2和H3植株染色体数均为2n=48,彼此形态表现相似,说明上述双二倍体具有相对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简称东乡普野)和桂朝2号的115株的BC1群体,构成了1张长度为1418.2cM.包含120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该图谱除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对控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这两个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重要分类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花药长度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2染色体C424~G39和第9染色体C2807~C1263间;控制柱头外露率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5染色体R2289~R1553间和第8染色体G1149~R1963间。这两个重要分类性状的QTLs定位,为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