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个类型稻田早、晚稻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捕食性节肢动物67种,丰富度以蜘蛛高于捕食性昆虫类;早稻高于晚稻;中抗品种高于抗虫和感虫品种。早稻以皿蛛科Linyphiidae的食虫沟瘤蛛UlmmeliatainsecticepesBoes.etStr.占优势,晚稻则以狼蛛科Lycosidae的相对丰盛度最高。早稻捕食性天敌数量动态以中抗品种峰期最长;感性样田中天敌平均密度与中抗样田差异不显著,与抗虫品种差异显著;捕食性节肢动物多样性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呈降低趋势,优势度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而增强。晚稻3个品种样田中天敌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各品种样田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早稻,且波动幅度小于早稻,品种之间多样性差异较小,晚稻群落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早稻品种经翻秋留种会出现晚稻型植株,特别是新引进种更易发生;在水稻杂交育种中,把早稻×早稻杂种翻秋亦有同样发现。说明早、晚稻品种的形成与一定栽培季节的光温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华  陈新光  胡飞  林青山  唐湘如  蔡立 《生态学报》2011,31(15):4261-4269
统计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09年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晚稻生长季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晚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冷害趋于减轻,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减少且影响时间缩短;推算出广东晚稻播期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可提早或推后。综合分析认为晚稻播期提早较推后更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气象灾害的减轻。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当前广东晚稻主栽品种在各地区播期提早或推后对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合气候因子和耕作习惯等因素,认为晚稻播期提早优于推后。建议广东晚稻播期各区的调整方案为:北部可提早8-9 d,中部可提早10-12 d,南部可提早12-15 d。  相似文献   

4.
稻病毒病介体昆虫灰稻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灰稻虱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的介体昆虫。黑条矮缩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多数为17—19天,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毒。获毒最低温度在8℃以下,在4—5℃不能传毒。 灰稻虱在浙北平原一年发生6代,第1和第3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飞,通过麦→早稻→晚稻途径,完成病毒和介体的生活环。病毒的主要感染期,早稻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早栽本田前期,单季晚稻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双季晚稻在7月中旬到8月初的早栽本田前期和秧田期,大、小麦在年内苗期。 在连片种植,选用耐病品种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抓住冬前麦苗期,早栽晚稻本田前期喷药杀灭介体,能基本控制本病害。  相似文献   

5.
在控制条件下对不同稻种日长和温度反应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对153个不同栽培稻种在人工气候室的不同温度(20℃,25℃,30℃每日光长均为10小时),不同光照长度(每日10,12,13,14,18小时,温度均为25℃)控制条件下,观察了各品种抽穗结实等情况表明:品种间感光性有明显差异;早稻感光性大都较弱或中等,其中早籼大部分在长光下抽穗反早,属长日性;早粳一般在长光照下延迟抽穗;中稻感光性有弱、中、强三类,品种间差异大,个别品种在12~14小时抽穗快,属中间性;晚稻感光性大都较强,少数中等,最适光长为10~12小时。感温性同样有明显差异,早稻有中、强;中稻有弱、中、强三类,差异大;晚稻仅有中、强二类。早、中、晚稻的大部分品种最适温度均为25℃,少数南方品种及早、中稻为30℃。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早稻品种内大部为弱及中,个别较强;中稻、晚稻也均有弱、中、强三类。全部供试品种的光,温反应类型共有20种。试验中还考查了81个品种在20℃、25℃下的结实情况,37个品种在30℃下的结实情况,有的品种较耐低温,有的较耐高温。作者还讨论了品种的光、温反应类型问题并指出新的类型将会继续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生产的需要不断发现或创造出来。对籼,粳稻发育特性的区别及其形成与各该品种原产地的生态条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问题,指出原产南方的短日性水稻经过长期驯化、选育除了短日性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鉴定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常造成烂秆倒伏,损失极大。原属早稻的间歇性大害虫,近年早、晚稻发生都严重,尤以晚稻更为严重,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都超过了早稻。 实践证明,选用抗性品种是防治稻飞虱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自1976年起在安仁县进行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筛选鉴定研究工作,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固氮蓝藻作为晚稻肥源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肥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当前粮食生产中,肥料不足是提高产量的一大障碍。目前的情况是,大面积低产稻田尚未改造,有机肥不足,化肥用量少,双季晚稻更甚。湖北省晚稻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5%;历年来晚稻产量低于早稻,主要原因之一是肥料不足。因此,开辟晚稻田肥源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谢远玉  黄淑娥  田俊  王钰  叶清 《生态学杂志》2016,27(9):2950-2958
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是影响双季稻种植布局的主要气候因素.为了分析近52年长江中下游主要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双季稻种植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湖南、江西和湖北3省作为双季稻代表性研究区域,根据3省240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双季稻温度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和双季稻的安全生长期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时段内不同水稻品种搭配布局及种植北界的变迁.结果表明: 近52年双季稻温度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均呈明显增多趋势,其中,双季稻生长期及安全生长期的热量资源由寡至多的突变点均出现在2000年;双季早稻安全播种期提前3~7 d、双季晚稻安全齐穗期延后2 d,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平均延长7 d;双季稻种植北界明显北移了200 km左右,至33° N附近;同时,双季稻品种搭配由“早熟早稻+中熟晚稻”和“中熟早稻+中熟晚稻”向“中熟早稻+晚熟晚稻”转变.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热量资源的增加为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中晚熟品种替代早中熟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筛选适合湖南自然条件的抗褐稻虱Nilaprvata lugens Stl晚稻品种和亲本材料,1977—1978年我们通过田间接虫开放筛选和部分室内鉴定,考察了531个水稻品种(系),初步筛选出一批产量较高的抗性材料。 二、鉴定方法 1.1977年初筛(田间接虫开放筛选) 试验设置在湖南农学院生产基地15号田内,面积为一亩,作晚稻栽培。6月2日播种,7月22日移栽,秧龄50天。每品种栽5行,共20蔸,株距3×6寸,不设重复。抗虫对照品种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目前江西主栽水稻品种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抗性级别,为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选育、推广和褐飞虱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评价了江西推广的25个水稻品种(3个早稻品种,15个中稻品种,7个晚稻品种)苗期和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早稻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抗级为7级(感虫)或9级(高感);中稻品种中隆两优534和五山丝苗苗期抗级为5级(中抗),但成株期抗性丧失,其余品种苗期、成株期的抗性等级为7级(感虫)或9级(高感);晚稻品种高优红88和丰源优2297苗期抗级分别为7级(感虫)和9级(高感),成株期抗级均为5级(中抗),其余品种苗期、成株期的抗级为7级(感虫)或9级(高感)。【结论】目前在江西普遍种植的水稻品种中,多为感虫和高感品种,抗性品种较少,且抗性不高。  相似文献   

11.
品种区域试验中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品种×地点交互作用存在,各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致,有其特定的适宜区域.品种区域性试验旨在研究交互作用.本文用浙江省1993年晚稻区域试验数据为材料,由Finlay和Wilkson回归模型和AMMI模型分析基因型×地点交互作用,并用二维平面图图示AMMI模型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湘北地区三化螟种群消长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湘北 4 9年水稻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种群密度消长的历史资料 ,着重分析了 1996~ 1998年连续 3年三化螟在湘北猖獗为害的原因 ,即中稻、一季晚稻面积增加 ,杂交中、晚稻“双两大”的推广 ,晚稻的大面积早插都便于三化螟辗转繁殖为害 ;稻田春收作物——油菜的大面积种植 ,增加了三化螟的有效越冬虫源 ;水稻播期拉长及品种的多元化和栽培方式的多样化 ,使水稻危险生育期与蚁螟盛孵期吻合度加大 ;三化螟对农药的抗性增强和主害代发生期变得不整齐 ,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湘北第三代二化螟对杂交晚稻危害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黄绍华  刘琴乐 《昆虫知识》1997,34(6):321-323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湘北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在早、中稻上危害较重,随着杂交晚稻的推广,其为害逐年加重[1],根据1990~1996年大田调查结果统计,杂交晚稻第三代造成的被害株率达13.2%,大大超过防治指标。1979~1981年,我们进行了三代二化螟对杂交晚稻危害特点的研究,并和常规蹈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组合)杂交组合,四优4号、四化6号、V41×S;常规品种,闽晚6号(籼)、盐选203(籼)、桂东1号(粳)。1.2大田试验处理大田观察设四优4号、四优6号、闽晚6号(ck)3个处理…  相似文献   

14.
水稻模型ORYZA2000在湖南双季稻区的验证与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准与验证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为模型本地化、区域化研究应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湖南双季稻区作物田间观测数据,结合栽培管理措施、土壤以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等资料对ORYZA2000进行参数校正,调试确定了早稻、晚稻有代表性品种的作物参数;利用独立的数据资料,对双季稻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等指标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地验证与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模型对双季稻品种的生育期模拟较好,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相对模拟误差为1—2d;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为24%,地上部总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穗生物量的NRMSE值分别为18%、22%、22%、24%和19%、24%、28%、28%,产量的NRMSE值分别为11%和16%。校验的作物参数反映了湖南早稻和晚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参数值合理、有效。通过校准作物参数,ORYZA2000可较为准确地模拟双季稻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的动态累积过程,适应性较强,能够应用于双季稻生产。  相似文献   

15.
影响褐飞虱猖獗和为害的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是1977—1983年关于褐飞虱(Niloparvata Lugens St?l)迁飞和猖獗因素研究和观察的结果。褐飞虱在我省田间不能安全越冬,早稻上最初虫源系由冬季气温较高的南部地区依次长距离迁飞而来。连作晚稻一般受害不重,虫口高峰即为害盛期是在晚稻抽穗以后。造成在晚稻上猖獗的虫源固有本地的和陆续由南方迁入的,但主要系在晚稻移栽以后的8月中旬,由西南一季中稻区长距离迁入的。至于晚稻后期的受害程度,在这7年的虫口条件下,主要受后期尤其9月高温的影响。褐飞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南方性害虫,即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30℃适温条件下,2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加之产卵量多,所以在晚稻上短时期内即能猖獗成灾。构成我省晚稻虫口基数的主要虫源,系夏季以后8月中旬迁入的虫口,决定晚稻受害程度的主要系9月份高温。但是造成褐飞虱猖獗的根本原因是感虫品种的推广和有利于虫口上升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740098”抗褐飞虱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40098”是我国74年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品系之一(原名:IR2061—464—2—4—5),在湖南省作晚稻栽培,丰产性较好。特别是在大田种植中,当邻近丘的其他品种遭到褐飞虱的严重为害,甚至全部死秆倒伏时,“740098”却保持不受害。在整个晚稻生长期,它完全不需要防治褐飞虱。所以,这个品种在湖南农村深受欢迎,推广面积逐年增大。为了明确“740098”抗褐飞虱的机制,我们在1977-1978年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县近年来的水稻栽培制度,在1955年以前间作稻及一季晚稻占相当大的比例。自1956年起连作晚稻逐渐增加到34%以上,至1957年则接近50%。由于栽培制度的变化,而使螟种也发生了变化。 栽培制度、地形、品种与螟虫的关系 (一)从栽培制度来看(表1):连作稻区以三化螟  相似文献   

18.
从品种搭配、栽培技术等方面寻找减轻三化螟为害的措施,是经济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现将我们几年来的观察叙述如下: 一、三化螟发生期与水稻 生育期的关系 我县三化螟一般发生四代。第一、三代为害早、晚稻,造成枯心;第二、四代为害早、晚稻,造成白穗。发生期大致是:第一代为4月上中旬至5月中下旬;第  相似文献   

19.
氮肥和密度对双季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祥  青先国  艾治勇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094-3101
以早稻“陆两优996”,晚稻“Y两优86”为试验品种,设4个氮肥水平、3个栽插密度,研究了双季超级杂交稻在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冠层光能截获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性.结果表明:早晚稻产量与氮肥水平呈现单峰曲线关系,以中氮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0245.04和11015.37 kg· hm-2,有效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每穗实粒数以中氮处理(早N135、晚N180)最高,分别达143.92和142.80粒·穗-1;3个栽插密度之间早晚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且对早稻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但对晚稻有效穗、结实率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有效穗高、结实率低,低密度处理有效穗低、结实率高;氮肥与密度互作对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从高产高效节氮栽培综合考虑,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35和180 kg· hm-2,栽插密度为45×104和30×l04穴·hm-2.  相似文献   

20.
稗草     
水稻田里常有伴生的稗草,正好象粟地里常有狗尾草、麦地里常有野燕麦一样。水稻有早稻、早中稻、中稻和晚稻等不同类型,稗草也有着早稗、早中稗、中稗和晚稗等不同类型,各与相同类型的水稻相伴生,几乎难舍难分。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稗草,对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条件,也各与相伴生的水稻类型差不多。比如早稗和早中稗,对光照的反应与早稻、早中稻一样,不很敏感,因此也能与晚稻相伴生。而晚稗对光照的要求,就与晚稻一样严格,要渡过一段短日照的条件,才能抽穗結实,因此它就不可能与早稻或早中稻相伴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