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竭诱导菌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发酵龙血树干粉和龙血树愈伤组织的产物中龙血素A和龙血素B的含量。干粉发酵产物中,龙血素A的含量大于愈伤组织发酵产物中的含量,并且在第四周时达到最大值0.253 mg/g;龙血素B在第三周时达最大值0.519 mg/g。愈伤组织发酵产物也含有少量的龙血素A和龙血素B。虽然发酵产物中的龙血素B远远高于龙血树根、茎、叶中的含量,但还是低于0.4%的质量标准,因此不能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上观察血竭及其成分龙血素B对河豚毒素敏感型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结果发现, 血竭和龙血素B对河豚毒素敏感型钠通道电流峰值均有浓度依赖的抑制作用, 高浓度的血竭(0.05%)和龙血素B(0.02 mmol/L)使河豚毒素敏感型钠通道电流峰值偏移, 并电压依赖性地影响通道的激活和失活过程. 以上结果表明, 血竭对河豚毒素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影响主要是其成分龙血素B作用的结果. 血竭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其成分龙血素B直接干预初级感觉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 阻碍痛觉信息传入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广西龙血竭中几种化学成分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龙血竭的氯仿提取部位中得到3种化合物,经IR、1H NMR 13C 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剑叶龙血素A、龙血素B,本研究还观察了上述化合物对健康志愿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发现均对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竭中的成分剑叶龙血素A和剑叶龙血素B联合应用于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膜河豚毒素不敏感型电压门控性钠通道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并对用来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用Loewe Additivity模型和Creco等人提出的universal response surface approach(URSA)来分析剑叶龙血素A和剑叶龙血素B抑制上述通道电流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结果反映药物相互作用强度的参数在Loewe Additivity模型中CI以及URSA中的d在本文中CI=1.35(95%置信区间:1.29~1.42)、a=-1.08(95%置信区间:-1.16~-0.98).结论剑叶龙血素A与剑叶龙血素B在抑制上述通道电流时存在拮抗作用;URSA比Loewe Additivity模型能更客观的反映药物相互作用的程度,且URSA可描述联合药物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曾旭  孙睿  陈晓梅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20,39(7):1421-1428
龙血竭为百合科植物龙血树所产的树脂类药材,常常因树干部位受损伤后,经微生物侵染并分泌树脂,经提而成。本研究以活性菌株诱导所得龙血竭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药材相比较,为其质量控制提供评价及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5μm,4.6mm×250mm),流动相A为30%乙腈+0.3%乙酸,流动相B为100%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8nm与309nm,柱温25℃。结果发现,各龙血竭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样品相似度高,确定14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指认了7,4’-二羟基黄酮、龙血素A、龙血素B和白藜芦醇共4个特征性化学成分。本研究发现活性真菌菌株诱导产物可作为天然龙血竭的替代品,诱导药材质量佳,诱导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龙血竭提取物有效成分剑叶龙血素A小鼠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取中药广西龙血竭提取物(EDB)中有效成分之一的剑叶龙血素A(2,6-三甲氧基-4'-羟基二氢查耳酮)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药动学规律,对龙血竭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建立实验小鼠血浆中剑叶龙血素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剑叶龙血素A的浓度.通过药动学软件3P87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剑叶龙血素A的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剑叶龙血素A血药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500ng/ml,高中低三种浓度回收率分别是114.80±2.86、103.60±4.38、101.80±2.12,最小检测浓度为10ng/ml,日内差为1.28%、日间差为2.26%、精密度(RSD)小于3%;剑叶龙血素A的药动学参数是:T(peak)为77.73min、C(max)为224.99ng/ml、T1/2Ke为72.91 min、T1/2Ka为40.94min、V/F(C)为1.019(mg/kg)/(ng/ml)、AUC为49553.47(ng/ml)*min.结论:建立了小鼠血浆中剑叶龙血素A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EDB口服后剑叶龙血素A药动学为一室模型,有较大的吸收利用率,其消除半衰期为吸收半衰期的1.78倍,是吸收比消除快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郭敏  陈素  刘向明 《中国科学C辑》2008,38(12):1130-1142
通过在体动物实验, 在整体水平上确证龙血竭的镇痛效应及产生此效应的药效物质. 对完整Wistar雄性大鼠模型, 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龙血竭及其化学成分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龙血素B, 以及这3种成分的各种组合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应用等效剂量概念, 在药物量效关系曲线Hill系数相异的情况下, 导出了判定3种药物相互作用性质的相加等效曲面方程. 基于这些方程和Tallarida所建立的判定具有不相似量效曲线的2种药物相互作用性质的等效线方程, 确定3种成分在不同的组合方式下调制广动力范围神经元诱发放电活动时的相互作用性质. 结果表明, 龙血竭及其3种成分均对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具有浓度依赖的抑制作用, 但描述3种成分量效关系曲线的Hill系数各不相同. 各种组合中只有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的组合能够产生与龙血竭类似的抑制效应, 且这3种成分在联合抑制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时具有协同作用. 上述结果说明, 龙血竭能通过3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干预痛觉信息的传导和加工, 进一步证实了其镇痛效应的药效物质是这3种成分的分子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并初步研究龙血素A是否通过影响或干扰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的转录和表达实现的。方法建立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体外模型,MTT法计算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制率;激光共聚焦观察龙血素A对不同时间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RT-PCR技术检测药物作用下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增强。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龙血素A使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内活菌死菌比例下降。RT-PCR结果表明龙血素A抑制了毒力因ALS3、SAP4的表达。结论龙血素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并在毒力因子ALS3、SAP4的表达过程中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明血竭对背根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调制作用并探求其相应的药效物质,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上观察血竭, 和其化学成分剑叶龙血素A, 剑叶龙血素B, 龙血素B以及它们的组合对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根据所建立的中药药效物质的操作型定义, 判别血竭调制背根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药效物质; 应用Greco等人建立的模型分析化学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血竭对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峰值有浓度依赖的抑制作用, 并影响通道电流的激活过程; 剑叶龙血素A, 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的组合能产生类似于血竭的对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调制作用; 3种化学成分单独作用也能调制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 但在所产生的对电流峰值的抑制率相等时, 3种化学成分单独作用时各自所需的浓度高于组合作用时各自所需的浓度; 剑叶龙血素A, 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在调制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时具有协同作用. 上述结果说明血竭调制背根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电流, 干预痛觉信息传入, 也是血竭产生镇痛作用的原因, 其药效物质是剑叶龙血素A, 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这3种化学成分的分子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反相硅胶、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制备,从龙血竭的氯仿部分分离纯化得到22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3,4,5-三甲氧基苯酚(2)、对羟基苯乙酮(3)、7,4’-二羟基黄烷(4)、(2S)-7,4’-二羟基8-甲基黄烷(5)、5,4’-二羟基7-甲氧基6-甲基黄烷(6)、(2S)-7,3’-二羟基4’-甲氧基黄烷(7)、7,4’-二羟基高异黄烷(8)、龙血素A(9)、龙血素B(10)、龙血素C(11)、2,4’-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12)、4,4’-二羟基-2,6-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13)、6,4’-二羟基-2,4-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14)、剑叶龙血素D(15)、syringaresinol(16)、pinoresinol(17)、medioresinol(18)、(+)-lyoniresinol(19)、dihydrodehydrodiconifery alcohol(20)、3-methyl resveratrol(21)、紫檀芪(22)。其中化合物1~3、14、17~20为首次从云南龙血竭中得到。对其紫外特征光谱图分析发现:龙血竭中不同类型酚性成分紫外光谱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可用HPLC-DAD在线识别化合物的类型,指导酚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能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连翘内生菌,从连翘新鲜组织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学分析,牛津杯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对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以连翘主要活性成分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B标准品为对照,HPLC测定发酵上清液中的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B含量。结果表明从连翘新鲜组织中获得了5株内生真菌,其中4株菌的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对这4株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3株菌为枝胞菌,另1株菌为曲霉菌,HPLC结果显示这4株菌的发酵上清液中均含有一定浓度的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B,发酵液中发挥抑菌活性的成分是否与这三种物质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连翘内生真菌可以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这一结果为后续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抑菌物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菌种来源。  相似文献   

12.
组织培养和人工栽培是拯救濒危野生茅苍术、获取药材或其活性成分的主要途径。为了解决人工培育茅苍术活性成分倍半萜不足的问题,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采取内生菌接种的方式模拟道地产区原生境,发现单一接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倍半萜积累,但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不同内生菌对不同倍半萜合成的促进作用不一。为了更好模拟茅苍术的原生微生态环境,本研究采用1株优势内生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ALEB7B与几株效果较好的内生真菌以不同组合方式接种,以期优化出对倍半萜含量具有促进效果的复合菌。结果如下:(1)内生细菌ALEB7B和内生真菌Cunninghamella sp. AL4、Gilmaniella sp.AL12、Acremonium strictum AL16的组合效果最优;(2)复合菌对组培、田间时期的植物生长和倍半萜含量促进效果均明显,其中在田间越冬后的第二年孕蕾期,总倍半萜含量增加了136%;(3)从内源激素水杨酸、生长素的变化和倍半萜合成关键基因HMGR、DXS的表达方面,分析了复合菌如何从组培到田间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影响茅苍术倍半萜产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GC-MS对白木香内生真菌菌株Botryosphaeria rhodina A13接种于离体白木香树枝后产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寻找沉香组分从而建立一种离体实验方法。将菌株B.rhodina A13接种于已表面消毒的离体白木香枝条中,将接种后的枝条放入已灭菌的、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在黑暗、27℃环境中放置20 d,长满菌丝的白木香枝条用溶剂浸提处理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菌株A13+树枝)、沉香对照组能检测到萜类化合物,两者都含有大根香叶烷类倍半萜5,9-二甲基-2-(1-甲基亚乙基)-环癸醇,而树枝对照组和菌株A13对照组中未能检测到沉香组成成分。内生真菌B.rhodina A13能诱导离体白木香树枝产生沉香倍半萜组分5,9-二甲基-2-(1-甲基亚乙基)-环癸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离体实验方法,能用于真菌诱导白木香形成沉香组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2年生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苗为试材,设置杜鹃花类菌根真菌混合接菌(J1)、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和马尾松外生菌混合接菌(J2)、不接菌(J3)等3种接菌组合以及不同氮磷钾施肥组合试验,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分析杜鹃苗根际菌根真菌侵染与土壤肥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土壤侵染率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不接菌处理,各接菌处理下,施用N、P、K养分为1水平(即尿素2.2 g·株-1、钙镁磷1.9 g·株-1、氯化钾1.4 g·株-1)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含量的积累,J2处理下施P、K为1/4水平及N、P、K均为1/2水平也能促进土壤中全氮、有效氮、全钾的积累。相关性分析发现,J1处理侵染率与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J2处理侵染率与有效钾含量极显著正相关,J3处理与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杜鹃苗菌根真菌侵染率的主要肥力因子是全氮、有效氮和有效钾。  相似文献   

15.
以2年生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苗为研究对象,采用J1(杜鹃花类菌根真菌混合接菌)、J2(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和马尾松外生菌混合接菌)、J3(不接菌,对照)等3种接菌组合与不同氮磷钾施肥组合研究菌根真菌与氮磷钾肥对杜鹃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杜鹃幼苗的生长指标和氮磷钾含量总体表现为接菌处理优于不接菌处理,J2处理下施用尿素1.1 g·株-1、钙镁磷1 g·株-1、氯化钾0.7 g·株-1对杜鹃苗生长及氮磷钾含量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数据表明,J2处理促进N向叶积累,促进K向茎叶积累,促进P向根茎积累;J1处理促进N和P向根茎积累,促进K向茎叶积累。  相似文献   

16.
龙血树真菌群及其对血褐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柬埔寨龙血树茎杆中分离到303株真菌,其中镰刀菌属菌株占总分离频率的52%,其次是短梗霉和枝孢霉。通过活体接种对血竭产生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血竭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龙血树变种等4株红色镰刀菌,可使血竭形成量提高66%-120%。  相似文献   

17.
从黄花蒿茎中分离得到了17株内生真菌,其中内生青霉菌(Penicilliumsp.Y2)能有效促进黄花蒿组培苗生长及青蒿素合成。内生青霉菌悬浮培养5d后,分别将培养液与菌丝匀浆后经过高压灭菌处理,或将培养液经过高压灭菌、过滤除菌处理获得3种内生菌诱导子(A、B和C)。结果表明,3种内生菌诱导子对植株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青蒿素合成都有促进作用,诱导子C青蒿素合成诱导效果最好,可促进黄花蒿组培苗的干重增长44.44%、可溶性糖含量提高38.24%,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而提高青蒿素合成达58.86%,黄花蒿组培苗青蒿素含量达4.701mg.g-1(干重)。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表观遗传酶类化学抑制剂对真菌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次生代谢产物挖掘方面,而对大量已知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却关注较少。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常用杀虫真菌,能代谢出多种已知生物活性物质,其含量可能会影响到该菌与环境间关系及利用潜力。[目的] 评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DNA甲基转移酶的化学抑制剂对金龟子绿僵菌代谢物安全性和可利用性的影响。[方法] 在金龟子绿僵菌培养基中添加表观遗传酶类化学抑制剂,培养一定时间后用高分辨液质联用及标准品对照方法分析次生代谢产物变化。根据差异代谢物的生物活性评估化学抑制剂的影响。[结果] 高分辨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当抑制剂浓度达500μmol/L时,金龟子绿僵菌有16种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出现明显量的变化,包括destruxin A、A1、A2、B、B1、B2、E、E2、Ed、didesmethyldestruxin C、dihydrodestruxin A、desmethyldestruxin B、12-hydroxyovalicin、subglutinol C、fungerin和ustilagic Acid C。其中,丁酸钠处理可使15种主要代谢物含量升高。苯甲酰胺可使12种主要代谢物含量升高。伏立诺他虽然仅能使10种主要代谢物含量升高,但部分代谢物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前两者。2种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可使金龟子绿僵菌代谢物中绿僵菌素类代谢物含量普遍下降。[结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引起金龟子绿僵菌主要代谢物含量普遍升高,而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使金龟子绿僵菌的绿僵菌素含量普遍下降。由于变化的代谢物都具有显著的杀虫、免疫抑制或抗菌抗癌等生物活性,因此上述化学抑制剂可增强或降低金龟子绿僵菌对环境中昆虫毒性,同时也增加或降低其代谢物利用潜力。另外,subglutinol C、fungerin和ustilagic Acid C是首次在金龟子绿僵菌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19.
龙血树真菌群及其对血竭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柬埔寨龙血树(Dracaenacochinchinensis)茎杆中分离到303株真菌,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占总分离频率的52%,其次是短梗霉(Aureobasidium)和枝孢霉(Cladosporium)。通过活体接种对血竭产生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血竭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龙血树变种(F.graminumvar.dracaena)等4株红色镰刀菌,可使血竭形成量提高66%-120%。  相似文献   

20.
一株沙雷氏菌的分离及其群体感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腐败的凡纳滨对虾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群体感应的菌株,利用16S rRNA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其为黏质沙雷氏菌,但不产灵红素,命名为Serratia marcescens AK1。通过生物检测方法对菌株AK1进行群体感应检测,薄层层析法鉴定该菌株的信号分子类型。结合菌株生长规律,测定不同时间段信号分子的含量。结果显示,菌株AK1能诱导紫色杆菌CV026产生紫色杆菌素,诱导根癌农杆菌A136分解X-gal产生蓝色;薄层层析检测结果显示该菌能产生两种群体感应信号分子C6-HSL和3-oxo-C6-HSL,并具有密度依赖性,信号分子含量在生长对数后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