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栽培大豆高异黄酮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利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栽培大豆(G. max) 60份种质资源的异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种质资源异黄酮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416.2~6808.2μg/g,野生大豆高于栽培大豆,筛选出高异黄酮野生大豆种质资源4份、高异黄酮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份.  相似文献   

2.
大豆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农科院利用已获得的具有野生大豆(含半野生大豆)多花荚、多分枝、高蛋白等有益性状基因的优异种间杂交新种质(G.max×G.soja)与栽培大豆(G.max)回交,一方面继续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另一方面改善现有种间杂交种质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并提高产量水平,已选育出外贸制纳豆、豆芽、制酱及青瓤黑豆等特用大豆品种(系).实践表明,利用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新种质,对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提高大豆育成品种水平,尤其对特用大豆品种(系)的选育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创新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中间材料与高产栽培大豆回交转育,创新选育出蛋白质含量45%以上,蛋脂总含量63%以上,分别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抗大豆灰斑病,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创新种质资源3份。其中,龙品8802-1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兼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64%,脂肪含量18.42%,蛋脂总含量64.06%;龙品01-757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99%,脂肪含量19.4%,蛋脂总含量65.39%;龙品9501,中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11%,脂肪含量18.32%,蛋脂总含量63.43%。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的种间杂交材料与高产栽培大豆回交,是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创新选育优质、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大豆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大豆对于拓宽大豆种质遗传基础和丰富大豆种质基因库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野生大豆的资源概况及优良性状、耐盐机理和利用野生大豆提高栽培大豆耐盐性等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野生大豆耐盐性的解剖结构、生理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提出野生大豆通过茎叶表皮上的"腺体"及对Na+和Cl-的排斥性,实现对盐渍环境的颉颃作用.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大豆异黄酮代谢和耐盐基因也是其适应盐渍环境的重要原因.今后应对野生大豆耐盐机理的遗传学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种群保护以保障野生大豆的发掘鉴定和创新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黄淮海生态区181份栽培大豆与32份野生大豆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籽粒异黄酮及组分含量,分析该地区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遗传变异,遴选高异黄酮特异种质,为相关基因克隆表达、RIL群体构建和专用型品种选育提供资源。结果表明,供试栽培大豆异黄酮含量在1462.6-6115.5 μg/g,平均为3558.2 μg/g,最大差异可达4.2倍;供试野生大豆异黄酮含量在3896.1-7440.4 μg/g,平均为5182.4 μg/g,最大差异可达1.9倍。可见,黄淮海生态区大豆资源异黄酮及组分含量存在较大遗传变异,且野生大豆异黄酮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大豆。从供试资源中遴选出异黄酮含量超过6000 μg/g特异种质4份(超过7000 μg/g种质1份)。  相似文献   

6.
依据地理远缘、遗传距离远杂交优势强及遗传学基因互补的原理,选用含有日本血缘、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系做母本,选用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综合性状较好、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异材料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自早期世代开始进行大豆灰斑病的接种选择,高世代进行品质跟踪分析及大豆疫霉病接种鉴定,通过定向培育,选育出遗传基础丰富,聚合了国内外多个高蛋白、高产、抗病品种(系)的优良基因,蛋白质含量45%以上,抗大豆灰斑病兼抗疫霉病的优质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7.
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初步筛选,以期探讨野生大豆的抗性水平、分布和获得抗性野生大豆资源.通过苗期接种大豆疫霉菌对412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有13.4%的资源抗大豆疫霉根腐病,15.3%的资源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抗性最丰富.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的考察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又是我国大豆生产的北界,但对全省野生大豆资源缺乏全面考察,因此,考察我省野生大豆资源,对丰富大豆种质基因库,适应科研和育种工作的需要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异黄酮与其组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556份不同生态区以及不同类型大豆的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其中野生大豆243份,栽培大豆313份。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异黄酮含量高于栽培大豆,同时筛选出高异黄酮含量种质3份,低异黄酮含量种质2份。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三者问的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含量及染料木苷含量、大豆苷含量与染料木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基因挖掘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中国已从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引进大豆近等基因系、特殊遗传材料、大豆育成品种等2156份。经过评价已编入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本文对国外引进大豆种质资源的特点及在中国研究与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引进国外种质拓宽中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的表型和分子证据,回顾了国外种质在建立大豆抗胞囊线虫、抗疫霉根腐病、脂氧酶缺失、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和抗草甘膦EPSP酶等特性的鉴定体系、标记和定位重要性状(耐盐性、抗大豆花叶病、无脂氧酶、无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研究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大豆育种的实践证明,国外种质的利用促进了中国大豆新品种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改进和抗性的提高。因此,今后重视国外种质资源的有目的性的引进.加强时国外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为国外种质资源在中国大豆遗传育种学、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酶学等领域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炸荚是野生大豆繁衍后代的一种原始自然属性,同时也是栽培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其发生规律和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育种应用价值。文章在剖析抗炸荚大豆荚部细胞学微观组织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大豆炸荚的发生规律和大豆炸荚表型性状的鉴定指标与方法,介绍了抗炸荚种质鉴定与抗炸荚品种选育概况,同时详细阐述了大豆抗炸荚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最后对大豆抗炸荚性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027份中国和国外引进的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大豆种质的抗病性高于国外引进种质;中国南方的大豆种质抗病性较北方种质强,长江流域大豆中抗病种质比率最高,其次为黄淮海流域种质,而东北地区抗病种质较少;不同省份大豆种质的总体抗病性差异明显;育成品系的抗性好于改良品种和农家种,但不同省份来源的农家种、品系和品种抗性存在差异,黑龙江材料抗病性最低,这也是该省大豆疫霉根腐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豆籽粒脐色为黄色和褐色的材料中,抗病种质较多。  相似文献   

13.
半野生大豆种质资源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12对SSR引物对67份半野生大豆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2个位点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为15.41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849,0.706,0.118,根据SSR分析结果,按欧式距离将67份半野生大豆种质聚类并划分为5个组群。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大豆种质资源在美国的种植调查数据为资料,并与中国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旨在研究大豆种质的遗传完整性,为中国大豆资源的繁种保存策略提供参考。中国大豆种质资源2093份在美国利用不同的调查标准进行农艺性状重新鉴定评价,30%的中国大豆种质资源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纯系,使种质的数量增加到3062份。以纯化后种质份数增加到9份的资源ZDD4572为例,对其纯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现有的大豆资源在纯合保存前提下,用更多的评价性状、每个性状划分更多的等级,将有助于大豆种质资源的纯化及其数量的增加,从而更方便繁种和实际利用。  相似文献   

15.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2):F0002-F0002
大豆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课题组主要进行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和有效利用研究。研究室有固定工作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4名;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5名。目前承担的任务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6.
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微核心样本遗传变异性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70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大豆微核心种质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检测出127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18.3个.地理区域群体水平显示,遗传信息指数(PIC)和特异等位基因变异数(NUA)以东北地区最高,长江流域次之,华南地区最低.在地理区域个体水平,遗传多样性的特征值以华南地区最高,依次由南向北降低,东北最低.我国华南野生大豆和东北野生大豆有显著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基因库野生大豆保存样本中的典型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地理上,种质的地理遗传分组表现弱的地域性.本研究中半野生大豆杂合性明显高于典型野生型的结果,支持关于这个类型起源于栽培和野生大豆天然杂交的假说,栽培大豆的基因可能已经流入到野生种内,某些百粒重小于3g的种质可能也是来源于野生和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后代分离.  相似文献   

17.
评价、筛选并利用栽培大豆的耐盐种质资源,对开发利用盐渍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耐盐性评价方法、耐盐的生理生化基础、耐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耐盐种质的筛选与创新等4方面,对栽培大豆的耐盐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对栽培大豆耐盐性研究现存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栽培大豆耐盐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光合机构对NaCl胁迫的不同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忠财  高辉远  柳洁 《生态学报》2011,31(11):3101-3109
本文以东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ZYD 03262)和山东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 山宁11号)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2种大豆植株和离体叶片对不同浓度NaCl(0,100和200 mM)处理的响应,探讨2种大豆光合机构对NaCl胁迫响应的差异和机理。结果表明:NaCl处理完整植株后,2种大豆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叶绿素含量都明显降低,而且生长也均受到抑制。但是,NaCl胁迫对栽培大豆各方面的抑制均显著大于野生大豆;野生大豆叶片中的Na 含量、Na /K 值都显著低于栽培大豆,而野生大豆根中的Na 含量却明显高于栽培大豆。当用100和200 mM NaCl处理2种大豆的离体叶片时,野生大豆的Fv/Fm、ΦPSII、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目(RC/CS)和光化学性能指数(PI)的下降幅度却显著大于栽培大豆;叶片中的Na 含量也显著高于栽培大豆。这些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的野生大豆的光合机构并不抗盐。但是,在盐胁迫条件下,野生大豆植株却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多Na 进入叶片光合组织,以维持光合机构较高的光合活性,这是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更抗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三种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分别感染我国的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的子叶,诱发产生肿瘤.结果发现根癌农杆菌,A281、Chry5,Chry5C对我国的栽培大豆均有致瘤作用,且A_(281)对栽培大豆具有超毒作用.这一结果与其对美国栽培大豆的作用结果是一致的.而A281对半野生大豆的致瘤作用较差,对野生大豆的致瘤作用最弱.而根癌农杆菌Chry5C尽管其毒性已被弱化,但对我国的栽培大豆仍具有致瘤作用,这一结果与它对美国栽培大豆的致瘤作用是有差异的.说明我国的栽培大豆与美国的栽培大豆之间在致瘤方面存在差异.Chry和5Chry5C对我国的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几乎是不致瘤的,说明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在Ti质粒致瘤方面与栽培大豆存在区别.这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大豆品质和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的特性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途径,也为今后进行大豆遗传工程选择适当的受体材料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豆脂肪氧化酶及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脂肪氧化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蛋白中2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以黄淮海主栽品种鲁豆4号、中品661、豫豆8号、91D15、潍8640作母本,美国引进缺失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品种P.I.L83-4387和优良品种Century缺失脂肪氧化酶的近等位基因系Century-2、Century-2.3和Century-1.3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基因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基因的生化标记对杂种后代进行多年辅助选择,培育脂肪氧化酶缺失基因(lx1、lx2、lx3)、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基因(ti)等优质多基因聚合的大豆新种质,为我国大豆品质育种、生产及加工利用提供优异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