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病理学(Paleopathology)主要是通过古代人类遗存来研究古代人类疾病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人类遗骸保留着大量的疾病信息,通过对病理现象的观察、描述、检测和研究,可以有效地推测个体生前所患病症;对人群疾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其生活方式、生业模式、社会组织关系、人群迁徙、信仰和习俗等。Anne L Grauer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生物人类学家,现任芝加哥洛约拉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系副研究员,也是古病理协会的前任主席。Grauer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时期的体质人类学,尤其对人骨分析中的性别问题感兴趣,这体现在她对北美洲历史上和英国中世纪的人群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考古学家在以色列的Atlit-Yam遗址中发现一些疑似有结核病理损伤的人类骨骼遗存。之后通过对其中两具骨骼遗存(一例妇女,一例婴儿)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其生前的确患有结核病。Atlit-Yam遗址为一处前陶新石器遗址,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9000年。所以,该遗址中发现的病例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结核病例。这是结核病古病理研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那么先让我们来了解一  相似文献   

3.
在抗生素诞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密螺旋体属疾病蔓延于新旧大陆,是继免疫缺陷综合症之前人类无法治愈的性传染疾病。密螺旋体类疾病可分为:性病梅毒、地方性梅毒、雅司病、品他病4种。除品他外的3种疾病均会使骨骼发生特异性感染,最终造成骨骼形态上的特殊改变,其中以梅毒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考虑到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性病梅毒所引起的骨变异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关于梅毒的古病理学研究成果,对性病梅毒的鉴定标准及起源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对植被历史变化过程的研究是理解现代植被组成、分布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分子古生态学的发展, 分析沉积介质中的陆生植物古DNA信号, 以研究植被及植物多样性演变的历史过程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湖泊沉积植物古DNA已成为古植被和古生态学研究的成熟代用指标。然而与第四纪孢粉分析相比较, 湖泊沉积植物古DNA的现代过程依然不明确, 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限制因素。基于此, 该文综述了湖泊沉积植物古DNA技术研究进展, 尝试阐明湖泊沉积植物古DNA的现代过程, 包括植物DNA的来源、沉积和保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以及植物DNA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等。已有研究表明, 湖泊沉积植物古DNA主要来自湖泊周边或流域范围, 其丰度和组成除受到源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外, 同样受到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DNA降解作用、土壤以及沉积物中颗粒的吸附过程和稀释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湖泊沉积物中植物DNA的保存则主要受到微生物活动、湖水的化学性质(电导率和pH值)、湖泊深度、沉积物组成等一系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湖泊沉积植物古DNA可以揭示其沉积时代的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气候环境信息, 但目前并不能够用来定量重建古植被变化过程。鉴于湖泊沉积植物古DNA现代过程的复杂性, 对研究结果的解释要格外小心。与孢粉分析相比, 湖泊沉积植物古DNA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实验设计的优化、物种条形码的扩充及参考数据库的完善等, 以DNA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学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植物古DNA技术, 必将推动我国植物古生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南海与周围海洋水体交换相对较弱的特征。除此之外,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其中,Nitzshia marina, Azpeitia neocrenulata , Azpeitia africana , Rhizosolenia bergonii等暖水硅藻可作为黑潮暖流及印度洋暖水入侵南海强度的指标种。而Cyclotella stylorum , Cyclotella striata , Diploneis bombus , Traychneis aspera , Tabularia tabulata等则可看作判断沿岸流对南海水体影响强度的标志种。  相似文献   

6.
白暨豚某些内科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豚类动物终身生活于水中,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海洋或大型河流,水域广阔,有着很大的活动余地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当它们从野生环境转人人工环境,由于活动空间的大大缩小,食料、水质和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易感染疾病,因而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7.
王原  郭建崴 《化石》2000,(1):6-7
最近,一只古老的蟾蜍“跳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新近发现于辽宁西部,被科学家命名为“三燕丽蟾”(见题图),是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蛙。三燕丽蟾生活在距今至少1-2亿年前的中生代中晚期,它与各色各样的恐龙以及一些原始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同一时代。现在科学家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这种动物的面貌。我们这里称三燕丽蟾为蛙类,但人们在田间池畔常见到的“青蛙”和“癞蛤蟆”却是明显地不同。为什么呢?在动物分类学上,两栖动物中的无尾两栖类习惯上都被广义地统称为“蛙类”。这类动物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它们的幼体(即蝌蚪)通常生活在水…  相似文献   

8.
蒋宇  胡巢凤 《生命科学》2009,21(1):122-125
NLR家族(nucleotide—binding domain,leucine rich repeat containing family)是一个胞浆蛋白家族,参与对细胞内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识别,这个家族的成员之一——NAIP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调控。本文将对人NAIP基因及其同源基因鼠Naip基因以及两者编码的蛋白在相关疾病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几种古维管植物李维德(北京教育学院100044)古维管植物是指已灭绝的化石维管植物。最古老的维管植物是什么?几种有代表性的古维管植物的研究近年来有何进展或新的看法?它们的进化地位如何?这些问题是生物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光蕨(顶囊蕨)属Ccokson...  相似文献   

10.
徐淑彬  邱播 《化石》1997,(1):16-17
金秋10月的鲁南山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到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为了配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宗冠福先生在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县的古象考察,我们在鲁南平邑、苍山、郯城、临沭四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一、桥墩下的大象下颌骨平邑县是临沂市最西边的一个山区小县,西部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相邻。不久前,我们刚刚在县城北面不远的南武阳城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宗冠福先生帮我们研究了该遗址产石器的层位,实地考察了考古工地。当他得知平邑县博物馆内藏有一件古象的下颌骨化石时,饶有兴趣地观察了这件出自平邑…  相似文献   

11.
驱动结合蛋白(Kinectin)是真核细胞内生物进化上的保守蛋白质,已发现的功能有(1)与驱动蛋白(Kinesin)相连参与细胞胞吐、胞质运输和有丝分裂等活动;(2)是RhoG蛋白依赖微管的细胞内活动的效应物;(3)是整合素依赖的黏附分子复合体的重要组分;(4)转录延长因子-I通过与驱动结合蛋白结合锚着于内质网,发挥相应的生物学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类驱动结合蛋白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癌、白塞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细胞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结核病的免疫病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要地综述结核病免疫病理学中的主要问题,如分枝杆菌的化学结构,结核杆菌的结合和摄入,结核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命运,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脂阿拉伯糖甘露聚糖(LAM)对巨噬细胞的作用,T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巨噬细胞对结核杆菌抗原的呈递等方面都作了简要的阐明,文末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新发现的4种古YuanEosentomon rehaiense、腾冲古YuanE.tengchongense、大孔古YuanE.megastigma和古永古YuanE.guyongense。它们的腹板Ⅳ-Ⅶ节毛序都是6/9型的。  相似文献   

16.
谢荣栋 《动物学研究》2000,21(3):210-217
描述了采自云南的6个古Yuan新种:高黎贡古YuanEosentomon gaoligongense、怒江古YuanE.nujiangense、紫溪古YuanE.zixiensis、初劝古YuanE.luquanense、盈江古YuanE.yingjiangens和瑞丽古YuanE.rniliense。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迄今早期鸟类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家,在研究早期鸟类起源、进化、辐射、生理及羽毛起源等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具有丰富的鱼类化石,早已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所瞩目。但在解放前,有关鱼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甚少,最早为丁文江、王曰伦(1937)报道的曲靖翠峰山和廖角山的头甲鱼科Cephalaspidae化石,是我国下泥盆统地层中最先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1948年刘东生记述了云南弥勒西龙镇大哑口下泥盆纪的多瘤亚洲棘鱼Asiacanthus multiluberculatus为我国棘鱼化石的首次记述。这一时期只是局限于零星化石标本的形态描述,六十年代以来,为进行古鱼类的调查发掘工作先后在曲靖、沾益、武定,禄劝,嵩明、宜良,广南及昭通等地,收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在…  相似文献   

19.
陈逸坤 《化石》2005,(4):18-18
今天是“十一”长假的第五天了,前几天一直忙着写作业,觉得假期好无聊,所以,早晨当妈妈说带我去中国古动物馆参观时,我一蹦三尺高,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20.
古DNA提取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天雄  罗佳  黄菊芳  曾乐平 《生物磁学》2014,(26):5170-5175
古DNA 是揭示古代生物生长状态以及生物千百万年来进化情况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治疗人类遗传性的疑难病症及牲畜饲养和粮食作物种植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古DNA提取技术作为获得该重要的信息载体的最重要手段,长久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以及医学研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的发展,古DNA提取技术已经形成多种核心方法:Chelex-100 法、酚-氯仿抽提法、二氧化硅(硅粒)法、NaOH 法、硅离心柱法试剂盒、磁珠法试剂盒等方法。本文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以上提到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期能够为将来古DNA提取技术的发展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