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菌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磁的生物技术开发和利用任修海(上海大学生物工程系,上海201800)磁细菌即向磁性细菌沿地球磁力线移动,其细菌内含有自身合成的生物磁颗粒,这些颗粒细小均匀,外被生物膜,呈链状排列。最近在磁细菌的分离及培养技术上获得许多进展,为细菌磁的大规模生产奠...  相似文献   

2.
磁泳分离细菌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酸性矿坑水中富集培养分离到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errooxidans)[1-2] 菌同趋磁细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部分浸矿细菌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具有微弱的趋磁性,基于菌种的这种特性,设计了磁泳分离仪,对其在磁场作用下泳动(磁泳)进行分析,经磁泳后的近磁、远磁菌的生理特性有较大的差异。从用涂布平板法获得的近磁菌纯培养A. ferrooxidans菌体中,分离得到纳米磁性颗粒,能谱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Fe和O元素。实验结果证明,A. ferrooxidans具有微弱趋磁性,采用磁泳分离该类菌体内含有磁性颗粒的细菌是可行的,这一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将为传统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提供一种新型分离技术,也将大大促进趋磁细菌的研究,而且它与浸矿工艺的结合将大大促进我国生物冶金的研究步伐。  相似文献   

3.
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的重大突破──灌注层析系统夏小燕(北京化工学院)傅仲华(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研究所)现代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命科学,医学及医药工业的发展,液相色谱仪是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重要工具,而其中分离介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压电生物传感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压电生物传感器(PEBS)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分类,重点对近年为国内外PEBS方面的研究进展,生物识别元件的固定化技术和PEBS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蛋白研究进展朱学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合肥230026)1着丝粒、动植和着丝粒一动粒复合体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体的均等分离是一切生物赖以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之一。着丝粒(centromere)是染色体位于初缢痕的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6.
应用了以硒化镉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具有磁性和抗体双重靶向功能的聚苯乙烯磁微球.设计了基于此种磁微球的新型微悬臂梁式免疫传感器,满足在液相环境中,借助嵌入到聚苯乙烯磁微球的荧光探针及微球表面的特异性抗体探针,达到生物分子的定性检测,借助具有纳米机械响应的微悬臂梁及微平面电感线圈,达到生物分子的定量检测及传感器的复用性,解决传统微悬臂梁式免疫传感器的不足.着重对三种粒径尺寸的硒化镉量子点进行了表征,同时针对片上磁分离的机理,梁上微电感线圈的结构,微磁场对磁微球的吸引进行了研究,设计并优化出满足新型微悬臂梁式免疫传感器所需的蛇形微平面电感线圈.通过生物磁分离实验,验证了设计及优化的结果,实现了用于生物分子分离的片上磁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7.
PCR技术战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PCR技术战略朱新产张涌廖祥儒(西北农业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陕西杨陵712100)PCR技术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工具,在几小时内沙克级的DNA,甚至单拷贝基因能在体外扩增放大。其过程的广泛性预示着PCR技术不仅能分离DNA片段,也能修饰...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张友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在科学界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一种边缘学科,它是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经过相互杂交、相互渗透而生长出来的。它和生...  相似文献   

9.
电泳核型分析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邢来君  李明春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4):244-248
电泳核型分析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邢来君,李明春(天津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系,天津300071)DNA分子的分离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最通用的分离技术是琼脂糖凝胶电泳[1],但分离的DNA分子大于50kb时,该方法已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化学》2006,26(4):380-382
为大力宣传2009年在上海联合举办的“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学术大会和第12届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学术大会”(以下简称2009年国际生化大会),以及向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和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执委会汇报商讨2009年国际生化大会的筹备情况,  相似文献   

11.
发育神经生物学(第二版),现代生物工程(应用生物技术大系),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第四版),生物光子学(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丛书),医学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古地磁现象的研究,发现地磁南北极曾发生过互相转换过位置(地核磁流体发电机学说)。对古代岩石磁性的观测与研究发现,一些古代岩石的剩磁方向竟和现代的地球磁场方向相反。又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螃蟹的横行习性与一球磁场的转换有关。原来,螃蟹也是向前行走的(也可后退行走)。那是因为螃蟹第一对蟹脚内有一个平衡囊,其中有几颗用于定向的小磁粒体。这些小磁粒体有“指南针”作用,可以利用这个小磁粒体辨别方向,因此,既可以前行,又可以退后。后来,由于地球磁场发生几次倒转现象,平衡囊内的小磁粒体也随之变化,因而也失去…  相似文献   

13.
固体平板磁泳分离细菌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能够在胞内形成电子致密的磁性颗粒,它的这种特性使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合成生物纳米磁性材料成为了可能。本课题组为了筛选出合成磁性颗粒能力强的菌株,对原有的液体磁泳进行了改进,采用了新的固体平板磁泳方法来筛选纯化目的菌株。经过磁泳分离后,细菌中含磁性颗粒的细胞比例由原始菌群的30%上升到90%,胞内含有的磁颗粒数目也由1~2颗增加至2~5颗,筛选得到的细菌在人工磁场下会进行趋磁运动。实验结果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具有较弱的趋磁性,在人工磁场下会进行趋磁运动,但仅在地磁场作用下不能定向运动,利用固体平板磁泳筛选纯化含有磁性颗粒的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磁泳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为传统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提供了新的途径,为研究纯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胞内磁性颗粒的形成条件及机理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今后从浸矿细菌中分离筛选更多的含有磁性颗粒的菌株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因克隆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岩  吴冠芸 《生命科学》1995,7(4):15-17
基因克隆的策略沈岩,吴冠芸(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前言从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性状由细胞物质控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现在我们都知道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基因。最近20年来,随着DNA重组体技术的...  相似文献   

15.
磁性纳米生物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磁性纳米生物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肿瘤治疗,细胞及生物分子的分离纯化,临床诊断和组织工程领域,给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本文介绍和评估了国内外纳米磁粒在医学应用上的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  相似文献   

16.
应激对大鼠胃粘膜白细胞介素8阳性细胞的影响任晓东1朱运龙梅琦陈健康张庆红张万会王复周(第四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西安710032;1现址:西安铁路成人卫校)白细胞介素8(IL8)是近年来从培养的人单核细胞上清液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具有诱导中性粒...  相似文献   

17.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 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乳酸乳球菌基因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向华  谭华荣  刘敬忠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4):230-232
乳酸乳球菌(IaCtOCOOCCClaCrts)是乳球菌属(IastOCOCCCS)最重要和最典型的一个种,该菌为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乳品工业发酵的重要菌类,是在食品及医药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食品级微生物[‘]。乳酸乳球菌中存在大量的染色体外因子(如质粒和噬菌体),为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载体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在近十多年中,随着乳酸乳球菌内源性质粒的去除和电穿孔转基因技术的建立以及乳酸乳球菌各类表达信号的分离和克隆,已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用途的乳酸乳球菌载体和受体系统。这些载体包括基本的…  相似文献   

19.
陈禹保  曾灵芳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6):352-355
PCR技术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陈禹保,曾灵芳(中科院北京科海医疗生物工程公司,100080)自50年代Waltson—Crick提出DNA双螺旋假说,拉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序幕。60年代中心法则(DNA—mRNA—Protein)的提出,对生命本质有了较深...  相似文献   

20.
泡沫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综述了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分离过程中操作参数(气流速度,泡沫区高度,液相高度,温度),溶液体系性质(进料浓度,pH值,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分离设备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了泡沫分离在固体粒子,溶液中的离子分子,废水处理以及生物产品的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指出了泡沫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