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验杂交,简称测交,是杂交F_1跟隐性亲本纯合体的交配。在核遗传实验中,利用测交可以准确地测定某一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故是遗传学上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试验。在育种工作中,系指自交系与测交种(品种、自交系或单交种)的交配,以测定配合力的杂交。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用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杂交,得到F_1,全部为黄粒豌豆。F_1自交,F_2中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比数为3:1。若再进一步白花传粉到F_3、F_4、F_5代。那么F_5代个体中与F_1相同基因型的应占百分之几?纯合体个体应占百分之几? (理论上) 这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黄色为显性,绿色为隐性。从F_1全部为黄粒豌豆,可以判断两个亲本均为纯合体。现以“Y”表示黄色,“y”表示绿色,F_1的基因型为  相似文献   

3.
张改生 《遗传》1988,10(1):43-44
回交(back cross)是遗传分析、植物育种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也是动植物近亲繁殖(inbreeding)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确切含意是指两个纯合的亲本杂交获得的F,杂种与其两个亲本之一或和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再次交配的方式。有显性回交和隐性回交两种方式,若F,与显性亲本回交,称显性回交;若F:与隐性亲本回交,称隐性回交。在回交过程中,常常把用来回交的亲本称为轮回亲本,未被用来回交的亲本称为非轮回亲本。因为在隐性回交中,用来回交的亲本的被分析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它们与等位基因的另一种配子结合,其子代将只能表现出另一种配子所含基因的表型。因此,回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了F,杂种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所以遗传学分析中常用它来验证杂种F1产生的配子类型与比例,由此又把隐性回交称为测交。  相似文献   

4.
《遗传》1982,(2)
为普及遗传学基本知识,解决遗传学实验课的材料困难问题,福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利用圆果种黄麻配制了可供验征遗传学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二大规律的实验材料,整套实验材料包括亲本(P_1、P_2)、杂种第一代(F_1)、杂种第二代(F_2)和测交后代(B_1、B_2)。用黄麻做遗传教学  相似文献   

5.
1981年秋期,我们从家蚕蓝苏品种中发现了10多头无翅蚕蛹,羽化后蚕蛾也完全无翅,于是一方面使其相互交配,同时又使之与正常型交配,作成F_1、F_2及F_1与无翅回交等数种交配方式。通过1982年夏期及1983年春期的饲养观察,查明它由一隐性基因控制,并表现多效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金针菇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金针菇黄色菌株F19和白色菌株F8801为亲本,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两亲本的单核菌株,配对杂交获得F1,从F1的子实体分离单孢菌株,与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进行回交配对,出菇观察子实体颜色,分析菇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菇体颜色受一对基因(Cc)控制,与不亲和性因子A或B都没有连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无性系为亲本,测定了自交、杂交后代交配型的遗传,经KMnO_4处理引起的交配型变异以及F_1代可自孕单卵孢株有性生殖后代交配型的遗传与变异。聚碳膜间隔配对诱导A_1和A_2菌株自交产生的卵孢子经H_2O_2处理刺激萌发(萌发率12~16%)获得单卵孢株。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A_1和A_2亲本自交S_1代单卵孢株均保持与亲本一致的交配型。用KMnO_4处理上述卵孢子导致A_1和A_2亲本的部分S_1代单卵孢株出现自孕现象,少数A_1亲本自交后代改变为A_2交配型;从A_1交配型亲本的S_1代可自孕菌株产生的卵孢子萌发所建立的单卵孢株中,同时获得A_1和A_2交配型菌株。上述结果不支持Sansome关于疫霉菌A_1、A_2交配型分别由纯合、杂合基因控制的假说,进一步证明了Ko关于交配型抑制因子控制交配型表达的假说的合理性。掘氏疫霉种内菌株直接配对产生的卵孢子用H_O_2刺激萌发获得F_1代单卵孢株。测定结果表明,在F_1代出现A_1、A_2、A_1A_2、A~04种交配型的单卵孢株,其比例因不同亲本组合而有较大差异。 F_1代出现的A_1A_2菌株自孕产生的卵孢子经H_2O_2处理刺激萌发建立自交系,观察到A_1A_2交配型在有性生殖后代发生分离,各交配型比例因亲本不同而异。A_1A_2菌株的自孕能力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可稳定遗传,认为F_1代出现的A_1A_2个体来自亲本的杂交。A_1A_2单卵孢株保藏4~6个月后大多仍具自孕能力,少数改变为A_2交配型。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其卫  李火根 《遗传》2010,32(2):183-188
揭示不同交配类型与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对于林木杂交育种及种子园管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选取来自鹅掌楸、北美鹅掌楸及杂交鹅掌楸的16个交配亲本, 共组配14个杂交组合, 分属5种交配类型, 分别为种间杂交、种内交配、多父本混合授粉、回交、以及自交。每个交配组合随机抽取30个子代, 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各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及16个交配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总体上, 鹅掌楸交配子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5种交配类型子代群体中, 遗传多样性水平由高至低的趋势为: 多父本混合授粉子代、种间交配子代、杂种F1与亲本的回交子代、种内交配子代, 自交子代。子代遗传多样性与亲本间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大, 则子代遗传多样性高。相同亲本正反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麦品种“中国春”及其ph1b、ph2a、ph2b基因突变体与粘果山羊草杂交,分析了可交配性方面的差异,观察了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就ph1b、ph2a、ph2b 3个基因的作用进行了比较。首次获得了F_1回交种子和自交种子,调查了自交、回交一代植株染色体数目,分析了ph基因对配子育性的影响以及回交结实与染色体配对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F_1自交结实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培育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从1973年起用陆地棉与人工加倍获得的中棉同源四倍体杂交,以杂种(F_1)为母本,连续用陆地棉作为轮迴亲本回交,1979年获得F_1及四次回交后代,以此为材料研究F_1及其回交后代的育性遗传。中棉同源四倍体雄性全不育,用陆地棉花粉授粉可以成铃,成铃率显著高于中棉二倍体×陆地棉。中棉同源四倍体×陆地棉的F_1雌性高度不育,雄性完全不育;BC_1F_1雌雄配子育性更低于F_1;BC_2F_1雌配子育性迅速恢复,雄配子仍不育;BC_3F_1和BC_4F_1雌配子育性继续提高,雄配子育性发生分离,由BC_2F_1不育株所产生的BC_3F_1群体中,雄性不育株率为17.5%,由BC_3F_1不育株所产生的BC_4F_1群体雄性不育株率达66.6%。对F_1及回交各世代花粉粒形态和生活力作了鉴定,同时对F_1及回交各世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代方银  谭端  童晓玲  胡海  鲁成  向仲怀 《遗传》2007,29(11):1393-1398
母性影响遗传基因由于其杂交后代的表型受母本基因型的影响, 而不能直接反映当代个体的基因型, 这给连锁定位测交亲本(三隐性或双隐性系统)的培育带来困难, 从而影响这类基因的定位研究。设计了一套杂交培育方案, 其核心是使母性影响遗传基因先纯合, 再使非母性影响遗传基因纯合。采用所设计的方案, 成功培育了家蚕第13连锁群的赤蚁(ch)、无鳞毛翅(nlw, 新突变)和褐色卵t (b-t, 母性影响遗传)的三隐性系统, 并培育了第19连锁群的狭胸(nb)和第二肾形卵(ki-2, 母性影响遗传, 待定位突变基因)的双隐性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1958年起,通过使用国内外大量原始材料、中国品种混杂群体等约3,000份材料,进行测交和核置换回交。核置换是采用边引变、边自交、边杂交、边早代测交、边回交置换。早代测交和稳定后测交配合力相结合。同时改革育种程序,加快选育速度,提高效率1—2倍。培育出一些中国种和混血种的各类型不育系。用它配制的杂交高粱,全国应用面积已达一千万亩左右。  相似文献   

13.
白化猕猴(Macaca mulat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捕获一只雄性白化猕猴(Macaca mulatta)。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白化性状是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控制,即以异合型状态潜伏几个世代,直到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在同一个体里有两个对白化性状负责的基因同时存在时,才会显示白化性状,因此白化个体较少。在猴类中,白化现象的遗传基础,是否也是一个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对之负责,过去未见报导,我们开始进行了一点交配试验,它与三只正常雌性猕猴交配所产生的子代(2♂;1♀)都不是白化的,我们准备继续观察这些后代彼此交配及回交后所得出的结果,用来确定在猴类中白化现象的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饲养野生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蛹色为白色的桔小实蝇突变品系。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设计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正交和反交)、F_1代与突变型回交、F_1代自交以及F_2代突变型自交等实验,对蛹白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型与突变型杂交F_1代蛹色全部为野生型;F_2代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性状分离比为2.98∶1,回交实验野生型与突变型性状分离比为1.19∶1;而突变体自交后代(F_3代)全部为突变体。结果表明桔小实蝇蛹色白化突变品系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于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性状。  相似文献   

15.
谷蠹和米象对磷化氢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雁声  李文质 《昆虫学报》1994,37(3):271-279
本文就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 和米象Sitophilus oryzae对磷化氢的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两个种的实验室敏感品系和粮仓现场采集的抗性品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同时测定了各自的亲本及其F1杂种、F1对抗性亲本回交和F2混交后代的剂量-死亡率反应曲线,并对它们的结果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指出,谷蠹和米象的F1杂种对磷化氢的抗性遗传都为不完全隐性,各自的显性度(D)分别是-0.768和-0.348。同时F1,回交和F2混交的观察值和计算值之间的X2分析也表明,抗性表现为一个以上的常染色体因子遗传,但是主要是受隐性因子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将簇毛麦种质转移给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簇毛麦经鉴定发现,对白粉病免疫,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小麦和它杂交时四倍体种比六倍体种易于成功,但后者的不孕F_1回交结实率高于前者,且自交结实在BC_1即有出现,BC_2已达70%以上。簇毛麦性状在F_1呈显性,BC_1开始分离,其表达有逐代变弱趋势,但连续选择可使回交高代保留这些性状。F_1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以单价体为主,但回交可使后代二价体数上升,这在(六倍体小麦×簇毛麦)后代中尤为明显。获得了一批可望确定为外来添加系的2n=43或44的抗白粉病BC_4和一个硬粒小麦与簇毛麦间的异源多倍体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为母本与大麦杂交,通过幼胚培养,获得小大麦属间杂种。杂种自交不育。以中国春和昌农82小麦的混合花粉给杂种授粉,得到回交一代(BC_1F_1),结实率为4.35%。以78380—1和密穗早小麦的混合花粉及小偃107分别与 BC_1F_1回交,获得回交二代(BC_2F_1),结实率为45.45%和31.25%。F_1体细胞染色体数为非整倍体,其变幅从18到27条之间,以2n=2l条较多。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单价体细胞为37.0%,1—4个不等二价体细胞为63.0%。F_1形态类似普通小麦。回交后代表型多为亲本中间型,也有少数超亲现象。在BC_2F_4代中,整倍体细胞(2n=42)占大多数(80.83%),染色体构型比较复杂,主要有21Ⅲ,20Ⅲ+2 Ⅰ和19Ⅲ十4 Ⅰ三种,以21Ⅲ的细胞较多(75.03%)。从分离后代中选育出单体(21Ⅲ+1 Ⅰ)和二体(22Ⅲ)异附加系及具突出性状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8.
选型交配和非选型交配有些动物种内含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型或族,在这些动物中,个体可以表现为选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或非选型交配(disassortative mating)。前者指选择与自己同型的个体交配,后者指选择与自己不同型的个体交配。在家养公鸡的各个品系和在野生的小雪雁(有蓝色型和白色型之分)中,曾有人研究过  相似文献   

19.
标记辅助导入中不同前景和背景选择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俊艳  张勤  贾小平 《遗传学报》2006,33(12):1073-1080
标记辅助导入是分子遗传信息应用于动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在标记信息的辅助下将一个品种(供体)中的一个或多个优良基因导入另一个品种(受体),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受体群体原有的遗传背景。标记辅助导入的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杂交,即供体与受体杂交产生F1代个体,第二阶段是回交,即F1个体以及后续各个世代的后代个体重复地与受体回交,以使受体的遗传背景得到恢复,第三阶段是横交,即重复回交后得到的个体彼此问交配,以便获得供体基因的纯合个体,使该基因在群体中固定。在回交和横交阶段,都要对参与交配的个体进行选择。在选择中,要分别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前景选择是对供体基因的选择,选择携带有供体基因个体参加配种,从而使该基因在回交过程中不会丢失,并在横交过程中能尽快固定,背景选择是对受体遗传背景的选择,选择那些含有受体基因组比例较高的个体参加配种,从而加快恢复受体遗传背景的速度。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对不同的前景选择方法和不同的背景选择方法进行了比较。前景选择方法包括对受体基因的直接选择(假设该基冈可以直接测定)、利用单个连锁标记的间接选择和利用两侧标记的间接选择3种,背景选择方法包括随机选择、基因组相似性选择、指数选择和标记辅助BLUP(MBLUP)选择4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前景选择来说,对供体基因的直接选择能保证该基因在回交的各个世代中保持一个稳定的频率(0.25)并在横交阶段迅速固定(2个世代),用两侧标记的间接选择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但如果仅利用单个连锁标记进行选择,则会导致供体基因的频率在回交阶段中有所下降,并在横交阶段不能被固定。对于背景选择来说,如果最终的目的是要完全恢复受体的遗传背景,基因组相似性选择或标记指数选择是最好的选择方法,它们可使受体的遗传背景在回交3个世代后就恢复到98%以上,而随机选择或MBLUP选择需要至少5个世代的回交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但如果最终的目的只是要恢复受体的某些优良性状,则MBLUP选择是值得推荐的方法,它可使影响这些性状的受体基因频率在回交3个世代后就达到99%以上,而且还能在整个基因导入过程中给这些性状带来最大的遗传进展。虽然用标记指数选择也有相似的结果,但与之相比,MBLUP的成本要低得多,更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遗传》1979,(6)
遗传学试题 一、在玉米中高株基因D对矮株基因d为显性,常态叶基因C对皱缩叶基因C为显性,纯合高茎常态叶植株DDCC与矮茎皱缩叶植株ddcc杂交,F_1代为高茎常态叶,让它同双隐性亲本ddcc回交,得到的后代是: 高茎常态叶 高茎皱缩叶 矮茎常态叶 矮茎皱缩叶 83 19 17 81 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锁?如果连锁,交换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