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制备高效和安全的仙苔病毒细胞融合剂,事先必须灭活。当前灭活病毒一般都采用紫外光或β-丙内酯(β-PL),但前者灭活病毒往往不完全,有细胞毒作用,对有些敏感细胞不适用,利用β-PL灭活病毒较完全,但它是一种强诱变剂和有毒药物。故必须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2.
电脉冲介导鱼类细胞融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U. Zimmermann首先报道了电融合的新技术,近年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应用范围极广,它是利用RC放电脉冲使紧密接触的细胞膜产生瞬时可逆电穿孔,细胞随电脉冲同步而进行融合。 本实验用电脉冲介导的方法,在同种和异种的金鱼囊胚细胞之间诱导融合,并研究了在融合前用稀释的凝集素使相邻细胞间的膜紧密接触,而不用交  相似文献   

3.
高鹏  郑杰 《生命科学》2010,(1):59-63
细胞融合(cell fusion)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然而,病毒介导的非生理性细胞融合可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相对于基因突变等细胞癌变的传统诱因,病毒的这种致癌机制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我们在癌症中发现的许多现象。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可能诱导癌症的观点对我们重新认识病毒相关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依此调整癌症治疗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介导的信号传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EB病毒编码LMP-1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已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它涉及TRAF/TRADD途径,AP-1途径,JAK/STAT及其他途径.就此作一综述,有助于人们认识LMP-1的致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鉴于鸡新城疫病毒(NDV)对人体无致病力、来源方便等优点,本文应用其强毒株NC_(48)CE_8和弱毒株HB_1介导融合体外培养的哺乳类细胞,包括:人体肝癌BEL-7402和BEL-7404系细胞、人宫颈癌Hela 细胞、人羊膜FL 细胞以及小鼠A9/28 DKS 系细胞。在本实验的最适条件下,NC_(48)CE_8株与HB_1株介导BDL-7404系细胞的融合率分别高达86.9%和60.7%。NDV 介导的细胞融合率与其稀释度及细胞的种系密切有关。借显微缩时电影术示范了BEL-7404系细胞在NC_(48)CE_8株与HB_1株介导下的融合过程。亚显微结构的分析,示明BEL-7404系细胞的表面,特别是在细胞紧密邻接的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微绒毛。文内对此及融合所需的实验条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瓦克(Walker)256-大白鼠未分化腺癌细胞和鸡红血球二种细胞来研究仙苔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效力、与鸡胚尿囊液,病毒的血凝单位(HAU),病毒的不同稀释度、病毒在鸡胚中繁殖的时间,分布于不同密度梯度离心带的病毒颗粒,及病毒毒种的关系;并比较了不同细胞系统对仙苔病毒融合效力的影响,提出了融合因子存在于病毒颗粒本身,而不似存在于尿囊液中。文中从细胞融合这一角度,认为同一病毒毒种繁殖出来的子代是不同质的,有高融合效力的和低融合效力的病毒颗粒。HAu不能反映各种不同融合效力病毒颗粒的含量,因而其与融合效力不直接相关。病毒在鸡胚中繁殖的时间及毒种的质量,影响病毒子代的融合效力。病毒的不同稀释度和不同细胞系统影响病毒的融合效力,但这种影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酸性条件下可导致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细胞间隙消失,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和细胞连在一起,形成多核的巨细胞体,姬姆薩染色比未融合细胞浅。融合液(Eagle’s基础培养液,含0.2%BSA,20mmol/L HEPES),用1.0NNaOH调pH至5.0—6.0时,细胞融合最甚,几乎所有的感染细胞都  相似文献   

8.
电脉冲介导金鱼囊胚细胞融合及其发育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虹  曹明丹 《动物学报》1990,36(2):199-204
本实验首次成功地利用电脉冲介异法使金鱼的囊胚细胞融合,融合率高于95%,并通过细胞核移植方法,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移入金鱼成熟未受精的去核卵内,以了解融合后细胞核的发育能力。实验中共移植111个细胞核,得44个囊胚、7个原肠胚和1条活了8天的幼鱼(因不进食而死亡)。并对移核后发育至囊胚的胚胎用静态光度计测定了DNA含量,共测定了11个移核胚胎的细胞,其中9个移核囊胚细胞核的DNA含量增加,这一结果证明:利用电脉冲介导法能有效地转移外源染色体,供体核有促进个体发育的能力。为人工干与鱼类染色体组的组成,进一步研究鱼类个体发育对染色体倍性的依赖关系以及体细胞遗传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EB病毒受体     
  相似文献   

10.
收集236例胃癌组织标本及135份健康人群咽漱液(throat washings,TWs)标本,采用原位杂交、PCR-Southern blot筛选出17例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7.2%)和33例EBV阳性的TWs标本(24.4%);应用PCR-RFLP、巢式PCR及DNA测序等方法,检测EBV阳性标本病毒1/2分型、F/f分型、I/i分型及LMP1XhoI(+)/(-)等四种基因变异。EBVaGC及健康对照均为F型变异,未检测到f型变异。EBVaGC中1/2型、I/i型及LMP1XhoI(+)/(-)型的例数及比例分别为:17(100%)/0(0)、1(5.9%)/16(94.1%)及0(0)/15(88.2%);而TWs中上述分型的相应数据为25(75.8%)/8(24.2%)、11(33.3%)/19(57.6%)及12(36.4%)/18(54.5%),各位点两种基因型在EBVaGC和健康人中的分布不同(1/2:P=0.047;I/i:P=0.048;XhoI(+)/(-):P=0.012)。综合分析表明在3种基因多态性均能确定的标本中,EBVaGC均为1/i/XhoI(-)亚型(15/1...  相似文献   

11.
12.
EB病毒转化人鼻咽上皮细胞,建立体外多阶段细胞模型有利于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作深入研究.我们利用与鼻咽癌密切相关的EB病毒和TPA的协同作用,观察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后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在原代培养后期老化相关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降低,形态学上发生改变,出现转化灶样集落,群体倍增时间降低,体外培养寿命延长,表明EB病毒促使部分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逃避老化期、进入永生化早期阶段.这些研究资料为进一步阐明上皮细胞永生化分子机制及建立人鼻咽上皮细胞永生化模型提供实验依据.关键词EB病毒人鼻咽上皮细胞老化期永生化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一般用测定血清抗体价的方法诊断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症,在诊断CMV时同时由尿分离病毒(接种于人胎肺细胞,由细胞病变判断)。在感染初期,IgM抗体的出现具有特异诊断价值,但在初期感染之后便100%的呈现潜伏状。由于免疫抑制等宿主方面的原因常见病毒的再活动化。90%以上的日本人感染该二病毒,由健康人的唾液分离出EBV、尿液分离出CMV也不罕见。在AIDS(艾兹病)、器官移植等高度免疫抑制时,常常出现伴随EBV、CMV活动化的重笃感染。DNA诊断的优点是迅速和判断客观,最近建立了多聚酶链反应法(PCR),使大幅增加检测敏感度成为可能。但是对于EBV、CMV这样的在健康人就存在的病原体,既使检测敏感度增加到能检出微量病毒DNA的程度,也很难判定是否果真是病原体。本文介绍DNA诊断的现状及未来。各种检测方法的实例描述于CMV项。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有关,此病毒识别、结合并进入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的EB病毒受体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发现此受体即补体受体CR2。本文介绍了研究EB病毒受体的方法、受体的分布、与补体受体CR2的关系、受体的功能以及EB病毒进入细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是一种感染最广泛的人类γ疱疹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Hodgkin’s淋巴瘤以及Burkitt淋巴瘤等发生密切相关。预防和治疗EB病毒相关疾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预防性疫苗主要以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为靶点,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以阻止病毒感染;已有多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用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紊乱等疾病,并取得良好的试验结果。治疗性疫苗则以病毒复制感染过程中表达的病毒核抗原(EBNAs)和潜伏膜蛋白(LMP1和LMP2)为免疫治疗靶点,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肿瘤作用。国内外均已有疫苗进入针对鼻咽癌等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兼具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本文还综述EB病毒疫苗研究的最新方法、策略和成果,并探讨其中可借鉴的技术和思路,为EB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潜在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64年从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BL)细胞发现Epstein-Barr病毒(EBV)以来,对此病毒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由于一开始就认为EBV与BL有关,故许多实验室对此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本世纪初已认识到动物的致瘤病毒,EBV亦可致人类肿瘤,且与其它动物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17.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基因转染、抗体剔除 (Ab knock out)、细胞平板集落形成、流式细胞术以及半胱氨酸天冬酰胺酶 (caspase3)活性检测等方法 ,从survivin核移位、Rb磷酸化、细胞周期演进、细胞克隆形成和细胞凋亡等方面 ,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 1(LMP1)调控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双重效应的分子机制 .结果发现 ,LMP1表达介导survivin核移位 ,促进细胞Rb磷酸化增加 ,S期细胞数显著增加 ;LMP1通过survivin促进细胞克隆形成 .用Ab knock out阻断survivin核移位和survivin反义核酸抑制survivin表达时 ,Rb磷酸化水平降低 ,S期细胞减少 ,抑制LMP1介导的细胞增殖 ,活化细胞caspase 3,诱导细胞凋亡 .结果提示 ,EB病毒LMP1通过survivin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B活性异源二聚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可以活化AP-1转录因子, 其中c-Jun和JunB的相互关系和复杂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Tet-on-LMP1 HNE2鼻咽癌细胞系为动态研究模型, 主要应用c-Jun/Jun B双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Western blot方法、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方法以及Super-EMSA方法, 同时, 结合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中的阻断策略, 研究证实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 B异源二聚体形成, 而且该二聚体具有与DNA结合活性. 该研究为LMP1调控下, AP1二聚体家族成员在不同时空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动态组合和作用模式提供了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容易感染人,与人类许多疾病高度相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EB病毒感染的措施且针对EB病毒的药物比较局限,故而对EB病毒感染进行治疗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药物在体外可对EB病毒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仅就体外抑制EB病毒的药物,如核苷类似药、硼替佐米、寡脱氧核苷酸、乳铁蛋白、砷剂、维生素甲类化合物、亚硒酸钠、某些中草药等的近期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探讨EB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癌蛋白LMP1对鼻咽癌细胞中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在强力霉素(Dox)诱导下,鼻咽癌细胞系pTet-on-LMP1 HNE2(L7细胞)中LMP1表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建立诱导性LMP1介导鼻咽癌细胞中转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运用RT-PCR验证cDNA微阵列筛选差异基因表达的可靠性.与LMP1不表达的L7细胞比较,LMP1高表达的L7细胞中7个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12个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随机选择其中4个基因进行RT-PCR,结果显示,这些基因表达阳性,且与微阵列中的变化趋势一致.LMP1可能通过激活和/或抑制一些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参与鼻咽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