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蚜种下变型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别对在四种夏寄主及棉花两个生育期和三个温度下的棉蚜的14个形态特征进行了种下数值 分类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夏寄主四季豆、西葫芦、棉花苗期 的绿色蚜和黄色蚜间及蕾期的触角6节蚜型和5节蚜型间都无明显差异。但马铃薯蚜与棉花苗 蚜、棉花苗蚜与伏蚜间的形态特征存在相当明显的分离,室内温度达30℃时棉蚜的形态特征 与伏蚜相似。并分析出可用7个主要形态特征区分这些种下变型。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在四种夏寄主及棉花两个生育期和三个温度下的棉蚜的14个形态特征进行了种下数值分类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夏寄主四季豆、西葫芦、棉花苗期的绿色蚜和黄色蚜间及蕾期的触角6节蚜型和5节蚜型间都无明显差异。但马铃薯蚜与棉花苗蚜、棉花苗蚜与伏蚜间的形态特征存在相当明显的分离,室内温度达30℃时棉蚜的形态特征与伏蚜相似。并分析出可用7个主要形态特征区分这些种下变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研究得出 ,棉花植株中油酸、缬氨酸和脯氨酸对棉蚜种群消长有影响 ,油酸、天门冬氨酸和丝氨酸对棉蚜成蚜有翅率有影响 ;外源保幼激素类似物对棉蚜种群消长和成蚜有翅率均有重要影响 .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陕西关中棉区棉花“伏蚜”连续猖獗发生。在7—8月间当“伏蚜”严重为害时,正值棉株高大,枝叶茂密,不仅喷药速度慢,而且不易细致周到,防治效果较差,这是棉花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找到防治“伏蚜”的有效办法,我们根据敌敌畏具有挥发性强的特点和有用于仓库、家庭卫生害虫熏蒸的先例,在总结高陵县通远公社杜家大队群众经  相似文献   

5.
棉蚜种群季节性变异的生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雅  张孝羲  张广学  陈晓峰 《生态学报》2001,21(12):2045-2050
研究棉蚜在不同温度下取食不同生育期棉叶后种群的变动情况。通过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表明,无论在苗期和蕾期,随着渐度的升高棉蚜种群的死亡高峰日均提前,世代寿命明显缩短;然而,在20-25℃范围内,相同温度时棉蚜生活在棉花蕾期叶上的繁殖力明显高于苗期叶上的繁殖力。在30℃时繁殖力普遍明显下降,温度20-25℃最适于棉蚜的生长与繁殖。且棉花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更适于棉蚜的生存和繁殖,温度与棉花生育期都是导致苗蚜与伏蚜生长与繁殖差异的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6.
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合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向东  翟保平  张孝羲  方军 《生态学报》2004,24(6):1199-1204
采用寄主转换建立生命表及触角电位 (EAG)方法比较了棉蚜两寄主专化型 (棉花型和黄瓜型 )对不同夏季作物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棉花型蚜转到黄瓜上及黄瓜型蚜转接到棉花上均不能正常产仔繁殖和建立种群。两种蚜型均不能在茄子和苋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蚜能在豇豆上建立种群 ,但棉花型蚜不能 ,表现出两种寄主型棉蚜对夏寄主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受棉蚜为害 12~ 36 h后的黄瓜或棉花植株仍不适合于棉花型或黄瓜型蚜 ,表现出黄瓜型蚜不能在被棉花型蚜为害过的棉株上正常存活和繁殖 ,棉花型蚜也不能在被黄瓜型蚜为害过的黄瓜苗上存活和繁殖。两种寄主型蚜对不同寄主叶片丙酮提取物的触角电位表明 ,黄瓜型蚜对棉花、哈密瓜和马铃薯叶片提取物的反应显著强于棉花型蚜 ,而对黄瓜和甜瓜叶片提取物的反应上两种蚜型差异不显著。文中同时对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产生的生态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棉花抗蚜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棉花抗蚜性的关系,在室内人工接蚜危害和田间自然蚜群2种条件下,测定不同抗蚜性棉花品种受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危害后叶片的PAL活性。结果表明:未受棉蚜危害时,抗、感品种PAL活性无明显差异;棉蚜危害胁迫棉花PAL活性升高,抗蚜品种受到棉蚜危害诱导所产生的PAL活性远比感蚜品种高。田间有蚜株率与棉花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说明PAL酶活性对棉花的抗蚜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帆  刘向东 《昆虫知识》2012,49(4):900-905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存在寄主利用和迁飞能力上的明显分化,有棉花型和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之分。但是,棉花型与瓜型之间,以及迁飞型与滞留型之间是否能发生交配行为,尚无研究报道。本文在低温和短光照条件下分别诱导棉花型、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的性蚜,并进行性蚜间的交配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迁飞型和滞留型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杂交时发生交配行为的个体比率与自交时无显著差异,但是杂交时雄蚜寻找配偶所花的时间要显著长于自交时,并且迁飞型雌蚜(M♀)与滞留型雄蚜(S♂)杂交时的交配持续时间也显著长于自交时。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同型交配容易完成,棉蚜的迁飞型和滞留型已在交配行为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并且两品系在正交和反交时雄蚜的寻偶时间与交配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棉蚜是棉花的重要害虫。在棉株幼小时被害后,首先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根系的发育,严重时,甚至还能停止生长一个时期;对于结蕾来说,也要延迟十多天,我们在近二年来进行“棉蒜间作防蚜双丰收”的试验,不但防止了棉蚜的为害,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棉蒜双丰牧的成果。因此特别提出大家共同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0.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种群存在寄主利用和迁飞能力上的明显分化,有棉花型和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之分.但是,棉花型与瓜型之间,以及迁飞型与滞留型之间是否能发生交配行为,尚无研究报道.本文在低温和短光照条件下分别诱导棉花型、瓜型、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的性蚜,并进行性蚜间的交配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迁飞型和滞留型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杂交时发生交配行为的个体比率与自交时无显著差异,但是杂交时雄蚜寻找配偶所花的时间要显著长于自交时,并且迁飞型雌蚜(M ♀)与滞留型雄蚜(S♂)杂交时的交配持续时间也显著长于自交时.迁飞型和滞留型棉蚜同型交配容易完成,棉蚜的迁飞型和滞留型已在交配行为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性蚜间可以发生交配行为,并且两品系在正交和反交时雄蚜的寻偶时间与交配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农田景观格局对棉蚜种群数量的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显著影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不同景观格局会对害虫的种群数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的生态学效应是控制害虫的重要前提之一。以山东省的棉花种植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个典型的尽量临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棉花生产县,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综合分析获得取样县/区的景观因子指数,并系统调查对应县/区的棉蚜种群数量。省级范围的大空间尺度下分析景观组成、景观构成和景观结构等多因子分别与棉田中苗蚜和伏蚜种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格局有密切的关系,且棉蚜发生的两个时期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因子的响应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苗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总面积、耕地的分形指数、县域范围的蔓延度和县域范围的回旋半径等呈显著正相关,与Simpson多样性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伏蚜的种群数量与斑块丰富密度、居住工业交通的蔓延度等呈显著正相关。总之,苗蚜和伏蚜对景观的蔓延度(形)响应基本上是一致的,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伏蚜和苗蚜发生越重。而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多样性(质)的响应不一致,景观多样性高的农田景观不利于苗蚜的发生,对伏蚜的影响不显著;而丰富度密度有助于伏蚜的发生,却对苗蚜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显示了农业害虫的不同发生时期对农田景观格局响应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棉花抗蚜性及抗性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形态抗蚜性、生化抗蚜性和诱导抗蚜性等 3个方面总结了棉花对棉蚜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其中 ,形态抗性来源于叶片茸毛等一些主要物理性状 ,生化抗性则与单宁类、萜烯类化合物等次生物质以及氨基酸、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有关 ,而诱导抗性主要通过为害胁迫和外源刺激 2种途径诱导产生。文章还对棉花部分形态抗蚜性状遗传机制的研究做了概述。这些研究为深入利用棉化的抗蚜性从而达到控制棉蚜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1980-1989年河南棉区棉蚜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棉蚜为害可分为苗蚜和伏蚜两个时期,根据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和不同危害期,建立了2个模糊预报模型,并取得了较满意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的行为机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生活在甜瓜和棉花上的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的行为,研究棉蚜的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的行为机理。生物学观察显示: 两类棉蚜在寄主植物相互交换以后,定居数显著减少,棉花蚜型棉蚜的繁殖系数及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说明棉蚜存在甜瓜蚜型和棉花蚜型两种寄主专化型。通过刺探电位技术研究棉蚜的取食行为,以探索其寄主专化型形成的行为机理。结果表明: 甜瓜蚜型棉蚜在棉花上的取食行为容易被中断,但其口针定位韧皮部的能力并没有显著削弱;而棉花蚜型棉蚜在甜瓜上的取食行为受到更大的影响,口针无法顺利定位至韧皮部,并在2 h内根本无法在筛管内取食。生物学观察和EPG取食行为分析都显示: 与甜瓜蚜型棉蚜相比,棉花蚜型棉蚜对寄主的要求更严格-寄主专化程度更高,对寄主的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棉蚜种群动态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0—1989年河南棉区棉蚜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棉蚜为害可分为苗蚜和伏蚜两个时期,根据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和不同危害期,建立了2个模糊预报模型,并取得了较满意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蚜由于长期在同种或同类植物上生活,形成了多种寄主专化型。本研究以室内长期用单一寄主培养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为材料,采用形态测定、生命表技术、对寄主的选择性试验,以及接触刺激等方法,研究了两寄主型棉蚜的形态分化和生态适应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瓜型棉蚜的一些形态特征值(如体长)极显著地大于棉花型个体,但是头宽、口针和各腿节的长度与体长的比值却极显著的小于棉花型个体。采用7个形态指标与体长的比值,可将瓜型和棉花型棉蚜区分开来。在24℃和26℃下瓜型蚜的净增殖率(R0)极显著地高于棉花型蚜。27℃和32℃显著缩短了瓜型蚜的平均世代长度,而对棉花型蚜无影响。棉花型蚜对接触刺激的反应比瓜型蚜敏感。两寄主型蚜对寄主的选择能力表现为瓜型蚜显著强于棉花型蚜。因此,两寄主型棉蚜存在明显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陈连根 《昆虫知识》1994,31(2):108-108
近几年,棉蚜为害菊花渐趋严重,且对常用多种药剂产生明显抗药性,严重影响了菊花的正常生产和出口创汇。为此,1988~1989年,对棉蚜进行了观察。在上海地区,为害菊花的蚜虫有3种: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llasanoborni(Gillette)和桃蚜Myzuspesicae(Sulzer),以棉蚜为害最重,菊花田间棉蚜种群数量约占3种蚜总量的95%。1无翅胎生棉蚜各龄历期:在20℃下,第一龄平均历期为33.2小时,第二龄28.2小时,第三龄对.5小时,第四龄487小时;其世代历期最长8天,最短6天,众数7无。z不同温度下,无翅胎生棉蚜…  相似文献   

18.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是安徽淮北麦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常普遍发生,局部为害,有些年份为害很重。为了解麦长管蚜在皖北麦区的为害程度和消长规律,作者于1961—1963年进行了有关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十二年来棉蚜为害棉花严重,尤其“伏蚜”猖獗,对产量影响很大。为了及早预知蚜情,适时进行防治工作,现将本省泾灌区一些有关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初步作出蚜虫数量变动的中期预报办法,提供参考。 一、调查统计方法 1.蚜虫数量调查 每年4月16—19日固定花椒树20株,查清5寸长枝梢蚜虫数量,作为早春基数。5月初至8月间固定有代表性棉田6—9块,每隔5天调查一次,求出单株上三叶蚜虫数量,观察不同时期数量变化,作为预测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郑彩玲  刘向东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7,27(5):1879-1886
采用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以及两寄主型棉蚜是否可通过中间桥梁寄主实现寄主互换的问题。结果表明,两寄主型棉蚜直接互换寄主后,其存活和繁殖力显著下降,表现为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的净增殖率比在原寄主上分别下降980倍和12倍,平均世代寿命缩短5~12d。两寄主型棉蚜均能利用木槿植物,并且适应性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两寄主型棉蚜均不能在车前草和大叶黄杨上存活和繁殖后代。西葫芦作物对棉蚜在木槿、棉花和黄瓜寄主上的相互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寄主作用。冬寄主木槿上棉蚜可通过甜瓜或西葫芦转移到黄瓜寄主上,棉花和黄瓜上棉蚜也可通西葫芦作物分别转移到黄瓜和棉花作物上,从而形成棉蚜在不同寄主植物间的相互转移通道,造成为害和病毒病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