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植物样品导电和二次电子发射率的问题,采用表面真空喷镀(或离子溅射)的办法,使样品表面均匀地蒸镀上一层导电膜(金、铂、碳等),供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微细结构形貌。由于样品在喷镀过程中要受到热辐射等影响,往往引起样品变形,而且还要受到设备和材料的限制。为了解决样品热辐射变形等影响,电镜工作者寻找了许多方法,如新鲜样品低压观察  相似文献   

2.
早在一个世纪前人们就认识离子的轰击作用,开始在金属学、固体电子学中应用。近年来离子刻蚀技术已成为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中的一种新方法。利用高速运动的离子流不断轰击样品表面,使表面的原子和离子发生溅射和剥离.这种溅射一般为物理溅射和化学溅射,其速率取决于刻蚀体和被刻蚀体的性质和刻蚀条件。生物样品的细胞膜表面结构被一层糖蛋白或糖脂掩盖,有些材料如胃、小肠等表面还附有许多粘液,用常规方法很难洗净,就会影响电镜观察效果。应用超声波方法清洗,由于功率和时间较难控制,一旦掌握不好,细胞表面结构就  相似文献   

3.
甲烷氧化细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冷冻蚀刻、超薄切片和负染色电镜技术,对 Methylomonas sp. 761M和Methylosinus sp.81Z两抹甲烷氧化细菌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在冷冻蚀刻中,缅胞从质膜和细胞壁外膜的中央劈开,暴露出四个断裂面。各个断面的结构有所不同,显示出颗粒、小杆、乳状突起、小坑和光滑区等结构。冷冻蚀刻揭示的多层结构,与超薄切片和负染色观察结果一致。此外,对甲烷氧化细菌细胞壁表面图案,细胞内膜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用超薄切片、冷冻蚀刻和放射自显影等几种电镜技术研究了一种繁殖比较缓慢的痘病毒——山羊痘病毒(Goat pox virus)的形态结构及发生过程。冷冻蚀刻技术显示了发育早期的病毒粒子中已开始有核心和侧体的分化,在病毒的成熟与释放过程中,其形状大小及囊膜膜内微粒数量与分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电镜放射臼显影术显示了毒浆结构与病毒发育的关系。在感染晚期病毒诱导的一种包涵体样结构中不含DNA。  相似文献   

5.
低能离子在植物样品中长程穿透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透射法测量了一定厚度的植物样品在接受低能离子辐照时从其后表面出射的荷能粒子。所测样品包括30、50和100μm芸豆子叶切片和20μm的西红柿皮,测量结果表明低能离子在植物样品中存在长程穿透现象,在芸豆切片中的穿透深度至少可达60μm,此时穿透的概率很小,大于10^-5;长程穿透的离子产生的损伤空间分布不均匀。样品的高能质子透射能谱显现辐照损伤不是特别严重,推测这种长程穿透的现象由植物样品本身的结构决定。  相似文献   

6.
盐离子诱导DNA分子的凝聚现象的AFM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浓度的λ-DNAHindIII进行AFM观察,发现它在高浓度下形成一种绊环状的超螺旋,依次降低其浓度,这种超螺旋结构逐渐解旋,伸展为松弛状态下的分子,而同样条件经Centricon-30去盐处理的样品在高浓度下则未发现相似的结构,重新加入Na+,Mg2+等盐离子后,伸展的分子又聚集成绊环状结构。CD谱测定也显示介质中的盐浓度与DNA结构有关。上述结果表明Na+,Mg2+等盐离子对于DNA分子的凝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植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精度显微镜,它在荧光显微镜成像基础上加装了激光扫描装置,使用可激发的荧光探针对样品进行标记,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采集处理,从而可得到样品内部细微结构的荧光图像。目前此种显微技术不仅用于观察经固定的各种细胞和组织结构,而且还可对活细胞的形态、结构,离子实时动态等进行观察和定量荧光测定,以及定量图像分析。另外,该仪器还具备样品断层扫描,三维图像重建的独特功能。因此,共聚焦…  相似文献   

8.
测定多肽分子量的SDS聚丙烯酰胺电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说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SDS-PAGE),分离分子量10,000以下的多肽样品效果不佳。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强电解质离子为前导离子和拖尾离子、加尿素的SDS-PAGE系统,可对分子量2,000—20,000范围内的蛋白质多肽样品进行分子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离子层析法是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利用一种特制的薄膜树酯离子交换分离柱,分离出样品中待分析的离子,再把分离柱的洗脱液通过第二根离子交换柱,这第二根柱的作用是去除掉洗脱液或缓冲液中原有的离子,以降低洗脱液引进的电导本底,但并不能去除来自样品的离子,然后就可以在电导率本底很低的情况下通过电导测定来分析样品中的离子含量。样品中哪怕是极微量的离子也能测定出来。这项技术目前已用于血清、组织抽提液、尿液和脑脊髓液中离子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分析方法,尤其适用于分析那些无色的离子,如钠、铵、钾、镁、钙、氯、亚硝酸根、磷酸根以及硫酸根。  相似文献   

10.
从大肠杆菌HB101细胞制备的质粒pUC18 DNA可被双向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成6组电泳行为不同的结构成分.超螺旋pUC18 DNA的两种结构形式:互缠型超螺旋与线圈型超螺旋构象同时存在于这种DNA样品中.在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改变时这两种DNA构象可以发生互变.DNA拓扑异构酶能改变线圈型DNA在样品中的含量.线圈型pUC18 DNA的电子显微镜表观为面包圈形,直径约45nm.实验事实表明线圈型超螺旋DNA是不依赖组蛋白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结构实体.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世界》2010,(3):41-41
离子色谱ICS-5000,是戴安公司新一代离子色谱,除了涵盖之前的免化学试剂技术、离子色谱电解样品前处理技术等应用技术外,该离子色谱加入了毛细管离子色谱的概念,可以检测低至纳克/升的离子含量;  相似文献   

12.
二次离子显微镜是由离子源激发样品表面原子产生二次离子,通过质谱仪将不同原子产生的离子分离并在显示系统上成像,以确定不同元素在样品中的分布图。较高的图像分辨率(0.5—1μm)和极高的灵敏度(浓度低于10-19g/μm3)使得生物样品含有极低浓度甚至是痕迹量的元素分析成为可能。目前,二次离子显微镜已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核医学、植物生理学和人类病理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等重同位素标记方法,如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可以对肽段进行化学标记,之后通过质谱分析得到的报告离子的强度信息而实现对肽段的定量.目前,这种标记技术在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DiART也是一种等重同位素标记方法,且与iTRAQ的定量原理类似,但是其化学结构组成与iTRAQ有所不同,因而其定量特征有其独特表现.本研究通过对DiART标记的简单蛋白样品、复杂蛋白样品以及复杂样品中目标蛋白的定量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对DiART的定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同时与iTRAQ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iART方法在定量稳定性、准确性及动态范围方面均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离子印迹聚合物(IIPs)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对目标离子进行印迹、聚合进而得到对模板离子有选择性吸附的聚合物。核壳型离子印迹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被应用于样品的处理和实际检测中。本文对核壳型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核壳类型、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实际检测应用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核壳型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的邀请,美国NOVA公司一行三名科技人员来沪与该所及有关医院的医生,于1988年6月15日进行了血气电解质分析技术交流。交流会就血气/生化分析及离子选择性电解质分析的各种仪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广泛地进行了技术交流。美方详细介绍了NOVA公司上述两个系统的仪器结构、性能和实际操作示范。NOVA公司的生化仪器是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厂家之一。如STAT Profile系列血气/生化分析仪,尤是一个小型实验室,每小时能分析38个样品,每份样品仅需250μl,一次  相似文献   

16.
非损伤微测技术是一种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可以不损伤样品而获得进出样品的离子和分子信息,具有非损伤性,长时间、多电极、多角度测量等优势.本文介绍非损伤微测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用冰冻断裂和蚀刻技术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及其在细胞中的繁殖进行了观察。验证了Furlong等提出的疱疹病毒核壳体模型;同时发现在细胞膜上大片形成吞饮泡,细胞质泡状结构的膜上颗粒随机分布于PF和EF面. 本文对这些现象与病毒繁殖及细胞骨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出组织和细胞的无机离子的运输对植物生命极为重要。膜片钳和荧光成像等传统方法技术要求高、设备要求先进且测得的数据很难直接用于样品植株上。"非损伤微测技术"因其具有非损伤性、高的时空分辨率的特点,使其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测到样品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测得的数据生理真实性高,可以直接应用于样品植株上。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运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尤其是用于测量离子流的SIET技术和MIFE技术,及其在测量植物根部净离子流量以研究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一些报告。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微电极技术是一种不仅能直接测定活的生物细胞或细胞器内的离子或分子活度,而且能对活的生物相邻的位置、功能和代谢速率可能不同的特定微区细胞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流(flux)分别测定的电生理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时、非损伤性(测定离子或分子流)、灵敏度高(可达10^-12moles cm^-2s^-1)等优点。因为它是用微型化(尖端直径为0.5-5μm)的离子或分子选择性电极直接对准样品测定,不同于其他化学测定需取样品,所以能连续测定和自动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阐述了选择性微电极测定原理,总结了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植物样品在进行电镜观察时,导电和二次电子发射率的问题,通常采用真空喷镀(或离子溅射)的方法,使样品表面均匀地蒸涂上一层导电膜(金、铂、碳等),供电镜观察表面形貌。但是样品在真空中进行喷镀时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热辐射影响,引起样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