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沉睡了千百年的偏僻村寨,突然戴上了世界遗产的桂冠,迎来了上百万的游客,在翻天覆地的巨变和冲击之中,寨子里的百姓们是怎样走过来的?又在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2.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1992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A级(全球重要)自然保护区,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外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采集和研究工作。然而,保护区周边居住着30万人口,包括13个少数民族,有的仍处于贫困状况。摆在保护区管理者面前的严峻挑战是如何把保护工作与周边居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对保护区和当地社区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保护区帮助村民开展多种经营,实行混农林业,村民们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到保护高黎贡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 今后的困难还很多,野生动物破坏村民庄稼的补偿问题,当地经济发展技术与策略的选择问题,保护区自身体制机制的适应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探讨开拓。  相似文献   

3.
摄影师笔记     
初到贵州茂兰生物圈保护区,我就被当地保护完好的喀斯特森林和奇特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而大山里那些古旧的寨子,老百姓们真实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喜恐哀乐也让我无时无刻不悬系在心.只能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一个个场面.记录下让我心动的瞬间。  相似文献   

4.
在贵州贫困山区几乎所有的村寨,都留着一个人的脚印,那是在整整30年里散布下的脚印。那些脚印记录的是贵州乡村旅游艰难曲折发展的步履,而留下这脚印的人就是贵州省原旅游局长、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专家杨胜明。与她面对面地交谈,你丝毫不会感到在其它场合里司空见惯的官气,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所感染,这兴许就是能把在一般人看来尚属奢华的旅游与穷困山区百姓命运联系起来的一种气质和使命感。杨胜明在2007年出过一本书:《蹒跚的步履》,近百万字真实地记录了她作为一位政府官员对贫困山区发展旅游的认识过程和步步深入的施政轨迹,从以经济目标出发的旅游扶贫,到村寨全面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乡村旅游,再到倡导村民自主发展的核心理念……每一步转变和前进都折射出她所著书名中的"蹒跚"二字。如今,乡村旅游的蹒跚之旅尚处在进行时态,或许进入了更加艰深的阶段。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的乡村旅游作为长期观察点,并于2006年在贵州召开了"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会上发表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贵阳宣言》,而这一切皆出于一个原因: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尚无成功案例。杨胜明抱定决心去破解这道难题,她说:"乡村旅游肯定是我终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79年,位于四川省北川县西北部,以横断山脉边缘的龙门山系中段构成保护区的主体,地处北川县境内的青片河上游,面积44391.2公顷。这里地形复杂、相对高度差大,最高峰插旗山4796米,最低处正河口1550米。在地质构造上为志留系龙门山褶皱地带。该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带,年均温10℃,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约800毫米,山中山泉丰沛,溪流湍急,涪江支流——前江发源于此。小寨子沟保护区内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现已查明1548种高等植物,隶属于127个科624个属。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5种,如玉龙蕨(Sololepidium g…  相似文献   

6.
通过沿海拔梯度的系统调查,对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小寨子沟大熊猫生境的植被类型有2种:阔叶林和针叶林;(2)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青川箭竹、缺苞箭竹、华西箭竹、冷箭竹等多种箭竹,这些作为大熊猫食料的箭竹广布在各种植被类型中,尤其是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3)大熊猫对生境的群落结构有较广的适宜性,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均可作为它的适宜生境;(4)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是随海拔的升高而自然过渡的,呈现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7.
<正>走在丽江的束河古镇——一个为旅游而全新打造出来的纳西族村寨,一幅画面跃入眼中:一位穿着纳西族传统服饰的老妇人手举树枝遮住面庞,坐在一幢被包装得精致而又带乡土情调的屋前,守着自己的小小果摊,屋上一幅牌匾写着"老字号川菜馆",屋内有游客在悠闲用餐。这房子不知是她家的,还是同村村民的(全村民房都已出租给了外来商家,一些村民在自己租出的屋前摊售小商品),当时已是日落时分,无需遮阳,老人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25日的中午时分,我们正在保护站吃午饭时,手机铃声响起,电话那边急促地说,中洞村村民拯救了一头小黑熊,让我们赶快去处理。半小时后,我们赶到现场。只见一头10多公斤重的小黑熊已经被村民关入铁笼了,村民们拿来水果、萝卜正在对它进行喂食,小黑熊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已经饿了很久。  相似文献   

9.
<正>水,生命之源。在侗族同胞集居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平日村,有一个"感恩自然、架水祈福"的故事。这里每年正月初一,都要举行盛大的"架水节"活动,寨子里的长老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沿袭了200多年。  相似文献   

10.
天龙屯堡位于黔中腹地,属贵州省安顺地区平坝县,2001年正式开发旅游。不同于郎德的村民自主经营,也不同于别处公司主导,天龙的旅游开发由公司、政府、村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四方共同管理,被称为"天龙模式",这个模式被推崇的程度从当地的顺口溜可见一斑:"本寨的房子,云山屯的门子,天龙的模子。"天龙古称饭笼驿,曾是专供过往征战的兵士传书带信的驿站。屯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汉民族地域文化现象,源于明朝初期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用兵和其后的大规模移民,这些屯军和屯民的后裔居住的村寨被称为屯堡村寨。屯堡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社区,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汉民族群落文化。屯堡村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全部采用石料垒砌;妇女服饰保留着宽袍大袖的传统;屯堡独有的地戏是一种武戏,由傩戏发展演变而来,当年的兵士为了军事演练需要,将没有唱词的傩戏演绎为佩戴人物造型面具、有唱词的地戏。建筑与地戏称得上是天龙屯堡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上世纪80年代,贵州安顺的研究者提出了屯堡文化的定义,由此刮起了一阵屯堡热,为日后的天龙旅游开发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