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横断山区蝶类的垂直分布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对横断山区蝶类的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共发现蝴蝶603种,隶属12科229属,其中,蛱蝶科在属数、种类数和个体数量上均为最多,绢蝶科、珍蝶科和喙蝶科种类数量很少,但都是该区域的珍稀蝶类.从山麓到山地上部,沿高程梯度,蝴蝶群落的差异明显,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群落多样性特征,蝴蝶群落都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横断山区蝴蝶群落垂直带谱包括低山农田蝴蝶群落(Ⅰ)、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蝴蝶群落(Ⅱ)、山地暖温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蝴蝶群落(Ⅲ)、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蝴蝶群落(Ⅳ)、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蝴蝶群落(Ⅴ)和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蝴蝶群落(Ⅵ),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Ⅱ>Ⅰ>Ⅲ>Ⅳ>Ⅴ>Ⅵ;在6个垂直带中,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地形最复杂、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垂直带,其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垂直带,表明在横断山区的蝴蝶群落垂直带谱中,该带蕴藏了最为丰富的蝶类多样性,因此也是最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带.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系统过渡带,深入分析该区域内植被垂直分布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开展区域尺度植被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极具代表性。近30年来,黑河流域的植被分布随着平均生物温度和降水分布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尤其是垂直分布上发生了系列变化。基于黑河流域植被类型的410个野外调研采样数据、1980s年代的植被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数据、DEM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了黑河流域气候要素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变化的空间分析模型,定量揭示了黑河流域绿洲农田荒漠带(≤1700 m)、荒漠草原植被带(1700-2100 m)、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2100-2500 m)、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2500-3300 m)、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3300-3800 m)和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带(≥3800 m)6个植被垂直带的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1980s-2010s期间,整个黑河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率为25.75%,发生变化的总面积为203.12万hm2;绿洲农田荒漠植被带的变化面积最大(72.24万hm2),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率最高(56.93%);6个垂直带内的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降水的增长率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而平均生物温度的增长率则随海拔升高呈持续上升趋势;黑河流域中低海拔植被带内的植被动态变化与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的相关性整体上高于其他植被带;荒漠草原植被带和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植被带内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四川九顶山东坡地形复杂,降水丰沛,孕育了丰富植物物种.在野外样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顶山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和各分布类型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九顶山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中,北温带属占优势(27.8%),其次是泛热带属(14.2%)和东亚属(13.0%).北温带属的垂直分布与海拔升高为正相关关系,而其他的分布类型一般局限在一定海拔范围内,并不连续. 相似文献
6.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地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详细调查而未能掌握其区系特点,影响了对珠峰生物资源的深入认识。2010年10月―2012年10月(126 d),采用样线法在保护区全境范围内对鸟类进行了7次系统实地调查,将原有记录从227种增加至390种。区系组成中,东洋界物种数多于古北界,分别为172和113种。南北坡区系差异明显,北坡以古北种为多,共55种,占北坡物种数的71.4%;南坡以东洋种为多,共168种,占南坡物种数的56.8%。在南坡,随海拔的升高,东洋种不断减少,而古北种先增加,在4000 m后开始减少;两者在海拔3100~4000 m时数量相当。据此认为珠峰地区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在南坡,且位于海拔3100~4000 m,而不同区系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适应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8.
如何模拟和揭示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垂直分布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时空变化情景,对定量解析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基于Holdridge life zone (HLZ)模型,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改变模型输入参数模式,发展了改进型HLZ生态系统模型。结合1981-2010(T0)时段的气候观测数据和IPCC CMIP5 RCP2.6、RCP4.5、RCP8.5三种情景2011-2040(T1)、2041-2070(T2)、2071-2100(T3)三个时段气候情景数据,实现了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垂直分布的时空变化情景模拟。引入生态系统平均中心时空偏移趋势模型和生态多样性指数模型,定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在不同垂直带上的时空变化情景。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共有16种植被生态系统类型;冰雪/冰原、高山潮湿苔原和亚高山湿润森林为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生态系统类型,其面积之和占到了青藏高原总面积的56.26%;高山干苔原、亚高山潮湿森林、山地灌丛、山地湿润森林和荒漠等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总体上高于其它类型;在T0-T3期间,青藏高原的高山湿润苔原、高山干苔原、荒漠呈持续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将分别减少1.96×104km2、0.15×104km2和1.58×104km2;亚高山潮湿森林、山地湿润森林和山地灌丛呈持续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将分别增加3.42×104km2、2.98×104km2和1.19×104km2;RCP8.5情景下青藏高原的植被生态系统平均中心的偏移幅度最大,RCP4.5情景下的偏移幅度次之,而RCP2.6情景下的偏移幅度最小。另外,在三种气候变化情景驱动下,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呈减少趋势。总之,未来不同情景的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多样性,气候变化强度越高,影响就越大,而且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呈现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递增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9.
河南植被水平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河南植被纬向性分布与气温有关。北部属温带落叶林区域,典型植被,山地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东部平原的农作物为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典型植被为含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由马尾松、黄山松和杉木林组成。河南植被的经向性分布职决于干燥度引起的地带性变化,东部大别山的植被由黄山松林和茶园来表征,南部的桐柏山地带则没有黄山松林和茶园。 相似文献
10.
植被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认识植被是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被资源的重要前提.湖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向华东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植被在组成和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关于“湖南植被现状如何?产生了哪些变化?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是怎样的?”等问题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积累和文... 相似文献
11.
12.
东北地区植被多样性的研究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Renyi及Hill多样性指数簇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的区系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及叶级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将亚高山矮曲林带 (Ⅰ )、寒温性针叶疏林带 (Ⅱ )、山地上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 (Ⅲ1 )、山地中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 (Ⅲ2 )和山地下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 (Ⅲ3) ,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植被带 (Ⅰ )、过渡性植被带 (Ⅱ )及生物多样性的交汇性植被亚带 (Ⅲ1 )、稀疏性植被亚带 (Ⅲ2 )和富集性植被亚带 (Ⅲ1 ) .对Ⅰ、Ⅱ带及Ⅲ1 亚带的植被宜采取保护性经营对策 ,对Ⅲ2 、Ⅲ3亚带 ,采取恢复和提高其生物多样性 ,促进植被进展演替的经营对策 .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hina’s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and field observ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we estimate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in China and investigated its spati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ina’s SOC storage in a depth of 1 meter
was estimated as 69.1 Pg (1015 g), with an average density of 7.8 kg m−2. About 48% of the storage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top 30 cm. The SOC density decreased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and increased from arid to semi-humid zone in northern China and from tropical to cold-temperate zon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C differed in various climatic zones and biomes; SOC distributed deeper in
arid climate and water-limited biomes than in humid climate. An analysis of general linear model suggested that climate, vegetation,
and soil tex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spatial pattern of SOC, explaining 78.2%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that climate
and vegetation interpreted 78.9%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the vertical SOC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4.
由于资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不同,形成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境异质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理想选择。为掌握岷山北部有蹄类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基于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边缘区域的160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2017—2020年),将研究区域按固定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和8种植被类型内有蹄类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物种丰富度,整理并初步分析了该区域有蹄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该区域共记录到6种有蹄类,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是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RAI=41.12);其次是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RAI=14.10)和野猪(Sus scrofa)(RAI=6.76),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RAI=0.59)和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RAI=0.34)最罕见;(2)云杉林和冷杉林中有蹄类物种丰富度均最高(6种),有蹄类相对多度指数则在常绿杜鹃灌丛中最高(RAI=96.86),柏木林内的物种丰富度(2种)和相对多度指数(RAI=19.66)均最低;(3)根据相机监测点的海拔,分为低海拔(< 2 500 m)、中海拔(2 500~2 900 m)和高海拔(> 2 900 m)3组,6种有蹄类可以大致分成3类,即高海拔类群(林麝和扭角羚)、中低海拔类群(毛冠鹿和中华鬣羚)和全海拔类群(中华斑羚和野猪);(4)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中海拔段均最高,整体呈现近似钟形的分布格局。植被以及植被与海拔的交互效应是影响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我们建议:保护区在管理实践中应减少中低海拔段干扰,控制林线以上区域放牧;未来的监测或调查应增加极高海拔区域(3 300 m以上)的抽样强度。 相似文献
15.
具有长久性土壤种子库的植物在适应多变的生境和不良的生长条件方面具有优越性。于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主要萌发时段后(7月到次年的4月间)在云南的5个地点采集了共19个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种子库样本,萌发实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具有长久性的土壤种子库,其在云南的不同生境的土壤中广泛分布,所有19个样地中都有长久性的紫茎泽兰种子。 0~10 cm土层的种子密度变动于47~13 806 ind.·m-2,平均为2 202 ind.·m-2。种子密度与样地内地表的紫茎泽兰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与植被的覆盖状况有关,种子库密度由滑坡堆积物(47 ind.·m-2)到草地(801 ind.·m-2)到灌丛(2 349 ind.·m-2)到森林(3 255 ind.·m-2)间逐渐增加。种子在各种类型土壤的采样点间出现的频度为60%~100%。在土壤的垂直方向上,0~2 cm土层分布有较多的种子,2~5 cm土层次之,5~10 cm土层最少,其各层占总数的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56.1%、25.2%和18.6%。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紫茎泽兰的种子在5~10 cm 深的土层内的存在量占总量的比例相对较少,但如果折合成密度值,其量仍高达270 ind.·m-2,仍有形成危害的潜在可能。广泛分布且数量巨大的具有长久性特性的紫茎泽兰土壤种子库对各种防治措施的制订意义重大,它要求我们长远地、大尺度地考虑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长白山白鸡腰子国家级动植物科技示范园区植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鸡腰子属温带气候,植物资源丰富.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首次统计出白鸡腰子植物资源约为124科、343属、619种,约占长白山植物资源种数的25.54%.本文报道了白鸡腰子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野菜植物、野果植物、蜜源植物等17类植物资源相的情况.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样地,介绍了各资源相在三个不同景观带的分布情况,并列举出部分代表性植物,提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的一些建议,同时制作了一张光盘.为国内外研究白鸡腰子植物资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Acceleration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eroded land by reforestation in a subtropical zon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the East River basin i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the processes of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on bare slopes with high erosion rates are studied. Different reforestation measure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slopes, which have resulted in very different processes of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nd succession. On an experimental plot with burned forest but surviving roots, the vegetation restored naturally and quickly because there was little soil erosion. However, in the plots suffering from long-term severe soil erosion, natural vegetation recovery on these barren slopes is very slow. After 26 years, a barren slope has only been partly colonized by poorly developed vegetation composed of heliophilous herbages and scattered shrubs. On the other hand, plantation of some selected wood species on the slope land has dramatically accelerated the vegetation recovery and succession. The plots were reforested with plantation of Acacia auriculiformis in the early 1980s. Twelve years later, the vegetation cover of the artificial forests reached 90% and an understory vegetation community consisting of local species had naturally developed. Reforestation with suitable strategies may control erosion and greatly accelerate vegetation succession in the eroded slope land in the subtropical zon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冻土区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冻土不断融解退化,土壤微生物对冻土有机碳的分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重全球温室效应。在研究中,为了解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对青藏高原冻土区垂直剖面中的微生物组成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剖面土壤样品中的古菌与细菌的16S r RNA基因和真菌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分别构建其基因文库,通过序列的同源性比较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垂直剖面土壤中古菌序列分别属于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两个门,它们分别占克隆序列总数的29.0%和71.0%;其中泉古菌门只包括Group1.3b/MCG-A这一种类型,在古菌序列中所占的比例为29.0%,广古菌门包括4种类型,其中Methanomicrobiales序列在古菌克隆文库中所占比例较高(52.0%);分层位看,冻土活动层古菌优势类群包括Group1.3b/MCG-A、Methanomicrobiales和Methanosaetaceae,过渡层的优势类群包括Group1.3b/MCG-A和Methanomicrobiales两类,而古菌在冻土层的优势类群只有Methanomicrobiales这一种类型。细菌序列分属于10个类群,其中放线菌(Actin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与变形菌(Proteobacteria)为剖面主要的优势类群,分别占克隆序列总数的28.9%、16.9%和12.1%;在冻土活动层,细菌的优势类群为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而在冻土过渡层与冻土层,细菌优势类群仅包括Actinobacteria一种类型。所有真菌序列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分别占克隆序列总数的75.3%和24.7%;子囊菌以Cladosporium sp.和Pseudeurotium bakeri为主要的优势类群,担子菌以Dioszegia sp.为主要的优势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35.5%、34.4%和22.6%;真菌在冻土活动层的优势类群只包括Pseudeurotium bakeri这一种类型,而在冻土过渡层与冻土层,真菌优势类群则包括Dioszegia sp.和Cladosporium sp.两类。【结论】该剖面在垂直剖面上古菌、细菌与真菌多样性较高,冻土活动层与冻土层之间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