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染色体分析的基础上,对G分带(Seabright)及C分带(Sumner)显色技术结合我们具体情况略加改进,建立了G分带和C分带技术。并对25名正常人的带型进行了观察。现将我们的操作方法及效果分别作一介绍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四种蚤染色体组型及C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丽萍  何麟  CAO  Li-Ping  HE  Lin 《遗传》1994,16(4):19-23
本文首次在国内报道了住鼠客蚤、猫栉首蚤指名亚种、人蚤和秃病蚤蒙翼亚种的染色体组型和C分带研究结果。1、印鼠客蚤2n=18=10m+6sm+2st,XX/YY.2猫蚤2n=12=10m+2sm,XX/YY,核型特点为2号染色体的多态性和3号与6号染色体间发生不对称性易位。3、人蚤核型特点是:(1)染色体数目多态现象,变异范围8-12,以9-12者多见,XX/YY性染色体决定机制。(2)染色体结构重组  相似文献   

3.
白唇鹿产于我国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它和大熊猫一样,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有关它的染色体组型至今尚未见报道。我们于去年八月,对两头雄性白唇鹿外周血及茸缸淋巴细胞进行了培养,并作了染色体组型观察和C带及G带带型的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北京动物园的两头准性白唇廘,一头10岁,一头4岁。 每一头先后采样二次。用装有司可林(Succinylcholinum chloratum)麻醉弹的麻醉枪击中鹿后,在颈静脉处,用含有1毫升肝素(浓度为50微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东北马鹿及其与东北梅花鹿的5种杂交组合后代的染色体组型,它们的染色体总臂数NF均为70,X是核型中最大的T,Y则是最小的SM。东北马鹿比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多2对T而少1对M。二者的C带、G带带纹、Ag-NOR_s的数目和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二者的F_1代之所以能育,作者认为,从东北梅花鹿进化到东北马鹿其染色体进化的主要机制是罗伯逊断裂,遗传物质无明显的增减所致,据此,对动物的分类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人体肝癌体外原级培养细胞的中期染色体计数表明,第1例肝癌为超二倍体(2.46倍),其他两例为超四倍体(4.28和4.42倍),染色体众数分别为57,111和116个。(二)肝癌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显示,D组和G组等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比其他各组号减少了,特别在第一例肝癌的超二倍体细胞中,缺少15号染色体的细胞高达90%,大多成为单体状态,甚或缺体。在所有三例肝癌细胞中,15号染色体平均只有全部染色体倍体数的一半。(三)在三例肝癌细胞中,包括超二倍体和超四倍体细胞,E组和F组等中间或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平均比全部染色体倍体数增加两倍。上述这两类染色体数目变化各异,一增一减,导致肝癌细胞的各组号染色体之间相对比例失调。(四)检查分带类型指出,肝癌细胞内一个1号染色体的短臂比另一同源染色体增长一段,在这短臂末端额外多出一条着色较深的带纹,推测是由于G组(21号)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相似的现象较少地出现在2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由于易位,使得染色体之间固有关系改变了。(五)肝癌细胞中出现双着丝点染色体、半环状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等,染色体还发生间隙、断裂和缺损等畸变。  相似文献   

6.
刘国章  何麟 《遗传》1989,11(2):12-15
本文应用胰酶法对孟氏裂头绦虫染色体作G分带研究,获得比较清晰的G带带纹。并运用显微分 光光度计对G带带纹进行了扫描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千山产东北小鲵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报道取材两栖类胚体细胞和成体肠细胞的方法进行染色体研究。对千山产东北小鲵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4。全部染色体可配成27对,分或三组。其中有9对大型染色体,7对中型染色体,11对小型染色体,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的形态有中部,亚中部、端部,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欧斑鸠的染色体组型及G、C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可芬 《遗传》1990,12(2):26-27
本文研究了繁殖于新疆的欧斑鸠的染色体组型,其2n=80,NF=110,和以报道的山斑鸠与灰斑鸠的染色体组型差异显著。通过G、C带的比较观测,雌性大染色体为30条,雄性大染色体为31条(其中第6对为不配对单体),雄性性染色体为ZW,雄性性染色体为Z0,其去均为微小染色体。雄性染色体组型的形成和遗传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1、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1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相似文献   

10.
棉蝗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棉蝗(Chondracris roses rosea De Geer)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结果表明:棉蝗的染色体数目:2n(♂)=22十XO=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23,核型公式:2n(♂)=2X = 23t,按染色体长度顺序排列分成四组,但按相对程度也可分为三组;所有染色体都具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异染色质总量为15.94土0.26%;染色体组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5.89 : l,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零,棉蝗的核型属"1C"核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选种、杂交改良、疾病诊断以及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等方面为羊驼的繁育与推广提供更为有效的细胞遗传学资料,本试验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及胰酶-EDTA法分析了23只胡阿基亚型羊驼(Huacaya alpaca,雌20只,雄3只)的染色体核型及其G-分带,结果表明:羊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74,雄性羊驼核型为74,XY;雌性羊驼核型为74,XX。其中,1~20对常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21~36对常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中着丝粒染色体,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G-带分析表明,羊驼G带明暗相间,显现出不同的带纹,且羊驼每对染色体都有其独特的带纹特征,其带纹数目和精细程度随着染色体长度的增加而增加。Abstract: Blood samples from 23 Huacaya alpacas, 3 males and 20 females, were used to study chromosomes and karyotyp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cytogenetic bases for the selection, improvement by crossing, disease diagnosis of alpacas, and genetic mechanisms of sex determinatio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culture was used to prepare chromosome. A method of trypase-EDTA was used for G-banding.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The number of diploid chromosomes was 2n=74, with the karyotype 74, XY and 74, XX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hirty-six homologous pairs of chromosomes were autosomes, in which chromosomes pairs No.1 to No.20 were acrocentric-subterminal and No.21 to No.36 metacentric-submetacentric. And X chromosome was metacentric, Y chromosome telocentric. The analysis of G-bands showed that bright and dark bands appeared by turn. It showed different bands. And every pair of chromosomes had its distinct band, and the longer the chromosomes, the more the number of bands, and the more clear the bands.  相似文献   

12.
已知哺乳动物中18S+28S核糖体基因(rDNA)位于特定染色体的核仁组成区(NOR_s),银染技术能使哺乳动物染色体上的核仁组成区着色。银染核仁组成区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标记。近年来,银染技术已开始用于追溯家畜的品种起源(王子淑等,1982)。还发现患白血病的黑白花奶牛的Ag-NOR_s出现率比正常牛显著下降(郭爱朴等,1983)。一些哺乳动物的Ag-NOR_s,如狗(张锡然等,1982)、灵长类(曹彼梅等,1981)、毛冠鹿(张锡然,1983)等已有过报道。本文应用银染技术,对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的体细胞染色体的核  相似文献   

13.
簇毛麦染色体的改良C—分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凤高  陈佩度 《遗传学报》1991,18(6):525-528
运用改良的C-分带技术,使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Schur)V染色体组的7对染色体全部显示出特异性的丰富带纹,包括与N-带相似的近着丝粒带以及N-带所不具有的末端带和亚端带。这些带纹使V组7对染色体之间以及簇毛麦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之间能明确地相区分。  相似文献   

14.
郭超文GUO  Chao-wen 《遗传》2001,23(5):442-627
以骨髓细胞为材料研究赤链蛇的染色体,结果表明该物种2n=46,由8对大型的和15对微小的染色体组成,AF=50.性染色体的大小介于3号和4号之间,为ZW型;8对大型染色体均显示着丝粒C带,1-6号还显示浅染端粒C带.W染色体为整条C带阳性;该物种一对NOR位于7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不同地理分布群赤链蛇核型可能经历过Z与W染色体不等交换。 Abstract:The Karyotype,C-bands and Ag-NORs of Dinodon rufozonaturn (Cantor) reported is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diploid number(2n=46)comprising 8 pairs of macro-and 15 pairs of microchromosomes,and AF=50 in the D.rufozonatum.The sex chromosome in size locates between the autochromosones No.3 and No.4,which belongs to ZW type.The C-banding technique revealed that the all macrochromosomes there are centromerc C band,the telomeric C band was only observed in Nos.1~6,while a whole W chromosome is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ization.Two NOR were observed on the pericentric of the No.7 chromosome.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染色体组和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染色体组的测定和组型分析,对于研究植物的系统演化,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某些作物的起源,远缘杂种及染色体工程中的细胞学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是细胞遗传学、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分类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赤链蛇染色体组型、C型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超文 《遗传》2001,23(5):442-444
以骨髓细胞为材料研究赤链蛇的染色体,结果表明该物种2n=46,由8对大型的和15对微小的染色体组成,AF=50。性染色体的大小介于3号和4号之间,为ZW;8大型染色体均显示着丝粒C带,1-6号还显示浅染端粒C带。W染色体为整条C带阳性,该物种一对NOR位于7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不同地理分布群赤链蛇核型可能经历过Z与W染色体不等交换。  相似文献   

17.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显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Hind Ⅲ分别处理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标本,发现HaeⅢ处理标本21h左右,显出类似G带、C带带型,第1、4、11、18、27、28、31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aeⅢ敏感而浅染,而HindⅢ处理标本18h左右能诱导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显出类似G带、C带,第2、6、15、18、29、32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indⅢ较敏感而浅染,性染色体Y对HaeⅢ敏感呈浅染,性染色体X对HindⅢ敏感呈浅染。表明东北梅花鹿12对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在这两种酶处理时表现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法、BSG技术和一种快速、简便的Ag-NORs显带技术,首次研究了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经甫树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No.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为C带负染;银染表明,此次缢痕处即是经甫树蛙的“标准NORs”经甫树娃的C带结构异染色质主要是着丝点型和插入型的。文章初步讨论了树蛙属的细胞分类、经甫树蛙次缢痕、Ag-NORs和C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道了溜下盾螨(Hypoaspis lubrica)染色体组型及其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溜下盾螨组型为n=7,2n=14。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常规染色下未见明显的着丝粒。G带分析显示单倍体组有28~30条带。 对溜下盾螨的组型和分带研究以及革螨染色体制片方法进行了讨论。并首次报道了一种适合于革螨染色体研究的方法——改良气干法。  相似文献   

20.
簇毛麦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自立  董广元 《遗传》1984,6(1):19-20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属于禾本科簇 毛麦属,分孽力强,生长繁茂,抗病性好,对小麦 条锈、叶锈、秆锈均免疫,还抗白粉病。早在三十 年代,Sando[31已进行了小麦属与簇毛麦属的远 缘杂交。此后先后获得过一粒、野生二粒、栽培 二粒、圆锥、硬粒、波兰、波斯、提莫菲维及普通 小麦与簇毛麦的杂种。Sears [41和Hyde t21还获 得了普通小麦带有1对或1条簇毛麦染色体的 异附加系。我国刘大钧(1983),陈漱阳(1981) 从事小麦与簇毛麦杂交研究,也得到了杂种。研 究者们均认为将簇毛麦的优良性状,尤其是抗 病性转移给小麦,将对小麦育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