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成人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及使用普乐拜尔治疗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的临床体症均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从总体看,高年龄组腹泻、排便次数均高于总体水平,而低年龄组则与高年龄相反。50岁以上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1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89.3%,而50岁以下年龄组腹泻人数为142人,每日排便在两次以上者占79%,明显低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史上看,病史大于8年组腹泻率明显高于病史在7年以下的两组,排便次数与2—7年组相似,明显高于病史2年以下组,腹泻率2—7年组与小于2年以下组异常无显著性。从年龄分组服用普乐拜尔疗效看,20一50岁组与50岁以上组服用普乐拜尔一周后腹泻改善不明显,服用两周腹泻明显好转,四周腹泻恢复效果最佳。而20一50岁年龄组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好转率均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从病程来看,各组服用普乐拜尔两周腹泻改善明显,四周腹泻恢复率达到较高水平。而2年以下组服药后各时间段的腹泻好转率均高于2—7年组和8年以上组。324例结肠炎患者有腹泻症状的255人,占78.7%,服用普乐拜尔治疗总有效率为9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剂预防婴幼儿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8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预防组90例,在对照组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服用剂量:年龄<6月,0.25 g/d;~1岁,0.5 g/d;~3岁,0.5 g/d,均分为2次服用,疗程7~10 d。比较两组腹泻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78例发生腹泻34例(43.59%),预防组90例发生腹泻17例(1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1,P<0.01);对照组发生腹泻次数为(5.38±1.50)次/d,预防组为(3.68±1.10)次/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P<0. 01);对照组腹泻平均持续时间为(4.84±1.32)d,预防组(3.73±1.3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5,P<0.05)。1周治疗后,对照组的唾液sIgA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2.769,P<0.01),而预防组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8,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能有效预防婴幼儿AAD。  相似文献   

3.
不同食料植物对东亚飞蝗肠道细菌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食料植物对东亚飞蝗肠道细菌状况的影响。方法以墨西哥玉米、野生马唐为食料植物饲喂东亚飞蝗,在其成虫肠道内和粪沙中分离纯化细菌,获得22株菌株,分别对其培养性状、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上述22个菌株分别属于稀有杆菌属(Rarobact-e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棍状菌属(Clavibacter)、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埃希菌属(Eschrichia)、气微杆菌属(Aercmicrobium)、沙雷菌属(Serratia)、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沙门菌属(Salmonella)、志贺菌属(Shigella)、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地杆菌属(Terrbacter)、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皮杆菌属(Dermabacter)、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凝结芽胞杆菌属(Bacilluscoag-ulans)。结论不同食料植物对东亚飞蝗肠道细菌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深入研究菜青虫肠道的营养生理,分析其取食消化机制,对菜青虫肠道细菌进行了研究。方法从自然种群的菜青虫肠道环境中按传统分离、纯化、培养,获得细菌5个菌株,对其茵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鉴定结果l号菌株为李斯特菌属(Listeria),2号菌株为皮杆菌属(Dermabacter),3号菌株为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4号菌株为沙雷菌属(Serratia),5号菌株为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结论在菜青虫肠道环境中分离出5个菌株,鉴定出分类地位。其菌株之间的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以皮杆菌属数量最多(2×10^8),需进一步研究该菌的功能及其在菜青虫肠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四磨汤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细菌丰度及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其疗效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番泻叶泄泻、饥饱失常和控制饮食等复合因素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分别用四磨汤和枳术汤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用无菌水灌胃。造模结束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提取小鼠肠道微生物总DNA,进行16S rDNA V4区测序。结果 脾虚便秘造模降低了小鼠肠道细菌丰度,四磨汤治疗后,小鼠肠道细菌丰度整体水平上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基于功能基因分析,造模降低了小鼠细胞信号传导、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一些辅酶、维生素代谢等的作用,提高了核苷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酶类等的水平。四磨汤口服液治疗后,小鼠的肠道细菌功能基因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多糖生物合成、遗传信息复制、翻译和跨膜运输等方面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论 脾虚便秘小鼠降低了肠道细菌能量、糖类和脂质代谢,四磨汤可能通过提高肠道细菌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代谢,提高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和跨膜转运水平来达到治疗脾虚便秘的效果。基于功能基因的角度分析为小鼠肠道细菌的改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试验研究百里酚和香芹酚对滩羊羔羊腹泻、肠道短链脂肪酸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旨在为利用植物提取物手段治疗羔羊腹泻提供可用的添加剂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择腹泻发病时间为2-3 d的10只腹泻羔羊,随机分为2组,分为腹泻羔羊组(CON组)和百里酚和香芹酚处理组(SCAT组),试验期间SCAT组羔羊补充200 mg/只/d的百里酚和香芹酚1:1混合品,处理时间为7 d。【结果】百里酚和香芹酚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腹泻羔羊日增重,降低羔羊腹泻指数和腹泻率(P<0.05),降低血清促炎因子表达水平(P<0.05),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丁酸浓度(P<0.05);同时百里酚和香芹酚能够改变腹泻羔羊肠道微生物组成,提高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ceae)和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相关菌的相对丰度。【结论】百里酚和香芹酚能够提高肠道有益菌相对丰度和有益代谢物丁酸的浓度,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从而有效抑制羔羊腹泻,可作为新型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依据微生态学原理,针对紫藤蚜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为探索紫藤蚜的营养生理与肠道细菌之间的关系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对紫藤蚜5株肠道细菌的生理生化性状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细菌16SrDNA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将获得的16S rDNA序列与美国NCBI信息中心数据库中的发表序列细菌进行比对,分析克隆群中细菌的种属.结果 分离纯化得到的5株细菌经过鉴定,其中1、2、3号菌属于蜡状芽孢杆菌属(Bacillus cereus)、4号菌为沙雷菌属(Serratia bzio)、5号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ubtilis).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紫藤蚜生长发育与肠道细菌的关系以及深入研究菌株提供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联合抗菌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口服抗菌药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服用抗菌药2h后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0.5g/次,3次/d;对照组只给予抗菌药及对症支持治疗,不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对2组总有效率及体温、大便恢复正常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组体温、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抗菌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优于单用抗菌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家蝇幼虫肠道细菌对幼虫取食与发育的影响,进而明确肠道细菌的部分功能。方法取3日龄家蝇幼虫,采用细菌传统分离法分离纯化其肠道内可培养细菌并进行分子鉴定,利用这些肠道细菌进行家蝇幼虫爬行选择实验,测定幼虫对不同细菌的选择性;利用这些肠道细菌发酵液与麦麸混合饲养家蝇幼虫,记录家蝇幼虫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参数,分别以LB培养原液与麦麸混合饲养的幼虫为阴性对照,以无菌水与麦麸混合饲养的幼虫为空白对照。结果在家蝇幼虫肠道中共分离出9个属10种细菌,分别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别雷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ereziniae)、斯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stuarti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纺锤形赖氨酸芽胞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居幼虫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vermicola)和沙福芽胞杆菌(Bacillus safensis)。其中,除铜绿假单胞菌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外,其余8种细菌对幼虫有显著吸引作用;除铜绿假单胞菌对家蝇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以外,其余9种细菌对家蝇幼虫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霍氏肠杆菌和别雷斯不动杆菌对其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明确了家蝇幼虫肠道细菌的组成,确定了8种家蝇幼虫肠道细菌对其取食有吸引作用,9种细菌对其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霍氏肠杆菌和别雷斯不动杆菌可作为添加剂用于家蝇的规模化饲养,以提高养殖效率。铜绿假单胞菌可作为生长抑制剂用于家蝇幼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由健康人皮肤上分离的菌株(F65、A14-1、ad_3和Bf_1、Bf_2五株菌)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基本上符合表皮葡萄球菌、疮疱丙酸杆菌、干酪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做了抗生素、胆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氯间苯二甲酚,以及(国际香型)氧化玫瑰等香精的敏感试验,并进行温度与时间、酸硷耐受性试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普通BALB/c小鼠口服红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和甲硝哒唑,以探讨同一实验条件下,该4种药代动力学特性各异的每种抗菌药物在不同给药剂量及不同用药时间对BALB/c小鼠肠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甲硝哒唑外,其他3种抗菌药当剂量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时对肠菌群均有明显影响。红霉素对肠菌群的影响表现在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显著减少,葡萄球菌、双歧杆菌减少,肠球菌增多。肠菌群的显著性变化在A组(10000mg/kg体重每日)出现在用药后第3天,B组(4000mg/kg体重每日)出现在第7天。链霉素与新霉素引起肠菌群相似的改变,只是新霉素引起的菌群改变较对应组的链霉素引起的菌群改变更显著一些。表现在肠杆菌科细菌增多,类杆菌、肠球菌减少。本文认为抗菌药物引起菌群改变与否及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彝族健康青年正常肠菌群值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正常肠菌群检查法,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32例16~25岁彝族健康青年的9类主要正常肠菌群进行调查,各类菌群数均值(Log10~n/克大便)按从多到少的顺位分别是:真杆菌9.47±0.93、乳杆菌8.96±0.6,拟杆菌8.76±1.83、肠杆菌科8.75±0.74、双歧杆菌8.24±0.64、肠球菌8.11±0.83、消化球菌7.84±0.93、葡萄球菌4.2±3.69、酵母菌1.29±1.97。另以9例与彝族青年生活条件相似的汉族青年作对照,结果表明生活条件相似的彝、汉族青年的正常肠菌群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新鲜大黄鱼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菌群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为5.51±0.25lo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7.84±2.25mg/100g。分离获得279株细菌,84.2%是革兰氏阴性菌,少量革兰氏阳性菌被检出(6.1%)。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14.7%)、气单胞菌属(12.5%)、不动杆菌属(11.5%)、摩氏杆菌属(11.1%),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肠杆菌科出现较多,表明大黄鱼细菌污染主要来自养殖海区,受非原有菌污染较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对新鲜大黄鱼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菌群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为5.51±0.25lo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7.84±2.25mg/100g。分离获得279株细菌,84.2%是革兰氏阴性菌,少量革兰氏阳性菌被检出(6.1%)。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14.7%)、气单胞菌属(12.5%)、不动杆菌属(11.5%)、摩氏杆菌属(11.1%),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肠杆菌科出现较多,表明大黄鱼细菌污染主要来自养殖海区,受非原有菌污染较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人工饲养树[鼠句]肠道菌群感染情况及其各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通过肠道细菌采样、培养、分离和菌落生长特性观察,并经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生化编码鉴定管试验和9种药敏试验分析,初步鉴定了107例人工饲养树[鼠句]肠道感染细菌的种类和这些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本次细菌培养共从树[鼠句]肠道中培养分离出5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株,革兰氏阴性菌3株,以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最为多见。同时确定了菌株的药敏情况为:(1)大肠杆菌对头孢类药头孢哌酮最为敏感,对药物磺胺甲嚼唑/甲氧苄定、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高敏;(2)沙门氏菌对阿米卡星最为敏感,对药物头孢哌酮青霉素G高敏;(3)链球菌对试验药物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呋喃妥因显示为中敏;(4)葡萄球菌对头孢类药头孢哌酮、磺胺类磺胺甲晤唑/甲氧苄定、沙星类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最为敏感,对其它药物均为中敏;(5)假单胞菌对药物左氧氟沙星最为敏感,对大多数药物都显示高敏。结论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可能是树鼢肠道中正常寄生的主要菌群,同时其它菌群也有寄生。用药敏实验筛选出的药物可为临床用药和动物的生物净化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鼠盲肠内容物中正常菌群的分离和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采用厌氧培养技术,从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到6株严格厌氧和兼性厌氧菌。鉴定为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难辨梭菌、粪链球菌和大肠扦菌。它们在小鼠盲肠内容物的正常菌群中占优势,含菌量与国外文献中报告的相似。  相似文献   

18.
家蝇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对十六烷吸附的方法(MATS方法)、微电泳方法与测定细菌质膜上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方法,探讨了家蝇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等6种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及其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使细菌表面电负性增强,对G 细菌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大于对G-的改变,使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不同程度的下降。抗菌肽引起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迅速增加,不同细菌β-半乳糖苷酶释放的最大速度VP在3.86pmol/min~6.92pmol/min,相应的时间TP为0,由此推测抗菌肽对细胞膜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孔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在儿童血液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细菌感染患儿84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6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儿童血清CRP和PCT水平,并观察血清CRP和PCT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研究组血清CRP、PCT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91%、92.86%、93.75%、82.98%,均分别显著高于血清CRP的67.92%、50.00%、63.16%、55.2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和PCT对儿童血液细菌感染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是血清PCT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20.
The results of mastitis bacteriology made by the National Veterinary and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in Finland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1.15 million samples) are viewed in relation to simultaneous changes in dairy cow management. Although intensive preventive measures have been applied for decades, the prevalence of bovine mastitis has not decreased. Instead,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becoming progressively less susceptible to the available therapy. In part this must be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antibiotic resistant strains of bacteria, but it seems that the bacterial spectrum has also changed. The incidence of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group B streptococci) has decreased, while in contrast, the incidence of staphylococci, initially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later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has increased. Results suggest that external pressure, like changes in animal husbandry, including antimicrobial treatments and introduction of modern milking machines, act as selective forces on the bacterial species which cause bovine mast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