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作用,且不同的植物配置、绿地形态以及植被结构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以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为例,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针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居住区绿地进行冬夏两季微气候现场实测,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微气候调节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结构影响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结构趋于复杂,植被对于冬季冷风的遮挡作用和夏季的降温增湿作用均随之增强。该研究为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沟谷型的水峪村山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其微气候环境进行基础调查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风、湿、热等微气候要素与村落山水格局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安装移动气象站进行24h数据采集并在3个季节对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及太阳辐射等小气候要素进行实测,结合数值模拟进行舒适度分析。总结山水空间布局、形态、坡度、坡向、海拔等山水格局特征类型,并将进一步研究其与微气候因子之间的量化关系与规律。  相似文献   

3.
王越  林箐 《生物信息学》2018,25(9):40-44
为研究古人在长期适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积累的水资源利用及水患治理的经验,选取泉城济南为例,通过古籍、舆图的收集及实地踏查的研究方法,基于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和城—水相互作用的不同层面,从区域水网格局约束、防洪需求、用水需求3个方面,探讨水环境影响下城市的起源与格局演变,以及基于不同需求的宏观尺度城乡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特征。进而总结水适应性空间格局营建的生态智慧,分别是顺应自然与利用自然、水利设施层层叠加与协调运作、自然—人工水系网络的内外贯通、依水营建特色居住空间4方面,从而对济南古城水环境及水工设施保护、城市水环境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热环境与人居环境、居民健康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绿视率(GVI)为基础,提出地上构筑物视率(CVI)和硬化地表视率(R&PVI)2种新的视觉指数,使用移动观测方法,在夏季末获取徐州市主城区、风景区、大学校园外部以及大学校园的城市热环境数据,并同步获取采样沿线的影像和坐标信息,分析以视觉指数所表示的城市构成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采样沿线上,研究区主城区平均气温(Ta,30.42 ℃)最高但相对湿度(RH,40.7%)最低,风景区的平均Ta(29.35 ℃)最低但RH(48.4%)最高;平均风冷温度(TaW)在主城区最高(32.95 ℃),在风景区最低(31.93 ℃)。CVI由高至低依次为:主城区、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外部和风景区,GVI与CVI相反。CVI分别与TaTaW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H呈极显著负相关;GVI分别与TaTaW呈极显著负相关,与RH呈极显著正相关;R&PVI分别与TaTaW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RH的相关性不显著。CVI和GVI对Ta的贡献显著,独立贡献率分别为10.4%和18.9%,联合贡献率分别为7.8%和11.3%;对RH而言,二者贡献同样显著,独立贡献率分别为37.5%和15.7%,联合贡献率分别为51.4%和30.2%;对TaW而言,3种参数的贡献均达到显著水平,三者的独立贡献率和联合贡献率均低于对Ta的影响;3种参数对RH的影响高于对TaTaW。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热环境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思路,也对城市更新以及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佛山为例,运用实地调查法对亚热带居住区10种常见景观空间夏季微气候指标(风速、温度、湿度)进行实测,结合居民主观舒适度问卷调查研究成果,对常见住区景观空间夏季舒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架空层通风良好处"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乔木林下铺装广场"、"露天广场",得分最低的为"架空层通风欠佳处".研究表明亚热带住区景观...  相似文献   

6.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8):25-34
自 1963 年以来,新加坡开展实施了绿化计划,并经历了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亲生态城市”的演变。为了在新加坡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局制定了自然保护蓝图,重点介绍该规划实施的关键是利用技术创新。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是一种评价生物多样性成效的自我评估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城市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符冰芬  吴海堂  赵立华 《生态学报》2023,43(15):6293-63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车辆造成的道路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交通源排放问题高度集中,机动车排放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开展减缓城市道路污染危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调查绿化带对广州城市道路PM2.5的影响,运用实测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模拟结合的研究方法,实测并分析城市道路空间PM2.5的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实测数据对模拟软件进行验证分析,模拟研究理想道路模型下不同高宽比、风向等因素及绿化带植配类型对PM2.5的消减作用。研究表明:(1)城市道路空间PM2.5浓度分布受污染源、街道高宽比、风速风向、绿化带等综合影响,自然消减情况下,其主要受风速风向和高宽比双因素影响;(2)通常街道高宽比越大,越有利于道路空间PM2.5的扩散;(3)城市道路空间PM2.5自然沉降最小距离为12 m,0-12 m范围内应保持无障碍物的开敞环境,PM2.5消减的关键范围是12-24 m,此范围内可以利用生态手段沉降颗粒物;(4) PM2.5消减率受绿化带和风向的双控制,应根据主导风向选择绿化带植配方式。在主导风平行面和垂直迎风面绿化带对PM2.5有正消减效应,建议植配类型为"乔-乔+灌+草";在主导风垂直背风面绿化带对PM2.5呈负消减效应,植配类型为"乔-灌"绿化带消减率接近于自然消减率,而植配类型为"乔-灌+草"和"乔-乔+灌+草"的绿化带加重了颗粒物在该区域的积聚。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致使大量居住区取代原有林地和农田,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频发,尤其在夏季,居住区高温严重威胁市民的健康与生命。虽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通过生态调控思想合理配置居住区形态可有效调节气温、改善局地微气候,但当前仍然缺乏以气温调节为导向的居住区形态的规范和要求。本研究以徐州市的15个居住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观测,获取3类居住区形态参数和气温数据,分析不同居住区形态的气温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早晨和下午影响气温的关键居住区形态参数具有差异性。在早晨,建筑密度、平均街道高宽比和完整的纵横比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15.4%、7.3%和6.8%;在下午,建筑密度、天空可视指数和建筑表面积与平面面积比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21.1%、23.1%和6.9%。调控气温的居住区参数效率阈值在早晨和下午具有差异,部分居住区形态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徐州及周边地区的居住区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雨洪和中国郊野公园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与实践阐述了郊野公园应对城市雨洪危机的必要性。以获得国际、国内多个奖项的烟台市夹河郊野公园项目为例,在剖析城市水问题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与理念,提出了高效能应对城市雨洪与低成本建设郊野公园的营建策略,并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总结了项目绩效。最后提出了新时代郊野公园建设的要求,以期为同类研究和项目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物质空间和人口的高密度发展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广场的更新速度与城市发展不同步,步行空间安全系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大,公共景观作为广场步行空间的构成要素影响步行空间的安全。以重庆市三峡广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绿化、道路、水景设计以及景观小品等方面开展景观安全评价,明确景观安全性设计的重点,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实现安全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有机结合,为广场步行空间公共景观安全性设计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苔藓植物是体型较小的高等植物,分布广泛.苔藓植物的识别主要基于配子体的色泽、叶排列、叶形、叶细胞结构特点等形态结构资料以及配子体生长的生境、基质等环境特征,也适当考虑孢子体形态、结构等特征.重点对北京城区常见的苔藓植物做了介绍,以便相关人员在识别鉴定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曹先磊  刘高慧  张颖  李秀山 《生态学报》2017,37(9):2970-2981
城市生态系统为居民提供了供给服务、环境调节服务和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从现代消费选择理论出发,建立居民接受城市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支付意愿模型,采用Logit模型、Oprobit模型和实际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对温江区城市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并运用CVM方法对其休闲娱乐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居民支付意愿与支付数量在成都市区均低于温江区,两者支付意愿率分别为60.3%和69.1%,支付意愿值为127.1元/a和142.5元/a;(2)居民支付意愿和支付数量不仅是收入水平的体现,也是居民对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基础设施服务和便利程度的主观评价,以及再次获取服务意愿等非经济因素的体现;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再次获取服务的意愿对支付数量有负影响,这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认识与支付行为的偏差和"搭便车"的侥幸心理。(3)基于平均支付意愿,温江区城市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价值为4.1亿元,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潜在休闲娱乐服务价值。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真瑞  秦岩 《生物信息学》2019,26(5):105-108
城市农业综合体的出现是对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田园体验需求的一种全新回应,对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以探究城市农业综合体的规划方式为目的,通过对城市农业综合体概念的梳理,提出城市农业综合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构成。随后对意大利城市农业综合体“FICO Eataly World”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介绍城市农业综合体的设计理念、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和景观特色。最终提出城市农业综合体应选择市郊农业用地,在保留田园风貌的基础上,融合城市商业、农业观光体验进行规划设计,为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创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在城市建设中关于生态建设的实施逐渐提升到日程上来。在城市建设中,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符合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的要求,符合人民生存与发展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成都城市绿地昆虫群落功能团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于2020年6-10月,采用扫网、网捕、搜寻、目测和振落等方法对成都3种功能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和道路绿地)昆虫进行调查。调查共采集昆虫29 382号,隶属15目130科747种。其中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在3种功能绿地中均属于优势类群;在不同功能绿地,植食性昆虫的丰富度总体高于寄生性、捕食性和中性昆虫;不同功能集团在各功能绿地的α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植食性-捕食性昆虫(Ph-Pr)、植食性-寄生性(Ph-Pa)昆虫个体数在生产绿地中呈显著正相关(P<0.05),公园绿地和生产绿地昆虫群落结构最为相似;Ss/Si和Sn/Sp两个稳定性指标表明:3种生境昆虫群落最稳定的时期是9月。结果表明,成都城市绿地昆虫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3种绿地昆虫群落组成较相似,各绿地间功能团结构特征无显著差异;各绿地功能团丰富度时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9月是成都市绿地昆虫群落结构最稳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现状下,如何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新区发展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新课题。文章将以廊坊市万庄生态新城的城市设计为例,就生态新区设计的目的、原则和具体的设计实践予以讨论,为基于生态低碳理念进行城市新区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态适应性研究是剖析传统村落生态理念的重要角度。本文介绍了生态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进展,传统村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包含2个部分:自然生态适应性和人文生态适应性。构建了传统山地村落生态适应性的研究体系。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为例,立足于5个研究视角分析其自然及人文生态适应性,引入软件模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山地村落的生态适应理念予以总结,以期对中国今后的山地村镇规划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食物磷足迹研究——以龙岩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肃  黄云凤  高兵  黄葳  崔胜辉 《生态学报》2016,36(22):7279-7287
运用物质流分析法,以龙岩市为例,分析了1985—2010年城市食物磷代谢的变化,估算了食物磷足迹。研究表明,龙岩市总磷输入和总磷输出都有明显的增长(总磷输入从4110 t增加到12102 t,总磷输出从3855 t增加到11315 t);总磷足迹从6482t增加到20473 t,直接磷足迹的比例从53%下降到42%;而间接磷足迹的增速明显高于直接磷足迹;龙岩市在城市尺度上是重要的磷汇,在流域尺度上则是重要的磷源。磷足迹的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评估城市磷代谢的特征;将磷足迹与磷流动分析结合,对我国磷资源和区域磷素管理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