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3.
4.
北京旧城胡同具有悠久的绿色空间营造传统,而社区居民作为绿色空间更新的主体,拥有极大的自发性和能动性。随着北京“留白增绿”等政策的推进,基于居民自发更新的“自下而上”的绿色空间微更新越来越得到重视,充分发挥居民自发性对于社区生活原真性留存、景观管理和维护、社区力量凝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大栅栏片区社区营造的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分析现存胡同绿色空间的类型与组织模式,阐明更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之后结合实地调研成果重点分析居民自发更新下胡同种植空间、搭建材料与植物选择的特征。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从组织形式、绿化模式和思路创新3个方面探讨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胡同绿色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总结绿色空间微更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6.
作为体现“心物合一”的自然、物质空间、心理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存在,优质的景观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面对存量发展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更新正在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厦门市院前社通过多层次的景观更新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重塑了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业已成为“共同缔造”模式下社区营造的典范案例。从院前社景观更新切入,结合近3年的调研成果,探讨景观更新作为社区营造实现途径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院前社以景观更新为途径,从“拆迁村”转型为“生态文化示范村”的过程,并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标准,具体评价景观更新对社区营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面对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中复杂利益主体,在规划管理过程引入公众参与已逐渐成为中国广泛使用的规划策略。而面对大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体系并未建立完善的现况下,为使自下而上的空间需求与自上而下的规划策略有效对接,以美国纽约东海岸灾后重建计划的实施过程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其中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强调顶层法律对建立一套精准、具体的公众参与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同时探讨更新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途径及其中市民阶层的角色参与。讨论政府职能在整体公众参与的保障体系中所具备的多向把控、整体触媒的系统价值。研究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基于公众参与的整体性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8.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养老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的主要养老模式,单位社区老龄化问题较其他新兴社区更为典型,是社区养老建设的重要阵地。因其制度转型导致原有功能和结构破碎,使得该类社区普遍存在适老性缺失问题,突显出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更新研究的迫切性。以重庆土湾重棉厂社区为例,通过社会调查量表和半开放式访谈等方式,调查老年人日常行为路径、社会网络特征和文化记忆感知,发现了社区服务体系分离、社会网络分化和集体记忆缺失三大既存问题,由此构建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加多元交往空间、延续单位集体记忆的适老性景观干预途径,从而为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探寻和实践样本借鉴。 相似文献
9.
光照是森林更新动态中极为关键的环境因子。本研究在东北天然次生林中选择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结合实验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特征,同时进行林下播种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更新实验,探测更新格局特征。通过空间关联性分析,研究探讨是否林分光照的空间变异对水曲柳更新有重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生长季林分平均光照仅为全光照的4.2%~4.6%,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常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空间自相关变异(62.5%~78.2%)主要体现在10.9~12.4 m的尺度上。2)林分光照不同的空间样点上,水曲柳更新幼苗发生数量和秋季幼苗存活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光照相对强的微生境中,更新苗发生数量较多且存活率高,而在光照较弱的微生境中则更新较差,更新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格局。3)更新格局与林分光照空间异质性特征紧密关联。在光照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空间变异较复杂的条件下,更新相应呈现出较复杂的空间格局,自相关的变异表现在较小尺度范围(2.12~6.97 m)。在光照空间异质性程度较低、空间变异复杂性较小的条件下,更新格局的复杂程度明显变小,空间自相关变异(>83%)表现在较大的尺度上(30 m),对更新格局起主要的影响作用,随机变异的影响很小(<17%)。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林分光照环境在水曲柳更新中的作用十分关键,林分光照的空间异质性对更新格局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江西武夷山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内不同微地形中幼树更新特征的差异,明晰不同微地形生境对幼树天然更新的影响。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约1800m的南方铁杉针阔混交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在其中建立的中亚热带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固定样地首次调查数据,将固定样地中160个20m×20m的样方根据其海拔、凹凸度和坡度3种地形参数通过C-均值模糊聚类划分成不同的微地形生境,比较这不同微地形下的更新幼树种类组成及幼树更新特征,包括幼树密度,幼树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冠幅,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不同微地形下幼树更新特征与地形因子、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聚类分析,最终将固定样地的微地形生境划分成4类,分别为陡坡、凹地、凸地、缓坡。(2)4类微地形更新幼树优势种组成类似,但优势程度存在差异。闽皖八角幼树在4类微地形中的重要值皆为第一,均大于43%。建群种南方铁杉的幼树在凸地的重要值为9.09%,具有一定优势;在陡坡的重要值为0.62%,优势程度较差。(3)陡坡的更新幼树密度最高,为399株/hm~2,高于凹地,凸地和缓坡;幼树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大小表现为:缓坡>凸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干旱城市建成环境绿地生境主要特征表现为破碎化、规模大、尺度小和生境多样化,但在现实中其设计方式单一,绿地空间和生境资源被浪费,亟待找到适宜的生态设计途径。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个生境花园的实践和实验研究为例,提出以1m×1m作为基本尺度单元的“生境营造+地被群落” 设计模式。“生境营造”以光照和水作为主导生境因子划分生境类型,并在场地设计时优化生境条件。“地被群落”设计可以师法西北地区多样化的自然草地群落原型,结合8种群落设计的基本模式,营造多样性、动态性的城市植物群落景观,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介绍了位于洛哈市西南的提阿拉斯·科罗拉达斯(Tierras Coloradas)街区绿地和城市形象提升项目。以风景园林参与式设计方法为基础,该方法分5个阶段开展,从民众的主观批判精神开始,构成了参与行动的原动力。整个过程是在社区普及教学的进程中制定的,妇女是必须的参与者,共同找出邻里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为此,普及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未来社区项目的执行。重要的成果是,我们对部分城市街区进行了重新造林,改变了城市景观的形象,强化了社区体系, 促使社区在改善公共人行步道绿地方面开展合作。从专业的角度认为其主要效果是引导民众打破主观社区的非个人主观限制,为项目开展和参与打下基础。项目的整个社区干预过程是在高校、社区警察局、市政府等公共机构的支持下进行的,发挥着真正的协同作用,并齐心协力致力于该区块邻里间的自我发展,为未来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奠定基础,这些都将影响社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绿地是一种重要的健康资源,其健康促进作用的发挥与使用行为密切相关。以成都市中心区小游园为案例,定量分析了高密度城市背景下小游园的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小游园相对于大型综合公园更易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近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是否有孩(家中是否有学龄前儿童,简称是否有孩)和使用距离与使用频率之间具有显著联系;年龄、性别或收入水平对使用动机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进一步讨论表明,较之于使用距离,社会人口因素塑造下的使用动机对使用频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尝试提出了若干旨在响应使用动机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之下,台风灾害对沿海城乡地区有着长久且深远的影响。弹性概念的引入使得适应台风灾害风险的规划设计有了与常规不同的角度。本文综述了弹性与城市规划、台风灾害风险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当前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风险与开放空间现状,将开放空间划分为社会型、生产型、生态型3类,与弹性概念相结合展开设计思考,以期为相关的设计实践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