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胎肝组织制作蜡块的适宜脱水时间.方法:应用16印象例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胎肝组织标本,通过HE石蜡制作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肝组织适宜的脱水时间.结果:人胎肝组织蜡块内组织浸蜡充分,与周围石蜡紧密相连.经HE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肝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形态完整.结论:人胎肝组织适宜的脱水时间是优质蜡块制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胚胎发育中,肝脏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近年来胎肝移植的临床应用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应用染色体的 C-带染色法研究了小鼠骨髓和胎肝造血干细胞在照射受体小鼠中的增殖能力与相互间的竞争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胎肝造血干细胞在成年骨髓中的植入率比较同样条件下的成年骨髓造血干细胞低,但胎肝造血干细胞比较成年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或增殖能力。在同种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为了降低同种移植抗力,提高移植的胎肝造血干细胞在受体中的耐受性,移植前对受体作适当的免疫抑制处理是必要的。因此,克服个体发育屏障和移植免疫屏障是提高同种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中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胎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外扩增培养大鼠胎肝干细胞,研究其形态、生物学特性及表面标志物,探讨胎肝干细胞的性质。方法分离培养胎龄12-16d的胎肝细胞,SABC法检测原代、传代后及细胞克隆中的肝干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OV-6、CK-19及nestin的表达。结果原代、传代培养的胎肝细胞部分表达OV-6、CK-19及nestin;培养3d开始出现小细胞团,1个月即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落,5-7d传代一次;细胞克隆几乎全部为干细胞标志阳性细胞。结论胎肝干细胞可通过克隆筛选法进行体外扩增,胎肝内存在nestin阳性干细胞,可能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干细胞,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鼠胎肝是小鼠发育早期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系细胞在胎肝造血过程中形态特征和组成成分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红系细胞体积的变化,利用Countstar细胞计数仪对小鼠E12.5-E17.5胎肝中直径8-14岬细胞进行数量统计,再结合观测到的红系细胞的形态特征和血红蛋白表达量的不同,将E9.5.E17.5胎肝中的细胞分为10类。统计结果显示,随着胎肝造血系统的发育,哺乳类红系细胞在终末分化时出现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固缩、排核和血红蛋白表达量增加等时序性变化。红系细胞表面特异标志Terll9和CD71在EryD中高表达而在成体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中表达较低的结果表明胎肝中红系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能力。这些数据为研究红系分化、克隆红系分化相关基因及探讨红白血病发生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比较胎肝与成年骨髓CFU-S及红系造血特征的异同.胎肝造血以红系占优势,但也存在生成粒、巨噬系、巨核系及淋巴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Rictor基因对胚胎发育过程中胎肝造血的影响。方法:利用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特异性在小鼠内皮(VEC-Cre)和造血(Vav1-Cre)系统敲除Rictor基因;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特异敲除Rictor基因后小鼠胚胎第15 d胎肝中的各系细胞比例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造血干细胞的变化。结果:利用VEC-Cre和Vav1-Cre小鼠敲除Rictor基因后,胎肝中各系细胞比例均有所减少,B细胞比例的减少较为明显,造血干细胞比例也明显减少。结论:Rictor基因敲除损害胎肝组织中造血干细胞的产生和各系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大鼠胎肝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探索二者间有无协同作用.方法:取孕14天胎龄F344大鼠胚胎的胎肝,经三步分离法分离纯化后,配置不同浓度HGF、EGF及HGF和EGF联合组培养基,将胎肝干细胞分组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胞增殖状况,MTT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HGF、EGF及HGF和EGF联合对大鼠胎肝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GF 10~80 ng/mL各浓度组,EGF 10~80 ng/mL各浓度组增殖效应均大于对照组.当HGF为20ng/mL,增殖效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当HGF浓度继续增高时,增殖效应无明显增高.将20 ng/mL HGF组与不同浓度EGF组合后分组培养细胞,发现20 ng/ml HGF和10 ng/mLEGF联合组增殖效应明显升高,继续升高联合组中EGF浓度,增殖效应无明显提高.结论:HGF和EGF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胎肝干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条件的作用,二者对大鼠胎肝干细胞体外培养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其中20 ng/mL HGF和10 ng/mL EGF联合培养促进大鼠胎肝干细胞增殖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胎肝中造血和肝上皮发育的关系,建立了小鼠胎肝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单克隆培养以及诱导分化实验.在造血和肝诱导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对单克隆来源的HPP集落细胞向造血和肝上皮细胞进行诱导分化,采用透射电镜(TEM)、巢式RT-PCR、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上皮细胞分化标志等方面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具有肝细胞特异性的超微结构并不同程度的表达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CK8,CK18)等肝上皮分化标志,同时还表达间质标志α-SMA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Flk-1.免疫磁珠分选表明:胎肝来源的HPP-CFC主要来自于CD45+细胞,CD45-细胞不具有形成造血克隆的能力.在肝上皮细胞分化潜能上,流式分选获得的CD49f+/Sca-1+细胞与未分选细胞无明显差异.该模型的克隆源性通过细胞混合实验进行证明.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胎肝来源的HPP-CFC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造血向肝上皮细胞分化的单克隆模型,为研究胎肝中造血和非造血细胞的发育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大鼠恒温能力和产热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庆芬  蔡兵 《动物学报》1992,38(1):87-94
本文通过胎后各龄大鼠急性暴露于不同试验温度时的体温动态变化,显示大鼠体温调节的胎后发育有阶段性。同时表明肝线粒体的呼吸速率、氧化磷酸化及呼吸控制率等功能在胎后也有个发育过程。肝线粒体发育成熟时期,正是机体恒温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推测肝线粒体的成熟可能是体温调节发育的细胞机制之一。褐色脂肪细胞色素氧化酶和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的变化,表明褐色脂肪在大鼠新生儿阶段的体温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启胜  吴祖泽 《生理学报》1987,39(2):107-115
经体内扩散盒培养6d 后的 LACA 小鼠胎肝细胞移植给照射的同系成年小鼠,造血干细胞在受体脾脏和骨髓中的有效植入率比正常胎肝细胞明显提高。但这种效果在同种异基因受体小鼠中则完全消失。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发育屏障和移植免疫屏障是决定同种胎肝移植能否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胎肝细胞经体内或体外培养后可以模拟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发育成熟,从而增强对成年造血微环境的适应性。用短期体内培养的方法,可以改变胎肝造血干细胞的某些生理特性,从而减弱个体发育屏障,但不能克服胎肝同种移植中的免疫性抗力。为了保证同种胎肝移植的成功,必须进一步同时克服两种屏障。  相似文献   

11.
人胎肝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法,从正常人胎肝提取、纯化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并对其性质作了研究,结果测得人胎肝组织Cu·Zn-SOD平均含量为6.44unit/g湿重,并发现随着胎龄的增加人胎肝Cu.Zn-SOD含量上升;纯化后的Cu·Zn-SOD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上呈现单一区带;其活性受氰化钾抑制;以原子吸收光谱测得其铜、锌含量分别为0.39%和0.1%,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其亚基分子量为16kD;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得其亚基的氨基酸残基数为151.5;在紫外吸收光谱上于265nm和258nm处分别出现两个吸收高峰。本研究结果表明,人胎肝Cu.Zn-SOD与成人肝及其他组织的Cu.Zn-SOD理化性质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粘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采用微管吸吮技术考查肝实质细胞癌细胞粘弹性特性,并与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微管蛋白后的肝癌细胞及正常胎肝细胞粘弹性进行对照。选择标准线性固体模型拟合实验结果并用三个粘弹性系数比较各组肝细胞的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肝实质细胞癌细胞较胎肝细胞更容易变形,而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肝癌细胞运动或变形能力下降,细胞刚性增加。正常胎肝细胞具有较高的弹性,类似于淋巴细胞核的力学性质。该结论还对定量研究肝瘤转移和治疗有方法学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核酸分子杂交Southern印迹法,以32P标记的HBVDNA为探针,检测HBsAg阳性母亲引产的40例胎儿的肝、肾组织。结果有2例胎肝和1例胎肾细胞DNA出现大于3.2kb的杂交带,表明HBVDNA已处于整合状态。胎肾细胞基因组中查出HBVDNA整合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陈健  魏琦 《生物化学杂志》1994,10(5):611-615
要用核酸分子杂交Southern印迹法,以^32P标记的HBVDNA为探针,检测HBsAg阳性母亲引产的40例胎儿的肝,肾组织。结果有2例胎肝和1例胎肾细胞DNA出现大于3.2kb的杂交带,表明的HBVDNA已处于整合状态,胎肾细胞基因组中查出HBVDNA整合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MSCs向肝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体外培养条件及方法。方法孕20 d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取胎盘,经胶原酶消化、密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胎肝滤液,模拟体内肝脏微环境,诱导PDMSCs向肝细胞定向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干细胞标志物;PAS检测糖原表达。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D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样细胞,CD44表面标志物检测阳性;PDMSCs经胎肝滤液诱导14d时细胞呈现圆形、卵圆形的特征性改变,AFP、CK19表达阳性。结论胎肝滤液能够诱导PDMSCs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16.
应用Southern blot杂交试验检测HBsAg及HBeAg均阳性母亲流产的9例胎儿肝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状态,并与其HBV血清学、免疫电镜及肝脏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在3例胎肝高分子DNA中检出了整合的HBV DNA顺序,且此3例HBV DNA整合到胎肝细胞基因组并无特定部位,提示为随机整合。3例中2例的血清及肝匀浆都检出HBsAg颗粒,其胎肝细胞胞浆HBsAg也阳性;另1例受HBV感染的唯一标志是在胎肝细胞中存在着整合的HBVDNA。此外,另1例则仅胎肝细胞中HBsAg阳性而无整合的HBV DNA。在胎肝细胞中检出整合的HBV DNA进一步证实HBV子宫内传播途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4月龄人胎肝组织选择性表达基因EST库,为研究胚胎肝组织特异表达基因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采用表达性差异显示分析(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 技术建立4月龄人胎肝组织选择性表达基因EST库,并测定部分克隆核苷酸序列,以竞争PCR检测代表性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与结论:以珠蛋白家族基因为标志,所建差减cDNA文库中α-珠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频率较未差减cDNA文库增高7倍,同时该文库也含有多种与肝生长密切相关的基因,表明RDA技术确是研究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手段,所建EST库富集胎肝特异表达基因。部分克隆序列分析获得2种未报道序列,其中一株含有丝/苏氨酸激酶结构域,表明可望从此库中分离具有重要未知功能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8.
马东初  孙英慧 《生理学报》1997,49(2):215-220
本文采用血浆凝块、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和液体培养体系结合流式细胞仪巨核细胞DNA双荧光分析,观察了4 ̄5个月胎肝和成人骨髓CFU-MK在体外的增殖和分化特点。结果表明,无论以基因重组白细胞介素3或再障狗血清(Meg-CSA)作为刺激因子,胎肝CFU-MK集落均较大(大于50个细胞/集落),而成人骨髓CFU-MK集落均较小(小于50个细胞/集落)。在以rIL3(2ng/ml)为刺激因子时,胎肝巨核细胞祖  相似文献   

19.
人胎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mRNA转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大量扩增培养人胎肝干细胞的方法,研究其形态、特性及mRNA转录情况。方法:采用两步灌流法结合链霉蛋白酶消化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2~20周胎龄的胎肝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方法对分离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刚分离的细胞活力在80%以上,原代培养3d开始出现小细胞团,2周后即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落,细胞体积小,核质比大;原代、传代培养的胎肝细胞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卵圆标记蛋白OV-6、细胞分化抗原34免疫染色阳性;RT-PCR分析证明胎肝干细胞中AFP、白蛋白、CK19、CK18和八聚体结合蛋白(OCT)-4mRNA的表达。结论:分离了胎肝干细胞,具有肝细胞、胆管细胞及干细胞表面标志及相应的基因表达,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质细胞是胎肝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成分,参与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的调控。为了研究小鼠胎肝基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功能,采用转染SV40大T抗原基因的方法建立了小鼠胚胎期第12.5天(Embryonic-day 12.5, E12.5d)胎肝基质细胞系A4、B3,并进一步鉴定基质细胞系的一般细胞生物学特性和造血支持功能。结果:A4、B3为细胞形态、生长行为以及表面分子表达不同细胞系,二者均可维持骨髓源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ongterm cultureinitiating cell,LTC-IC)至少4周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扩增LTC-IC能力,其中B3扩增LTC-IC的能力是A4的83倍。外源性细胞因子组合SCF+IL-3+IL6+Epo在本实验体系中不影响LTC-IC数量的维持和扩增。暗示E12.5d胎肝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功能是不同的,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