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石蜡切片观察6种山茶属(Camellia)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叶片组织结构相关指标进行筛选,进一步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6种山茶属植物的耐热性。结果表明,6种山茶属植物的叶片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叶肉组织中含有结晶体和不规则的石细胞,栅栏组织由1~3层长圆柱状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叶绿体。影响6种山茶属植物耐热性的主要指标为叶片总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角质层厚度、组织疏松度。6种山茶属植物耐热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大果南山茶(C. semiserrata var. magnocarpa)、莽山红山茶(C. mongshanica)、石果红山茶(C. mairei var. lapidea)、长尾毛蕊茶(C. caudata)、东南山茶(C. edithae)、红皮糙果茶(C. crapnelliana);按耐热性可分为3类,大果南山茶为耐热型,莽山红山茶为中耐热型,其他4种为低耐热型。  相似文献   

2.
油茶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木本油料植物,经济价值很大。油茶蝽为害油茶果实相当严重,1961年我们开始对此虫进行观察。今将观察结果整理于下,以供参考。 一、分布、被害植物和为害程度 油茶蝽的学名是Poecilocoris latus Dallas.,又叫茶籽蝽蟓或蓝斑质蝽。属于半翅目、盾蝽科。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和福建;国外记载有印度、越南和缅甸。主要为害油茶和茶。 此虫数量虽不甚多,但它的为害除严重时会引起落果外,还因其成虫和若虫长期刺吸茶果种仁内的汁液,影响茶果发育,以致减低产量和出油率。此外,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地果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其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基于CiteSpace对地果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机构、研究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地果研究相关文献的数量处于波动状态,总量较少,质量还需提升;中国是研究地果的主要国家,且国内研究机构主要位于其自然分布区域内,国际上对地果的关注极少。国内核心作者源于机构内的合作,机构之间协作较少。总黄酮和化学成分等主题是当前地果的研究热点。结论:目前,对地果的研究少、开发利用程度低,未来应加强品种选育以发挥其在园林、药用、食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优良特性,同时应加强对其系统发育和地果-榕小蜂协同进化等研究。  相似文献   

4.
湖南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表明:湖南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由原来的29种,增加到现在的52种,特有种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12种,发现了湖南白山茶、小红花茶和假长果连芯茶3新种和变色小红花茶1变种。山茶属植物较为集中地分布于湖南南部和西南部,向东西扩散而逐渐减少;我们对41种进行了果实性状、种子含油率、油脂理化性质、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其规律等分析,其结果表明:山茶属植物油脂含量丰富、质好,无污染,耐贮藏,是理想的食用和工业用油,具有较高经济利用价值。首次发现山茶属植物油脂中含有廿二碳烯酸。  相似文献   

5.
麻皮蝽和茶翅蝽对枣树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宏伟  王彩敏 《昆虫知识》1993,30(4):225-228
在河南新郑枣区麻皮蝽1年发生1代。茶翅蝽1年1代,少数1年2代。它们对枣树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缩果和落果,危害程度以茶翅蝽成虫>茶翅蝽若虫>麻皮蝽若虫>麻皮蝽成虫,对不同枣树品种危害有很强的选择性。防治主要抓成虫群集越冬时消灭,秋季树干束草可诱杀越冬成虫。对发生量大的地块可在若虫发生高峰期喷施40%水胺硫磷乳剂1500倍稀释液防冶。  相似文献   

6.
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长毛红山茶(Camelliav uillosa Chang et S.Y.Liang)和长尾红山茶(C.longicaudata Chang et S.Y.Liang)均为张宏达教授定的新种,分别隶属于山茶属(Camellia)红山茶组(Sect.Camellia)的滇山茶亚组(Subsect.Reficulala)和光果红山茶亚组(Subsect.Lucidissima),前者分布在我国的湖南、广西和贵州,后者分布在广东和广西。 红山茶组共有33个种、1个亚种,7个变种。根据文献资料统计,该组作过染色体计数的有10个种,1个亚种和6个变种,作过核型分析的有4个种、1个亚种和2个变种。本文对该组的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作首次报道,并与该组的10个种,1个亚种和6个变种的染色体数目或核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茶是世界上和咖啡、可可并列的三大饮料之一,并且是一种历史悠久、广大民众普遍喜爱的保健饮料。作为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而中华茶文化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茶  相似文献   

8.
茶在故乡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种植茶树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共有58个国家种茶,他们最早种植的茶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种去的。  相似文献   

9.
凡是植物,它的花具有一种芳香,可以用来熏茶以增加茶叶香味,改进茶叶品質的,叫做熏花植物;經这种香花熏制加工的茶叶,叫做花香茶。最早試制花香茶是在清朝咸丰年間(1851—1861年),当时有北京汪正大商行,运鼻烟至福建长乐,經茉莉花熏制,香味很好,因之想到用它来熏茶,試驗結果,这种茉莉香茶极受消费者的欢迎,就此花香茶銷路大暢,各地  相似文献   

10.
<正> 氨基酸是茶叶中的重要含氮物质。很多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合成许多与代谢产物有关的生理活性物质先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很多,已发现的有25种以上,主要分布在叶、茎、根、果等部位。众多氨基酸中,以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等含量较高,尤以茶氨酸含量最为突出,通常要占氨基酸总量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 St?l是为害猕猴桃果实的重要害虫,且为害日益加重。本研究主要为明确茶翅蝽取食为害后的特征、果实的敏感易受害阶段及果实受害后的品质变化。【方法】利用田间网罩试验,研究茶翅蝽取食不同发育阶段的猕猴桃果实的受害特征、果实受害率、每果受害点的数量及受害果实品质。【结果】生长发育阶段的果实受茶翅蝽刺吸为害后,果实表面为绿色或者白色水浸状斑点,受害斑点在果实的各个部位均有发生。其中94.39%为绿色斑点,0.71%为白色斑点,4.90%为绿色与白色斑点混合发生;果实在6月和7月的受害率最高为100%,且在7月受害程度最重,平均每果达到26.00个受害点;受害果实与未受害果实的长、宽、重、硬度、含糖量和干物质含量均未发现显著差异。成熟后的猕猴桃果实受茶翅蝽为害后表现为白色受害点,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受害点的范围逐渐扩大并转变为絮状的腐烂组织,而未受害果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猕猴桃坐果伊始便可受茶翅蝽为害,且持续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其中在较快生长阶段(7月)受害水平最高,成熟后的猕猴桃果实如果保护不及时受到茶翅蝽为害后会缩短贮存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于2011年8月-2012年1月在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进行。研究金银花普洱茶鲜花复合果糕的生产工艺参数,以金银花、普洱茶、砂糖、葡萄糖浆、魔芋胶、果胶、柠檬酸为主要原料,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鲜花果糕工艺参数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普洱茶金银花浸提液的最佳混合比例为1:0.6,糖酸比为90:1,魔芋胶添加量为1.6g,果胶添加量为1.25g。  相似文献   

13.
黄少甫  赵治芬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6,(4):253-259
<正> 一、引言 山茶属Camellia L.的茶梨油茶C.octopetala Hu和博白大果油茶C.gigantocarpa Hu 是胡先骕在1965年发表的新种,前者产浙江南部,后者产广西博白县,目前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引种。除种子油可食用,为我国南方的油用树种外,花大美丽,有作庭园观赏的价值。 1981年张宏达将这两种油茶都归并为红皮糙果茶C.crapnelliana Tutch.(糙果茶组Sect.Furfuracea Chang)的异名。但从形态上看,博白大果油茶和茶梨油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四川大头茶在不同群落中的遗传分化及适合度成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四川大头茶在 3个群落中的遗传分化和适合度成分。 12个引物的 RAPD分析表明 ,仅有 10 %左右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间。四川大头茶纯林结实率 (31.86 % )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 (2 2 .5 3% )和常绿阔叶林 (2 4 .5 2 % )。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各种群间差异均显著 ,每果种子数和每果种子均重分别为常绿阔叶林 (2 9.5 0 ,0 .0 15 4 g) ,四川大头茶纯林 (2 8.39,0 .0 172 g) ,针阔混交林 (2 7.4 4 ,0 .0 195 g) ,表明二者间存在着负耦联关系 (trade off)。而以 R =∑lxbx表示的适合度却以常绿阔叶林最大  相似文献   

15.
茶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重要经济作物, 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分布和生产的影响对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茶农的生计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全球858个茶分布点和6个气候因子数据,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全球茶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在2070年的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2.6和RCP8.5)下的变化。结果表明: 当前茶在五大洲均有适宜分布区, 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并且最冷季平均温和最暖季降水量主导了茶的分布。预计2070年, 茶的适宜分布区变化在不同的大洲、国家和气候情景间将存在差异。具体来说, 茶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将会减少, 减少的区域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 而中高纬度地区的适宜分布区将扩张, 由此可能导致茶的适宜分布区向北移动; 重要的产茶国中, 阿根廷、缅甸、越南等茶适宜分布区面积会减少57.8%-95.8%, 而中国和日本的适宜分布面积则会增加2.7%-31.5%。未来全球新增的适宜分布区中, 约有68%的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为自然植被, 因此可能导致新茶树种植园的开垦和自然植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茶园间作果树对于节肢动物群落数量、空间格局的影响,2009年夏茶期间,于具有悠久茶-果间作历史、名茶洞庭碧螺春原产地的太湖东洞庭山选10种间作茶园,2010年春茶时节于西洞庭山选10种同类型间作茶园,调查果树的树丛之间、茶丛上层、茶丛中层、茶丛下层、地表和土壤层中各种节肢动物数量。发现:(1)两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重现性;(2)每种供试茶园优势种害虫都是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和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其它主要害虫种类相同,东、西洞庭山优势种天敌相同;(3)10种茶园中茶丛上层、茶丛中层物种数多于其它层次;茶丛下层的个体数最大,主要是粉虱类和蚧类等小型同翅目昆虫;茶丛中层多样性指数稍高;(4)茶-桔、茶-板栗间作茶园物种较多;茶-腊梅间作茶园物种数、个体数较少。研究结果表明:茶园中合理地间作果树,可以增大生物多样性,即使在果树树丛之间、地表和土壤层中也拥有一定数量的节肢动物,间作明显地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河南省五加科(Araliaceae)1个分布新记录属及其属下1新记录种,梁王茶属(Metapanax J. Wen & Frodin),异叶梁王茶[Metapanax davidii (Franchet) J. Wen & Frodin]。该种为常绿灌木,叶为单叶或掌状分裂,花聚生为伞形花序,再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苞片早落,花梗具关节,子房2室,核果,扁球形,花期7~8月,果期9~11月。讨论了该种叶、花、果的形态学变异特征和其区系地理学意义。该新记录的发现对梁王茶属的系统分类、迁移演化以及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缙云山川鄂连蕊茶 (Camelliarosthorniana) 在 3个群落类型中的生殖分配、生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和座果率。结果表明 :1) 在地径 1.0~ 3.5cm范围内, 种群间生殖分配差异显著, 即毛竹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在地径 1.0~ 5.0cm范围内, 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地径 1.0~ 6.0cm范围内, 毛竹林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而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 ;因此种群间生殖分配比较时, 应考虑种群间的大小分布。运用生殖分配的有关学说对川鄂连蕊茶生殖分配格局进行了解释, 生境稳定性学说和生活史理论假说相结合可以解释川鄂连蕊茶生殖分配格局。 2 ) 川鄂连蕊茶个体生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 3) 种群密度对川鄂连蕊茶座果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青沟森林植物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大青沟森林植物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生态位测度问题。结果表明 :在乔木种群中大果榆、蒙古栎、色木槭、叶底珠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朝鲜柳、水曲柳、茶条槭、春榆、黄菠萝、小叶朴的生态位宽度较小。  相似文献   

20.
散囊菌属真菌(Eurotium spp.)能赋予发酵茶独特的口感和香味。本研究利用前期从广西某六堡茶中筛选并鉴定的三株散囊菌属真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 E2、Aspergillus chevalieri E3与Aspergillus cristatus E6,探讨在不同温度下以优化察氏液体培养基培养的生长状况,发酵前不同灭菌条件下的茶叶品质,以及所得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显示:三株真菌在优化的察氏液体培养基中31℃~34℃下都能良好生长。茶叶发酵温度为28℃,三株真菌在发酵初始含水量为20%以上生长良好,其中E3和混合发酵组的生长速度最快。E2在茶叶表面生长出大量金黄色子囊果以及大量浅绿色分生孢子梗; E3几乎只有浅绿色分生孢子梗; E6几乎只有金黄色子囊果。发酵茶叶制作的茶汤内茶多酚含量比未发酵低,抗氧化性指标也有所下降,说明本实验真菌发酵促进了茶内抗氧化物质的氧化。本研究对源于六堡茶不同散囊菌属真菌的茶叶发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