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对中国北方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3省50种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检测分析,分别测定了蛋白质、脂肪、植酸、总异黄酮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通过分析不同省份大豆品种各项指标平均含量得出:黑龙江省大豆蛋白质、植酸、总黄酮平均含量最高,脂肪氧化酶含量最低;吉林省大豆脂肪平均含量最高,蛋白质、总黄酮含量最低;内蒙古大豆脂肪氧化酶平均含量最高,脂肪、植酸含量最低。对不同省份之间大豆品种各项指标平均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各省份脂肪、脂肪氧化酶平均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蛋白质、植酸含量差异显著或不显著,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各省大豆品种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含量、脂肪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脂肪氧化酶含量之间两两呈负相关关系,植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脂肪含量、脂肪氧化酶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环境水分条件变化对亚热带森林林下乔木幼苗动态的影响,以及木材密度和幼苗在干旱中死亡率的关系,研究了哀牢山常绿阔叶林2005—2011年的总体和主要树种幼苗(黄心树、多果新木姜子、多花山矾、鸭公树和大花八角)的死亡率,并分析了幼苗死亡率和旱季幼苗根系所在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旱季降水量、旱季降水日数以及木材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苗死亡率与旱季降水日数、旱季浅层土壤平均质量含水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和旱季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2)总幼苗及5种乔木幼苗的死亡率均在2010年(西南干旱)达到有观测以来最高,是2009年的2—10倍,其中多花山矾、黄心树幼苗的死亡率最高,大花八角幼苗的死亡率最低;3)在种间,幼苗2010年干旱中的死亡率和木材密度显著正相关,即木材密度较大的物种幼苗死亡率更高。研究表明林下幼苗由于根系较浅,对降雨变化较为敏感,因而受到了这次干旱的较大影响。由于木材密度较低的树种在干旱中有较低的死亡率,干旱频度和强度的增加可能使低木材密度幼苗的丰富度增加,森林的组成也将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豆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人类最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提高大豆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一直是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NIR检测方法,对7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分析,探讨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为种质利用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在品种间和生态区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异幅度为40.68%~50.03%和13.81%~21.51%,平均含量为45.95%和17.42%,变异系数为4.42%和7.96%;不同生态区品种蛋白质含量为南方品种>黄淮海品种>北方品种>国外品种,脂肪含量则相反。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5**),与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205**,r=-0.156*),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40**)。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可解释82.25%信息,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品质因子、株型因子和粒重因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种子的人工采集、低温沙藏和温室培育后,将幼苗移栽到环境条件相同的同质园中自然生长,研究了中亚热带壳斗科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苦槠(C.sclerophylla)、锥栗(Castanea henryi)、板栗(C.mollissim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2年生幼苗生长季节的叶面积、叶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和叶氮磷比7种结构型性状的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在5树种幼苗中,锥栗幼苗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最大、叶氮浓度最高,其叶干物质含量最低;丝栗栲幼苗的叶面积最小、叶氮浓度和叶磷浓度最低;苦槠幼苗的叶厚度和比叶面积最小,其叶干物质含量最高;板栗幼苗则是叶厚度最小;同时5树种幼苗叶片的氮磷比均无显著差异(P0.1)。(2)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壳斗科5树种幼苗的叶面积与叶氮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与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叶厚度与比叶面积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与叶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并与叶氮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与叶磷浓度显著负相关(P0.05);叶氮浓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叶磷浓度分别为显著负相关(P0.05)和显著正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壳斗科5树种幼苗叶片的7种结构型性状表现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性,但同一结构型性状的大小顺序和种间差异的显著性不同;同时所有树种幼苗叶片各结构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显著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群落为对象,探讨植物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木材密度和环境因子随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木材密度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阴坡大于阳坡,且阴坡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均表现为阳坡含量最高,且阴坡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有效钾、土壤全钾则分别为阴坡、半阴坡含量最高,土壤全钾含量在各坡向上差异均显著,而土壤有效钾则为阴坡、半阴坡与阳坡均差异性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群落水平比叶面积在阴坡和半阴坡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群落水平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效钾含量在阴坡上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坡向梯度上群落水平木材密度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群落水平上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岩溶石山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功能性状的筛选效应。  相似文献   

6.
牛膝不同密度群体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积累和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不同种植密度(A,500 000;B,330 000;C,250 000;D 200 000株/hm2)与牛膝的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多糖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群体光合速率B处理较高,各群体日变化在开花期均呈双峰型,籽盛期均为单峰型;单株根干重和单位面积根产量的拟合均呈Logistic曲线变化;不同密度处理单株根干重增加速率为D>C>B>A,而单位面积根产量增加速率为B>C>D>A;密度与产量呈负相关,与多糖呈正相关;各处理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多糖含量在开花和籽末期呈负相关.综合分析显示,330 000株/hm2为牛膝最佳种植密度;密度对牛膝产量和多糖含量影响较大,适当地提高籽粒期群体光合速率有利于提高牛膝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龙岩城区栽植的30种园林树木测定木材基本密度、生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针叶树木材基本密度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最高(0.636 g·cm-3),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最低(0.462 g·cm-3);阔叶树以相思树Acacia confusa最高(0.757 g·cm-3),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最低(0.228 g·cm-3)。生材密度针叶树竹柏Podocarpus nagi最高(0.975 g·cm-3),南洋杉最低(0.838 g·cm-3);阔叶树相思树最高(1.204 g·cm-3),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最低(0.799 g·cm-3)。生材含水率针叶树竹柏最高(105%),柏木最低(30%);阔叶树以美丽异木棉最高(319%),光皮梾木Swida wilsonian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最低,均为56%。南北两向的基本密度、生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差异不大。在距树皮8 cm范围内,基本密度和生材密度的径向变化模式可归纳为五种类型:(1)密度从髓心向树皮方向递增;(2)密度从髓心向树皮方向递减;(3)距树皮8 cm范围内密度变化不明显;(4)距树皮3~5 cm范围内密度较低;(5)距树皮3~5 cm范围内密度较高。生材含水率径向变化趋势仅限于上述前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以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在杭州条件下分7期播种,研究了麦绿素加工专用大麦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收获期产量与播种后第1旬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第1、2旬的累积雨量显著负相关;第二收获期产量与第一次刈青后第2旬平均温度、第3旬降雨量显著正相关;三期总产量与播种后第2旬的平均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6旬平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建立了第一收获期产量、三期总产量与生长天数、积温、降雨量及播种后第1、2、3旬平均温度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寻优获得了在第一收获期高产基础上获较高总产量的适宜气象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宁夏4个主要枸杞产区土壤理化冈子及枸杞果实主要成分枸杞多糖和总糖含垃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土壤理化因子对枸杞有效成分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4个主产区枸杞多糖累积与肥力因子间尤显著相关性,而总糖含量与肥力因子间呈负相关,其中与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宁复枸杞果实内多糖和总糖含量与土壤盐分呈正相关。宁夏4个主要产区枸杞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枸杞总糖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新产区惠农和同心总糖含量比老产区中宁、园林场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17年生邓恩桉两个种源木材密度与干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邓恩桉两个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在湿、气、全干状态下的径、弦向尺寸的测定,研究了不同树干位置的基本密度和干缩率的变异规律,并运用加工工艺中减小木材皱缩和开裂措施(蒸汽调湿处理方法)探索皱缩开裂缺陷的恢复性能。结果表明:1)邓恩桉种源100(0.5265 g/cm3)的木材基本密度小于种源98(0.5360 g/cm3);2)木材基本密度在树干纵向呈波浪式变化,在横向边材显著大于心材;3)木材干缩率在纵向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横向边材大于心材,且弦向干缩率均为径向的1~3倍;4)经喷蒸调湿处理后,木材开裂程度减轻,且径向和弦向皱缩恢复率分别为0.4%、3.3%;5)木材基本密度与气干弦向干缩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313),并建立了气干干缩率与全干干缩率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以桃木为主要栽培基质,分别设置不同质量分数(20%,40%,60%,80%)的桃木替代常规配方中的栎木进行香菇生产,考察不同比例桃木替代对香菇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农艺性状及子实体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80%栎木屑、18%麸皮和2%石膏)相比,一定比例的桃木屑添加(<60%)对香菇菌丝生长不产生影响,过高的桃木添加量(≥60%)会显著降低菌丝生长速度,满袋时间相应延长;随着桃木添加量的增加,总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添加桃木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其中2号配方(40%栎木屑、40%桃木屑、18%麦麸、2%石膏)产量最高、菇型最好,生物学效率达到79.08%;添加60%以上的桃木配方提高了二级菇的比例,子实体整体较大;检测桃木完全替代的配方生产的第一潮香菇子实体的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均不存在超标的现象,证实了桃木基质用于香菇生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立地条件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和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地带和地形)下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长以及木材品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地形条件下生长于南亚热带的米老排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大于生长于中亚热带的,而木材尺寸稳定性小于生长于中亚热带的.相同地带内山谷中的米老排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尺寸稳定性大于山脊上的; 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则小于山脊上的.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立地条件(地带和地形)对米老排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影响均极显著,对米老排人工林的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地形对米老排人工林的木材差异干缩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地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为米老排人工林培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颖果的鲜重、干重变化和籽粒中营养成分积累变化,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变化的结果表明,籽粒中淀粉含量呈“s”型曲线变化;蛋白质含量先急剧下降后缓慢增加;可溶性糖和脂肪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粗纤维含量呈“快-慢-快-慢”的变化。籽粒鲜重和可溶性糖、脂肪以及粗纤维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糖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鲜食甜玉米的最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25d:甜玉米淀粉粒呈现“裸露型”、“非裸露型”和“中间型”3种形态。  相似文献   

14.
板桥党参最佳采收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二年生、三年生板桥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O liv.)的产量、多糖含量以及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二年生、三年生党参产量在8~10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二年生、三年生党参多糖含量在7~9月份都较高,与相同月份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二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11月份最高(1.11%),6月份次之(0.90%),9月份最低(0.77%);三年生的党参总皂苷含量在6月份最高(1.07%),8、9、10月份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7月份最低(0.72%)。综合考虑产量、多糖及总皂苷含量,板桥党参于栽培第三年8、9月份采收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p H(4.0~7.0)对桦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H011菌株深层培养菌丝体和滤液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p H显著影响桦褐孔菌菌丝体和滤液甲醇抽提物的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总酚和多糖产量;当p H为6.0时,滤液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当p H为6.0时,菌丝体甲醇抽提物多酚产量和多糖产量达到最高,分别是189.9和47.2 mg·g-1,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组的含量(P0.05),桦褐孔菌菌丝体和滤液甲醇抽提物的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酚、多糖产量有关;深层培养的抗氧化能力比子实体高。因此,可通过桦褐孔菌深层培养生成抗氧化剂来取代固体培养。  相似文献   

16.
运用响应面法对松茸产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根据C、N源实验结果,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多糖产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玉米粉、豆粕和KH2PO4。在此基础上,利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以上3个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对各因素的水平组合进行优化,获得松茸产多糖优化发酵的培养条件:玉米粉质量分数4.54%,豆粕质量分数4.96%,KH2PO4质量分数0.15%,MgSO4.7H2O质量分数0.05%,VB1质量分数0.001%,初始pH5.5,摇床转速180 r/min,发酵时间10 d。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松茸总多糖产量可达5.97 g/L。  相似文献   

17.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 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抗肿瘤效果最好的真菌之一。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中的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 baumii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代料栽培原基形成后第30、45、60、75、90天子实体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采收期对桑黄子实体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杨树桑黄三萜含量外,采收期对上述6个指标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在多糖含量上,鲍姆桑黄在原基形成后75d时急剧升至最大,在原基形成后90d时有所下降;而杨树桑黄在原基形成后45、60、75d均维持较高水平。在三萜含量上,鲍姆桑黄在原基形成后30d时即达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而杨树桑黄则不同采收期差异不显著。关于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FRAP),鲍姆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在原基形成后30、45、60d维持较高水平,在原基形成后75、90d急剧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ABTS、FRAP)两两极显著正相关。鲍姆桑黄多糖含量与其上述4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三萜相关不显著。杨树桑黄多糖含量与其上述4指标相关不显著,与三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表现为原基形成后30、45、60d的子实体聚为一类,原基形成后75、90d的子实体聚为另一类。适时采收,有利于桑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提升。研究结果为桑黄代料栽培适时采收、质量控制、药材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厦门市七种药用植物根围AM真菌的侵染率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攀  王明元 《生态学报》2012,32(13):4043-4051
调查了福建省厦门市7种常见药用植物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分布情况、侵染率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7种药用植物均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且不同药用植物形成菌根的能力差异明显,盐肤木根围的孢子密度最高,29.0个/g土,喜树的侵染率最高,100%。含笑根围的孢子密度最低,4.7个/g土,鱼腥草的总侵染率最低,4.5%。共分离鉴定AM真菌4属63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39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8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4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其中Glomus、Acaulospora为优势属,黑球囊霉G.melanosporum为优势种。盐肤木根围AM真菌种类最丰富,Shannon-Weiner指数H达到1.29。侵染率与各土壤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孢子密度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种的丰度与pH值显著负相关、与电导率极显著负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Weiner指数H与有机质极显著负相关;均匀度与有机质、孢子密度极显著负相关。厦门地区AM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宿主植物不同,土壤因子对其侵染率、孢子密度、种的丰度、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的影响也不同。为实现AM真菌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宝贵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尾叶桉人工林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探讨了5.6年生尾叶桉种群密度与冠幅、胸径、树高、立木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木材性质及保存率等的作用规律和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密度对胸径、立木单株材积、冠幅及枝下高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蓄积量、木材纤维宽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树高、木材气干密度和木材纤维长度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其中,密度与蓄积量、枝下高、木材纤维宽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胸径、立林单株材积、冠幅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尾叶桉具有较  相似文献   

20.
香菇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10个香菇杂交菌株16个数量性状进行表型、遗传和环境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单菇鲜重与有关单菇的其他5个性状在表型、遗传和环境等3个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菇数存在3种极显著的负相关,与CMC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遗传负相关。鲜菇总重与出菇期和原基期呈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与菇数、两种菌丝生长速度及菌盖厚度呈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结果表明,在香菇育种工作中,菌丝生长速度和酶活性,可以作为对单菇性状和鲜菇总重进行选择的间接指标之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6个性状可以缩减为6个主成分,按方差贡献率大小分别命名为单菇、发育、产量、酶活、原基和转色因子,6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0.75%。在香菇育种中,可以按照育种目标对上述主成分因子或其分量进行单独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