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镰刀菌属(Fusarium)通常是分12—16个组,李瑟组(Liseola)是其中之一。该组的重要性不仅分布极广,还包括许多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如引起水稻、棉花、甘蔗、玉米、香蕉等病害的病原菌外,还有污染食品和饲料的产毒菌,  相似文献   

3.
培养基的pH值能影响李瑟组镰刀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色泽、产孢量及大孢子形状等。pH3-4菌落偏向红色,pH6-7菌落为紫色,pH10则有些菌株变为淡蓝色、灰色。但菌株能改变基物的pH值。李瑟组镰刀菌的6个菌株最适生长发育的pH值为6-7。  相似文献   

4.
培养基的pH值能影响李瑟组镰刀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色泽,产孢量及大孢子形状等。pH3-4菌落偏向红色,pH6-7菌落为紫色,pH10则有此菌株变为淡蓝色,灰色。但菌株能改变基物的pH值。李瑟组镰刀菌的6个菌株最适生长发育pH值为6-7。  相似文献   

5.
陈法军 《菌物系统》2000,19(4):459-462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 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6.
镰刀菌属一新种──链状镰刀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法军 《菌物学报》2000,19(4):459-462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还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7.
镰刀菌毒素     
黄秀琴  吴晶琼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3):176-179
镰刀菌毒素黄秀琴,吴晶琼(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镰孢霉(Fusarium)也称镰刀菌,它所产生的镰刀菌毒素,不仅能使植物致病,而且还会污染食品和饲料,引起人及动物的中毒甚至死亡,但也有使有害昆虫致死,在生物防治上显示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还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9.
镰刀菌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镰刀菌分类进展、鉴定方法、危害情况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镰刀菌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镰刀菌分类进展、鉴定方法、危害情况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21株马特组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马特组镰刀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个马特组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5条引物对3种供试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6.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数为15.3条.21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4~0.933,平均为0.64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3时,供试的21株马特组镰刀菌可明显分成2个ISSR类群(IG),IG-Ⅰ包括1~17号菌株,为Fusarium solani和F solani var.coeruleum;IG-Ⅱ包括18 ~21号菌株,全部为F.ventricosum.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33时,供试的21个菌株可被全部区分开.供试的镰刀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而同一类群中,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一地区同种寄主的相同菌种,其菌株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直接为害作物穗部,不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还可因为毒素污染问题威胁人畜健康。近年来对小麦与禾谷镰刀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新见解,概述了小麦响应禾谷镰刀菌侵染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主要比较了不同抗性品种、不同器官、不同籽粒发育时期的小麦穗部在禾谷镰刀菌侵染时的基因表达特征,总结了赤霉病感染时小麦的激素响应、信号传导、转录调控和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以期促进研究者对小麦响应禾谷镰刀菌侵染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镰刀菌是真菌中最难鉴定和最具经济价值的属之一。自从1935年德国的Wollen-weber & Reinking发表了第一个以16组65种为内容的分类系统以来,人们对该属的分类展开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国际上陆续出现了10种以此系统为基础的,而又各具特色的分类系统。它们是Snyder & Hansen(1940s,美国)的9种系统;Paйлло(1950,苏联)的55种系统;Gordon(1952,加拿大)的26种系统;Билай(1955,苏联)的26种系统;Messiaen & Cassini(1968,法国)的9种和9变种系统;Booth(1971,英国)的44种系统;松尾卓见(Matuo,1972,日本)的10种系统;Joffe(1974,以色列)的33种系统;Gerlach& Nirenberg(1982,德国)的90多种和变种的系统;Nelson等(1983,美国)的30种系统。本文重点论述了其中5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系统,并列表加以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4.
镰刀菌属分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素轩 《真菌学报》1991,10(2):85-94
  相似文献   

15.
镰刀菌分类学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6.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除了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外,其病原菌还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蛋白激酶在禾谷镰刀菌生长发育、植物侵染和胁迫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禾谷镰刀菌主要蛋白激酶在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镰刀菌是玉米、小麦等粮食常见的污染菌。实验证明,某些镰刀菌的培养物有致癌性,如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培养物可致大鼠淋巴肉瘤和膀胱乳头瘤,是否能引起人类肿瘤尚在研究中.我们对半裸镰刀菌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取材将土豆培养基上培养的半裸镰刀菌,用小刀切成5×5mm的小块(连同培养基一起切下),放入1.5%KMnO_4水溶液中固定2小时,再用1%O_sO_4后固定2小时,用系列乙醇  相似文献   

18.
从陕北克山病病区分离到的两株串珠镰刀菌素产生菌株——胶孢镰刀菌(Fusarium subglutinans Wollenw.et Reinking)陕-6号和2-17号进行单孢分离,分别得到23和19个单孢分离株。这些单孢菌株可分为两种培养型:一种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似,产生串珠镰刀菌素,产色素,具有大、小分生孢子,转管八次产毒量有下降;另一种则不产串珠镰刀菌素和孢子,无色素,后者在二株菌的单孢分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15.8%。由此可见,胶孢镰刀菌产毒稳定性受异核体和该菌单核变异性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胶孢镰刀菌产生串珠镰刀菌素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红  吴江 《真菌学报》1995,14(2):116-122
从陕北克山病病区分离到的两株串珠镰刀菌素产生菌株-胶孢镰刀菌陕-6号和2-17号进行单孢分离,分别得到23和19个单孢分离株。这些单孢菌株可为两种培养型:一种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似,产生串珠镰刀菌素,产色素,具有大、小分生孢子,转管八次产毒量有下降,另一种则不产串珠镰刀菌素和孢子,无色素,后者在二株菌的单孢分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15.8%。由此可见,胶孢镰刀菌产毒稳定性受异核体和该菌单  相似文献   

20.
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3个菌株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9个菌株对玉蜀黍幼苗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试验菌株中存在强、中等、不稳定、弱至无四种致病力类型。串珠镰刀菌中的NF2109(分离白玉蜀黍杆腐病株)和哈医14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尖孢镰刀菌中的NF1800(分离自香蕉果柄)和NF109(分离自松林土壤)属于强致病力类型。尖孢镰刀菌中的NF03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NF245(分离自苹果烂根)、哈医142(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属于中等强度类型。其余5个试验菌株有2个不稳定,3个呈弱或无致病力类世。叙述了这些菌引起的玉米苗枯的症状,并认为对玉蜀黍苗期的侵染,串珠镰刀菌的危在较之尖孢镰刀菌为大,并就试验菌林的致病力讨论了有关尖孢镰刀菌号化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