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细胞测序技术使得科研人员能够以细胞级别的分辨率进行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以此发现组织(如肿瘤组织或器官组织)中具有异质性的细胞。这项技术对癌症病理学的研究、生命发育过程的探索等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单细胞测序数据有着样本量大、特征多且稀疏的特点,因此近些年一些研究工作尝试使用图神经网络进行单细胞测序数据的挖掘。这些研究工作一般先根据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信息将单细胞测序数据转化为细胞图结构,然后使用图神经网络聚合细胞间邻域信息来进行细胞表示学习,并在细胞聚类任务和细胞类型标注任务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旨在介绍图神经网络在单细胞测序数据挖掘上的研究进展,并设计实验展示scGNN、scGCN和scDeepSort三个主流的用于单细胞测序数据的图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最后,结合研究进展与实验分析,本文对图神经网络处理单细胞测序数据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促进图神经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单细胞测序数据的挖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反向传播算法(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预测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的效果。方法:以老年痴呆症随访数据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高血压、有无高胆固醇、有无心脏病、有无中风史、有无家族史8个指标作为输入变量,以五年随访的MMSE差值为输出变量,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的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预测模型。结果: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RBF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更好,能够有效地预测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结论:神经网络模型将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预测问题转化为随访数据中相关测量指标与MMSE差值的非线性问题,为复杂的老年痴呆症疾病进展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在理解蛋白质结构组成和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有重要意义,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是蛋白质结构预测的重要环节。当PSSM位置特异性进化矩阵被广泛应用于将蛋白质初级结构序列编码作为输入样本后,每个残基可以被表示成二维空间的数据平面,由此文中尝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其进行训练。文中还设计了另一种卷积神经网络,利用长短记忆网络感知了CNN最后卷积特征面的横向特征和纵向特征后连同卷积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共同完成分类,最后用ensemble方法对两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整合,最终ensemble方法中包含两类卷积神经网络的六个模型,在CB513蛋白质数据集测得的Q3结果为77.2。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和神经网络的动态心电波形分类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波分析提取动态心电波形(DECG)的概貌信息。然后用所得概貌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对DECG进行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神经网络的输入点大大减少,提高了神经网络的分类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对DECG数据的压缩,使数据量大为减少,而其基本的形态特征基本上没有损失,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噪声的影响。用MIT数据库中的数据作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简单、易行,分类速度和分类精度都比原有方法提高。  相似文献   

5.
神经网络预警系统及其在害虫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结合气象因子以及江苏通州市田间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实测数据 ,建立了该地的神经网络长期预警系统。经实例验证 ,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达 80 % ,为害虫的长期可预测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刚竹毒蛾发生面积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福建省尤溪县气象因子及刚竹毒蛾发生面积的实测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满意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2个预留调查点的平均预测精度达96.55%,预测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7.
靳然  李生才 《昆虫学报》2015,58(8):893-903
【目的】建立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对提前采取防病防虫措施、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1980-2014年麦蚜发生程度和气象因子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40个基础气象因子中整合形成9个新的自变量输入模型,采用试凑法筛选隐含层节点数,用1980-2009年的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对2010-2014年麦蚜发生程度进行回测,建立了以Morlet小波函数为传递函数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并与以Sigmoid函数为传递函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小波和BP神经网络两种模型对训练样本的平均拟合精度均有10年以上超过80%,两者MAPE 值分别为 89.83% 和83.07%,MSE 值分别为0.0578和0.6192。【结论】两个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麦蚜发生程度;从预测精度和模型的稳定性来看,小波神经网络好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8.
应用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技术预测森林产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传统统计技术常会因样本小和测量数据不符某种分布而受到限制。本文评价一种前馈型神经网络算法以预测落叶阔叶林产量。另外,还介绍一种由定性变为定量的数据变换方法,以用相对小的样本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数据变换方法有助于改善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在本实验的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技术能够产生最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对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CT)进行肺结节自动探测及定位的方法.基于开源数据集LUNA16开展研究,对数据进行像素归一化、坐标转换等预处理,对正样本使用随机平移、旋转和翻转的方式进行扩充,对负样本进行随机采样.搭建了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并在训练过程中调整网络参数,直到得到性能最佳的网络.此外还设...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评价31磷磁共振波谱(31Phosphoru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31P-MRS)来辨别三种诊断类型:肝细胞癌,正常肝和肝硬化。运用反向传输神经网络(BP)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分析31P-MRS数据,分别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肝细胞癌的诊断分类以期提高识别率。实验结果证明,应用神经网络模型后,31P-MR波谱对活体肝细胞癌的诊断正确率从89.47%提高到97.3%,且BP更优于RBF。  相似文献   

11.
森林郁闭度的空间分布是评价森林生产力和分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以吉林汪清林区为研究区,分别利用星载激光雷达ICESat-GLAS波形数据和多光谱遥感Landsat-TM影像对该区的森林郁闭度进行估测,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GLAS数据和TM数据进行联合,共同估测了森林郁闭度.结果表明:单一遥感数据估测森林郁闭度时,GLAS数据的模型决定系数为0.762,TM数据的模型决定系数为0.598.将GLAS数据和TM数据联合后估测森林郁闭度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复决定系数为0.841,BP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精度为0.851.表明ICESat-GLAS数据与Landsat-TM影像联合能够发挥多源遥感数据的优势,提高森林郁闭度的估测精度,并为后续的空间区域内森林郁闭度的连续制图提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一些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对其生态过程了解较少,且这些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较大,用传统的方法难以模拟这些系统的行为,神经网络模型因为能较精确地模拟这些系统的行为,而引起生态学者们的广泛兴趣。该文着重介绍了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算法及其在农业和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一般采用三层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三层的神经网络模型能模拟任意复杂程度的连续函数,而且因为它的结构小而不容易产生与训练数据的过度吻合。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算法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当前的输入误差对权值进行调整。在生态学和农业研究中,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通常作为非线性函数模拟器用于预测作物产量、生物生产量、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已有的研究表明: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的模拟精度要远远高于多元线性方程,类似于非线性方程,而在样本量足够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外推能力。但是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需要大量的样本量来保证所求取参数的可靠性,但这在实际研究中很难做到,因而限制了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强制训练停止、复合模型等多种技术来提高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的外推能力,也提出了Garson算法、敏感性分析以及随机化检验等技术对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的机理进行解释。误差逆传神经网络模型的真正优势在于模拟人们了解较少或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较大系统的行为,这些是传统模型所无法实现的,因而是对传统机理模型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秦立厚  张茂震  袁振花  杨海宾 《生态学报》2017,37(10):3459-3470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及其分布对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龙泉市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99个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和同年度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高斯序列协同仿真(SGCS)与BP神经网络方法(BPNN)分别模拟森林地上部分碳密度及其分布,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随机将样本数据分成70个建模样本和29个检验样本。通过模型检验,BP神经网络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达到0.67,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63,空间仿真方法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为0.68,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63,空间仿真方法预测能力略高于神经网络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模拟的森林碳总量为11042990 Mg,平均碳密度为36.10 Mg/hm2,总体森林碳密度均值高于样地平均值8.82%。基于空间仿真模拟的森林碳总量为11388657 Mg,平均碳密度为37.23 Mg/hm2,总体森林碳密度均值高于样地平均值9.40%。对比分析可知:高斯协同仿真模拟和BP神经网络虽然在碳总量估算值上与抽样数据估计值相近,但两种方法在估测值的频率分布以及研究区碳分布上有较大的差异。与BP神经网络相比,序列高斯协同模拟结果更接近系统抽样样地实测值,全部样地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达到0.75,在估计区域森林碳空间分布上有明显优势。在碳密度值域与频率分布方面,序列高斯协同模拟结果分布更合理。综上所述,序列高斯协同模拟在森林碳空间估计方面要优于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4.
用植物生活史性状预测种子扩散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扩散方式对植物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及群落组成都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有关种子扩散方式的数据还很欠缺。植物的生活史性状与种子扩散方式联系密切,通过植物生活史性状预测种子的扩散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基于我国360种植物的生长型、株高、种子质量和果实类型以及种子扩散方式的数据集,随机抽取288个物种数据(80%)作为训练样本,采用神经网络、决策树、费舍尔线性判别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分别建立种子扩散方式的预测模型,将其余72个物种数据(20%)用于模型检验。以1,000次随机抽样后的平均判别正确率作为模型预测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用生长型、株高、种子质量及果实类型作为主要预测变量,构建的神经网络、决策树、费希尔线性判别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均能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准确率分别为78.90%、77.09%、77.81%和78.14%,其中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进一步研究发现,神经网络模型对动物扩散、无助力扩散和风扩散的预测效果分别为81.32%、74.90%和81.45%。本研究为植物种子扩散方式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雷竹林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构建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SR)、Gitelson绿色植被指数(G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5种植被指数,并将其与MODIS 7个波段原始反射率数据作为遥感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和相关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变量筛选,结合LAI实测数据构建了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两种模型,对雷竹林生态系统观测站点2014年1月-2017年3月LAI时间系列数据进行反演,并将反演结果与同时期MOD15A2 LAI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SR为唯一入选逐步回归模型的变量;b1、b2、b3和b7以及5种植被指数与LAI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可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使用BP神经网络反演得到的LAI与实测LAI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2为0.71,RMSE为0.34,RMSEr为13.6%,其R2比逐步回归模型提高了10.9%,RMSE降低了5.6%,RMSEr降低了12.3%,与MODIS LAI相比,其R2提高了54.5%,RMSE降低了79.3%,RMSEr降低了79.1%.结合MODIS时间序列反射率和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精确地反演雷竹林LAI,为实现基于遥感技术快速监测区域雷竹林LAI提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皮肤病智能诊断已经成为智慧医疗领域的热门课题。然而由于单一机构的数据有限,局部训练的神经网络难以满足医疗诊断服务的性能需求,从分散机构中收集数据的集中式学习又存在隐私泄漏的风险。基于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联邦深度学习的皮肤病智能诊断算法。具体地,对比主流的集中式学习,为了在整合多方数据时防止隐私泄漏,本文引入了联邦学习。各客户端将本地模型发送到中心服务器进行聚合,中心服务器再将聚合得到的全局模型同步到各客户端,实现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进一步,为了解决联邦学习中数据异构性的问题,本文在交叉熵损失的基础上增加了修正项,通过修正项限制本地模型和全局模型间的差异,增加模型对异构数据的关注度,从而减小数据异构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皮肤病智能诊断算法与现有相关方案相比,诊断准确度提高了3%~4%,达到75.9%。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影寻踪理论的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飞虱发生程度与相关气候因子的数据大多具有高维非正态、非线性特征,采用统计预测法会出现预测效果的不稳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投影寻踪模型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上,对数据结构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线性、非正态问题.本文建立了浙江省新昌县单季晚稻稻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的投影寻踪预测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投影寻踪模型优于BP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投影寻踪模型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率均为100%;BP神经网络模型历史符合率达到100%,但预测偏差较大;线性回归模型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偏差均较大.可见,投影寻踪模型在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集成的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应用于大熊猫生境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充分了解大熊猫生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对有效保护大熊猫非常重要.绘制生境图既是野生动物生境评价和监测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新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方法(包括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方法),在模拟复杂系统过程中能够同时综合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可集成于GIS中,有助于大熊猫复杂生境的制图及评价.为了对大熊猫生境进行评价,本文建立了一个较全面的综合制图方法,将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多类型数据全部集成在GIS环境下.结果表明,采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集成方法绘制的大熊猫生境图的精度达到80%以上,高于单一的专家系统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制图的精度.Z统计方法也证实了新建立的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集成方法要显著好于3种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BP神经网络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落的格局与动态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数量预测是研究群落动态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尝试采用2006~2014年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数量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进行模拟与预测。BP神经网络通过模拟学习,建立模型,能够实现对啮齿动物群落数量动态规律进行模拟与预测。本研究以阿拉善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个体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监测2006~2014年每年4~10月的数量,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2013年的数据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单层隐含层、双层隐含层和三层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单隐含层模型的隐含层节点数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16.13%,决定系数0.998 0(P=0.006 0)。双隐含层模型的两层隐含层节点数均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8.58%,决定系数0.999 5(P=0.002 3)。三层隐含层模型的三层隐含层节点数分别为1、10和7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5.87%,决定系数0.999 2(P0.000 1)。不同隐含层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均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比较最大误差百分比、平均误差百分比、决定系数及拟合优度,三层隐含层优于单隐含层及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本文认为三层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人工神经网络(ANN)在昆虫分类上的可行性,本文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相结合改进ANN,并以鳞翅目夜蛾科6种蛾类昆虫为样本进行了验证.首先利用Bugshape1.0特征提取软件获取6种蛾180个右前翅样本的13项数学形态特征数据,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蛾翅数学形态特征变量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综合变量,然后结合主成分分析建立BP神经网络分类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5.52%,已基本包含了全部特征变量具有的信息.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具有5个输入层节点,12个隐含层节点和1个输出层节点的三层BP神经网络分类器.每种蛾20个样本共120组特征数据对分类器进行训练和仿真,其余60组特征数据对分类器进行验证,仿真输出值与目标值的相关系数R=0.997,分类正确率达到了93.33%.较之未经过主成分分析而单独使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分类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分类器具有更优的性能和更准确的分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作用,为蛾种类的鉴别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