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 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12 个地理种群17 项形态特征的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析构建的雄性前3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483% ,而雌性前4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9.587% 。对种群间形态差异分析贡献最大的指标为颅全长、基长、后头宽等反映头骨大小性状,以及顶嵴、额嵴最小间距体现的颧弓扩张程度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12 个地理种群分化构成两个大的地域性群体:一个由甘肃种群构成的甘肃群体;另一个由四川种群和青海种群构成的混合群体。两个地域性群体实际上反映出两个不同的分化方向:一个方向表现为头骨较小,顶嵴、额嵴相对分开即颧弓扩张程度小,如甘肃群体;另一个则表现为头骨较大,顶嵴、额嵴相对靠拢即颧弓扩张程度大,如混合群体。这种地域群体的形态变异可以解释为,地下洞道系统中环境因子选择作用对高原鼢鼠形态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然红松种群形态特征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我国红松天然分布区内,根据纬度和海拔的差异,选取了凉水、小北湖和长白山3个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下的天然红松林,进行了形态结构的观测分析。分单株采样,测量了一级枝针叶的长度,球果长度、宽度、每球果含种子数目,种子的重量,树皮的形态。结果表明:红松平均针叶长度在我国分布区风呈现中间长、南北短的趋势。种群内针叶的变异幅度凉山地区最大(0.1486),长白山地我最小(0.1056);种群间针叶长度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甘肃鼢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2,12(3):193-199
本文根据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头骨无机盐含量与其已知年龄大小存在的正相关系, 采用头骨干重作为划分该种年龄的指标,并选择体重、体长、头骨颅全长及额宽检验头骨干重鉴定年龄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头干重是鉴定甘肃鼢鼠年龄的较为准确的可行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6.
甘肃鼢鼠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金钢  王廷正  李金铭  赵亚军 《兽类学报》1999,19(2):158-159,131
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害鼠预测预报的基础。国内曾对大林姬鼠、子午沙鼠、大仓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小家鼠等种群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作者于1992~1994年,在延安树木园和富县牛武林场对甘肃鼢鼠种群动态及影响因素做了研究,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7.
甘肃鼢鼠种群性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甘肃鼢鼠种群的性比及性比的季节,年度和年龄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种群性比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鼢鼠种群的总性比(♀/♂)为1.57,雌性明显多于雄性(X^2=47.6,P〈0.01),并且,种群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年龄变化,但性比的年度变化不明显,在4-8月份鼢鼠繁殖期,月降水量〈5mm,或月降水量〉40mm的月份,月降水量与其后一月鼢鼠种群性比之  相似文献   

8.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一种终年营地下独居生活的小型掘土类动物。本文通过测定mt DNA的控制区部分序列(530 bp)变异,分析青海东部地区8个甘肃鼢鼠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58个样本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9种单倍型,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0.953 2)、核苷酸多样性低(π=0.006 36)。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青海东部甘肃鼢鼠种群在历史上存在着快速扩张的事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网络关系图中,单倍型呈星状分布,没有按地理位置形成对应类群。基因流(Nm)数据显示多数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贫乏,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与种群间遗传变异分别为48.82%和51.18%,遗传分化明显。IBD分析表明,甘肃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说明距离隔离对甘肃鼢鼠种群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甘肃鼢鼠的这种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可能是地下生活方式靠挖掘迁移带来的较小扩散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红皮沙拐枣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玲  任珺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0):1906-1911
调查和测定了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红皮沙拐枣(Calligonum rubicundum)5个种群的形态变异特征,应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其形态因子进行了单元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16个形态指标中的15个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多元方差分析的种群间形态变异的差异性较小。灌高、种子重量和灌幅指标具有很强的形态变异性分析意义。种群间的形态差异(欧式距离)与种群问基因流动(地理距离)间没有发现相关关系。来自宁夏的R5种群在形态聚类分析巾较为孤立,其它4个来自新疆的种群具有较近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广东、山东、河北和黑龙江4个省份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20、25和30℃,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差异不显著;在15℃,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差异显著。在15~30℃,单一大豆蚜地理种群形态指标有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趋势。试验结果也表明,单一地理种群大豆蚜的Q值也有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的趋势;而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种群间的Q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甘肃鼢鼠粪尿气味对侵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Gansu zokor ( Myospalax cansus) is a solitary fossorial rodent, which inhabits its own tunnel system. The Gansu zokor are highly aggressive, and encounters between of two animals may end in the death or injury of one of them.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ecaluria odor of the Gansu zokor on its invading behaviour, the behavioral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Gansu zokors use faeces to mark their own territorial boundaries and the effect on its excavation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an intruder was introduced, the test animal almost always shifted its latrine location to the intruder‘s side. The Gansu zokor can detect the conspecific odor. In nonbreeding season, the odor of urine and faeces of Gansu zokors prolongs excavation of homosexual intruders and play a role in delaying conspecifics from entering the territory .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哈氏腺的结构特征及其在低氧应激下的抗氧化能力,用组织解剖学方法观察甘肃鼢鼠哈氏腺整体及其显微结构,分光光度计测定哈氏腺低氧应激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甘肃鼢鼠哈氏腺肥大,包围在眼周,位于颧骨下的颞窝,为管泡状腺体,由柱状细胞构成,依胞质中分泌物含量分为厚细胞和薄细胞。常氧下,甘肃鼢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但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SD大鼠;在低氧应激4 h后,甘肃鼢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迅速升高,显著高于SD大鼠,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在低氧2、4和6 h无显著性变化,但均显著低于SD大鼠;在低氧8 h后,甘肃鼢鼠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较低氧2~6 h显著升高。甘肃鼢鼠丙二醛含量在常氧和低氧应激中均显著低于SD大鼠。结果说明,甘肃鼢鼠在低氧应激后,哈氏腺通过提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清除低氧诱导产生的多余自由基,谷胱甘肽还原酶在抗氧化中不起主要作用。地下鼠甘肃鼢鼠抗氧化模式与地面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低氧环境适应动物的血液理化特征,用美国雅培手掌血气分析仪分别测定常氧适应4周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及甘肃鼢鼠(M.cansus)血液的血气、酸碱及电解质指标,并与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常氧适应后,甘肃鼢鼠与高原鼢鼠动脉氧分压(PaO2)、静脉氧分压(PvO2)、动静脉氧分压差(PaO2﹣PvO2)、动脉氧饱和度(SaO2)、静脉氧饱和度(SvO2)及氧利用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动物静脉血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极显著低于SD大鼠,氧利用率极显著高于SD大鼠;高原鼢鼠与甘肃鼢鼠动、静脉血红蛋白(Hb)及动、静脉红细胞压积(HCT)无显著性差异,血红蛋白含量与SD大鼠无显著性差异,但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低于SD大鼠;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血液酸碱特征趋于一致,不同于SD大鼠,动静脉pH差(pHa﹣pHv)及动静脉CO2总含量差(TvCO2﹣TaCO2)显著高于SD大鼠,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极显著低于SD大鼠,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CO2﹣PaCO2)极显著高于SD大鼠;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血浆中钠离子(Na+)浓度、钾离子(K+)浓度、游离钙离子(iCa2+)浓度及动静脉钠离子浓度差(Na+v﹣Na+a)、钾离子浓度差(K+v﹣K+a)和游离钙离子浓度差(iCa2+v﹣iCa2+a)无显著性差异;高原鼢鼠动脉血钾离子浓度显著低于SD大鼠,钾离子浓度差显著高于SD大鼠;甘肃鼢鼠钾离子浓度差及动、静脉血钙离子浓度显著高于SD大鼠。这些结果说明,低氧适应动物血气、酸碱及电解质特征一致,与地面生活的SD大鼠差异很大,表现出较低的红细胞压积和较高的氧利用率,血液能耐受较宽范围的酸碱变化,维持电解质稳定,保证内环境稳态。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4个地区(临潭、天祝、玛曲和碌曲)8个地理群体的头骨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13个特征变量的地理分异,挖掘形态特征的主要变量,并探讨其形态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群体间13个特征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13个头骨特征变量可用3个主成分来表述,其累计贡献率达96.981%。颅全长、上齿列长及齿隙长是高原鼢鼠头骨发生分化的主要变量。天祝种群与碌曲种群,及玛曲种群与临潭种群都有重叠,其中碌曲的两个种群相似性最高,玛曲种群和临潭种群与其他种群几乎无重叠,显示完全分化,聚类分析结果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头骨形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头骨形态大小与海拔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地理隔离、栖息地海拔因子影响下的生态条件等是高原鼢鼠头骨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种群分化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步,通过形态特征进行种内变异的探讨对揭示微进化过程具有积极
意义。本文以社鼠头骨为材料,通过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自我国中西部5 大山系的250 号标本头骨形态变
量进行了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秦岭与四川各山系之间社鼠头骨已发生完全分化,而在四川各山系之间,除
邛崃和相岭山系外,其余各山系社鼠头骨形态已分化明显。腭长、上颌齿隙长等变量是各山系社鼠头骨样本发
生分化的主要变量,暗示上述山系之间社鼠头骨形态的分化可能主要来自于局部种群在食物资源及觅食习性等
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本文研究结果尚揭示了在对具有广泛分布的小型兽类进行种下阶元(如亚种) 的划分
时,需充分考虑形态特征可能存在的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受到高原低氧以及洞穴低氧的双重低氧环境压力。经RNA 提取、RT-PCR、亚克隆与测序,本研究获得高原鼢鼠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编码区序列,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鼢鼠nNOS 基因编码区(CDS)全长4 290 bp,编码1 429 个氨基酸残基;CDS 与大鼠、小鼠、兔、狗、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0% 、89% 、87% 、87% 、89% ;结构域上,高原鼢鼠nNOS 具有PDZ蛋白结构域、氧化域、还原域及钙调素结合位点等nNOSs 所具有的典型结构域;基于nNOS 的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高原鼢鼠与大鼠、小鼠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或其它分子标记构建的进化关系相符;分子进化分析检测到高原鼢鼠nNOS 中存在3 个正选择位点---332 T、1200 G 和1334 P,但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本研究为揭示高原鼢鼠nNOS 的表达特征及其在低氧适应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