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用简单易行的诱导手段,从溶源性的嗜盐古生菌中诱导产生新的噬菌体,为分离嗜盐古生菌噬菌体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分别用紫外线与丝裂霉素C对10株对数期的嗜盐古生菌菌株进行诱导,上清液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噬菌斑鉴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噬菌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经1 μg/mL丝裂霉素C诱导的嗜盐古生菌融合子F5产生了一株新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SNJ1,该噬菌体能感染Natrinema属的菌株J7.结论:丝裂霉素C能诱导原噬菌体从宿主中分离,为嗜盐古生菌噬菌体分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徐旸  王锦鸿  徐桐  向华  韩静 《微生物学报》2023,63(2):523-539
嗜盐古菌是古菌域的一个重要代表类群,在遗传与代谢、进化与适应、前沿生物技术及合成生物学领域都显示了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嗜盐古菌启动子的认识和利用,可以为嗜盐古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本文从古菌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就启动子的研究方法、嗜盐古菌启动子的特征及嗜盐古菌启动子的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嗜盐古菌启动子的研究现状,并对嗜盐古菌启动子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古菌(Archaea)是一类与细菌及真核生物显著不同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1],大多生活在极端或特殊环境,主要包括产甲烷古菌(Methanogenic Achaea)、极端嗜盐古菌(Extremely Halophilic Archaea)和极端嗜热古菌(Extremely Thermophilic Archaea)等三大类.极端古菌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成员,也是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其中,嗜盐古菌可产生一类蛋白类抗生素,称为嗜盐菌素(halocin).  相似文献   

4.
嗜盐古菌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恒林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5):1113-1122
嗜盐古菌是一类需要高盐维持生长的古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嗜盐古菌都属于古菌域的广古菌门,主要包括:嗜盐甲烷古菌类群、嗜盐古菌纲的全部成员以及尚不能培养的纳米嗜盐古菌类群。嗜盐古菌是盐环境的土著类群,驱动着盐环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极端微生物,嗜盐古菌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嗜盐古菌分类学地位的变迁、分类学方法、分类学研究现状及我国的嗜盐古菌分类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嗜盐古菌分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细菌要维持其完整的细胞形态需要一定的渗透压,根据极端环境微生物耐盐程度的差异大致分为非嗜盐、弱嗜盐、中等嗜盐、极端嗜盐和耐盐菌5大类.本研究组通过测定不同浓度NaCl条件处理下,600 nm处的光谱吸收的改变值结合显微照相的方法,对极端嗜盐古菌维持完整细胞形态所必须的最低NaCl浓度进行研究.发现极端嗜盐古菌CY1保持完整的细胞形态的最低NaCl浓度为8%~10%.并建立了较为系统、可靠的测定极端嗜盐古菌保持完整细胞形态最低NaCl浓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极端嗜盐古菌蛋白类抗生素——嗜盐菌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菌 (Archaea)是一类与细菌及真核生物显著不同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1] ,大多生活在极端或特殊环境 ,主要包括产甲烷古菌 (MethanogenicAchaea)、极端嗜盐古菌 (ExtremelyHalophilicArchaea)和极端嗜热古菌 (ExtremelyThermophilicArchaea)等三大类。极端古菌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成员 ,也是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其中 ,嗜盐古菌可产生一类蛋白类抗生素 ,称为嗜盐菌素 (halocin)。与细菌素相似[2 ] ,嗜盐菌素是由质粒编码、核糖体合…  相似文献   

7.
王爽  谢宸  周庭宇 《生物资源》2021,(5):443-452
盐土生古菌属(Haloterrigena)是一类生长在含有1.7~5.5 mol/L NaCl、17~60℃温度范围内的极端嗜盐古菌。自该属1999年被建立以来,目前已有10个种被有效发表。但是在基于16S rRNA或rpo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上,盐土生古菌属物种常与碱线菌属(Natrinema)和嗜盐碱红菌属(Natronorubrum)的成员交叉聚类在一起;而且盐土生古菌属内各成员间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如多数盐土生古菌属菌株生长pH范围6.0~9.0,最适pH 7.0~7.5,然而大庆盐土生古菌(Haloterrigena daqingensis)为该属的唯一嗜碱成员,生长pH在8.0~10.5,最适为pH 10.0;在化学分类特征方面,该属的多数菌株含有糖脂类型为双硫化二糖基二醚(disulfated diglycosyl diether,S2-DGD-1),然而伊斯帕尼亚盐土生古菌(Haloterrigena hispanica)菌株FP1含有S-DGD硫酸化二糖基二醚(sulfated diglycosyl diether)。鉴于该属存在的这些特殊特征,以及与碱线菌属和嗜盐碱红菌属在系统进化上的特殊关系,结合前期发表的该属的新种和相关文献资料,系统综述了盐土生古菌属的建立、分类学特征、生态分布、基因组信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盐土生古菌属已知种分类地位的确定、该属其他新分离菌株的分类鉴定、功能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层平板法应用于嗜盐古菌铁载体的原位检测。双层平板的上层为不添加铁离子的嗜盐古菌培养基, 嗜盐古菌可在其上生长, 在缺铁胁迫下可向外界分泌铁载体; 下层为含有CAS检测液用于铁载体检测的琼脂。当上层平板生长的嗜盐古菌分泌的铁载体透过培养基渗透到下层检测琼脂后, 即可在下层检测平板上产生明显的特征性的铁载体螯合晕圈, 表明双层平板法在嗜盐古菌的铁载体检测中确实可行, 且较原有的嗜盐古菌铁载体检测方法简便、直接。  相似文献   

9.
盐田土壤嗜盐微生物对盐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盐的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对江苏连云港台北盐田土壤和盐城三圩盐田土壤的嗜盐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两地盐土嗜盐细菌和古菌的分布具有相似性和独特性。采用培养法从两地盐土中共分离到17株嗜盐细菌, 其中Halomonas为两地盐土共有的嗜盐细菌, 而Halobacillus和Pontibacillus仅在三圩盐土中发现。通过非培养的16S rDNA 基因文库法从两地盐土中发现了13种嗜盐古菌, 台北盐土有Halobacterium 和 Haloplanus, 三圩盐土有Halobacterium, Natronobacterium, Halogeometricum 和 Haloarcula。10个嗜盐古菌的16S rDNA和GenBank已知序列的同源性为92%~97%, 可能为这些属中的新种。该研究为盐田环境嗜盐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新疆罗布泊地区高盐环境可培养嗜盐古菌的多样性及其功能酶应用潜力。【方法】采集罗布泊地区13份土样,用纯培养并结合基于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样品中嗜盐古菌的多样性。按系统进化树的聚类关系,挑选出一些菌株进行盐度耐受及淀粉酶、蛋白酶、酯酶的酶活检测。【结果】从13份土样中共分离到56株嗜盐古菌,经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通过MEGA 4.0构建N-J树分析,56株菌分布于嗜盐古菌的10个生效发表属和5个潜在新属。运用Shannon-Wiener方法计算其多样性指数为1.820。挑选17株嗜盐古菌所测试盐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批嗜盐古菌的大部分生长范围在10%-35%之间,最适盐浓度在20%-25%之间。不同酶活检测结果为:淀粉酶酶活率为70.6%,蛋白酶酶活率为35.3%,酯酶酶活率为82.4%。【结论】新疆罗布泊周边地区由于气候及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蕴藏丰富的嗜盐古菌资源。本实验所设计的分离方法对嗜盐古菌的分离是极其有效的,为进一步研究新疆罗布泊及周边地区嗜盐古菌资源提供了技术基础。盐度耐受实验结果验证在低盐环境中分离嗜盐古菌新物种的可行性。同时,嗜盐古菌的酶活比率较高且活性较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嗜盐古菌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苎麻属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是栽培苎麻的原产国,拥有丰富的苎麻属植物资源.深化苎麻资源的研究对了解苎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以及苎麻品种改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苎麻属植物的起源分类与进化、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苎麻资源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等基础性研究进展,并对苎麻资源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索志立   《广西植物》2007,27(1):31-39
莲科含1属1种2亚种,以具有最古老的有活力的种子而著称。形态学研究显示,莲不仅具有双子叶植物特征,而且又具有单子叶植物的某些性状。因此,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演化以及单子叶植物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有关莲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该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岑杰  黄惠芳  马飞  刘欣  李庆伟 《遗传》2008,30(1):13-19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以七鳃鳗为代表的无颌类脊椎动物, 被普遍认为处在进化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边缘。因此, 研究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的机制, 对揭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无颌类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高等脊椎动物特有的适应性免疫特征, 并发现了一些在结构或功能上与高等脊椎动物免疫相关基因同源的免疫因子。文章就近年来对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起源与进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形态学研究显示睡莲科Nymphaeaceae具有许多原始性状。睡莲科又被称为“古草本”。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睡莲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系统树根部附近最早分异谱系的演化支之一,对研究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具有重要价值,但有关睡莲科的范围和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薛成  李波卡  雷天宇  山红艳  孔宏智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60-22560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进化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多组学数据的积累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起源与进化的理解和研究, 使得阐明生物进化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机制成为可能。值此《生物多样性》创刊30周年之际, 本文简要回顾生物多样性起源与进化相关研究在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以期帮助读者了解该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过去10年中, 生物多样性起源与进化相关研究在生命之树重建、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物种概念、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以及新性状起源与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了许多分类单元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部分历史成因、提出了新的物种概念和物种形成模型、阐明了新性状和新功能发生的部分分子机制。我们认为, 更精准地重建生命之树、深入挖掘基因组数据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是今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三白草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白草染色体基数为X=11,二倍体2n=22;而三白草科的原始染色体基数为X=11,三白草属与祖先型的是一致的,是科中最原始的一个分类群。核型公式为:2n=2x=22=2m+8sm+1st,核型为3B。  相似文献   

17.
内含子在生物信息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含子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已有的研究虽揭示出内含子对基因的表达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参与了基因的进化,但内含子的功能还远没有弄清楚,对其本身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也还存在很大争论。尽管如此,目前内含子在生物信息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已蓬勃展开。本文就人们目前对内含子的基因组分析、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分析研究以及内含子在转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Homo sapien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n intensive debate between exponents of two competing hypotheses, multiregional origins and “recent out of Africa”.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the chronological studies on seven hominid sit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U-series dating, five of them of intercalated speleothem calcites and other two of fossil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dern humans were present in China about 100 ka ago, much earli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and that the so-called “temporal gap” of human presence in China between 40 and 100 ka is most probably nothing but an artifact caused by systematic errors of the dating methods. Further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n hominid sites in China may provide important evidence for resolving the hotly debated issues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相似文献   

19.
扁蚜亚科昆虫虫瘿多样性研究(半翅目,蚜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虫瘿是蚜虫诱导植物异速生长的结果,虫瘿作为蚜虫重要的延伸特征,对蚜虫系统分类、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起源演化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虫瘿的形态结构、着生部位等在蚜虫的物种间存在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是蚜虫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也是物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从结瘿的植物、虫瘿着生部位、形态结构及类型等4个方面对扁蚜亚科虫瘿的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亚科蚜虫大多都在原生寄主上形成虫瘿,个别属及种可在次生寄主上成瘿;虫瘿在类型上有虫瘿和伪虫瘿之别;在着生部位上,有叶片、叶脉、叶柄、小枝、粗枝等;虫瘿的形状也十分多样,有管状、袋状、球状、半球形、刺球状、纺锤形、圆锥形、分支状、香蕉束状等;在结构上既有单室、多室之分,也有开放型、封闭型之别.对于虫瘿多样性的研究,可为虫瘿演化规律的探讨提供重要信息,也是基于虫瘿进行物种鉴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跳虫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燕  栾云霞 《生命科学》2007,19(2):239-244
跳虫是弹尾纲(Collembola)的俗称,在所有六足动物中化石年代最早,因此跳虫是六足动物起源及进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类群。跳虫的起源、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等问题,对于阐明六足动物甚至节肢动物各大类群的系统关系非常关键,日益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就跳虫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