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单个细胞中特定物质的含量。通常在测含量的同时还要求获得单个细胞内此种物质分布的面积。对形状规则的被测物质,一般常用目镜测微尺测出长度,再算出面积。但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适于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单个细胞。我们在采用双区法,在测量物质含量的同时,可以很方便地测出不规则形状细胞内被测物质所占的面积。显微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含量的方法中常用的有两种——双区法和双波法。在公式推导中有一项被测物面积:B(1—F),其中(1—F)是测量光阑面积中含有被测物部份所占的百分数,B是测量光阑面积。  相似文献   

2.
MPV_2显微分光光度计是西德Leitz的产品,可对细胞内物质作定量测量。仪器原有的测量光阑是连续可变的虹彩式光阑,测量过程中用目镜测微尺读出光阑的直径,按内接多边形或圆的面积公式近似求出光阑的面积。用双区法、双波法测定细胞内物质相对质量时,由于被测物的相对质量与测量光阑面积成正比,因此如对光阑直径的读数稍有误差,就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每测量一个细胞,都要在目镜测微尺上读光阑直径,既费时又费力。为此,我们设计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根据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得被测物质的透射光、反射光、荧光等的光强可确定物质的含量。其中透射法的原理是基于朗伯-比尔定律。此定律在被测物质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化学样品很易满足这一条件。但生物样品,特别是细胞样品由于其所含物质的不均匀分布及其形状不规则,满足不了此种条件,测量结果必然产生误差。为消除这一误差,人们引入了双区法、双波法和扫描法。本文只就前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显微图像分析仪比较研究了8年生梨实生树(Pyrus pyrifliaNakai)童区和成年区叶片细胞核 DNA含量、RNA含量和细胞、细胞核面积大小的差异。梨实生树从童区向成年区转变后,叶片内细胞核DNA含量上升,细胞内RNA合成加强,细胞和细胞核面积增大;同时,叶肉组织结构分化程度提高,叶面积增大,叶片加厚。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扫描显微分光光度计(西德,Opton)观察比较了两例经紫外线和化学诱变剂(ENU或DMBA)转化的人胚胃、肾细胞系的形态特征,用测微荧光法原位定量细胞核的DNA,用仪器的图象分析系统测量细胞和细胞核的周长、面积、最大直径、核质比等几何参数,测定结果对转化细胞及正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提供了某些独特的定量指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染料DAPI、PyroninY和FITC分别染同一细胞内DNA、RNA和蛋白.在紫外光、绿光和兰光顺序激发后,用MPVⅡ显微荧光光度计测量反映单个细胞内DNA、RNA和蛋白含量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发射光谱分析,每种染料荧光之间的干扰是可以忽略的.测量结果与FCM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显微荧光光度术对单个细胞多参数相关测量的优点是简单、便宜,并可用于对活细胞获得形态学和定量细胞化学的组合信息.  相似文献   

7.
艾氏腹水癌小鼠腹腔内注入平阳霉素1/6半致死剂量,腹水癌细胞DNA合成受到抑制。随注入药物时间之延长,DNA合成呈直线下降。但在同一剂量和时间条件下,对腹水癌细胞RNA合成率没有影响。通过放射自显影和MPV Ⅱ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了S期细胞百分数和单个S期细胞中~3H-TdR放射自显影银粒,说明DNA合成率之抑制不是由于S期细胞百分数之降低,而是由于单个S期细胞中DNA合成强度之下降。进一步用MPV Ⅱ显微分光光度计对同一S期细胞中放射自显影银粒和孚尔根萤光定量测定,发现平阳霉素能引起早S期细胞积累;同时早S期细胞DNA合成抑制也较为明显。说明早S期细胞对平阳霉素较为敏感。其机制可能与早S期细胞合成之DNA富含GC组分有关。这与博莱霉素优先和富含GC组分的多聚核苷酸结合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艾氏腹水癌小鼠腹腔内注入平阳霉素1/6半致死剂量,腹水癌细胞DNA合成受到抑制。随注入药物时间之延长,DNA合成呈直线下降。但在同一剂量和时间条件下,对腹水癌细胞RNA合成率没有影响。通过放射自显影和MPV II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了S期细胞百分数和单个S期细胞中~3H-TdR放射自显影银粒,说明DNA合成率之抑制不是由于S期细胞百分数之降低,而是由于单个S期细胞中DNA合成强度之下降。进一步用MPV II显微分光光度计对同一S期细胞中放射自显影银粒和孚尔根萤光定量测定,发现平阳霉素能引起早S期细胞积累;同时早S期细胞DNA合成抑制也较为明显。说明早S期细胞对平阳霉素较为敏感。其机制可能与早S期细胞合成之DNA富含GC组分有关。这与博莱霉素优先和富含GC组分的多聚核苷酸结合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观察大鼠胃G细胞、D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人参对胃G细胞、D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活性的影响。用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了服用人参的G细胞、D细胞免疫反应阳性面积及光密度。检测结果表明,人参能使大鼠胃G细胞、D细胞增大,增加G细胞中胃泌素的含量和D细胞中生长抑素的含量。本文的结果提示,人参对大鼠胃G细胞和D细胞的形态及分泌活动有调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旋勐  张岗  高静  颜永刚  魏瑶  陈莹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11):1834-1842
选取不同发育时期的山茱萸果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果实形态观察法、显微及超微技术、组织化学定位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物质分布及积累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以单因素ANOVA检验不同发育时期单宁含量的差异,以揭示单宁物质在山茱萸果实发育中的变化规律,为山茱萸果实涩味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颜色和果实体积变化明显,可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幼果期、中果期、成熟期3个时期;单宁物质主要分布在山茱萸果实中果皮的单宁细胞中。(2)在山茱萸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细胞数目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幼果期单宁细胞从无到有,随着果实发育单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至中果期单宁细胞数目开始减少。(3)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单宁细胞数目的变化一致,单宁含量在花后120 d时达到最多,随后逐渐减少。(4)单宁物质首先在细胞质的小液泡中积累,中央大液泡形成后则为单宁物质积累的主要场所,其积累形态主要有颗粒状、不规则状和板块状3种;单宁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中果期后期及成熟期在中央大液泡液泡膜附近有电子致密物质积累。研究认为,山茱萸果实中中果皮薄壁细胞为单宁物质积累的专属细胞,即单宁细胞,单宁物质的合成运输与液泡、囊泡以及线粒体的作用密切相关;成熟期山茱萸果实总单宁含量降低,涩味降低,表明单宁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果实涩味息息相关,可结合代谢组和转录组的方法对山茱萸果实中单宁物质的合成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转录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现已证明,多个lncRNA是潜在的癌症治疗靶点。LncRNA00067110是从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和正常黑色素细胞转录物组图谱中发现的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lncRNA00067110是否调控B16-F10细胞的增殖、凋亡和黑色素生成,本文通过LncTar预测和双荧光酶活性验证了钙结合酪氨酸磷酸化调节蛋白(Cabyr) 和lncRNA00067110存在靶向关系。通过构建lncRNA00067110的过表达载体,转染B16-F10细胞,经过对B16-F10细胞的转录图谱分析,并对细胞增殖、凋亡和黑色素生成的表型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lncRNA00067110靶向Cabyr,在过表达lncRNA00067110的B16细胞中,17个基因呈差异表达。其中,Cabyr的表达被上调,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EK/ERK/MNK/CREB和黑色素生成相关基因TYR家族成员及CREB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被下调,凋亡相关基因AKT和Bcl-2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丰度被上调。进一步通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表型的变化验证了lncRNA00067110的功能。结果提示,lncRNA00067110通过靶向Cabyr,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和黑色素生成,并诱导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可能成为治疗和抑制黑色素瘤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刘聪  谢伟  何林  张传伦 《微生物学报》2020,60(6):1051-1062
拉曼显微光谱是一种能够提供0.5–1.0μm空间分辨率的单个微生物细胞内化学结构信息的研究技术。近几年来,拉曼显微光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微生物单细胞的研究中,它可以快速无损地检测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征化学组分。典型的单个微生物细胞的拉曼光谱包含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色素(例如类胡萝卜素)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表征微生物细胞的基因型、表型和生理状态。所以单细胞拉曼显微光谱是一种可用于区分微生物样品的"全生物指纹"技术,它可用于研究单个微生物细胞生命阶段的转变、鉴定微生物单细胞中的色素及其他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等。本文综述了目前拉曼显微光谱在微生物单细胞研究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与稳定同位素标记(stable isotope probing,SIP)、拉曼成像、光谱分类和细胞分选技术结合来探究微生物单细胞对物质吸收后特征峰的变化、推导物质循环过程、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和探索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拉曼显微光谱作为微生物单细胞研究的手段之一,在代谢过程的研究、活细胞分选和细胞对物质的利用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异硫氰酸苄基乙二胺四乙酸为双功能螯合剂,合成了半抗原,并将半抗原与钥孔戚血蓝素或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制备抗原。用二喹啉甲酸(BCA)法测抗原浓度,对半抗原、抗原、KLH和BSA分别进行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 利用SDS-PAGE电泳进行定性鉴定,用三硝基苯磺酸法间接测偶联率,用石墨炉原子分光吸收法检测抗原中Hg2+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抗原合成成功, Hg-ITCBE-KLH、Hg-ITCBE-BSA、ITCBE-BSA中载体蛋白ε-氨基的替换程度依次为34.75±4.60%、40.61±0.99%、61.27±0.69%, Hg2+的含量依次为分:38.4±0.5μg/ml、125.5±0.9μg/ml、0μg/ml。  相似文献   

14.
显微分光光度法是利用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以一定波长的单色光在显微镜下对生物样品微细结构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定量测定。显微分光光度法测定的不是一个细胞,而是一个细胞群体内的某种物质(如DNA),其中各个细胞内的物质含量不完全相同,然而,一个细胞群体的某物质含量有一定的分布,通常用组织图来表示,正常细胞胞核的DNA含量只与染色体的数目有关,如呈规律性的成倍增加,即为2倍体、4倍体等。用这种方法,可以鉴定正常细胞受到某种外界环境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如癌变等。我们采用这种技术探测大白鼠受Co~(60)γ射线照射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一、材料和方法选择体重为150g—200g的雄性大白鼠,每16—20只为一批,进行Co~(60)r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一种SOD的测活方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的改进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在医疗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酶。它的测活方法很多,一般是根据SOD具有抑制O_2介导的反应的能力这一原理而建立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是其中较为简便的一种,本文对这种方法做了下述改进。材料与方法 1.仪器 M750UVIS-A型微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日本岛津双光束双波长自动记录分光光度计。 2.试剂 SOD(上海生化所东风试剂厂产品),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3.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的测定取4.5ml100mM缓冲液(见表1),4.2ml蒸馏水,混匀  相似文献   

16.
三倍体草鲂杂种及其双亲的红细胞(核)大小和DNA含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血液涂片、Wright和Giemsa染色、CMSD微测目镜数显仪测量草鱼、三角鲂及其杂交一代(简称草鲂杂种)的红细胞和核的大小。草鲂杂种红细胞和核的面积明显增大,其中比草鱼的红细胞和核都增大1.3倍,比三角鲂的红细胞和核分别增大1.3和1.5倍。用Feulgen染色,MPV-Ⅱ型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草鲂杂种及其双亲的红细胞DNA含量,草鲂杂种的红细胞DNA相对含量分别是草鱼和三角鲂的1.57和1.27倍,也表现出增大的现象,作者认为草鲂杂种是一个通过杂交产生的异源多倍体。另外,本文还就鱼类多倍化形成的途径及其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和表达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与白细胞介素12(IL-12)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初步验证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Gen 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分别全基因合成全长人VEGFR2和IL-12基因,VEGFR2与IL-12通过Furin/2A(F2A)进行连接,融合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 VAX1,构建p VAX1-VEGFR2-F2A-IL-12表达质粒。将p VAX1-VEGFR2-F2A-IL-12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后,通过ELISA法测其真核表达能力。质粒注射B16荷瘤小鼠模型后,分析其抗肿瘤效果。[结果]质粒p VAX1-VEGFR2-F2A-IL-12构建成功;ELISA检测293T细胞转染上清液结果显示,VEGFR2和IL-12都能够在293T细胞中得到表达。质粒注射荷瘤小鼠模型后,显示出了较强的抑制B16肿瘤生长的能力,达到50%。[结论]p VAX1-VEGFR2-F2A-IL-12质粒成功构建和表达,该质粒具有较好的抑制B16肿瘤生长的能力,其抑制率达50%。  相似文献   

18.
胡清华  张宇 《生理学报》1994,46(4):405-408
应用Fura-2/AM和双波长显微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原代培养的单个猪肺动脉内皮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Ca2+]i)为107±14nmol/L(n=10);三磷酸腺苷使[Ca2+]i呈双相增加:初相峰型,其后的第二相为平台期。峰相系内钙释放引起,平台期源于外钙内流。  相似文献   

19.
配体与膜受体结合可启动细胞信息传递通路,激活细胞并产生生物学效应。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流式细胞分光光度计,生物活性测量等技术,研究MA与巨噬细胞膜受体结合后,膜下肌动蛋白丝构筑和含量随时间变化,以及细胞热能量改变。结果是ConA结合巨噬细胞膜受体后,膜下肌动蛋白多聚化加快,构筑成细胞内F-actin立体空间网络,F-actin含量增加具有时间相关性,细胞热能量增加。巨噬细胞内这些变化提示ConA通过膜受体诱导膜下肌动蛋白多聚化和构筑过程有信息传递和激活细胞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激光显微照射结合细胞化学分析研究微核仁形成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氩离子激光显微照射雄性长鼻鼷肾脏上皮细胞株(PTK_2)间期细胞的核仁后,分别对核仁内RNA和DNA进行特异染色,并使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核仁内DNA的相对含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激光照射能够破坏核仁内的DNA和RNA,进一步证明了“候补”核仁组织区的存在是可靠的。激光照射核仁后银染的结果是“候补”核仁组织区存在的较直接证据。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微核仁的形成是由“候补”核仁组织区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