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前后,以及体外受精后胚胎早期发育的不同阶段,整合蛋白β1的分布规律。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标记的整合蛋白β1抗体。结果:在成熟人类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的合子以及2细胞阶段胚胎中,整合蛋白β1的分布不同于在小鼠胚胎中的分布,不是分布在细胞质膜的表面,而是集中分布在细胞核的附近,细胞质膜的表面分布很少。在体外培养的4细胞和8细胞胚胎中,整合蛋白β均匀分近,细胞质膜的表面分布很少,在体外培养的4细胞和8细胞胚胎中,整合蛋白β均匀分布在卵裂球中,发育至桑甚胚阶段,整合蛋白β1的分布开始出现极性,到囊胚阶段,整合蛋白β1的分布集中于滋养外胚层处。结论:整合蛋白分子被普遍认为是卵母细胞中的精子受体,但本研究提示,人类精子和卵母细胞的结合,整合蛋白β1的影响可能不大,而整合蛋白β1可能与雌雄原核融合,胚胎卵裂以及胚胎着床有关。  相似文献   

2.
小鼠2-细胞胚胎ATP合成酶6基因特异表达分析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子基因组活化是小鼠胚胎早期发育由细胞质调控向核调控转变的关键 .小鼠合子基因组活化发生在 2 细胞胚胎阶段 ,通过对 2 细胞胚胎阶段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分析 ,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早期小鼠胚胎的发育机理 .用DD RTPCR技术 ,从单个小鼠 2 细胞胚胎与成熟卵母细胞 (MII细胞 )中分离了 2个差异片段 ,片段 2同小鼠睾丸中表达的一个未知片段具有高度同源性 .经过cDNA文库构建、筛选 ,分离到其全长cDNA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为小鼠ATP合成酶亚单位 6基因 .ATP合成酶亚单位 6基因由线粒体DNA编码 ,与细胞内ATP的合成相关 .小鼠 2 细胞胚胎特异表达的ATP合成酶亚单位 6基因可能与胚胎正常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3.
萌发花粉细胞质纤丝网架与细胞质颗粒运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萌发的丝瓜花粉中存在一个动态细胞质纤丝网架,它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柔性,是细胞质一流动的基础,制约着细胞质颗粒的运动。电镜照片显示出,网架纤丝主要由许多直径为5-7nm 的微丝相互平行排列而成,并且在两条微丝的相接处具有定向排列的箭头状物。我们认为在微丝上的某些部位可能存在肌球蛋白分子,它们在细胞质纤丝网架变化及细胞质颗粒的运动中起着动力和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者研究了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的关系。细胞核物质通过核孔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由核仁而来的核糖体前体物在细胞质中形成大量的核糖体。一部分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囊泡的膜上,形成粗糙型内质网。粗糙型内质同囊泡具有合成和运输卵黄物质的功能。一部分核糖体是游离的,它们可在细胞质中合成致密蛋白质小颗粒,随后这些颗粒逐渐聚集融合成致密的卵黄粒。溶酶体可吞噬这些由游离核糖体形成的蛋白质颗粒团或其它膜状物,并将它们消化、融合,从而形成大的卵黄粒。部分线粒体参与了卵黄粒的合成并最终演变成卵黄体。微丝也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用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研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二次免疫后2、3、5、8和10天豚鼠腘淋巴结中抗体形成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按照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抗体阳性反应特征,可将它们分为四类细胞:(1)Ⅰ类细胞(淋巴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很少,核周腔呈阳性反应,细胞质中有大量均匀分布的阳性颗粒;(2)Ⅱ类细胞(前浆细胞),核质比减低,有的核偏位,胞质中出现大量颗粒状短或棒状阳性反应物,其中有一些呈平行排列;(3)Ⅲ类细胞(前浆细胞),胞质中显示大量平行排列的阳性反应物;(4)Ⅳ类细胞(浆细胞),胞质中平行排列的阳性反应物连结成网状。根据细胞的形态以及胞质中阳性反应物从颗粒状、短棒状到平行排列的片层和连结成网状的变化,显示出从淋巴细胞经前浆细胞发育为成熟浆细胞,不断合成并累积抗体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6.
小鼠母源因子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脊椎动物中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要经历MII期停滞、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的启动、胚胎基因组的转录激活、并指导完成个体的发育过程。同时,核移植过程中,分化的细胞核在去核的卵母细胞中能够重编程到胚胎早期的状态并能完成个体的发育过程。在这些发育过程中母源因子都发挥了极其的重要作用。在小鼠胚胎发育研究中发现,小鼠的基因组激活发生在2细胞期,这一时期标志着合子的发育由卵母细胞控制向胚胎控制的过渡,期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体外培养的小鼠的胚胎的发育阻断也易发生的2细胞时期。因此对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母源因子的研究,将有利于了解早期体外培养胚胎和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原因,为提高体外培养和克隆胚胎发育的成功率提供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可口革囊星虫体液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体液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研究发现该星虫体液中含有红细胞、颗粒细胞、桑椹胚样细胞和卵母细胞。可口革囊星虫的红细胞数量较多,红细胞呈盘状,从一边或两边略凹陷,最典型的是从三边发育的二裂片内陷,直径为24μm-32μm。圆形红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内很少有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嗜锇的血红蛋白。体腔液内含有两种类型的颗粒细胞。Ⅰ型细胞含有大量的小颗粒,是典型的变形细胞,细胞质里含有大量的线粒体、最典型的高尔基体、内质网和各种形状不一的小池。Ⅱ型细胞含有大量的嗜锇细胞质。在可口革囊星虫体液中含有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8.
齐艳萍  李和平  崔凯 《兽类学报》2006,26(2):171-175
用FSH 对马鹿进行超数排卵,通过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卵泡卵母细胞,用M199 为基础的培养液在38.5℃、5%CO2 和饱和湿度条件下对马鹿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与体外受精培养,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马鹿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旨在揭示马鹿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前、培养后及受精后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培养前卵丘细胞紧紧包围卵母细胞,卵母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细长,伸入透明带内,皮质区及细胞中心分布大量的细胞器。培养后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结合松散,卵母细胞表面微绒毛短粗,倒伏于卵表面,第一极体无核,皮质颗粒在皮质区成层排列,细胞质中细胞器分布均匀。受精后卵母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由倒伏而竖起,第二极体有核,细胞质中细胞器丰富,主要分布于细胞中心。  相似文献   

9.
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及卵母细胞凋亡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卵子发生过程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可明显分为3个时期10个阶段,即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和卵壳形成期。第1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经历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染色体解体成网状,滤泡细胞稀疏地排列在卵母细胞周围;第3阶段,滤泡细胞扁平状,在卵母细胞周围排成一层;第4阶段,滤泡细胞呈立方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第5阶段,滤泡细胞呈长柱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滤泡细胞之间、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出现空隙;第6阶段,卵母细胞边缘开始出现卵黄颗粒;第7阶段,卵母细胞中沉积大量卵黄,胚泡破裂;第8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黄膜包围卵黄物质;第9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壳;第10阶段,卵壳分泌结束,卵子发育成熟。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凋亡发生在卵黄发生前期,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内折叠,胞质呈团块状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2.5天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材料,使用择性抽提和整装细胞电镜制技术,显示了鼠胚成纤维细胞的中间丝-核纤层-核内架(IF-L-NM)结构体系。细胞质中有非常发达的中间丝,有的纤丝结合为束状存在,纤丝沿着核呈一定方向平行排列。细胞中也可以观察到核纤层和核骨架结构,但同胞质中间丝相比,核骨架不发达。整装细胞电镜制样使观察到的IF-L-NM更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应用音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内的中间  相似文献   

11.
锯缘青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电镜研究了锯缘青蟹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分为初期和后期)卵母细胞表面的结构和胞质的变化。卵黄发生初期分为:内源性卵黄发生阶段和有卵泡细胞直接参与的外源性卵黄合成阶段,前者特征为:在卵母细胞中充满了内质网泡,在泡内有不同程度的卵黄物质合成,此时在卵母细胞的表面区域,可见很多卵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表面迁移,并包围卵母细胞。后者其特征是在卵母细胞的表面,有大量的胞饮小泡出现在卵膜的内面,随着两细胞表面膜的逐步融合和胞饮作用加强最后形成链锁状结构,胞质中靠近卵质周围有卵黄体的积极合成和大更换 脂肪滴积累,在此阶段的后期,卵泡细胞质已基本吸收完毕,卵泡细胞膜和卵母细胞膜融合,某些界面已无膜结构。卵黄发生后期在亲蟹孵出幼体后的第11d至第27d基本结束,此期也主要以外源性卵黄发生为主,在卵母细胞的周围,卵泡细胞迅速扩大,其间分布着大量的大小不同的囊泡和线粒体,在接近卵母细胞表面,还常可见大量的脂肪滴存在。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间其膜结构完全消失,从而可使滤泡大片细胞质直接融入卵母细胞中,以后随着卵黄发生的进一步发展,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的交界面逐步形成一个网状的膜结构屏障,同时在卵巢中可见正在降解的卵母细胞,在卵黄发生近结束以后,在卵母细胞的表面,逐步形成两层卵膜,这时的卵母细胞质中几乎充满了卵黄体和脂肪滴。  相似文献   

12.
小鼠-牛体细胞种间核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小鼠-牛异质胚构建的简便方法及小鼠体细胞核在牛卵母细胞中重新编程的可能性。以牛的卵母细胞为细胞质供体,用去除透明带及徒手切割的方法去核,设定电压1.5 KV/cm,脉冲时间40μsec,与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电融合的融合率为67.44%,卵裂率为30.23%。融合细胞经离子酶素-6-DMAP激活,用微滴内压制做窝的方法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异质胚,异质胚的最终发育阶段为8细胞期。结果表明,去透明带牛卵母细胞经切割法去核,可用于小鼠异质胚构建;微滴内做窝的体外培养方法可避免无透明带胚胎的聚合。  相似文献   

13.
胸腺肽-β4(thymosin-β4,Tb4)是一种重要的 G-actin遮蔽因子(G-actin sequestering factor),在细胞微丝活动中有着调节G-actin活性的作用. 以往报道证实了Tb4在细胞中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但其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迄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 以昆明白小鼠卵巢、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作为实验材料,以免疫( 荧光) 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为主要研究方法,对Tb4的表达与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Tb4在相关发育过程中,存在差异性的表达和定位变化.结果表明,在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Tb4能够通过表达与分布的变化对细胞微丝活动和细胞增殖活动进行调控,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早期胚胎发育以及胚胎着床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胸腺肽-β4(thymosin-β4,Tb4)是一种重要的G-actin遮蔽因子(G-actin sequestening factor),在细胞微丝活动中有着调节G-actin活性的作用.以往报道证实了Tb4在细胞中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但其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等方面的作用,迄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以昆明白小鼠卵巢、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作为实验材料,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为主要研究方法,对Tb4的表达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Tb4在相关发育过程中,存在差异性的表达和定位变化.结果表明,在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Tb4能够通过表达与分布的变化对细胞微丝活动和细胞增殖活动进行调控,对小鼠卵母细胞成熟、早期胚胎发育以及胚胎着床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两栖类的成熟卵是辐射对称的。当精子穿入后产生了灰色新月,标志了胚胎背腹极性的形成,而第一次分裂面往往是通过灰色新月,因而建立了胚胎两侧对称平面。这个现象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直至本世纪初著名的胚胎学家A.布拉舍证明第一次卵裂面与两侧对称约有60-70%是相符的。随后许多学者以不同实验方法来阐明灰色新月的形成,以期了解胚胎体型是怎样建立的。 (一)受精前卵母细胞的细胞质结构长足而生理上尚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内含有各种成分:卵黄小板、糖原颗粒、脂滴、核糖体、线粒体、皮层颗粒等以及一些可溶性成分如  相似文献   

16.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超微结构发生显著而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涉及细胞质中核糖体、质体和线粒体。减数分裂前期Ⅰ,细胞质中核糖体密度逐渐降低,质体和线粒体结构变得不明显。粗线期至双线期,细胞质中核糖体密度降至极低水平,同时质体和线粒体呈衰退结构状态。中期Ⅰ,细胞质中核糖体恢复致密,质体和线粒体也恢复了正常的形态和结构。来自细胞核的类核仁进入细胞质并扩散。这是恢复中期Ⅰ细胞质中核糖体密度的主要原因。内质网在核糖体数量变化中显示出有重要作用。这些细胞质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认为与世代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的腹足纲贝类,其生殖系统较为复杂,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成体瘤背石磺的生殖系统及产卵前后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雄性生殖系统主要南阴茎囊、阴茎、雄性附性腺、两性腺(早期主要产生精于)和储精囊等部分组成,而雌性生殖系统则由两性腺(后期主要产生卵子)、生殖细胞输送管、蛋白腺、黏液腺、受精囊和阴道等组成;(2)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在产卵前后变化较小,但两性腺、卵蛋白腺和黏液腺的组织学在产卵前后变化显著;(3)产卵后的两性腺由于成熟卵子的排放,整体结构松散,部分腺泡中有少量未排出的成熟卵细胞和卵黄合成早期的卵母细胞;(4)产卵前的卵蛋白腺中含有许多强嗜碱性的小颗粒(组织学结构类似于卵鞘中的胚胎外周蛋白),产卵后腺体中的颗粒相对较大,且呈嗜酸性;(5)产卵前的黏液腺中存在嗜碱性区、嗜酸性区和混杂区三种区域,但是产卵前黏液腺以嗜酸性细胞为主,而产卵后的黏液腺中以嗜碱性细胞区域为主,且分泌管道中有一些嗜碱性物质.由此可见,卵蛋白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卵蛋白包裹受精卵形成卵外周蛋白层,而黏液腺则在产卵过程中分泌黏液物质形成卵鞘结构及链状的卵带.  相似文献   

18.
甜菊愈伤组织分生区细胞中膜内含物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在分化培养基上的甜菊(Stevia rebaudiana)愈伤组织分生区细胞中存在双膜和多膜内含物。电镜观察表明,这些膜内含物是由一圈或多圈呈同民贺或卷绕状排列的内质网包围部分细胞质而形成的。双膜内含物内外层膜的靠细胞质表面有核糖体附着,而多膜内含物仅在其最外层潴泡的外膜上偶有和量核糖体附着。附着细胞液泡化程度的提高,多膜内含物通过液泡膜内陷而转移到液泡中或通过消化其中被包围的细胞质及内膜而转  相似文献   

19.
核仁前体存在于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中,由于核仁前体在卵母细胞中的含量较少且结构致密,目前,只有少数核仁前体组分得到了鉴定.核仁前体结构的完整组成尚未被详细解析,明确核仁前体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尚存挑战.早期的观点认为:核仁前体虽不具备加工rRNA及生成核糖体的功能,但该结构为纤维颗粒状核仁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发育后期胚胎重获核糖体生成能力.近期,这一观点逐步得到了修正.基于显微操作技术的核仁前体转移实验证实:母源核仁前体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发挥作用的时间窗口限定在受精至原核期之间.核仁前体可参与染色质重塑过程并维持着丝粒稳定,进而影响胚胎早期发育.本文主要综述了核仁前体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从核仁前体的角度为拯救早期胚胎的发育潜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魟类螫伤机理,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光魟的毒棘腹外侧纵沟内的毒腺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光魟的毒腺为复层上皮。从基底面到游离面依次为基底层、棘细胞层和嗜酸性细胞层。基底层细胞和棘层的细胞嗜碱性,棘细胞间有少量、散在分布的嗜酸性细胞;棘细胞的外层至腺上皮的游离面的嗜酸性细胞密集排列。电镜下可见基底细胞有丰富的核糖体。棘细胞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较丰富。嗜酸性细胞内有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接近表面的细胞内颗粒部分融合;表层细胞核消失,胞质充满融合的颗粒,游离面侧的胞膜呈角质样增厚。腺上皮内还可见到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和梅克尔细胞。提示毒腺组织内有两种类型的细胞,一类为毒液形成细胞,另一类为非毒液形成细胞。嗜酸性细胞内的电子密度低的膜包分泌颗粒成分可能是造成螫伤剧痛及全身症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