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泽蛙的骨骼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我国产泽蛙(Rana limnocharis)的骨骼系统,包括对各部分形态和结构的详细描述。蝶筛骨结构特别,与已报道的粗皮蛙(R.rugosa)很不相同;第8椎体双凹型,属参差型椎体;左上喙骨在中央区部分重叠在右上喙骨之外边缘上,显示为不完全的固胸型,肩胸骨基部分叉;两性成体的掌、指以及踱、趾各关节下瘤的皮下均有一游离的小骨块,但1龄幼体在该位处则缺如,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此小骨块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分布于我国的3种姬蛙: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粗皮姬蛙M. butleri和小弧斑姬蛙M. heymonsi的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这3种蛙的第8椎体皆为双凹型,属参差型椎体;左、右上喙软骨在中线处愈合,属典型的固胸型肩带;3种姬蛙的前喙骨、锁骨以及前胸骨都不同程度地退化甚至缺失;后胸骨保留较为完整,并且3种姬蛙的后胸骨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对姬蛙科中相关的成员进行了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3.
对太行隆肛蛙的骨骼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鼻骨较大,蝶筛骨在背而部分显露,额顶骨前后几等宽,前耳骨大.舌骨体宽明显大于长.上胸软骨小于剑胸软骨,肩胸骨基部不分叉,与中胸骨几等长,剑胸软骨呈扇形状,后端有缺刻.第8椎体为舣凹型椎体,肩带固胸型.  相似文献   

4.
粗皮蛙的骨骼系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吴贯夫  赵蕙 《四川动物》2006,25(2):218-222,I0001
详细记述了我国产粗皮蛙Rana rugosa Temmict et Schegel全套骨骼形态结构特征。第8椎体双凹椎amphicoelous vertebra,属于典型的参差型脊柱DIPLASIOCOELA Noble;肩带固胸型Firmisternia,肩胸骨基部正中央缺刻或深或浅;蝶筛骨前截背面暴露区向前延伸至与鼻骨相对的水平位。在个体间并不一致,可能与年龄变化相关而呈递增的趋势。本文首次描述了位于鼻腔软骨囊外侧边缘上镶嵌的一小骨块,目前文献上尚未查到该骨块的命名及有关功能、适应的记载,为便于叙述起见,暂称“鼻腔骨”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5.
温州不同区域泽蛙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钱晓薇 《四川动物》1999,18(3):111-114
本文报道温州四个不同区域泽蛙( Ranalimnocharis Boie) 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四处泽蛙均为2n=26 (5 +8) , NF=52 。温州市区、乐清、洞头泽蛙在6p 上有一对次缢痕, 文成泽蛙在7p 上有一对次缢痕。洞头、文成泽蛙nos-4、9、11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 温州泽蛙nos-3、4、8 为SM, 其余均为M 染色体;乐清泽蛙nos-4、9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通过温州不同区域以及国内外其它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结果差异明显, 显示泽蛙核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的两性异形与生育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寿鹿  杜卫国  舒霖 《生态学报》2005,25(4):664-668
比较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的两性异形和生育力,首次通过种间比较来验证生育力选择理论是否能解释两栖动物两性异形的进化。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均为雌体大于雄体的两性异形类型,其两性异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金线侧褶蛙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 .30 ,而泽陆蛙仅为0 .0 8。然而,两者的怀卵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结果与生育力选择理论预测不一致。此种不一致性可能由下述原因导致:选择压力作用于雄体而非雌体、能量分配策略和死亡率的种间差异、以及系统发育历史的种间差异。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雄体的身体状态指数显著高于雌体。金线侧褶蛙的头,眼和四肢都显著大于泽陆蛙;两者雌体的前后肢长度显著大于雄体。两性金线侧褶蛙的前后肢随体长呈同速生长,而泽陆蛙的前后肢随体长呈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7.
贵州茂兰泽陆蛙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室内解剖观测和调查访问等方法,于2007年4月~2009年7月观察贵州茂兰地区泽陆蛙的繁殖生态.结果表明,泽陆蛙体色多样,常态型(Ⅰ型)和背纵线型(Ⅱ型)为主要类型.泽陆蛙具有迁移繁殖习性,刚栽上秧苗的稻田为理想求偶场和繁殖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泽陆蛙具有明显性二型现象,雌雄之比为1:1.46(n=257);解剖怀卵量1245.4±480.8枚(n=17), 单粒卵重0.837 mg±0.192 mg(n=14),Ⅰ型和Ⅱ型怀卵量及单粒卵重无显著性差异;为分批次产卵种类,每次产卵量约78枚,每批产卵量约469枚;卵产出后有胶质相连,聚集成一个平面内的卵群,漂浮于水面,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灰白色.繁殖行为包括鸣叫求偶、抱对和产卵3个过程;雄蛙集体鸣叫,强制性抱对;鸣叫是雄体相互识别和吸引雌体的关键因素.野外条件下,受精卵孵化期为4~7 d,温度为制约因素;幼体至少需要1周年以上的生长期才能加入繁殖群体.体色多样、体形相对较小、怀卵量大、产卵期长,可能是泽陆蛙成为该地区优势两栖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上海郊区农田泽蛙种群动态和肥满度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4~10月,采用样线法,对上海郊区农田泽蛙(Rana limnocharis)非蛰眠期的种群数量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逐月共捕获泽蛙371只,对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组泽蛙的体长、体重和肥满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郊区泽蛙的肥满度随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呈现显著性差异。种群在繁殖前的5月份肥满度最高,8月份肥满度最小。肥满度Kwl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加而增大,K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大而减小。2龄泽蛙的肥满度增幅最大。上海郊区泽蛙的年度种群数量波动呈双峰型,峰值在7月和9月。Kwl值比K值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9.
大凉疣螈的骨骼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大凉疣螈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 的骨骼系统,对各部分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胸骨、喙骨、耻骨的形状与已报道的贵州疣螈 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不同;腕骨、跗骨数目存在个体差异;前颌骨、鼻突等与无斑肥螈、尾斑瘰螈的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从12S rRNA基因序列研究中国蛙科24种的进化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测定了中国蛙科动物24种和蟾蜍科的中华大蟾蜍线粒体12S rRNA基因长约400bp片段的序列。采用邻接法,对其数据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24种可分成3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棘腹蛙、合江棘蛙、棘胸蛙、大头蛙、虎纹蛙、倭蛙、泽陆蛙共7种,其中3种棘蛙组成一个单系;第二个支系由3种湍蛙,即戴云湍蛙、华南湍蛙和武夷湍蛙组成,应属于湍蛙亚科;第三支系包含余下的14种蛙,其中5种林蛙和4种臭蛙分别组成一个单系;2种侧褶蛙先聚合后,再与弹琴水蛙聚合,2种粗上先聚合在一起,再与由林蛙组成的单系群聚合。第三支系首先与第二支系相聚,然后它们与第一支系形成姐妹群,即由蛙亚科的7个物种组成的第一支系,不与蛙亚科另14个物种组成的第三支系直接聚合,表明第一支系的物种可能不属于蛙亚科。此外,分子证据提示把陆蛙属、大头蛙属、虎纹蛙属、棘棘属、臭蛙属、粗皮蛙属和侧褶蛙属从原来的蛙属分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