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等生物碱是我国二类新兽药博落回散和博普总碱散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目的】研究亚抑菌浓度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对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PEC)主要外膜蛋白及其调控基因和Ⅱ型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博落回生物碱对ExPEC细菌生理活动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比较不同Ⅱ型T-A系统基因yafON、hicAB、prlF-yhaV缺失的ExPEC对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及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在1/2MIC亚抑菌浓度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条件下,比较它们对ExPEC野生型(wild type,WT)菌株和外膜蛋白tolC缺失菌株(ΔtolC)的不同外膜蛋白基因ompC、ompX、tolC、ompF和调控基因acrR、rob、marR、rpoS、soxS表达的影响,以及对T-A系统基因yafON、hicAB、prlF-yhaV表达的影响。【结果】T-A系统hicAB和prlF-yhaV缺...  相似文献   

2.
张红艳  罗杰 《植物学报》2018,53(3):289-292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是罂粟属的一种传统中药, 因其富含具有抗菌功能的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 可以作为牲畜抗菌生长促进剂的安全来源植物。中国科学家以博落回为材料, 利用从头测序手段测定了首个罂粟属植物全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通过组织特异性代谢谱及表达谱分析鉴定了博落回中16个参与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合成的候选基因, 并结合同源克隆及饲喂实验对其中的14个基因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博落回中血根碱等苄基异奎宁类生物碱(BIAs)合成、调控及后续合成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罂粟属其它植物的代谢途径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HPLC法分别建立博落回根、叶、果、茎化学指纹图谱,并测定其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白屈菜红碱4种生物碱含量;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博落回根、叶、果进行质量评价。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7批根样品共标定10个共有峰,14批叶样品共标定9个共有峰,14批果样品共标定9个共有峰,10批茎样品共标定6个共有峰。博落回不同器官4种生物碱总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果>根>叶>茎;果中以上4种生物碱含量均较高,根和叶中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含量高,茎中以上4种生物碱含量均低;博落回根资源量大且原阿片碱、别隐品碱含量高于果和叶,可同博落回果、叶作为以上生物碱提取原料进行开发利用。OPLS-DA结果以VIP>1计,别隐品碱及白屈菜红碱可作为博落回根潜在质量标志物;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可作为博落回叶潜在质量标志物;原阿片碱、别隐品碱、血根碱可作为博落回果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本研究结果为博落回根、叶、果、茎的鉴别评价及博落回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虎彪  诚静容   《广西植物》1992,12(2):97-98
<正>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根状茎粗短、根簇生。稍粗,具浓香,匍枝细长,具对生三裂叶或不裂叶。茎挺直,单生,具纵棱,下部常被粗白毛,向上除节部外渐光滑。基生叶具长柄,羽状3—5裂,或为单叶;茎生叶对生,羽状全裂,顶裂片与侧裂片同形,但较长大,侧生裂片1—4对,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长1—6厘米,宽0.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稍下延,边缘具齿,稀全缘或波状,两面被短白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和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博落回茎中具有抗玉米大斑病的活性成分,采用天然产物分离和活性追踪的方法分离鉴定了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这8个化合物分别为6-(2-羟基乙基)-5,6-二氢血根碱(1)、6-(2-甲氧基-2-氧代乙基)-5,6-二氢血根碱(2)、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3)、6-丙酮基白屈菜红碱(4)、isointegriamide(5)、arnottianamide(6)、二氢血根碱(7)和白屈菜红碱(8)。其中化合物1、2、5、6首次从博落回茎中分离得到。以上生物碱类化合物(1~8)通过滤纸片琼脂糖扩散法对玉米大斑病进行抗菌测试,确定了化合物8具有显著的抗玉米大斑病的生物活性,然后用48孔板测定了化合物8对玉米大斑病孢子萌发实验,其IC_(50)值为12.0μg/mL,以上研究为防治玉米大斑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型生物农药原料。  相似文献   

6.
单面针的生物碱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植物单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var. fastuosum How ex Huang)的根皮中分得五种已知生物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ythrine)(Ⅰ);氯化光花椒碱(nitidine chloride)(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des-N-methychelerythrine)(Ⅲ);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Ⅳ);鹅掌揪宁(liriodenine)(Ⅴ).  相似文献   

7.
自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植物单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var. fastuosum How ex Huang)的根皮中分得五种已知生物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ethoxychelerythrine)(Ⅰ);氯化光花椒碱(nitidine chloride)(Ⅱ);去甲基白屈菜红碱(des-N-methychelerythrine)(Ⅲ);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Ⅳ);鹅掌揪宁(liriodenine)(Ⅴ).  相似文献   

8.
小果博落回的生物碱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D101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将对小果博落回全草的酸水提取物分为50%乙醇洗脱部分和丙酮洗脱部分.对两部分洗脱物分别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由50%乙醇洗脱部分得到5个生物碱:二氢血根碱(1),二氢白屈菜红碱(2),6-乙氧基血根碱(3),6-丙酮基血根碱(4)和Bocconarborine A (5).由丙酮洗脱部分得到原阿片碱(6),α-别隐品碱(7),β-别隐品碱(8)和小檗红碱(9).采用波谱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3、4、5、9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十八、棕色大剑水蚤Macrocyclopsfuscus(Jurine)雌性第4胸足内肢第3节内缘具羽状刚毛二根,末缘的外刺约为内刺长度的1.7倍。生活于池塘和稻田。采自宜宾和乐山。十九、闻名大剑水蚤Macrocyclopsdistinctus(Richard)雌性第4胸足第3节内缘具羽状刚毛二根,末缘的外刺约为内刺长度的1.3倍。生活于池塘和稻田。采自南部、宜宾和乐山。为我省第一次记录。二十、白色大剑水蚤Macrocyclopsalbidus(Jurine)雌性第4胸足内肢第3节内缘具羽状刚毛和刺状刚毛各一根,羽状刚毛约为刺状刚毛长的4倍。生活于小河和池塘。采自泸县和纳溪。二十一、寡毛大剑…  相似文献   

10.
<正>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褐黄色或淡紫褐色,仅上部具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此枝长3—10厘米。茎、枝、叶面微被淡黄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叶面具稀疏白色腺点及小凹点,背面具稀疏的蛛丝状薄绒毛;茎下部叶末见;中部为上部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形或近圆形,长、宽3.5—4.6厘米,(三一)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4—6枚,每裂片常再分裂,每侧具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光合系统的影响, 研究了白屈菜红碱胁迫下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 NIES-843生长、细胞色素含量及叶绿素光诱导荧光动力学变化. 结果显示, 当白屈菜红碱浓度10 g/L时, M. aeruginosa NIES-843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 白屈菜红碱对M. aeruginosa NIES-843生长50%抑制浓度(EC50)为(30.621.32) g/L. 当白屈菜红碱浓度为160 g/L时, M. aeruginosa NIES-843单位细胞内叶绿素a (Chl.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Chl. a光诱导荧光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 白屈菜红碱胁迫下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0/RC)及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0/RC)均受到显著抑制. 光合系统Ⅱ(PSⅡ)能量分配比率参数分析结果显示, 白屈菜红碱能显著抑制光合系统反应中心电子供体侧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12.
罂粟、古柯和大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罂粟、古柯和大麻均属有毒植物。它们作为药源为人类利用 ,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是 ,它们又是当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毒品之源 ,作为毒品 ,侵害人类的肌体健康 ,危害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1 罂粟 (Papaver somniferum)罂粟科。它原产小亚西亚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全株均被白粉 ;叶长椭圆形或长卵形 ,叶缘具不整齐的缺刻 ,粗齿或呈羽状浅裂 ,基部抱茎 ;茎、叶、花梗无毛 ;花大 ,单生枝顶 ;萼片两枚 ,早落 ;花为绯红色 ,花瓣 4片 ;蒴果 ,球形 ,孔裂 ;种子小而多。果实内含罂粟碱、吗啡、海洛因等 3 0种生物碱。果壳可入药 ,性平、味酸涩 ,可…  相似文献   

13.
异裂菊属是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典型的特有属,根际微生物是其能否有效吸收、有效利用土壤养分和适应石山恶劣土壤环境的最直接表征之一。该研究采用DGGE和Biolog两种方法对异裂菊属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异裂菊属5个种根际pH、碱解氮等9个养分含量都高于非根际。(2)5个种的根际、非根际存在2个共有细菌类群,但在数量上存在差异,3个种的根际条带小于非根际;5个种的根际、非根际微生物群落较为相似,较易聚在一起。(3)绢叶异裂菊根际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最强,凹脉异裂菊非根际最弱,其他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接近;异裂菊属种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都高于非根际,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非根际,优势度指数与非根际基本相同或略高于非根际,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规律相似;异裂菊属根际、非根际微生物利用的碳源主要是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4个种根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高于非根际。(4)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含量百分率和碱解氮是影响异裂菊属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的最重要因子。总体来说,土壤理化性质对异裂菊属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异裂菊属通过分泌羧酸、糖等多类化合物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根际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选用超声波、热回流和索氏3种提取方法,甲醇、丙酮和氯仿3种提取溶剂提取白屈菜中的白屈菜碱,考察最佳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屈菜碱含量。采用Diamonsil C18反相色谱柱为分析柱,以乙腈-1%三乙胺溶液(20∶80)(三乙胺用磷酸调节p H至3.0)为流动相,流速为1 m L/min,检测波长为290nm。获得最佳提取方法为索氏提取法,最佳提取溶剂为丙酮,测得白屈菜中白屈菜碱的含量为0.118%。白屈菜碱在0.01~0.10 mg/m 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n=6),通过方法学考察,回收率为97.48%±1.46%,RSD为1.50%。实验结果表明丙酮索式提取法能较全面的提取白屈菜中的白屈菜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白屈菜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从滇产两面针的干燥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其一维或二维核磁共振谱、质谱和理化性质的解析并结合文献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9-去甲氧基两面针碱(1)、8-dehydroxyl-buesgenine(2)、6β-hydroxymenthyldihydronitidine(3)、花椒木精(4)、rhoifoline B(5)、两面针碱(6)、白屈菜红碱(7)、博落回碱(8)、白鲜碱(9)、γ-崖椒碱(10)、茵芋碱(11)和鹅掌楸碱(12)。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结构化合物。通过MTT法,首次评价了化合物1~12对黑色素瘤细胞WM9增殖的抑制活性,并发现化合物3和6对WM9细胞的增殖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1.936μM和0.880μM,研究结果为抗肿瘤药物候选药物分子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发现于山东的中国菊科新归化属种——史库菊属(Schkuhria Roth)和史库菊(Schkuhria pinnata(Lam.)Kuntze ex Thell.)。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叶片羽状全裂,裂片狭条形;总苞狭倒卵形;舌状花1~2枚或无,雌性;管状花4~8枚,两性;瘦果倒四棱锥形,鳞片状冠毛常8枚。提供了史库菊的彩色图片,简要介绍了该属的分布、史库菊的应用价值及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17.
林生多年生、高大直立的半灌木状草本。主根退化,须根发达。茎生叶多数,叶片二至三回三出分裂或羽状分裂,裂片通常全缘。苞片常很小,全缘,稀最下部者3裂或缺刻。花冠中等大,长(1.2—)1.5—2.5厘米,花瓣黄色,距通常比花瓣片长,大多具长的密腺体,柱头双卵形或扁长方形,2浅裂,具2—10个乳突。蒴果通常长倒卵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有罂粟莲花和小花异裂菊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茛科的罂粟莲花属 (AnemoclemaW .T .Wang)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 ,仅分布于云南、四川 (应俊生等 ,1994 )。Franchet (1886)曾将罂粟莲花置于银莲花属 (Anemone) ,但是其心皮具有被毛的长花柱 ,且花柱在受精之后多少伸长成尾状 ,而与白头翁属 (Pulsatilla)相似 ,Huthcheson (1898)据此而将它移到白头翁属。王文采 (1964)根据其独特的羽状深裂或全裂的基生叶和其他性状 ,如花构造及花粉形态等区别于银莲花属和白头翁属的性状 ,将其单独成属。菊科的异裂菊属 (HeteroplexisC…  相似文献   

19.
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方法,从延胡索根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包括1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二氢白屈菜红碱(1)、去氢紫堇碱(2)、四氢非洲防己胺(3)、异紫堇球碱(4)、紫堇碱(5)、四氢黄连碱(6)、药根碱(7)、黄连碱(8)、小檗碱(12)、巴马汀(13)和延胡索乙素(14);2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9)和大黄素甲醚(10);1个三萜类化合物,即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1)和3个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15)、β-谷甾醇(16)和胡萝卜苷(17)。其中,化合物9~1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迭裂黄堇生物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藏药迭裂黄堇的根中分得5个生物碱,经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为四氢紫堇萨明(Ⅰ)、四氢黄连碱(Ⅱ)、紫堇球茎碱(Ⅲ)、紫堇萨明(Ⅳ)和黄连碱(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