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壬午  张彤  计文瑛 《生态学报》1996,16(1):100-106
中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它以提倡“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为指导,以精耕细作为特征,以“地力常新壮”为理论,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对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范例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当代农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物抗性品种、布局、耕作制度以及栽培管理等农业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害虫的种群数量,合理和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实现害虫生态调控的目的,从而为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提供新的植保技术。本文从农业措施在害虫控制中的直接作用、对天敌昆虫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利用农业措施控制害虫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合理利用和正确评价农业措施控制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决超 《工业微生物》2023,(3):136-138
随着人们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许多技术和环节都在不断改进和发展,而肥料就是主要的改进方面。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深入的探索,目前的农业生产化肥已经进化到了第三代,其中微生物菌肥是主要代表。微生物菌肥是一种可以提供养分的化肥,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和环境保护功能,应该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基于此,文章将对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今天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第四个年头的元旦,我们欣逢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来到,以无限欢欣的心情来庆祝这个喜悦的日子。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带来了农业生产的新高涨,我们可以自豪地坚信,我们全中国劳动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之下,一定更亲密地团结和组织起来,必定能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全国农业合作化不仅大大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要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在这里,我们农业生物学工作者必须负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任务。是的,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有苏联先进农业科学的榜样,有数千年的传统的经验,有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实践,我们一定可以担当起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因子对大豆共生固氮和增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种植大豆等农作物偏重于从传统农业生产观点出发,而缺乏对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根瘤菌生物固氮作用相联系的生态生理学观点的认识。前者人们称之为“常规农业”(或传统农业),这种方法大量消耗能源,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土壤肥力的衰退及环境污染,并使肥料的增产效率不断下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系统,经历了原始迁移农业、古代传统农业和工业化农业这几个历史发展阶段,现在正探索着向工业化后农业的新阶段发展。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人类的农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葛会波 《生物技术》1997,7(2):43-46
自从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以来,品种改良一直贯穿着农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只是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采用的方法不同.在原始农业阶段,选种是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这种方法经历了上千年的过程.通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使农作物在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境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展,以及对农艺性状遗传特性的不断了解,杂交育种迅速成为品种改良的主要方法.通过有性杂交育种培育了大量的各类农作物品种,对近代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估计,农业产量的增加有50%来源…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景观生态研究:概念框架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环  陆晓君 《生态学报》2021,41(24):9953-9962
针对当前农业系统中农作物景观变化迅速、人地关系趋于复杂、粮食安全保障需求迫切,提出景观生态学和农业科学交叉产生的农作物景观生态研究这一新兴研究方向。通过构建农作物景观生态研究的概念框架,辨明农业生产中复杂的景观等级结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从农业景观到农作物景观的研究变化,指出农作物景观具有高动态性、尺度性和格局复杂特征。针对由种植者、消费者、耕地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组成的农业景观,需要遵循相应的生态和农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农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农作物的社会-生态效应和农作物种植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途径。重点开展以下四个研究方面的内容,农作物景观时空动态及其形成机理、农作物种植的多功能评价与权衡、景观农艺管理措施及情景模拟、可持续的农作物景观生态评价。从而构建"格局-过程-服务-管理-可持续性"的农作物景观生态研究范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综合的空间分析与管理途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人类福祉提升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指示中曾经指出了“发展普通学校中的生产技术教育,使学生熟悉现代工农业某些重要生产部门的知识。保证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公益劳动,培养青年一代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现在生物学教师担负着异常重大的任务,应当这样来规定生物学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实际看到决定着农业生产急剧高涨的一些最重要农作物,高额而稳定收成的栽培方法。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园地。在实验园地应当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考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以先进工业装备农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改造转化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除了要顺应世界性农业发展大趋势,也应继承我国农业优良传统,扬弃世代沿袭的农业生产经验——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用现代科学理论总结提高,使传统经验的合理内涵融入我国现代农业中。我国传统农业有以下一些优点:(1)精耕细作,间套复种,经济利用土地;(2)重视有机肥,轮种豆科绿肥,用养结合,维护地力经久不衰;(3)“三宜”原则,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抗除草剂遗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发展抗除草剂农作物将是最经济最方便控制杂草的技术。由于对除草剂的作用模式和除草剂代谢途径的了解,弄清了除草剂的关键靶酶及其基因,因此分离除草剂靶酶基因,克隆能解毒除草剂的酶基因,通过转化技术可获得抗除草剂农作物,大量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农作物大田试验表明,将最有希望在2000年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抗除草剂遗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控制杂草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发展抗除草剂农作物将是最经济最方便控制杂草的技术。由于对除草剂的作用模式和除草剂代谢途径的了解,弄清了除草剂的关键靶酶及其基因,因此分离除草剂靶酶基因,克隆能解毒除草剂的酶基因,通过转化技术可获得抗除草剂农作物,大量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农作物大田试验表明,将最有希望在2000年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13.
种子是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产品,不但是人类食物和禽畜饲料的来源,而且也是工业原料、医药用品的重要来源,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农业生产中种子更是不可代替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的质量关系到作物产量,决定着整个农业结构与发展,制约着农  相似文献   

14.
农业中学担負着以最快速度向农业战线上输送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又有生产技能的劳动者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学科中貫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生产的原则。学校应该既是文化阵地,又是生产前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革新,对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起积极的推动的作用。下面来谈一谈,我们是怎样在农业知识课中貫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紧密结合生产的:我们的农业知识课是根据生产需要、农时季节和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內容,制定教学计划的。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7,他引:50  
肖国举  张强  王静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1877-1885
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北方旱区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草、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业的多样性及其优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生态农业既有丰富经验,又有十分优越条件,一是资源丰富;二是气候适宜;三是劳力充足;四是农民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再加上广大群众有勤劳致富的迫切愿望,各种因素的结合汇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优势,可以预见,只要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总结,加速推广,就会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一、生态农业的多样性生态农业是一个多学科的农业生产综合体,它有着广泛的活动领域。近年来,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断探索、努力发展、优化和总结,塑造出了不少适合我国特点的生态农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根际调控在缓解连作障碍和提高土壤质量中的作用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世界人口密度的提高, 全球变化的加剧,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由此而引发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和对土壤资源掠夺性的过度利用导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 单一化耕作模式的大力推行, 使得土壤品质下降、土壤病虫害大面积爆发; 设施农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失调、微生物区系紊乱、土壤板结等问题; 尤其, 在药用植物、农作物和蔬菜栽培中, 还普遍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 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土传病害严重, 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药材等的产量与品质。在这种农业生产问题的背景下, 通过根际调控来改善植物生长, 提高土壤质量, 有助于缓解现在和未来的农业与环境问题。根际作为隐藏在地下的介导植物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 其对土壤品质和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根际调控作为一种新的调控模式, 对农业生产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作物多样性栽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改良、植物化感作用的利用等, 诸如此类的根际调控在对土壤的改良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当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新挑战, 从根际调控的角度阐述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并对根际调控在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若羌县、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新疆干旱半干旱生态区的典型代表,境内生态类型多样,气候干旱少雨、土壤次生盐渍化重,至今仍存在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本研究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基础上,分析了两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演变规律;调查收集抗逆种质资源121份,隶属11科28属34种,分析评价了部分作物种质资源的抗逆性,以及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农业生产模式和百姓生活习惯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主要农作物品种演替的阶段性变化,讨论了新疆干旱区抗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关键。从源头上保障农作物种子的质量,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有序展开,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作物种子质量把控与监管,构建形成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管控体系,但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却屡禁不止,损害农户利益,威胁粮食安全,形成社会隐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作物种子质量管控提供了支持,通过搭建农作物种子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便利,形成贯穿种子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及营销全过程的质量追溯管理体系,连接种子生产、经销主体、政府管理部门及农户、消费者,实现种子信息即时查询与共享,从根本上保障农作物种子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常年危害农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而防治病害的最有效措施是抗病育种。生物技术的发展给抗病育种开辟了新途径。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抗病毒病害,抗细菌病害,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同时指出在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须基因工程与基础研究并重,要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有机结合以及加强基因工程与环境生态平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