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有3600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中国荒漠化土地有267.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9%,涉及18个省区,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新疆是中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7.7%。严重的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锐减,土地生产力下降,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新疆各族民众的生产与生存条件。荒漠昆虫是陆生景观的重要成分,在沙漠的形成、演变及荒漠化治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对荒漠昆虫的研究起步较晚。新疆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郑元球 《生态科学》1991,(1):111-115
我国土地退化日趋严重,面积不断扩大。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亩,约占可用草场面积的1/3;土地沙化平均每年扩展1500km~2。累计达149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15.5%;水土流失面积达160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15.94%,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达50多亿吨,流失的有机质、氮、磷、钾相当于4000多万吨的化肥,已危及近1000个县。3亿亩农田受旱,5000万人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供应不足。这些数字足以说明我国土地日益退化的严重性,已引起党和国  相似文献   

3.
樊江文  梁飚 《生态学杂志》2002,21(6):33-35,19
农牧过渡带 (或农牧交错带、半农半牧区 )是指我国传统种植业区和传统畜牧业区的镶嵌结合地带。近世纪以来 ,由于人口剧增 ,垦草种粮面积不断扩大 ,滥垦、过牧、滥樵 ,使草地植被大面积消失 ,沙漠化和荒漠化日趋严重。据报道 ,目前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带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1 6 7×10 5ha ,占土地总面积的 5 2 73% ,年增长率约为1 39% [3] 。赤峰市是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带较典型、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该地区资源类型丰富 ,互补优势明显 ,特别是农牧结合的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这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导致严重的贫困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关…  相似文献   

4.
土壤丝状蓝藻在荒漠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2·782×106km2,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荒漠化土壤常存在区域性结皮现象,这种结皮对改善荒漠化土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导致结皮的产生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因素,其中以生物结皮最具生态意义,而生物结皮又分藻结皮、苔藓结皮和地衣结皮。藻类是荒漠中的先锋植物,尤其是一些抗逆性很强的蓝藻,特别是丝状蓝藻在荒漠土壤中具有更强的拓殖作用。本文从丝状蓝藻在生理生态上的优势综合介绍其在荒漠治理中不可替…  相似文献   

5.
绿洲化过程中的土地结构变化和稳定性研究对沙地荒漠化治理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提取了该时间段毛乌素沙地绿洲化土地空间分布信息,使用叠置分析、格网化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绿洲化土地变化模式和稳定性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并成功实现逆转,绿洲化过程显著,林草覆盖率从1980年的10.2%增长到2020年的73.7%,绿洲化土地面积从1980年的3.25万km2增长到2020年的3.39万km2,极重度、重度和中度荒漠化面积大幅下降,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大幅上升;绿洲化土地变化表现为稳定、波动、扩张和退缩4种模式,2020年这4种模式的绿洲化土地面积占比分别为78.7%、12.2%、6.2%和2.9%;毛乌素沙地累积变化强度较低的绿洲化(低于0.12)占总绿洲化土地面积的82.7%,沙地绿洲化总体趋于稳定。针对毛乌素沙地稳定沙带及不同变化模式绿洲化土地应采用适宜的分区治理对策,其中,在风沙活动强烈的沙漠化扩张区域歼灭沙害;在生态脆弱、沙漠化反复的绿洲化区域巩固风沙...  相似文献   

6.
藏北那曲地区草地退化动态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 第1通道、第2通道和NDVI的旬资料反演得到的藏北那曲地区历年植被覆盖度、年最大牧草鲜质量和6—9月平均改进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分析了近20年来那曲地区草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草地荒漠化评价“基准”和5年滑动平均的方法,得到那曲地区近20年平均草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3.1%,草地退化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前10年呈减少趋势,后10年呈增加趋势,西部地区的退化面积大于其它地区.在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降水蒸散比和温度降水比8个气候因子中,潜在蒸散量对草地退化面积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藏北那曲地区草地退化动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 第1通道、第2通道和NDVI的旬资料反演得到的藏北那曲地区历年植被覆盖度、年最大牧草鲜质量和6—9月平均改进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分析了近20年来那曲地区草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草地荒漠化评价“基准”和5年滑动平均的方法,得到那曲地区近20年平均草地退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3.1%,草地退化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前10年呈减少趋势,后10年呈增加趋势,西部地区的退化面积大于其它地区.在气温、降水、潜在蒸散、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降水蒸散比和温度降水比8个气候因子中,潜在蒸散量对草地退化面积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MODIS-NDVI遥感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塔里木盆地2000—2014年的荒漠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了荒漠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重度荒漠化占比最大(64.63%),中度荒漠化(17.70%)、轻度荒漠化(9.95%)、非荒漠化较少(4.18%),其中重度荒漠化15年间向东北方向迁移21.08 km;(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不一,重度荒漠化面积近十余年平均变化速率约为-0.0076 km~2·a~(-1),略有减少,而中度荒漠化面积增加迅速,以0.0169 km~2·a~(-1)速率增加,轻度荒漠化面积有小幅上升趋势,非荒漠化面积则有显著上升,分别以0.0093和0.0289 km~2·a~(-1)的速率增加;(3)塔里木盆地荒漠化是由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降水量与年均植被覆盖度关系密切,相关系数为0.45;人类活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扩张,近15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3.18×103km2,强烈挤占了生态用水,加速了绿洲外围荒漠化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荒漠与荒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荒漠”与“沙漠”概念之基础上,通过熟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定义.了解我国专家强调“沙漠化”的缘由,认识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签约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中荒漠化的防治问题,尤其是沙漠化和沙尘暴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1 引  言荒漠化问题一向是困扰生境脆弱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 ,它不仅表现人为无序性开发导致土地荒漠化[2 ] ,而且已荒漠化的土地又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形式反作用于荒漠化发展过程中 ,继续加速荒漠化进程 .这一“人为”与“自然”的叠加反促作用 ,必致生境进一步变劣、荒漠化加重 .本文以康保县为例进行荒漠化成因分析 ,为荒漠化治理提出相应对策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2 1 研究区概况该区地处内蒙高原 燕山山脉 华北平原过渡带 ,亦是季风气候与大陆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的交错带 .特有的熔岩台地与剥蚀高原格架 ,…  相似文献   

11.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东部和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一隅和西藏毗邻,西部及南部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及越南接境。全省总面积为39万4千平方公里,山地占土地面积的94%。  相似文献   

12.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反馈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慈龙骏  杨晓晖 《生态学报》2004,24(4):755-760
荒漠化和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两者间的反馈机制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机制和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碳源/汇的影响两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以往的研究表明,荒漠化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荒漠化过程中植被覆盖降低一地表反射率提高和(或)土壤含水量降低-降雨量降低-植被覆盖降低这样一个正反馈机制(荒漠化生物地球物理模型“Charney假说”及其衍生理论)来实现的,此外大气中悬浮的沙尘具有明显抑制降雨的作用,土地荒漠化所导致的沙尘暴频发及其影响范围之大也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则表现在对荒漠化的范围、发展速度和强度以及潜在危险性及干旱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产力的影响上。同时作为全球重要的碳贮存地,干旱区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气中CO2的收支.据估算全球荒漠化所导致的碳损失总量为18~28Pg C,其中中国近40a来因土地沙质荒漠化导致的CO2净释放量为91Mt C,如果UNEP建议的退化土地治理措施得以实施,每年可固定37Pg的碳,约占CO2年排放量的15%.其投入低于一些限制CO2排放的措施,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大多数研究尚处于定性描述阶段,虽然有一些量化的尝试,但多停留在低精度的外推或估算上,因此今后有关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反馈机制研究的重点应放在:(1)量化气候变化过程对干旱生态系统弹性、生物多样性、生物生产力和总体健康的影响。(2)模拟荒漠化发生发展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3)评价荒漠化防治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其程度,特别是一些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工程在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的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简言之,从科学和政策的角度来看弄清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机制不仅有利于区域和全球尺度荒漠化防治的开展,而且也将为国际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中相关部分的协商及谈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因干旱缺水 ,农业多以旱作为主 ,在传统的耕作制度下 ,既不能克服干旱威胁 ,又难以高产稳产 ;改进耕作技术实行“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新技术 ,是落实西部大开发 ,解决西部农业诸多难题的首选。1 我国西部农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西部人均土地多 ,日照长 ,温差大 ,农业开发大有潜力。但在农业开发中存在着干旱、水土流失、尘暴沙化以及传统耕作方法所引起的肥力递减 ,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开发潜力的挖掘。由于干旱的影响 ,单产难以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加、毁林开荒种地的面积越来越大 ,随之而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尘暴沙化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4.
1996年8月17—20日,在陕西省榆林市黑龙潭山地树木园,召开了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 二届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植物园、树木园的105人。会议收到论文44篇。本文就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作简单介绍。 “三北”绿化应重视开发新树种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王豁然提出,我国“三北”地区受荒漠化影响的干旱土地面积3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近1/3的人口生活在这一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中蒙俄经济走廊荒漠化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泽孟  李赛博 《生态学报》2020,40(13):4252-4263
针对如何定量揭示中蒙俄经济走廊荒漠化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的影响作用,在构建荒漠化程度判别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在对分类回归树(CART)、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Albedo-NDVI 4个模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精度最高的CART模型实现中蒙俄经济走廊区域2000—2015年的荒漠化的时空变化分析。另外,在拓展线性趋势法的基础上,构建荒漠化驱动因子定量评估模型,实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驱动效应的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CART模型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区域荒漠化信息提取精度最高,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85%和0.754;2)极重度荒漠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蒙古国的南戈壁盟、东戈壁盟和中戈壁盟;3)2000—2015年间,中蒙俄经济走廊荒漠化总体呈扩张趋势,但极重度、重度和中度荒漠化面积呈缩减趋势。其中,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呈明显缩减趋势,荒漠化程度净改善面积为15.18万km~2,而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荒漠化现象在加重。另外,中蒙俄经济走廊荒漠化恢复区域的气候变化驱动贡献率为68.8%;而荒漠化退化区域的人类活动驱动贡献率为69.68%,表明中蒙俄经济走廊荒漠化程度加重区域的驱动作用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6.
南方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综合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杨帆  董燕  徐明岗  包耀贤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3040-3044
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等省94个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基础,运用数值化理论综合评价我国南方地区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变化和培肥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FI)和作物产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但SFI整体以中等水平的三等地(该等级土地面积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69.1%)和较低水平的四等地(占21.3%)为主;秸秆还田后,SFI和产量较秸秆不还田平均提高了6.8%和4.4%;水稻产量与SFI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FI可真实反映研究区土壤肥力综合水平.在当前农艺水平下,秸秆还田是有效提高我国南方地区土壤综合肥力的重要举措,应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腐熟.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从1963年始建自然保护区,至目前共建15处,保护面积513,400公顷,占四川土地面积的0.9%。由于已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较单一,面积偏小,布局也不合理,与四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很不适应,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建一批自然保护区,1980年初四川省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区划考察工作,至1983年经主管部门审查,对拟建的15个自然保护区上报省政府待批,保护面积为1,054,600公顷,占四川土地面积的1.85%,加上已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共达1,568,000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75%。四川省动物资源丰富,仅脊椎动物就达1170种,其中鸟类已超过全国…  相似文献   

18.
曾德慧  姜凤岐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40-1543
针对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和关键问题,以科尔沁沙地为例,阐述了荒漠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动因与未来趋势。科尔沁沙地正处在现代土地荒漠化过程之中,导致快速发展的荒漠化动因主要是源于人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即滥垦、滥牧和滥伐(简称“三滥”);而在各种利农政策下,滥垦可能会重新滋生和蔓延,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教训。本文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剖析了“三滥”与荒漠化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从源头减轻土地压力的6项对策。  相似文献   

19.
1我国吸烟人口现状我国吸烟人口为3亿,超过美国人口之总和。烟民们每年消耗香烟高达15000亿支,平均每一位吸烟者要消耗5000支香烟,占世界香烟消耗总量的30%。据统计,在15岁以上人口中,吸烟者约占34%;在20岁以上男性人口中,吸烟率高达70%。在过去的10年中,成年烟民人数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2我国烟草生产状况我国烟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是世界第二名生产国美国的4倍。20多年来,我国烟草种植面积增加了9倍,烤烟产量增加了37倍,卷烟产量增加了18倍,卷烟消费量增加了12倍。3吸烟后带来的损失大于烟草的税收近年来,我国每…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治开发是中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的土地整治开发为陕西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了贡献。但毛乌素沙地地处生态脆弱区,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开发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土地整治开发项目的调查,发现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中土地开发面积近10000 hm~2,这种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开发导致了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超标;整治开发的土地缺乏防护林的保护和有效覆盖,有重新沙化的风险。针对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特点和土地整治开发现状,建议降低土地开发强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从规划层面了解该区域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从宏观上解决其存在的环境问题;对已开发的土地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在土地整治开发过程中,需要优化土地整治开发模式,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服务功能;合理开采地下水,维护水文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