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跃  唐荣德  李景新  曾燕玲  毕兴林 《蛇志》2012,24(3):258-259
目的分析蝰蛇咬伤治疗期间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近10年来我院收住院治疗的219例蝰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将符合本文动态观察要求的2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的3项肾功能指标在第2、3次检测时均为快速上升,在第3次检测时均值达到高峰,第4次检测时均开始下降,到第6、7次检测时均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蝰蛇咬伤患者治疗期间肾功能损害呈动态变化,且3项肾功能指标均值升高和降低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在重症蝰蛇咬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症蝰蛇咬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右手蝰蛇咬伤3h,于2018年9月10日9时入住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入院后患者右手肿胀逐渐加重,出现血尿及凝血功能障碍。9月12~14日,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未检出。病程中给予局部针刺真空罐疗、抗蛇毒血清、季德胜蛇药片口服与外敷、输注纤维蛋白原及血浆、补液等综合治疗。9月15日起患肢肿胀逐渐好转、凝血功能逐渐恢复。9月20日出院。9月24日复查凝血功能正常。1个月后随访,右手无功能障碍。结论重型蝰蛇咬伤的救治应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尽早给予真空拔罐排毒及足量抗蛇毒血清治疗。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蛇毒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宗  李志芳  李其斌 《蛇志》2011,23(4):368-369
出血性毒蛇咬伤与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均有多器官的出血、影响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量等,以致多年来蛇咬伤一直被认为是引起DIC的病因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出血性蛇毒中毒病人进行血液系统各项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的观察研究,以及对病人预后的追踪随访,发现出血性毒蛇咬伤后引起的变化与DIC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玉雄  蓝晓莲  张炎安 《蛇志》2013,25(1):30-31
目的探讨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与致伤蛇种及就诊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22例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致伤蛇种、就诊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我院蛇伤(血循毒和混合毒)患者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为常见,少数为乡城烙铁头蛇、白头蝰蛇、眼镜王蛇,其它蛇伤罕见。(2)五步蛇伤早期(6h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3)除五步蛇、蝰蛇外,其它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就诊者凝血功能障碍机率高。结论我院蛇伤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咬伤常见,五步蛇咬伤早期(6h内)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它血循毒、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凝血功能障碍率高;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五步蛇咬伤有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毒蛇咬伤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的诊疗方法。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变化的类型、变化种类数量、出现异常的时间和好转时间,并分析诊疗过程及诊疗效果。结果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纤维蛋白原(Fib)减少较明显,异常持续时间一般在72h以内,少数患者超过72h;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伤口清理、注射抗蛇毒血清、连续肾脏替代(CRRT治疗)等诊疗措施。经治疗后,患者均恢复出院。结论毒蛇咬伤可引起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2)
目的分析圆斑蝰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特点,总结圆斑蝰蛇咬伤中毒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6月~2017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确诊为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本组35例患者中,男21例(60.00%),女14例(40.00%),男女比例为3∶2;年龄8~63岁,平均(44.73±5.84)岁。(2)临床特征与转归:35例患者均出现凝血障碍的症状,其中并发非典型DIC 8例(22.85%),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22.85%),并发内脏出血10例(28.57%),并发脑出血5例(14.29%)。全部患者均治愈,治愈率100%。(3)应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情况:应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应用抗蝮蛇毒血清组)17例,未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未应用抗蝮蛇毒血清组)18例,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圆斑蝰蛇咬伤中毒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咬伤部位多见于下肢,好发于夏秋两季。(2)圆斑蝰蛇咬伤中毒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非典型DIC综合征表现,可能是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3)应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圆斑蝰蛇咬伤中毒是否有效还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资料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围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DIC孕妇57例(DIC组)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57例(健康孕妇组)及在我院体检的健康非孕妇57例(非孕妇组)作为对照,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根据DIC组的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并比较两亚组治疗前PT、TT、APTT、FIB、D-D、PL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DIC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孕妇组、非孕妇组比较,DIC组PT、TT、APTT延长(P0.05),D-D水平升高(P0.05),FIB、PLT水平降低(P0.05);与非孕妇组比较,健康孕妇组PT、TT、APTT缩短(P0.05),D-D水平降低(P0.05),FIB、PLT水平升高(P0.05)。DIC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组治疗前的PT、TT、APTT短于无效组(P0.05),D-D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FIB、PLT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PT与APT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外,其他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DIC孕妇围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异常改变,检测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对DIC孕妇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亚砷酸(ATO)诱导治疗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凝血相关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血液内科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初诊和复发APL合并DIC患者24例,于给予ATO诱导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第1、2、3周,血液学完全缓解(HCR)时完善相关检查。每例患者设立正常对照1名。结果:24名患者中初发21例,复发3例,所有患者均有出血症状。最常见出血为皮肤粘膜出血。经过ATO诱导治疗后,21例患者(87.5%)达HCR,2例患者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患者第0周(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明显增高(P0.001),ATO治疗1周时出血症状、PT、FIB基本纠正,DD、FDP改善明显,但DD、FDP直到HCR时仍高于正常。结论:ATO单药治疗APL合并DIC的HCR率高,并能在1周内迅速减轻凝血紊乱,但患者达HCR时凝血紊乱仍不能完全纠正。PT、FIB、DD、FDP可作为判断ATO治疗APL合并DIC疗效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就诊时(咬伤2h内)、咬伤后72h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就诊时TT、PT、APTT、Fg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2h,两组患者的TT、PT、APTT均升高,Fg均降低,而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所致凝血功能障碍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蛇伤凉血合剂对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广  曾仲意  陈生  谢纬 《蛇志》2009,21(1):6-9
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180ml,每日2次;于就诊时、给药后72h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D-二聚体(D-Dimer)变化.同时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结果治疗72h后PLT、PT、APTT、Fg、FD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D-Dimer、3P试验.两组均转为阴性。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对保护正常凝血机制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