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增生。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引起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ECM)组分改变的同时又被ECM所调控。活化HSC中过量表达的微小RNA29家族能减少ECM胶原I等基质蛋白分泌。先前未报道的ECM蛋白CYR61能使活化的HSC衰老,wnt-5a可能作为HSC增殖调节器在肝纤维化中对抗细胞凋亡。因此探索肝纤维化ECM和HSC之间的调控方式及作用机制能为早期干预甚至逆转肝纤维化提供有力靶点。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细胞外基(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内过多沉积所致。ECM主要由激活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合成,同时它的降解受到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 protease-1,TIMP-1)的调控,因此HSC及TIMP-1对肝纤维化形成至关重要。近年来针对HSC及TIMP-1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就HSC及TIMP-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肝纤维化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 atrix,ECM)层粘蛋白 (laminin,L N)、胶原蛋白 (collagen ,Col )的分布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 5 4例 HCC组织中 L N、 Col 的分布特点和表达水平。结果表明 L N和 Col 的分布方式相似。低分化、侵袭性和伴肝内转移的 HCC其 ECM分布呈中断的索周型和血管型 ,而高分化、非侵袭性及无肝内转移的 HCC的 ECM分布主要是连续的索周型 (P<0 .0 1)。低分化 HCC的 L N、Col 表达水平均低于高分化 HCC(P<0 .0 5和 P<0 .0 1)。侵袭性和伴肝内转移的 HCC其 L N、Col 表达水平分别低于非侵袭性和不伴肝内转移的 HCC (P<0 .0 1)。提示 HCC组织 ECM的分布和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ECM作为结构屏障可能在防止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婷 《蛇志》2012,(4):392-395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肝病是全球重要死因之一,肝硬化发病呈全球化流行趋势,且发病率也在逐渐增高。肝纤维化(HF)是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的共同病理过程,其实质是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超过肝脏的降解能力导致过多的ECM在肝脏的沉积[1]。目前认为活化的肝星形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各种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的中间过程,其特征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大量ECM沉积。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n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ngiotensin IIangiotensin II type 1 repector,ACE-Ang II-AT1R)轴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ngiotensin(1-7)-Mas,ACE2-Ang(1-7)-Mas]轴是调节肝纤维化的两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畅  赵锋  李庆章 《生物学杂志》2012,29(1):75-78,70
整合素是一种跨膜蛋白,属于黏附分子家族.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和细胞、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和信号转导.整合素是含有α和β两条肽链的异源二聚体,来源不同的α、β亚基所形成的整合素具有不同的ECM结合能力.阐述了整合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理、病理学意义,并概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异种血清诱发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及其生成细胞的变化规律,经腹腔注射猪血清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肝内胶原(Col)Ⅰ、Ⅲ、Ⅳ、Ⅴ型和纤连蛋白(Fn)及其生成细胞。结果:①Fn最早在汇管区、小叶间隔内沉积,ColⅢ、Ⅳ、Ⅴ随之增多,停止血清注射后它们都明显减弱或消失;ColⅠ沉积出现最迟,但阳性迅速增强,停止注射后仍较强;②结蛋白(Dm)阳性的肝星状细胞(HSC,原称Ito细胞)其分布和数量变化与Fn和ColⅡ基本同步,而位于汇管区及细胞间隔的原始间叶细胞(PMC)Dm(-)。提示ECM生成细胞可能来自细胞骨架表型不同的PMC和HSC,本模型由于能清晰地显示ECM及其生成细胞而更适用于肝纤维化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是肝脏抵御炎症和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其独特的窗孔结构及功能特性决定它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SECs主要通过介导肝脏炎症反应、肝窦毛细血管化、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引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生成与降解失衡等途径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靶向LSECs对治疗肝纤维化极具潜力,阐述清楚二者调控关系,将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一种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由于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已经严重地威胁着全球人的健康。虽然LF可以逆转,但更多会发生恶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已经可以从多方面被阐述。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LF发展的中心和关键,而其他细胞也成为影响纤维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们以细胞因子为联系,并大量分泌首要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来刺激HSCs的激活和增殖。最终,它们共同导致胶原的沉积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结构的紊乱。而这其中,长链非编码RNA也积极参与了对纤维化过程的影响。本综述将从细胞、细胞因子、ECM以及基因等方面对LF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探讨,从而有助于我们明确LF的发病机制,并为研发LF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一种由水合大分子蛋白质及多糖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构成组织的无细胞基质微环境。作为天然生物材料,ECM一直是组织工程器官/组织体外制备的理想载体支架来源。随着天然组织中ECM对细胞影响的发现,ECM调节细胞行为的生物化学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系统概述了不同类型的ECM对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等细胞行为的影响,重点分析了ECM对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机理,并阐述了基于模拟ECM的人工支架在器官/组织再生中的应用进展,为全面了解ECM对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机制及其再生应用潜能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而又含量极少的一种生物因子,但是却在信号传导,细胞增值分化,促进血管生成,损伤组织修复等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对b-FGF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肝纤维化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肝纤维化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中的一个动态过程与共同病理途径。肝纤维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共同通路是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以及大量ECM的合成分泌。而HSC的激活成为肝纤维化的关键,许多生物因子参与了这个病理过程,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就是其极为个最重要的几个因子之一。本文就近些年b-FGF的基本概况,作用机制,b-FGF在急慢性肝炎中的表达情况,在肝癌中的表达和信号传导情况,以及它在肝纤维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因素等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另外就b-FGF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一简单介绍,本文就以上内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支架是含有很多生物活性分子的天然生物材料,可以维持组织内稳态并诱导组织再生。ECM支架最大的优势是其可降解,且不会引起免疫排斥。目前,临床应用中ECM支架已经成功用于心血管、软骨组织等重建。软骨组织工程中,利用ECM支架进行修复的软骨组织具有结构稳定,低免疫原性,生物可降解及天然成分保留完整等优势特点。本综述回顾了ECM支架的来源、制备方案,评述了其在软骨组织修复中的优势与前景,有助于ECM支架在未来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Iiver fibrosis)是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不平衡的结果,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LF的致病因子包括病毒、酒精、药物等,其中乙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普遍的肝病之一,因此开发抗肝纤维化药物将有利于我国肝病的治疗,本文主要介绍了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高程  郭良栋 《生物多样性》2013,21(4):488-498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是由土壤真菌与陆地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ECM真菌从寄主植物中获取生长所需的碳源,同时促进寄主吸收氮、磷等矿物营养物质和水分。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ECM真菌在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多样性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揭示ECM真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对ECM真菌多样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显示,从热带到亚热带、温带森林,每种寄主植物上ECM真菌的平均物种数逐渐升高。扩散和选择过程都影响ECM真菌的分布格局,其中扩散对ECM真菌分布的影响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即在全球和局域尺度上,扩散对ECM真菌分布的影响较弱,而在区域和小尺度上很强。同时,在局域尺度上,扩散对ECM真菌的分布具有寄主植物优势度依赖性,即在寄主植物不占优势的生态系统中,扩散对ECM真菌的分布有明显作用;而在寄主植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中则无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选择也都影响ECM真菌的分布格局,其中在温带地区所有研究均表明选择对ECM真菌的分布有影响,但是在热带地区有的研究表明选择对ECM真菌的分布有影响,而有的研究则显示无影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产力都能影响ECM真菌的多样性,其中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中寄主植物属的多样性决定ECM真菌多样性,而植物生产力多样性假说只在一些温带的研究中得到证实。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关注全球尺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ECM真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维持机制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心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可由心肌经脱细胞处理制得,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制备工程心肌的生物支架材料。然而目前的脱细胞方法尚存在不足,本研究拟联合使用经典去垢剂改良脱细胞方法,制备性能更为优良的心肌ECM薄片,以用于构建工程心肌片。用振荡切片机将包埋于低熔点琼脂糖中的成年昆明小白鼠心室肌组织沿心脏横轴切成300μm厚的薄片,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DS脱细胞组(0.1%SDS处理)和改良脱细胞组(0.1%SDS和0.5%Triton X-100联合处理)。通过总RNA和总蛋白质含量分析、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评估各组的脱细胞程度和ECM成分保留状态;将改良脱细胞组ECM与小鼠胚胎干细胞源心肌细胞(murine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m ES-CMs)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urin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s)共培养以检测其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SDS脱细胞组和改良脱细胞组ECM中残留的总RNA及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改良脱细胞组核质去除较SDS脱细胞组更彻底。改良脱细胞组可见胶原蛋白IV和层粘连蛋白两种ECM关键成分表达量和分布接近正常心肌组织,而SDS脱细胞组中这两种蛋白明显减少且分布紊乱。m ES-CMs和MEFs能存活于改良脱细胞组ECM表面12天以上并向内迁移。综上,SDS和Triton X-100联合脱细胞法制备ECM薄片效果明显,能更好地保留天然ECM成分和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细胞外基质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细胞外基质(ECM)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动态网状结构,由胶原、蛋白聚糖及糖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组成.这些大分子物质可与细胞表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与细胞骨架结构直接发生联系或触发细胞内的一系列信号传导而引起不同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作为降解ECM成分最重要的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MPs是一类依赖金属离子锌并以ECM成分为水解底物的蛋白水解酶.其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受到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激素等因素的严格调控,在蛋白质水平其活性也受到其激活剂和抑制剂的调节. MMPs通过对ECM成分的水解来影响其降解与重组的动态平衡而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凋亡抑制蛋白-2(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like protein-2, ILP-2)是新发现的凋亡抑制蛋白质,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其生长的分子机制有待阐明,而细胞外基质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 ECM1)所介导的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到乳腺癌MCF-7细胞中ILP-2与ECM1(P85)存在相互作用。分别用化学合成的ILP-2-siRNA及ECM1-siRNA干扰处理MCF-7细胞。以未转染的MCF-7细胞和转染阴性对照siRNA的细胞分别作为空白和阴性对照,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P-2-siRNA干扰后ECM1、FAK、Akt蛋白的表达,以及ECM1-siRNA干扰后ILP-2蛋白的表达。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P-2-siRNA-5 (0.32 ± 0.095)及ECM1-siRNA-1 (0.42 ± 0.024)干扰效率较高(均P<0.001);ILP-2-siRNA-5组待测蛋白质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 (ECM1, 0.19 ± 0.013, P<0.001), FAK (0.64 ± 0.069, P<0.01), Akt (0.35 ± 0.120, P<0.01)),ECM1-siRNA-1组ILP-2 (0.48 ± 0.060) 蛋白表达也显著下调,表明ILP-2与ECM1-mTOR信号通路联系密切。分别在ILP-2-siRNA和ECM1-siRNA转染24、48和72 h时,使用CCK-8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用TUNEL标记荧光法和吖啶橙/溴化乙啶双荧光染色法(AO/EB)检测其凋亡。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P-2-siRNA-5组和ECM1-siRNA-1组的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0.001),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01)。利用共转染技术同时敲低ILP-2和ECM1表达,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在干扰处理后24 h(0.55±0.122),48 h(0.80 ± 0.107)和72h(0.73 ± 0.091)的凋亡率显著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与只敲低ILP-2或ECM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ILP-2可能是通过与ECM1作用激活FAK-mTOR信号通路,影响MCF-7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方生药高山红景天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秋水仙碱组(C)、红景天高剂量组(D)、红景天低剂量组(E)。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用四氯化碳诱发肝纤维化。各组于造模第8周末处死动物,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Ⅳ型胶原(CⅣ);RT-PCR检测肝组织PDGF-BB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经该中药治疗,大鼠血清中LN、PCⅢ、HA、CⅣ水平明显降低(P<0.01);大鼠肝组织内PDGF-BB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测改善显著。结论:单方生药高山红景天能有效地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肝组织内PDGF-BB mRNA表达,降低ECM的分泌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19.
鳖甲性寒味咸,归肝肾经,能滋阴潜阳,善于软坚散结。张仲景创立的经典方剂鳖甲煎丸方中以鳖甲为主药,具有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的功效。近年来鳖甲及其复方鳖甲煎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硬化及肝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作用机制研究中发现鳖甲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对机体炎症环节的影响有关,同时对细胞外基质(ECM)和肝星状细胞(HSC)具有调控作用;在抗肝癌研究中,发现单味鳖甲和鳖甲煎丸可能通过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肝脏保护作用,发挥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本研究对鳖甲及其复方鳖甲煎丸在肝纤维化和肝癌的临床治疗应用,以及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研究鳖甲在抗肝纤维化和抗肝癌作用中的机制研究,及肝纤维化及肝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菌根是由土壤中的菌根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 在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基于全球森林数据库, 建立了包括全球森林菌根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和年平均气温等指标的新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6种菌根类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AM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AM + ECM +内外生菌根(ectendomycorrhiza, EEM)、ECM、ECM + EEM和ECM + EEM +无菌根(nonmycorrhiza, NM))森林的总NPP、地上和地下NPP、树木主干NPP、树叶NPP, 以及树木细根NPP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不同菌根类型的森林总NPP、地上和地下NPP虽然都随气温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其响应程度因菌根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除AM和AM + ECM + EEM类型的森林外, 其他4种菌根类型的森林总NPP都随年平均气温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随着菌根类型的不同, 地上和地下NPP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也存在差异, 在AM + ECM类型的森林中, 气温对地上NPP变异的解释率最高, 达到57.27%, 而地下NPP仅在ECM类型和ECM + EEM类型的森林中呈现出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的回归关系。树木主干、树叶和细根的NPP则随菌根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与气温变化呈现正、负相关关系。从AM与ECM类型的森林的NPP来看, 无论是总NPP还是各个组成部分的NPP, ECM类型的森林的NPP对气温的响应总是较AM类型更为敏感。可见, 不同类型的菌根通过影响森林不同部分的NPP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而影响到森林NPP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这表明菌根类型是预测气温变化对森林NPP影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