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ELISA对特异性Uu抗体测定的基础上,以90例Uu培养阳性者检测出抗Uu抗体82例(91.1%),其中Ig阳性60例(66,7%),Ig阳性49例(54.4%);与30例Uu多养阴性者比较,抗Uu抗体阳性4例(13.3%),其中IgM阳性1例(3.3%),IgG阳性3例(10.0%),差异显著(P<0.01)。ELISA测定血清抗Uu抗体的特异度为87%,灵敏度96%。该法是临床诊断Uu感染的又一有力手段,且对分析Uu感染的病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孕不育患者解脲脲原体菌株血清型别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解脲脲原体标准菌株1-14型免疫家获得UU1-14型抗血清。用IDT法对48株自不孕不育患者分离的地方株作分型试验。结果在1.2.4.5.6.7.8和12血八个清型中出现强阳性反应,其中4型最多。另有4株混合型。对四种血清型无反应。  相似文献   

3.
对77例住院初产妇羊水进行溶脲脲原体(uu)检查,结果15例早产,5例uu阳性,阳性率333%;8例新生儿低体重,2例uu阳性,阳性率25%;死胎2例,1例uu阳性。胎儿正常者52例,2例uu阳性。结果显示溶脲脲原体感染可影响胎儿发育,应对孕妇及早检查与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正常妇女宫颈中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妇科门诊的正常妇女宫颈的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进行检测。结果50例正常妇女经PCR-CE检测,21例(42.0%)溶脲脲原体阳性其中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阳性16例(76.2%),生物群2阳性5例(23.8%)。结论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可能是女性生殖道一种正常菌群。而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能引起妇科疾病从而导致不孕。  相似文献   

5.
解脲脲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脲脲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寄生菌之一,它可以引起男女泌尿生殖道感染,其中最严重的后果认为可导致男女不孕不育。支原体感染是否与男性和女性的不孕不育有关,其致病的主要机制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对于防治解脲脲原体感染,减少及避免不孕不育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解脲脲原体感染导致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的机制进行了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明溶脲脲原体及其2个生物群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系。方法 使用通用引物-PCR-毛细管电泳法对淋菌性尿道炎组,非淋菌性尿道炎组和对照组中的溶脲脲原体的2个生物群进行检测。结果 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在非淋菌性尿道炎中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在淋菌性尿道炎中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对照组中,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是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有一定关系的,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可能才是引起非淋尊性尿道炎的病原体之一,而生物群1不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球菌的增殖有可能抑制尿道中的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快速简便方法。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对50例男性科门诊的尿道炎患者中的溶脲脲原体的两个生物群进行了检测。结果50例男性患者经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溶脲脲原体阳性23例(36.9%),在这23例溶脲脲原体阳性男性患者中,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所占的比例为14%,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所占的比例是32%,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2均阳性所占的比例为2%。结论Real-time PCR方法是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一个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87例不明原因不育的男性患者的精液,进行了溶脲脲原体的分离,检出率为62.07%,而38例正常对照中,溶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18.42%,二者差别非常显著(P<0.001)。溶脲脲原体感染者精子的活动率与活动力同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溶脲脲原体感染与部分男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9.
反相斑点杂交法对解脲脲原体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快速检测与鉴定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的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有外阴阴道炎症状和体征的患者601例,设为病例组,同期无自觉症状的正常体检人群306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取宫颈分泌物待检测。将解脲脲原体不同基因型的特异探针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临床标本按常规方法提取解脲脲原体DNA,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解脲脲原体特异通用引物PCR扩增DNA,然后分别与解脲脲原体不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显色。结果病例组解脲脲原体阳性421例占70.0%,对照组解脲脲原体阳性126例占41.2%。病例组中单型别感染的U.parvum占65.4%,其中1型、3型、6型和14型分别占28.8%、43.3%、26.0%和1.9%,U.urealyticum占18.4%;对照组中单型别感染的U.parvum占79.3%,其中1型、3型、6型和14型分别占63.2%、21.1%、15.7%和0.0%,U.urealyticum占13.8%。18例阳性标本随机DNA测序鉴定,均为相应的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结论U.parvum群,尤其是其中的1、3、6型别是正常人群携带的可能性较大,U.urealyticum则有可能和1型起协同作用或独自导致疾病。用反相斑点杂交进行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方法简单、实用,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4株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发现解脲脲原体在不含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加有青霉素3.1×103—1.2×104u/ml即可生长2—4代;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时,除指示剂变色外无肉眼可见生长现象。解脲脲原体不同株对醋酸铊敏感性不一,当浓度<0.1mg/ml时,无抑制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解脲脲原体的生物群、血清型与致病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解脲脲原体可以寄居于人泌尿生殖道,在性成熟无症状妇女40%~80%子宫颈或阴道内携带解脲脲原体,感染多见于年青、多性伴及口服避孕药者.作为一种条件致病微生物,女性子宫颈处的解脲脲原体不一定引起临床上可见的炎症改变,其致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宿主免疫力、性伴数、血清型别等,如果无明显的临床体征,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其致病性与可能血清型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浓度解脲脲原体<10^4CFU/ml和≥10^4CFU/ml耐药率情况.方法 采用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集分离、培养、计数、药敏于一体的试剂盒,按说明进行操作.结果 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的总耐药率较低,左旋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对不同浓度解脲脲原体的耐药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可作为治疗解脲脲原体的首选药物,克林霉素总耐药率已高达57.7%(164/284),不适宜用于解脲脲原体的治疗.珠海黑马产品质量优于其它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3.
棋盘稀释法在解脲脲原体药敏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脲脲原体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目前使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即药敏卡法没有考虑样本中脲原体的实际含量而存在局限性。本研究将棋盘稀释法应用于解脲脲原体的药敏试验,可获得脲原体的准确耐药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正确选择;同时,有利于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在人群中的扩散。  相似文献   

14.
解脲脲原体感染和不孕不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原因不明的不孕不育夫妇(甲组)2181例,解脲脲原体培养阳性1203例,阳性率55.16%。其中男性阳性率55.48%;女性为54.92%。正常生育夫妇(乙组)366例,阳性107例,阳性率为29.03%,其中男性18.93%,女性35.04%。两组比较,无论总阳性率,还是单独男性或女性,甲组均显著高于乙组(p<0.005)。经以强力霉素为主治疗后,转阴率达83.87%,其中妊娠390人,占38.65%。作者认为解脲脲原体感染和部分原因不明不孕不育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PCR-CE检测溶脲脲原体生物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通用引物-PCR-CE检测溶脲脲原体2个生物群的方法,对这个方法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的研究,并与通用引物-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通用引物-PCR-CE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在区分溶脲脲原体2个生物群能力上要优于通用引物-PCR-琼脂糖电泳法。  相似文献   

16.
解脲脲原体(Uu)生物膜的培养及药敏检测技术是继支原体体外游离药敏试验之后,探讨Uu耐药水平与耐药机制的又一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支原体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使实验中需要多次更换培养基,增加了污染的概率。培养过程中的杂菌污染由此成为决定Uu生物膜实验成功与否的一大问题。本文将对解脲脲原体生物膜的培养与药敏检测技术,从检测方法、常见污染途径与解决策略3个方面展开,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65例妇女宫颈阴道分泌物和部分不育男性精液的溶脲脲原体的分离结果。正常妇女组检出率为33%(11/33)、宫颈炎和阴道炎组为67%(39/59)、不孕症组80%(35/44)、富颈癌组24%(5/21)。不孕夫妇中,13例男性精液检查有9例溶脲脲原体阳性。经比较有炎症组和不孕症组的溶脲脲原体检出率高于正常组2倍多,差异显著(P<0.01和<0.005)。鉴于溶脲脲原体作为人泌尿生殖道中的常住菌,其微生态意义与下生殖道炎症和某些不孕症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监测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溶脲脲原体(Uu)细胞内微量ATP的变化趋势,方法 运用生物化学发光技术,建立ATP定量法。结果 Uu标准血清型1(U  相似文献   

19.
张学军  吴水平 《蛇志》2007,19(2):149-150
解脲脲原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它对人类的感染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为了了解解脲脲原体的感染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作者对508例患者的标本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进行检测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解脲脲原体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近年来其耐药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寻找一种全新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体外活性的影响。选取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Parvo生物群及T960生物群)代表菌株,包括标准株及临床株,与系列稀释的2.5~0.039 062 5 mmol/L光敏剂甲苯胺蓝孵育20 min或60 min,再以(633±10)nm红光照射,设置48、102、204和408 mJ/cm2共4组能量密度,48 h后判读结果。观察不同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甲苯胺蓝浓度、光照能量密度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灭活解脲脲原体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敏感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对解脲脲原体有明显灭活作用。在光照能量密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前提下,这种灭活作用随甲苯胺蓝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单一633 nm红光光源在408 J/cm2及以下的能量密度对解脲脲原体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在甲苯胺蓝浓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随光照能量密度(48~408 mJ/cm2)的增加而增强;随甲苯胺蓝孵育时间(30~60 min)延长,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有增强的趋势。结果提示,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的敏感性相似。本研究证实,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能有效灭活解脲脲原体,有望成为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