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发病率较高,其治疗效果主要依赖于手术切除程度及术后化疗效果.由于颅内血脑屏障的作用和耐药基因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的产生,使得化疗药物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作用大大受限,难以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胶质母细胞瘤是大脑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是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也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复发率高、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YKL-40,这一分泌性蛋白质与多种类型的癌症预后不良相关,且在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血清水平与肿瘤组织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在低级别胶质瘤中并未发现这一特征。这提示,YKL-40与胶质瘤分级及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发展过程密切相关。针对YKL-40的抗体治疗也被证明能够与电离辐射协同抑制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生成及恶性发展。基于YKL-40的临床价值,本文将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归纳总结YKL-40在恶性肿瘤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讨论其在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机制是当今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脑内发生广泛的浸润,GBM的侵袭是一个受多因素调控、多种基因参与的多步骤、多阶段、连续复杂的主动过程,很多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是,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C6胶质瘤模型对GBM的研究表明.一些黏附分子、蛋白酶及细胞因子等参与C6胶质瘤的侵袭.本文就目前C6胶质瘤侵袭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神经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主要分为星型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如何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仍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神经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主要分为星型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如何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仍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难题。  相似文献   

6.
刘洁  许凯龙  马立新  王洋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10):3790-3808
脑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内在肿瘤,具有发病率高、预后较差等特点。本研究旨在鉴定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和低级别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 LGG)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以探讨不同级别胶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从NCBI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收集了胶质瘤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其中包括来自3个数据集的共29 097个细胞样本。对于不同分级的人脑胶质瘤进行分析,经过滤得到21 071个细胞,通过基因本体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途径分析,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70个基因,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聚焦到delta样典型Notch配体3 (delta like canonical Notch ligand 3,DLL3)这个基因。基于TCGA的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GEPIA)数据库用于探索LGG和GBM中DLL3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9,(4)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最常见、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该肿瘤进展快速,预后差。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以其特异性和有效性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异质性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6-甲基腺嘌呤(m~6A)作为真核生物信使RNA(mRNA)中最丰富的内部修饰,参与了人类多种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m~6A甲基化调控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增殖并且当m~6A甲基化减少时可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恶性进展,但也有研究表明m~6A甲基化水平降低时可抑制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的恶性进展。因此就目前研究现状看,m~6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可能会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进展,也是胶质母细胞瘤目前仍存在争议且相关研究较少的一个方向。发现RNA中m~6A的关键功能可能会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中最恶性的颅内肿瘤,但其治疗方式在过去数十年未有突破.随着近年精准医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研究胶质母细胞瘤背后多维基因组学的复杂机制成为可能.其中继发胶质母细胞瘤及与其配对的原发肿瘤是十分珍贵的数据,可用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在时间和空间轴上的演化以及治疗对肿瘤的影响.本综述阐述胶质母细胞瘤的复杂性,包括各种驱动突变、空间上的异形性和不同的演化方式;此外,会讨论如何将这些基因学上的发现应用在肿瘤预后的预测以及精准治疗上.  相似文献   

9.
胶质细胞瘤(GBM)是人类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并且是人类癌症中最致命的肿瘤之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胶质瘤细胞的异质性和耐药性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存在。该研究通过对胶质瘤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分选纯化、单克隆法成功建立A2B5+/CD133–胶质瘤细胞株SHG-ZW,再干细胞逆转培养成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株SHG-ZWs。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HG-ZWs显示,其高表达干性标记物A2B5、nestin、Sox2等,不表达CD133;体外二次球体形成表明,SHG-ZWs可以在体外进行自我更新,不断增殖;诱导分化后行免疫荧光,检测到SHG-ZWs可向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裸鼠体内移植瘤实验显示,SHG-ZWs具有成瘤性。该研究表明,可通过分选纯化、单克隆法从实体肿瘤中建立稳定传代的A2B5+/CD133–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株,为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的研究、人源GBM肿瘤组织原代培养以及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的靶向性治疗提供细胞工具。  相似文献   

10.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中最恶性的颅内肿瘤,但其治疗方式在过去数十年未有突破. 随着近年精准医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研究胶质母细胞瘤背后多维基因组学的复杂机制成为可能. 其中继发胶质母细胞瘤及与其配对的原发肿瘤是十分珍贵的数据,可用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在时间和空间轴上的演化以及治疗对肿瘤的影响. 本综述阐述胶质母细胞瘤的复杂性,包括各种驱动突变、空间上的异形性和不同的演化方式;此外,会讨论如何将这些基因学上的发现应用在肿瘤预后的预测以及精准治疗上.  相似文献   

11.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其预后极差,复发率高,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患者存活率中位数为15个月。得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肿瘤细胞,并认为该细胞可能是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与治疗的主要靶点。  相似文献   

12.
雷常贵  贾学渊  孙文靖 《遗传》2021,(7):665-679,中插1-中插10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恶性程度极高,患者预后极差.为了识别GBM预后生物标记物,建立预后模型,本研究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GBM的表达谱数据,筛选出不同生存期GBM患者差异基因.利用GISTIC软...  相似文献   

13.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其预后极差,复发率高,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患者存活率中位数为15个月。得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肿瘤细胞,并认为该细胞可能是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与治疗的主要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胶质母细胞瘤作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脑部肿瘤,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呈浸润性生长等特点,在不使用化疗药物的情况下,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2.1个月。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其中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烷化剂,是目前用于胶质瘤化学治疗的一线药物。但经过替莫唑胺治疗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提高了2个月,主要原因为胶质母细胞瘤可对TMZ产生耐药性。胶质母细胞瘤对TMZ产生的耐药机制主要为DNA修复机制,其包括了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 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对药物作用位点进行的直接修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及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这些修复机制可修复TMZ引起的DNA损伤,从而降低肿瘤细胞对TMZ敏感性。通过对近年来胶质母细胞瘤的TMZ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旨在为发展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癌症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预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驱动基因集。方法: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提出一种用于预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驱动基因的系统生物学模型。首先对实验样本的原始表达谱数据进行预清洗,过滤掉无信息或表达不符合实验要求的表达数据,并对肿瘤表达谱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基因进行划分,相似突变率的基因将被划分到同一块中;最后通过学习神经网络,构建癌症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得出驱动基因的预测集。结果:本研究应用上述模型,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驱动基因进行预测。已发表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我们预测出的大部分驱动基因在GBM中起重要作用。结论:我们提出一种对GBM表达谱数据分析的新方法,能够高精度地预测出该疾病的驱动基因,该模型同样能够较好地用于分析其它疾病的表达谱数据。  相似文献   

16.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HF  Zhang YX  Zhao XD 《动物学研究》2012,33(3):337-342
脑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肿瘤的一半,临床治疗效果差。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其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性差,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的关键。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转基因小鼠,以及其他越来越多模式生物的出现,目前已建立了多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该文将对目前所建立的各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胶质瘤来源外泌体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原代胶质母细胞瘤来源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电位仪和Western blotting对外泌体进行鉴定;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中HMGB1的表达量;通过qRT-PCR、Western blotting、克隆球计数检测外泌体对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影响;siRNA敲低HMGB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qRT-PCR、Western blotting、克隆球计数检测外泌体中HMGB1对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原代胶质瘤细胞可以分泌外泌体到肿瘤微环境并且外泌体中存在HMGB1;原代胶质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上调邻近胶质瘤细胞干性相关分子CD133、OCT4、NANOG、SOX2的表达并促进干细胞克隆球的形成;通过siRNA敲低原代胶质瘤细胞HMGB1的表达后,外泌体中HMGB1的含量降低并且外泌体促进胶质瘤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减弱。结论:胶质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通过HMGB1促进胶质瘤干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脑肿瘤,具有快速生长、广泛浸润、高致死率的特点。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伤肿瘤细胞作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重要手段。由于胶质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极低,因此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有效治疗策略。近年来,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揭示了铁死亡的关键过程,包括细胞内铁蓄积、活性氧产生、脂质过氧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和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活性抑制。研究表明,辐射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抑制抗氧化系统信号轴、耗竭谷胱甘肽、上调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以及诱导自噬来触发铁死亡。在放射治疗中可通过诱导铁超载、破坏抗氧化系统和线粒体功能等途径靶向铁死亡来增强胶质母细胞瘤的辐射敏感性。靶向铁死亡的辐射增敏治疗策略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本文综述了铁死亡及其发生机制,分析辐射诱导铁死亡的分子机理,介绍了调控铁死亡在提高胶质母细胞瘤放疗敏感性方面的应用和挑战,可为改善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GMT甲基化如何影响替莫唑胺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1个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根据相同替莫唑胺化疗方案治疗下临床结局的不同分为两组)的肿瘤组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胶质瘤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状态,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胶质瘤组织中MGM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结局不佳组中,以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肿瘤为主(72.2%),而在结局相对良好组中,MGM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仅为39.1%;在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22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7例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31.8%,在MGMGT蛋白表达阴性的19例中,14例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73.7%(P<0.05)。结论: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与MGMT蛋白的表达相关。MGMT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MGMT蛋白表达较低;MGMT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MGMT蛋白表达较高。MGMT启动子过甲基化通过抑制MGMT基因的表达而增加替莫唑胺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如何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胶质瘤基因治疗中最好的药物载体?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大鼠C6胶质瘤模型脑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内的迁徙与定位。方法: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细胞获取纯化的BMSCs。慢病毒介导EGFP转染BMSCs,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并行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阳性转染率。利用立体定向仪将培养好的C6细胞注入大鼠脑内,建立大鼠脑内胶质瘤模型。将标记EGFP的BMSCs利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模型鼠脑内;移植后第1,7天处死大鼠,用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肿瘤内的迁移分布。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脑内胶质瘤模型。以EGFP标记的BMSCs在模型鼠脑内主动迁移分布于肿瘤内部及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