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中GBA活性降低或缺乏,造成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在溶酶体中贮积,产生肝、脾、肾、骨、造血系统甚至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以多发性骨破坏为显著特征的老年患者,伴有幼年脾切除及“骨髓炎”病史,呈现肝脏显著增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骨量减少等症状。临床检测显示,患者外周血GBA活性降低、葡糖鞘氨醇水平以及壳三糖酶活性显著升高;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患者GBA基因发生纯合错义突变NM_001005741.2 c.770A>G(p.Asp257Gly)。经过6个月的酶替代治疗,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贫血改善、肝脏体积有所缩小。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母亲、长兄、次兄均存在该位点的杂合突变,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虽然患者Asp257Gly变异在已知的GBA基因变异库中未被报道,但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酶学及生物标记物特征,以及酶替代治疗的效果,均支持戈谢病的诊断,推断患者Asp257Gly纯合变异为临床致病性变异。本病例发现的新突变位点丰富了G...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工业大麻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方法]田间种植火麻一号、格里昂、金刀-15和格列西亚,在不同生长阶段采集根际土,分析不同品种工业大麻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峰值为0. 89 m L·g~(-1)·20min~(-1);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峰值(分别为14. 76 mg·g~(-1)·d~(-1)、338. 64和79. 57μg·g~(-1)·h~(-1))出现在快速生长期,随后呈下降趋势。工艺成熟期,火麻一号和格列西亚的蔗糖酶活性(分别为10. 07、11. 03 mg·g~(-1)·d~(-1))高于其它品种;火麻一号的脲酶活性(161. 34μg·g~(-1)·h~(-1))高于其他三个品种;格列西亚的磷酸酶活性(29. 98μg·g~(-1)·h~(-1))高于其他三个品种。[结论]随着工业大麻生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波动性变化,在快速生长期达峰值;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快速生长期达峰值。工业大麻通过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转化,能增强土壤有机碳转化。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广泛变性,以及弥漫性路易体沉积的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PD发病的遗传因素不可忽视。研究表明,GBA突变是PD发病最大的遗传风险因素。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是由GBA突变引起其编码的葡萄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Case)功能缺失导致的一种溶酶体储存障碍疾病。部分GD病例出现PD的临床表现,且PD病例中GBA突变的频率明显增加,提示了GBA突变与PD的密切联系。携带GBA突变的PD病例发病更早,且GBA突变能够增加PD病例认知障碍的风险。虽然大量研究提示了GBA突变导致的GCase功能障碍干扰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而在PD疾病状态下异常的α-突触核蛋白可抑制正常的GCase功能并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但关于GBA突变与α-突触核蛋白相互作用的确切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本综述旨在总结GBA突变与PD发生和发展的潜在联系,希望对进一步发现PD发病机理和防御机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Ⅱ型MPS家系IDS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奕斌  潘宏达  郭春苗  李咏梅  陈路明 《遗传》2009,31(11):1101-1106
为了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以便为今后的产前基因诊断等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文章先采用尿糖胺聚糖(GAGs)定性检测法对疑似MPSⅡ的先证者进行初诊, 然后采用PCR、PCR 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在检出IDS基因c.876del2新突变后, 对随机采集的120例正常对照和其他非II型MPS患者包括MPSⅠ, Ⅳ, Ⅵ三型的病人共15例的IDS基因exon 6进行序列分析, 同时采用不同物种突变点序列的保守性分析法, 以及直接测定患儿及其家庭相关成员IDS酶活性的方法对该新突变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 先证者尿检呈强阳性(GAGs +++); 其IDS基因exon 6编码区内存在c.876-877 del TC新缺失突变, 为半合子突变, 而其母、其姐为杂合突变; 正常对照和其他非II型MPS患者的IDS基因exon 6的检测结果均未发现该突变; 不同物种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显示: c.876-877 del TC突变所在的位置即p.292-293的苯丙氨酸(F)谷氨酰胺(Q)高度保守; 酶活性测定的结果显示: 先证者的IDS酶活性仅为2.3 nmol/4 h/mL, 大大低于正常值, 而其父的为641.9 nmol/4 h/mL, 其母的血浆酶活性为95.8 nmol/ 4h/mL, 其姐的为103.2 nmol/4 h/mL。说明所发现的c.876-877 del TC缺失移码突变是一种新的病理性突变, 是该MPSⅡ患儿发病的根本内因。  相似文献   

5.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散发性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检测,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可靠性。方法:门诊收集散发性聋患者10例,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4个中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A2168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C1494T)。同时,PCR扩增GJB2、线粒体12S rRNA基因全序列,DNA测序,以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10名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检出1例携带线粒体DNA 12S rRNA C1494T突变;2例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2例235delC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和GJB3基因未检出突变。基因芯片的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的检出率高,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同时结合产前诊断技术能有效预防耳聋患儿的出生,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窦薇  彭超  郑俊克  顾学范 《遗传》2007,29(1):37-40
为了研究粘多糖贮积症II型(MPS Ⅱ)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采用PCR扩增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基因突变热点区(外显子2、3、5、7、8和9)、DNA测序分析和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的方法, 对2个粘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进行了遗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 2个家系患者的IDS 基因分别出现IVS 6-1g→a和c.1587~1588 ins T 2个新突变。前者属于单碱基替换, 位于内含子6的3′端剪接位点, 导致跨外显子剪接; 后者属于插入突变, 插入点位于外显子9的cDNA 1,587和1,588碱基之间, 是迄今为止报道的人类IDS基因插入突变中最接近肽链末端的突变, 导致移码突变和转录提前终止。经限制性酶切分析, 证实2个家系中的患者母亲是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符合该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另外,在对随机抽取的50名正常人及另外6名不相关的粘多糖病人的测序分析中, 未检测到这2个突变, 说明不是多态性。对于筛查所得的2个新突变是否是患者的致病原因, 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澳洲鸽子石斛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澳洲鸽子石斛(Dendrobium kingianum Bidwill)幼嫩假鳞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消毒方式,外植体消毒成功率可达92.5%。MS培养基添加5.0 mg·L~(-1) 6-BA适合用于不定芽的诱导和前期增殖,MS培养基+0.5 mg·L~(-1) NAA+2.0 mg·L~(-1) KT的增殖倍数最高,为6.96。丛生芽诱导出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5 mg·L~(-1) 2,4-D,诱导率为80%;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为MS+1.0 mg·L~(-1) 6-BA,愈伤组织分化芽数为381.99个·g~(-1)。MS+2.0 mg·L~(-1) IBA+10%香蕉泥+1 g·L~(-1)活性炭最适合于生根壮苗培养;试管苗在兰石:泥碳土(1:1)的混合基质中移栽3个月后,成活率达100%,且生长速度快,基质成本较低,适合澳洲鸽子石斛试管苗的商业化栽培。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差速离心和凝胶层析法从大鼠肝、肾中分离纯化出GBA和GBN,分别比较二者与早孕绒毛GB的生化特性。结果指出:绒毛GB的电泳行为、pH曲线,K_n值及去垢剂影响等均与纯制GBA的相同或相近,但与GBN完全不同。由此证明早孕绒毛中的GB是GBA。本文还建立了绒毛GBA的荧光测定法。测定76例正常人流绒毛GBA活性值为263.7±65.4nmol 4MU·(mg protein·h)~(-1)。  相似文献   

9.
蚕豆根、茎和叶含有0.31~0.70 μmol酰脲·g~(-1)FW,并受结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摘除正在生长的器官可观察到同腋位叶片酞脲含量暂时升高现象。 叶片中酰脲主要是尿囊酸。尿囊素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为0.30 μmol尿囊酸·g~(-1)FW·h~(-1)和0.19 μmol NH_3·g~(-1)FW·h~(-1)。尿囊酸含量和尿囊素酶活性日变化相似,只是后者峰值比前者出现早。  相似文献   

10.
宋青青  张素素  张振  孙嘉  杨锐  李佶桐  陈宏 《遗传》2022,(12):1175-1182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不同类型的CAH发病率中,11β-羟化酶缺乏症排第二位,该疾病的发生与人8号常染色体上CYP11B基因突变有关。本研究采集了1名14岁患者的外周血,通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其进行了基因检测,对疑似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分析其特点。结果发现,患者CYP11B1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c.1226C>T纯合错义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第409位丝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p.Ser409Phe),从而影响血红素与酶的结合,最终导致CYP11B1酶活性丧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一突变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报道。本研究丰富了CYP11B1基因变异谱,为进一步研究11β-羟化酶缺乏症的致病机制提供了临床资料和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树葡萄果皮和种籽的抗氧化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成熟度树葡萄果皮和种籽70%乙醇提取物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并分析了他们与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绿果皮的总多酚含量最高(95.96 mg g~(-1) DW),红果皮的最低(18.31 mg g~(-1) DW);绿果籽的总黄酮含量最高(43.48 mg g~(-1) DW),紫果籽的最低(16.50 mg g~(-1) DW);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均以绿果皮的最强,紫果籽的最弱。树葡萄果皮/籽清除·OH自由基能力均高于抗坏血酸,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均强于阿卡波糖;其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显著正相关(P0.05),抗氧化能力与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树葡萄绿果的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强,可用于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大果山楂果实中原儿茶酸、绿原酸、二氢咖啡酸、咖啡酸、根皮酸、p-香豆酸、阿魏酸和肉桂酸的方法,并通过HPLC法分析这八种酚酸在不同产地大果山楂果实中的含量。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以甲醇/1.5%甲酸水溶液(v/v)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80、320 nm。结果表明:(1)在线性范围内八种酚酸质量浓度与色谱峰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7,检出限0.08~0.20μg·m L~(-1),定量下限0.27~0.67μg·m L~(-1),变异系数均5.0%,加标回收率99.3%~103.3%;(2) 10个不同产地的大果山楂果实中酚酸含量丰富,均检出原儿茶酸、绿原酸、二氢咖啡酸、咖啡酸、根皮酸、阿魏酸和肉桂酸七种酚酸,其中,二氢咖啡酸、根皮酸、阿魏酸均为首次检出,以绿原酸为主(8 410.2~13 826.7μg·g~(-1)),占总酚酸的80%以上,总酚酸的质量分数在10 187.8~15 583.9μg·g~(-1)之间,其中广西百色靖西和桂林恭城产的果实总酚酸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均大于15 000μg·g~(-1)。综上结果表明,该研究的HPLC法适用于大果山楂果实中酚酸含量的测定,可为大果山楂优良品种的选育、产品质量控制及深度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3β,20α-羟基甾体脱氢酶(3β,20α-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20α-HSD)是从胎羊血中分离得到的。分子量为35kD。该酶以NADPH为辅酶,有两种底物。以孕酮为底物时,Km=30.8μmol/L,Vmax=0.7nmol min~(-1)(nmol enzyme)~(-1);以5α-二氢睾酮(5α-Dihydrotestosterone,5α-DHT)为底物时,Km=74μmol/L,Vmax=1.3nmol min~(-1)(nmol enzyme)~(-1)。5α-DHT竞争性抑制20α-还原活性,Ki=102μmol/L。16α-溴代乙酰氧基(16α-Bromo acetoxyprogesterone,16α-BAP)是3β,20α-HSD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t_(1/2)=75min。对3β和20α还原活性的抑制常数Ki分别为23μmol/L和58μmol/L。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XGH和NXGF对不同EGFR表达水平及突变状态肺癌细胞的敏感性,为构建EGFR分子分型成像探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构建基于NXG结构的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XGH和NXGF,选择4种不同EGFR表达水平及突变状态肺癌细胞:PC9(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H1975(EGFR L858R突变合并T790M二次突变)、H358(EGFR野生型表达)及H520(EGFR阴性表达),应用MTT方法分析梯度浓度NXGH及NXGF 48 h时间点对4种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分别计算IC_(50)及细胞存活率,比较NXGH及NXGF对不同肺癌细胞的敏感性。结果:NXGH作用下,PC9、H358、H520、H1975肺癌细胞IC_(50)分别是0.675μmo L·L~(-1)、12.097μmo L·L~(-1)、11.368μmo L·L~(-1)和0.981μmo L·L~(-1),NXGH浓度为1.25、2.5和5μmo L·L~(-1)时,PC9和H1975细胞的IC_(50)低于H358和H520(P0.05)。NXGF作用下,PC9、H358、H520、H1975肿瘤细胞IC_(50)分别是0.685μmo L·L~(-1)、4.265μmo L·L~(-1)、3.097μmo L·L~(-1)和0.331μmo L·L~(-1),NXGF浓度为1.25、2.5μmo L·L~(-1)时,PC9和H1975的IC_(50)低于H358和H520(P0.05)。结论:本实验室设计构建的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XGH和NXGF对不同EGFR表达水平和突变状态的肺癌细胞均有较高亲和性,且低浓度时对EGFR突变型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儿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与预后转归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治的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8例、非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8例与健康儿童78例分别作为耐药组、非耐药组与对照组,检测三组外周血HMGB1表达水平,调查耐药组患儿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与随访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耐药组、非耐药组的血清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耐药组高于非耐药组(P<0.05)。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耐药组患儿的APACHEⅡ评分逐渐降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到2020年5月1日,耐药组患儿死亡2例,死亡率为2.6 %。在耐药组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HMGB1与APACHEⅡ评分、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肺部病变个数存在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HMGB1、APACHEⅡ评分预测患儿死亡的最大截面积为0.872(95 %CI:0.729-0.878)和0.889(95 %CI:0.813-0.941)。结论:耐药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HMGB1呈现高表达状况,与患儿的APACHEⅡ评分呈现正相关性,以上结果有助于预测患儿的随访预后,并为进一步明确该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患者MITF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ardenburg综合征(WS)是临床上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综合征, MITF基因突变与部分Waardenburg 综合征Ⅱ型(WS2)病例的发病有关。MITF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家族, 能调节酪氨酸酶基因, 参与黑色素细胞的分化。文章报道了1个携带MITF基因点突变的3代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中国家系。先证者表现为先天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虹膜异色、面部雀斑; 其他家系成员除一名仅表现为先天性耳聋外, 均表现为颜面、上肢雀斑和/或早白发。患者可检测到c.639delA杂合突变, 该突变在MITF基因第7外显子上产生了终止密码子(p.I220X), 突变产生的截短的MITF蛋白没有DNA结合活性。该突变是WS2病例中第3个位于MITF第7外显子的突变, 尚未见报道。该突变与已报道的位于第7外显子其他两个突变仅相差1个碱基, 氨基酸改变十分相似, 但在表型上有显著差别, 提示遗传背景对WS临床表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复合镉(Cd)胁迫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采用液体培养方法,以水稻(Oryza sativa L.)为受试作物,测定了0~12.0 mg·L~(-1)MWCNTs-COOH、10μmol·L~(-1)Cd单一和复合处理水稻幼苗21天后根生长、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及根中C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MWCNTs-COOH单一处理,根长、根鲜重均低于对照,并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其浓度达到12.0 mg·L~(-1)时,较对照分别下降了9.3%和15.2%,且低于10μmol·L~(-1)Cd单一处理;而复合处理组水稻幼苗根长、根鲜重、干重皆低于对应的单一处理;(2)MWCNTs-COOH单一胁迫下,水稻根的超氧自由基(O_2~(-·))明显积累,并伴随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3.0和6.0mg·L~(-1)MWCNTs-COOH处理下,SOD、POD活性最高;(3)MWCNTs-COOH复合Cd胁迫下,水稻根的SOD、POD活性大均低于单一处理组,而丙二醛(MDA)及羰基化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一处理;(4)MWCNTs-COOH复合Cd后,水稻幼苗根尖细胞死亡加剧,其中,10μmol·L~(-1)Cd与12.0 mg·L~(-1)MWCNTs-COOH复合处理的根尖根冠区细胞伊文斯蓝染色最深;(5)1.5~6.0 mg·L~(-1)MWCNTs-COOH复合Cd处理水稻幼苗后,其根中Cd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6.0 mg·L~(-1)浓度处理时达到最大值303.30μg·g~(-1);高浓度MWCNTs-COOH及其与Cd的复合均对水稻根产生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NHS1产芽孢发酵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HS1菌株发酵液中芽孢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该菌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等组成成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BoxBchnken试验构建响应方程,得到方程为:Y=-3.30+3.853X1+0.0928X2+0.623X3-0.913X1×X1-0.00704X2×X2-0.0433X3×X3-0.0033X1×X2-0.0700X1×X3+0.00167X2×X3。利用该方程预测得到最优培养基:淀粉1.88 g·L~(-1)、Na Cl 6.83 g·L~(-1)、玉米粉5.60 g·L~(-1),酵母粉10g·L~(-1),蛋白胨10 g·L~(-1),牛肉膏15 g·L~(-1),葡萄糖2 g·L~(-1),Mg SO43 g·L~(-1)。利用优化培养基,在36℃、170 r·min~(-1)条件下摇瓶发酵72 h,芽孢数达到2.42×109cfu·m L~(-1),比优化前提高1.5倍。  相似文献   

19.
黄奥丹  蓝增全  吴田 《广西植物》2017,37(6):749-756
以诺丽(Morinda citrifolia)叶片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的MS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建立两种离体再生模式:模式Ⅰ为先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和不定芽;模式Ⅱ为直接培养生根后分化不定芽。结果表明:在模式Ⅰ中,诱导诺丽叶片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优培养基为MS+0.1 mg·L~(-1)6-BA+2.0mg·L~(-1)2,4-D;诱导叶片愈伤组织再分化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4 mg·L~(-1) NAA或MS+2.0 mg·L~(-1)6-BA+0.4 mg·L~(-1) NAA,其中MS+1.0 mg·L~(-1)6-BA+0.4 mg·L~(-1) NAA生根时间最早为10 d左右,根系较发达,而MS+2.0 mg·L~(-1)6-BA+0.4 mg·L~(-1) NAA生根时间在15 d左右,根系发达。在模式Ⅱ中,诱导叶片直接生根长芽的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4 mg·L~(-1) NAA。将模式Ⅰ和模式Ⅱ中,完成诺丽叶片离体再生的苗切下后接种到MS+0.2 mg·L~(-1) NAA培养基中诱导生根,15 d左右分化出不定根,45 d获得完整植株。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改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纪伊潮菊离体保存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蔗糖和矮壮素(CCC)对纪伊潮菊(Chrysanthemum shiwogiku var.kinokuniense)离体保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3±2)℃、2 000~3 000 lx光照强度、12 h/d的光照培养条件下,MS+0.5 mg·L~(-1) BA+0.1 mg·L~(-1) NAA+琼脂6.5 g·L~(-1)培养基中添加30 g·L~(-1)蔗糖和1 500~2 000 mg·L~(-1)的CCC能够保存试管苗12个月,存活率为92.86%~96.43%,且恢复生长后试管苗长势良好,其再生后代的形态特征、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ISSR分子标记扩增图谱与对照株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