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世界濒危物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列入全球性急需拯救的鸟类,也是我国特产的大型涉禽,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笔者与云南大学王紫江等人于1988年12月4日,在昭通市拟建的渔洞水库库区进行生物资源考察时,在大山包乡大海子水库发现了一群黑颈鹤,并在跳墩河水库边一农民家中,收集到一只因受伤被农民捕杀后留下的一张完整的皮。同年冬春据乡政府调查,越冬的黑颈鹤约有450只。为进一步落实黑颈鹤的数量与分布,又组织有关科技人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3.
锡林郭勒草原区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梅  李政海  乌兰  杨俊玲 《生态学报》2011,31(24):7511-7515
以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点1981-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基础,对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年代为时间单位分析,自1981年以来,锡林郭勒草原区气温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之中,进人21世纪以后,气温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4℃的区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显著扩张,<3—4℃的气温区间由原来面积较小的区片扩张为东西相互连通的大面积分布;基于像元水平的分析表明,整个锡林郭勒盟的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平均气温的年变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条带状,自西向东递减.  相似文献   

4.
1 前言黑颈鹤是全世界15种鹤中唯一生存于高原地区的鹤类,为我国独产。据中美1995年联合调查结果表明,现仅有4000余只。由于数量特别稀少,《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国际鸟类红皮书,都将其定为全球急需挽救的珍稀物种。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认真分析和掌握黑颈鹤的生态特点及规律,为其提供和创造优越的栖息环境,是保  相似文献   

5.
西藏拉萨河上游黑颈鹤越冬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玉群  刘务林 《动物学研究》1993,14(3):251-251,250
笔者于1990年12月至1991年,在西藏墨竹工卡,达孜和林周县境内拉萨河上游对黑颈鹤(Grusnigricollis的越冬栖息地,种群结构和越冬习性进行调查,研究面积约332km~2,海拔3888—4120m,绝对最低温度-23℃,1月均温,植被为灌丛草原带,主要由西藏狼牙刺(Sophora morocroftiana)和三刺草(Aristida triseta),伴生有针茅(Stipa bungeana)和蒿属(Artemisia spp)等组成,共观察记录黑颈鹤269只。  相似文献   

6.
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夜栖地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e P  Kong DJ  Liu Q  Yu HZ  Zhao JL  Yang XJ 《动物学研究》2011,32(2):150-156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基底大多有泥层,大部分(81.0%)有植被覆盖.夜栖地与人类活动区域和沼泽岸边有一定距离.与随机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基底泥层较厚(Z=-2.365,P=0.018),明水面比例较大(Z=-3.086,P=0.002),离道路、村庄和农田较远(Z/t=-2.852~-2.334,P=0.008~0.020),水深在两者间有极显著差异(χ2=16.730,P=0.001).夜栖地利用前后对比发现沼泽斑块的面积有显著差异(t=2.977,P=0.02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黑颈鹤夜栖地利用的因素依次为人类干扰、沼泽斑块大小和浅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7.
越冬期黑颈鹤个体行为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凤山  马建章 《生态学报》2000,20(2):293-298
越冬期黑颈鹤的个体行为可分为:取食、保养、争斗、警戒、运动行为、种间关系及领域性。随着冬季食物资源的逐渐减少,在取食行为中幼鹤由乞食、被成鹤供食转为向成鹤抢食。有些家族鹤为保证食物资源而建立领域,领域大小与家族内成员数无关,且在冬季(甚至1天内)是变化的。为获得食物和保卫领域,黑颈鹤之间(或与灰鹤之间)常发生争斗,争斗的主要形式是仪式化威胁。  相似文献   

8.
黑颈鹤越冬期间植物性食物的显微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黑颈鹤与草海越冬期间共取食47种植物。莎草科植物是主要食物,占76.54%,栽培植物仅占2.14%。植物地一块茎是黑颈鹤取食的主要部位,占35.14%,其次为秆状茎,花果和叶。块状戏几乎全来自莎草科植物。酸模的种子占全部花果类食物27.54%。比重很大,尤其在越冬前期。我们还对5种主要食物植物或其部位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食物的性差异是主要的,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云南纳帕海黑颈鹤越冬行为与生境利用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0月~2006年3月在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鹤越冬期行为和生境利用进行了30天观察.采用扫描取样和目标取样对黑颈鹤的行为和生境利用进行了观察.将行为划分为觅食、喂食与索食、伫立、休息、运动、保养、社群等7种.整个越冬期黑颈鹤的主要行为是觅食,觅食行为在越冬中、末期在所有行为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黑颈鹤的觅食行为60%以上发生在沼泽,其次是沼泽畔的草地.因此,保护好湿地沼泽对黑颈鹤在纳帕海顺利越冬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1月24日至2010年3月18日对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片区黑颈鹤觅食地的初步考察结果显示,黑颈鹤主要在坡度较为平缓开阔的平地(34%)或东坡(35%),植被低于3㎝(69%),对水源地距离要求倾向于500米内(62.71%)的农耕地中觅食。黑颈鹤觅食地主要为农耕地(69.49℅),其次为沼泽地(26.27℅),对草地的利用率较低,仅有4.2373℅。进一步分析表明马铃薯耕地是黑颈鹤觅食的最主要集中地,占调查频次总计的49℅。  相似文献   

11.
谢俊峰  莫凡  奚绍礼  唐洪钊  褚存 《生态学报》2021,41(7):2548-2556
玉龙雪山属于海洋型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具有重要的生态研究价值。为了获取玉龙雪山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三维温度场的定量分析方法。首先,采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影像构建数字表面模型,作为三维底图参考,并利用多时序热红外卫星影像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场模型,提供地表温度变化依据;然后,在统一参考坐标系下将数字表面模型和多时序地表温度场模型套合,准确地分析地表温度时空变化情况。试验利用1987年至2018年间同一季节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结合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影像构建的数字表面模型,并采用四阶温度区间分析多时序范围内玉龙雪山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玉龙雪山低温区和次低温区面积逐渐减小,减小速度分别为2.096 km2/a和2.662 km2/a,中温区和暖温区面积逐渐增大,增大速度分别为2.902 km2/a和1.703km2/a,玉龙雪山地区的地表温度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庐山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是降水到达地面前的第一个作用层,其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导致穿透雨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变异性,这既阻碍了对其的精确评估,也常常被认为是水文模型中蒸发量化的不确定来源之一。在庐山自然保护区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人工林内设置了面积30 m×30 m的样地,机械布置了37个截面面积为314.15 cm2穿透雨收集器,于2017年生长季(4—9月)共监测21次降雨事件下穿透雨量。分析林冠下穿透雨率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日本柳杉林下穿透雨率变化范围为2%—222%,平均穿透雨率为80%,穿透雨率随着林外次降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降雨量达到28 mm时穿透雨率趋于最大值,之后变化规律复杂未见稳定,二者之间最优拟合关系为二次多项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指数小于4.5时对穿透雨率的影响显著。不同叶面积指数下,穿透雨率达到最大时的林外降雨量不同。穿透雨率的空间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5%—114%,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并在林外次降雨量大于20 mm以后,逐渐趋于稳定,二者之间以对数函数关系式拟合。观测点位的时间变异系数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叶面积指数小于5,降雨量小于20 mm时,降雨量是影响穿透雨空间变异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98-2013年新疆艾比湖湖面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8年9月,2002年9月,2007年9月,2011年9月以及2013年9月多期Landsat数据,利用归一化水体指数模型(NDWI)和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模型(MNDWI)提取新疆艾比湖水域面积,研究近年来艾比湖湖面的动态变化。以最大似然分类结果作为标准,验证了用NDWI和MNDWI模型提取面积的精度,得出NDWI模型所提取的湖泊面积更符合实际情况,湖泊总面积从1998年的519.26km2减少到2013年的422.73km2,缩小了18.59%,表明目前艾比湖正在退化,从而促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对5期影像中的艾比湖湖面进行了边界的提取和叠加,利用湖泊面积动态模型研究艾比湖湖面积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艾比湖湖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近年来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加上大量的蒸发作用、径流量变化及沙尘日数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艾比湖面积的缩小。多年来艾比湖流域内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张、牲畜的大量增长,导致需水量逐渐增大,因此也是导致湖面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艾比湖湖面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对于干旱区湖泊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绍栓  许建伟  吴载璋  陈彬  李晨燕 《生态学报》2017,37(20):6753-6760
为了解马尾松林分改造过程中水源涵养功能的动态变化,提升林分的生态服务功能,1994年在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城镇景观林中选择22年生的马尾松林,通过方差分析分析20%强度疏伐改造、35%强度疏伐改造、50%强度疏伐改造和对照4种处理间林分持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改造时间的推移,各处理林分水源涵养量显著升高(P0.05),疏伐改造强度越大林分水源涵养量增加越明显。土壤层持水量占林分总持水量的95.89%—97.18%,改造前5 a不同处理间土壤层0—20 cm和土壤层20—40 cm持水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改造10 a后改造林分土壤层0—20 cm和土壤层20—40 cm持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分(P0.05)。林分地上部分持水量仅占林分水源涵养量的2.82%(45.64 t/hm~2)—4.11%(76.81 t/hm~2),但改造后存在显著变化(P0.05)。林冠层在林分改造10a后持水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P0.05),但疏伐改造强度越大其持水量越小;林下植被层在林分改造5 a后持水量显著低于对照林分(P0.05),同样疏伐改造强度越大其持水量越小;凋落物层在林分改造5 a后持水量显著高于对照林分(P0.05),持水量随疏伐改造强度增大而增大。林冠层和凋落物层持水量比重随着改造时间的推移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林下植被层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以上结果表明,改造初期林分持水量变化强烈,疏伐改造强度越大林分持水量越低;但长期来看,改造林分更有利于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黄家俊  张强  张生  陈晓宏 《生态学报》2017,37(13):4444-4455
基于信息熵理论对新疆降水序列的时空变异性进行研究。利用边际熵研究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序列的变化特征。利用分配熵和强度熵分别研究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年内和年代际(10a)分配情况。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新疆降水过程不确定性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新疆降水量与降水天数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2)新疆不同尺度的降水序列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空间特征;(3)越降水越稀少的地区,降水量与降水天数变异性就越大。本研究对该区域降水时空变异研究与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与青海、西藏相邻的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地区。2011年9~11月,对该地区黑颈鹤的分布、种群大小、数量变化、生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乌尊硝尔、铁木里克乡、玉素甫阿勒克、鸭子泉、阿达滩、祁曼塔格乡、吐拉牧场等25个样点,都观察到有黑颈鹤分布。利用样点调查法和直接计数法,重复调查164次,共记录到黑颈鹤158只。其中,在依协克帕提湿地(N37°15'~37°23',E90°11'~90°20',海拔3 903 m)最多一次记录到126只黑颈鹤集群。结合早期的科学考察记录,推测在整个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共有黑颈鹤220~260只左右。黑颈鹤家庭成员数量为1~4只,4种类型的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5.9%、60.3%、29.4%和4.4%。在10月份之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活动;10月中旬,开始大规模集群,10月29日集群数量达到最高峰,并开始迁徙;11月6日黑颈鹤全部迁徙离开。此外,还观察到有少量的灰鹤(G.gru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与黑颈鹤混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沿环境梯度揭示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雅鲁藏布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目前尚未开展流域内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主要分布区植物群落研究。从雅鲁藏布江上游源头区仲巴县帕羊镇至中游米林县派镇白草主要分布区设置26个样地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白草主要分布区有119个植物物种,属35科96属,主要有禾本科、菊科和豆科。各样点优势种有白草、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白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江孜县(S=37),最小的是桑日县(S=12),白草重要值最大的是拉孜县(67.52%),最小的是桑日县(11.88%);(2)26个样点的平均地下生物量为3374.23 g/m2,各白草主要分布区群落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占比分别为60.38%,26.36%和13...  相似文献   

18.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Glyptosternum maculatum populations from Nyang River, Lhasa River, and Shetongmon Reach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was assessed using six microsatellite markers. Overall, the genetic diversity across the three populations was low. The Shetongmon population exhibited the highest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erms of number of alleles and effective alleles, heterozygosity, and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value, followed by the Nyang population and Lhasa population.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demonstrated that almost the variation (86.64%) occurred within populations. The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weak.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ree natural populations of G. maculatum are not genetically differentiated and the large disparity of living altitude did not cause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opulations. Our observations will help identify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G. maculatum.  相似文献   

19.
近60年挠力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赵亮  刘吉平  田学智 《生态学报》2013,33(10):3169-3176
根据1950-2005年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近60年挠力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1950年至2005年,挠力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由749.84亿元降低至308.82亿元,损失约58.82%;价值空间格局由以高价值区为主导的状态逐渐转化为以低价值区为主导的状态,且价值质心由北向南发生转移;挠力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全局自相关指数逐渐减小,高-高自相关类型沿河流主干道逐渐萎缩,且呈现破碎化趋势,低-低自相关类型呈先减少后增加的“V”趋势,呈现不显著连片化趋势.人为垦殖活动是该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ree plots with different aspects and slope characteristics were surveyed in 1999 and 2000 to clarif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insect-infested acorn fall patterns in a 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forest in the Dongling Mountain region, North China.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infested acorns in the three plots in a low crop year, but not in a mast year. Within oakwoods on the southeast-facing slope, the insect infestation rate on the upper slo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n the lower slope, but not in the northwest-facing plot. Infestation rate in the low crop year in all three plo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festation in the mast year. Most of the early fallen acorns ha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nsect infestation, and in the mast year it was much more obvious than in the low crop year. The proportion of infested acorns in seed bank along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 showed a similar decreasing trend with acorn fall time, but the proportion on the upper slope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proportion on the lower slope was the lowest. Larval emergence from acorns commenced just after acorns fell from the trees and lasted for 40–50days, with peak emergence occurring from 24 to 32days after acorn rain began. We conclude that insect-infested acorn distribution in Q.liaotungensis shows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and an early drop of infested acorns can be a short-term defensive strategy against insect infes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