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用常规电镜和整体银染电镜观察技术对小麦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进行了研究。发展核仁与其周边染色质之间存在通道结构。初步分析认为,染色体NORs中的rDNA是通过该通道进入到核仁的纤维中心的。 相似文献
2.
小麦类根瘤胞间根瘤菌对分生细胞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小麦类根瘤中,分生细胞核很大,而且较圆整,一般为一个核仁,有的核仁还有核仁泡,但通常一个核仁只有一个核仁泡,染色质较少,呈团块状分布。若胞间根瘤菌离分生细胞核较远,分生细胞核变化不大,只是染色质开始由团块状变为长条形,但仍有核仁。当胞间根瘤菌靠近分生细胞核时,细胞核变小,染色质密度增加并形成网状,而且无核仁出现。在上述这些无核仁的分生细胞核内有一种特殊的管状内含体,它们位于网状染色质附近的核基质中。本文还讨论了分生细胞核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胞间根瘤菌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Ca2+分布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报》2001,21(8):1246-1250
运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Ca2+分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在正常生长条件下,Ca2+广泛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细胞间隙中,特别是液泡中有大量的Ca2+沉淀颗粒;在Al3+胁迫条件下,细胞质、细胞核中Ca2+沉淀颗粒明显减少,分布发生改变,细胞质中液泡增多,但其中Ca2+沉淀颗粒明显减少.结果表明,Al3+不但抑制了根尖细胞对Ca2+的吸收,而且引起细胞中原有Ca2+分布的变化,这很可能引起细胞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6.
秋水仙素对小麦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下用秋水仙素处理小麦很尖,发现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表现在核占细胞体积的比例减小,形态变化多样;内质网由分散分布到形成聚集体;原质体减少而淀粉质体增加;微体减少;液泡增大;细胞壁不均匀地加厚且细胞间隙增大等方面。初步讨论了秋水仙素引起的微管解聚是内质同、质体、微体、核等所处的状态和细胞壁不均匀加厚的主要原因。探测了秋水仙素对小麦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影响的一般临界浓度和处理时间。从结果看,秋水仙素处理小麦根尖分生区细胞后,其原有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分生细胞从胚性转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8.
9.
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Ca2+分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分生细胞中Ca^2 分布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在正常生长条件下,Ca^2 广泛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细胞间隙中,特别是液泡中有大量的Ca^2 沉淀颗粒;在AI^3+胁迫条件下,细胞质、细胞核中Ca^2 沉淀颗粒明显减少,分布发生改变,细胞质中液泡增多,但其中Ca^2 沉淀颗粒明显减少。结果表明,AI^3 不但抑制了根尖细胞对Ca^2 的吸收,而且引起细胞中原有Ca^2 分布的变化,这很可能引起细胞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极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蚕豆根端细胞核中微核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豆(Vicia faba)根端分生组织细胞为材料研究了微核仁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特点。结果表明;微核仁是直径0.3—0.5μm 的卵圆形或球形结构。常规染色时,微核仁与集缩染色质的电子密度相仿,但两者之间在结构上没有任何联系。细胞化学研究指出,微核仁含有 RNA 和蛋白质,其结构成分主要是与核仁颗粒组分十分相似的 RNP 颗粒。报道了植物细胞核中微核仁发生于核仁的过程并对微核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洋葱 (AlliumcepaL .)细胞为研究材料 ,应用DNA细胞化学特异染色方法 (NAMA_Ur)及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 ,观察了洋葱细胞核仁FC(纤维中心 )内DNA的超微结构 ,发现FC内DNA存在着一个介于集缩到解集缩之间的变化过程 ,并揭示了DNA在核仁内的连续排布过程 ,即核仁外DNA经过核仁通道进入到FC后 ,继续沿FC的边缘或DFC(致密纤维成分 )与FC的交界处环绕FC而排布 ,再经FC之间的核仁通道 ,延伸到另外的FC区域 相似文献
12.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Nucleolar DNA and Its Arrangement in Nucleolus of Allium cepa Cells
By using the DNA specific cytochemical staining method (NAMA-Ur) and conventional electron microscopic technique,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configuration of intranucleolar DNA in Allium cepa L. cells and found that nucleolar DNA within the fibrillar center (FC) underwent a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condensed to extended state. The authors' observations also displayed a continuous arrangement process of nucleolar DNA, i.e., the extranucleolar DNA entered FC through the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NOR) channel, then extended to the periphery of FC or to the border between FC and 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 and distributed along the periphery of FC. Thence, by passing through the NOR channel between FCs, the nucleolar DNA continued to transfer to other FCs and arranged in the same above-mentioned forms.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普通小麦D^2型CMS-育性恢复体系中育性基因的种类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D^2型不育系具有较好的不育性保持与恢复特征,在一般的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具有广泛的恢复(基因)源、可恢复度高(恢复度超过50%的品种或品质占到33.61%),也能较容易地转育出新的不育系(完全保持不育性的品种或品系占到25.21%),这一特征明显优于现有T、K、V型等不育系。(2)D^2型不育系的不育性受核内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Al(不育基因)、A2(不育基因+抑制基因)两类;恢复纱的恢复性受核内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控制,相应的核基因型分为C1(主效恢复基因)、C2(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C3(微效恢复基因)、C4(主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5(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C6(微效恢复基因+抑制基因)6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育性基因、尤其是微效恢复基因和抑制基因的遗传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2型不育有效杂交组合的模型为:A1+C1`A1 C2、A2+C2。(3)D^2型不育系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非等位恢复基因的遗传表现出积效应,这正是强恢复系德育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颈卵器是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由卵细胞、腹沟细胞和颈细胞(颈沟细胞)构成。其中,颈细胞是这类植物雄配子进入颈卵器并完成受精作用的唯一通道,在颈卵器的发育和受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对颈细胞的发生和发育、结构特点和功能等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小麦糊化特性参数稳定性分析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黄淮麦区2年度3试点13个小麦区试品种糊化特性(RVA)参数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研究了小麦RVA参数稳定性及其与其它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峰值粘度、保持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回升值起主导作用,环境对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影响较大.峰值粘度、保持粘度、最终粘度在品种间变幅较大,分别为2 055.50 cp~3 935.50 cp、1 046.42 cp~2 589.00 cp和2 412.00 cp~4 341.50 cp,峰值粘度、保持粘度、稀懈值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10.74 %、12.17 %、21.25 %.除峰值时间外,其它RVA参数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峰值粘度与保持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及回升值间极显著正相关.峰值粘度、保持粘度、最终粘度、回升值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降值间极显著负相关.同时依据RVA参数对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峰值粘度可作为衡量小麦淀粉特性的最重要指标,由于品种间淀粉品质差异大,因此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蛋白质和淀粉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蚕豆根端分生组织细胞核中类胀泡结构的超微结构变化和细胞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我们观察到,类胀泡结构是与集缩染色质紧密相连的核内结构。该结构是由直径30nm左右的纤维组成的较为疏松的网络,其中的30nm纤维可以进一步解集缩并释放出直径约10nm的颗粒,这些颗粒可能是核小体。Bernhard染色结果表明,类胀泡结构含有RNP。放射自显影结果表明,类胀泡结构具有转录活性。我们推测,蚕豆细胞核中的类胀泡结构可能是非核仁基因表达的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克隆了一个BBC1基因的cDNA。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一亲水多肽,富含丙氨酸、赖氨酸、精氮酸和谷氦酸。该基因的转录受低温调控。在小麦基因组中,BBC1基因以一个小家族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原生质体的紫外线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来源于普通小麦品种济南177(Triticum aestivum cv.Jinan 177)悬浮细胞系的原生质体与来源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胚性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体细胞杂种。供体簇毛麦原生质体在融合之前用紫外线照射30s或1min,紫外线剂量为360Цw/cm^2。仅由紫外线照射30s的组合获得再生愈伤组织克隆。细胞学、生物化学及PCR分析结果证实了再生克隆的杂种性质。用线粒体基因特异的探针进行的RFLP分析的结果表明,杂种中含有融合双亲的线粒体并且发生了重组。由杂种愈伤组织再生得到白化苗。讨论了紫外线对融合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D2型CMS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性基因遗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交筛选出遗4060,M8003,6D/6R,GR1,960789,保769-22-6等几个高恢复系,F2代,F1BC1代的遗传分析结果和等位性测验,F1代自交可育株的连续选择结果证明这些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两对独立遗传的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剂量不等的微效基因,建议将这两对主效恢复基因定名为D^2Rf1,D^2Rf1,D^2Rf2,D^2Rf2。恢复系的选育应以模式C2(主效恢复基因+微效恢复基因)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克隆了一个BBC1基因的cDNA.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一亲水多肽,富含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酸.该基因的转录受低温调控.在小麦基因组中,BBC1基因以一个小家族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